为什么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不是掠夺相权的创新设计而是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09 00:53:18
为什么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不是掠夺相权的创新设计而是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很好,你提的问题很专业,就此我我们来共同探讨一下:
一:唐中书省的长官为中书令(隋称内史令),副长官为中书侍郎(隋称内史侍郎),主要职官为中书舍人.
二:门下省的长官为侍中(隋称纳言),副长官为黄门侍郎(后改称门下侍郎),主要职官为给事中.中书、门下二省都设在宫内,所以又有谏诤之责,以匡正皇帝的过失.
三:尚书省设在宫外,长官为尚书令,实际不任命,由副长官左、右仆射代行职权 .仆射负责都省职事,总领六部.
“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是三省分工原则,从而彼此制约,以掌管国家大政.
但是:这个原则并没有始终贯彻.
1.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当然宰相,合议军国大事于政事堂;但又择他官参加议政,号为参知机务、参议得失等,也是宰相.此时,决定政事之权已不全由三省长官,其后又有以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名的他官参政.
2.唐中叶以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真正的宰相,三省长官却先后被排斥出宰相行列,成为荣誉职.玄宗以后,中书舍人起草诏敕之权又为翰林学士所分割;尚书省各部司的职权,在安史之乱后也大部分为各种使职所瓜分.唐中叶后,三省制已名存实亡.
3.在中晚唐时代,皇帝在经济、政治、军事上已无实权,致使藩镇割据局面形成.最后,各方纷纷脱离唐王朝的统治而成为各自独立的政权.唐代后期,长年藩镇割据使唐王朝的统治权力名存实亡.在全国各地,蕃镇节度使掌有地方政权与大部分兵权,也大都成为世袭制,不受唐王朝的统治.
所以我们谈论的中书 门下 尚书 三省的政治意义主要说的是初唐至中唐稍后时期.
1.中书省:中书省一般设有:中书令二人,正二品.掌佐天子执大政,而总判省事.
侍郎二人,正三品.掌贰令之职,朝廷大政参议焉.临轩册命,为使,则持册书授之.四夷来朝,则受其表疏而奏之;献贽币,则受以付有司.
舍人六人,正五品上.掌侍进奏,参议表章.
主书四人,从七品上.主事四人,从八品下.有令史二十五人,书令史五十人,能书四人,蕃书译语十人,乘驿二十人,传制十人,亭长十八人,掌固二十四人,装制敕匠一人,脩补制敕匠五十人,掌函、掌案各二十人.
右散骑常侍二人,右谏议大夫四人,右补阙六人,右拾遗六人,掌如门下省.
起居舍人二人,从六品上.掌脩记言之史,录制诰德音,如记事之制,季终以授国史.有楷书手四人,典二人.
通事舍人十六人,从六品上.掌朝见引纳、殿庭通奏.凡近臣入侍、文武就列,则导其进退,而赞其拜起、出入之节.
门下省:门下省一般设有:侍中二人,正二品.掌出纳帝命,相礼仪.凡国家之务,与中书令参总,而颛判省事.后垂拱元年曰鸾台侍郎,天宝元年曰门下侍郎,乾元元年曰黄门侍郎,太历二年复旧.
左散骑常侍二人,正三品下.掌规讽过失,侍从顾问.隋废散骑常侍.贞观元年复置,十七年为职事官.显庆二年,分左右,隶门下、中书省,皆金蝉、珥貂,左散骑与侍中为左貂,右散骑与中书令为右貂,谓之八貂.龙朔二年曰侍极.
左谏议大夫四人,正四品下.掌谏谕得失,侍从赞相.武后垂拱二年,有鱼保宗者,上书请置匦以受四方之书,乃铸铜匦四,涂以方色,列于朝堂:青匦曰“延恩”在东,告养人劝农之事者投之,丹匦曰“招谏”,在南,论时政得失者投之;白匦曰“申冤”,在西,陈抑屈者投之;黑匦曰“通玄”,在北,告天文、秘谋者投之.以谏议大夫、补阙、拾遗一人充使,知匦事;御史中丞、侍御史一人,为理匦使.其后同为一匦.天宝九载,玄宗以“匦”声近“鬼”,改理匦使为献纳使,至德元年复旧.宝应元年,命中书门下择正直清白官一人知匦,以给事中、中书舍人为理匦使.建中二年,以御史中丞为理匦使,谏议大夫一人为知匦使;投匦者,使先验副本.开成三年,知匦使李中敏以为非所以广聪明而虑幽枉也,乃奏罢验副封.武德元年置谏议大夫,龙朔二年曰正谏大夫,贞元四年分左右.
给事中四人,正五品上.掌侍左右,分判省事,察弘文馆缮写雠校之课.凡百司奏抄,侍中既审,则驳正违失.诏敕不便者,涂窜而奏还,谓之“涂归”.季终,奏驳正之目.凡大事,覆奏;小事,署而颁之.三司详决失中,则裁其轻重.发驿遣使,则与侍郎审其事宜.六品以下奏拟,则校功状殿最、行艺,非其人,则白侍中而更焉.与御史、中书舍人听天下冤滞而申理之.
2.门下省有录事四人,从七品上;主事四人,从八品下.有令史二十二人,书令史四十三人,甲库令史十三人,能书一人,传制二人,亭长六人,掌固十四人,脩补制敕匠五人,装潢一人.起居郎领令史三人,赞者六人.武德三年,改给事郎曰给事中.
左补阙六人,从七品上;左拾遗六人,从八品上.掌供奉讽谏,大事廷议,小则上封事.
3.尚书省:尚书令一人,正二品,掌典领百官.
左右仆射各一人,从二品,掌统理六官,为令之贰,令阙则总省事,劾御史纠不当者.
左、右司
左丞一人,正四品上;右丞一人,正四品下.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吏部、户部、礼部,左丞总焉;兵部、刑部、工部,右丞总焉.郎中各一人,从五品上,辅佐左、右丞;员外郎各一人,从六品上.都事各六人,从七品上;主事各六人,从八品下.吏部考功、礼部主书皆如之.诸司主事,从九品上.有令史各十八人,书令史各三十六人,亭长各六人,掌固各十四人.
尚书六部二十四司
吏部: 吏部司 | 主爵司 | 司勋司 | 考功司
户部: 户部司 | 度支司 | 金部司 | 仓部司
礼部: 礼部司 | 祠部司 | 膳部司 | 主客司
兵部: 兵部司 | 职方司 | 驾部司 | 库部司
刑部: 刑部司 | 都官司 | 比部司 | 司门司
工部: 工部司 | 屯田司 | 虞部司 | 水部司
①吏部掌管全国文职官吏的任免、考课、勋封等事;
②户部掌管全国户口、土地、赋税、钱粮、财政收支等事;
③礼部掌管礼仪、祭祀、科举、学校等事;
④兵部掌管武官选用及军事行政;
⑤刑部掌管全国司法行政;
⑥工部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事.
再问: 三省六部制目的是加强君权 是通过削弱相权来实施的 而成为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度只是它的间接影响不是吗??
再答: 你说的不对,你首先明确君权和相权这两个概念在各个时期所出的位置的不同,说到君权应从先秦到两汉分析,魏晋南北朝到隋前究竟君权的实质和地位如何,应从各个时期出发,相权能有多大,达到什么程度和所在本朝的社会背景和人文思想是密不可分的,唐朝言论自由思想活跃开明在朝廷表现尤为突出,但不是说明相权无以复加直接盖过君权,例如:魏征直谏,曾拉着太宗的衣服不放,太宗为了躲避连衣服的袍袖都拽破了,你能就此说臣子比皇帝的权力大吗?不是的,宰相的权力道道最大程度不是唐朝,是在宋朝以后出现的程朱理学以后的明朝在出现的,不能以思想开明言论无限制的角度来看。众所周知,唐朝疆域辽阔民族繁杂和多民族繁荣,但不是说政治制度就宽松,相反历史上君臣肆无忌惮的种种政治开明的现象是在宋朝才达到高峰,三省六部制目的是加强君权,但出发点不是主要为了削弱相权才制定的,在隋朝以前,朝廷的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已具备,只是到了唐朝达到了完善和成熟,况且在晚唐乃至到五代,这种制度已经名存实亡,真正起到作用的是明清两代,鄙人是研究唐史和宋史的,有什么问题可以直接留言探讨
一:唐中书省的长官为中书令(隋称内史令),副长官为中书侍郎(隋称内史侍郎),主要职官为中书舍人.
二:门下省的长官为侍中(隋称纳言),副长官为黄门侍郎(后改称门下侍郎),主要职官为给事中.中书、门下二省都设在宫内,所以又有谏诤之责,以匡正皇帝的过失.
三:尚书省设在宫外,长官为尚书令,实际不任命,由副长官左、右仆射代行职权 .仆射负责都省职事,总领六部.
“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是三省分工原则,从而彼此制约,以掌管国家大政.
但是:这个原则并没有始终贯彻.
1.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当然宰相,合议军国大事于政事堂;但又择他官参加议政,号为参知机务、参议得失等,也是宰相.此时,决定政事之权已不全由三省长官,其后又有以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名的他官参政.
2.唐中叶以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真正的宰相,三省长官却先后被排斥出宰相行列,成为荣誉职.玄宗以后,中书舍人起草诏敕之权又为翰林学士所分割;尚书省各部司的职权,在安史之乱后也大部分为各种使职所瓜分.唐中叶后,三省制已名存实亡.
3.在中晚唐时代,皇帝在经济、政治、军事上已无实权,致使藩镇割据局面形成.最后,各方纷纷脱离唐王朝的统治而成为各自独立的政权.唐代后期,长年藩镇割据使唐王朝的统治权力名存实亡.在全国各地,蕃镇节度使掌有地方政权与大部分兵权,也大都成为世袭制,不受唐王朝的统治.
所以我们谈论的中书 门下 尚书 三省的政治意义主要说的是初唐至中唐稍后时期.
1.中书省:中书省一般设有:中书令二人,正二品.掌佐天子执大政,而总判省事.
侍郎二人,正三品.掌贰令之职,朝廷大政参议焉.临轩册命,为使,则持册书授之.四夷来朝,则受其表疏而奏之;献贽币,则受以付有司.
舍人六人,正五品上.掌侍进奏,参议表章.
主书四人,从七品上.主事四人,从八品下.有令史二十五人,书令史五十人,能书四人,蕃书译语十人,乘驿二十人,传制十人,亭长十八人,掌固二十四人,装制敕匠一人,脩补制敕匠五十人,掌函、掌案各二十人.
右散骑常侍二人,右谏议大夫四人,右补阙六人,右拾遗六人,掌如门下省.
起居舍人二人,从六品上.掌脩记言之史,录制诰德音,如记事之制,季终以授国史.有楷书手四人,典二人.
通事舍人十六人,从六品上.掌朝见引纳、殿庭通奏.凡近臣入侍、文武就列,则导其进退,而赞其拜起、出入之节.
门下省:门下省一般设有:侍中二人,正二品.掌出纳帝命,相礼仪.凡国家之务,与中书令参总,而颛判省事.后垂拱元年曰鸾台侍郎,天宝元年曰门下侍郎,乾元元年曰黄门侍郎,太历二年复旧.
左散骑常侍二人,正三品下.掌规讽过失,侍从顾问.隋废散骑常侍.贞观元年复置,十七年为职事官.显庆二年,分左右,隶门下、中书省,皆金蝉、珥貂,左散骑与侍中为左貂,右散骑与中书令为右貂,谓之八貂.龙朔二年曰侍极.
左谏议大夫四人,正四品下.掌谏谕得失,侍从赞相.武后垂拱二年,有鱼保宗者,上书请置匦以受四方之书,乃铸铜匦四,涂以方色,列于朝堂:青匦曰“延恩”在东,告养人劝农之事者投之,丹匦曰“招谏”,在南,论时政得失者投之;白匦曰“申冤”,在西,陈抑屈者投之;黑匦曰“通玄”,在北,告天文、秘谋者投之.以谏议大夫、补阙、拾遗一人充使,知匦事;御史中丞、侍御史一人,为理匦使.其后同为一匦.天宝九载,玄宗以“匦”声近“鬼”,改理匦使为献纳使,至德元年复旧.宝应元年,命中书门下择正直清白官一人知匦,以给事中、中书舍人为理匦使.建中二年,以御史中丞为理匦使,谏议大夫一人为知匦使;投匦者,使先验副本.开成三年,知匦使李中敏以为非所以广聪明而虑幽枉也,乃奏罢验副封.武德元年置谏议大夫,龙朔二年曰正谏大夫,贞元四年分左右.
给事中四人,正五品上.掌侍左右,分判省事,察弘文馆缮写雠校之课.凡百司奏抄,侍中既审,则驳正违失.诏敕不便者,涂窜而奏还,谓之“涂归”.季终,奏驳正之目.凡大事,覆奏;小事,署而颁之.三司详决失中,则裁其轻重.发驿遣使,则与侍郎审其事宜.六品以下奏拟,则校功状殿最、行艺,非其人,则白侍中而更焉.与御史、中书舍人听天下冤滞而申理之.
2.门下省有录事四人,从七品上;主事四人,从八品下.有令史二十二人,书令史四十三人,甲库令史十三人,能书一人,传制二人,亭长六人,掌固十四人,脩补制敕匠五人,装潢一人.起居郎领令史三人,赞者六人.武德三年,改给事郎曰给事中.
左补阙六人,从七品上;左拾遗六人,从八品上.掌供奉讽谏,大事廷议,小则上封事.
3.尚书省:尚书令一人,正二品,掌典领百官.
左右仆射各一人,从二品,掌统理六官,为令之贰,令阙则总省事,劾御史纠不当者.
左、右司
左丞一人,正四品上;右丞一人,正四品下.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吏部、户部、礼部,左丞总焉;兵部、刑部、工部,右丞总焉.郎中各一人,从五品上,辅佐左、右丞;员外郎各一人,从六品上.都事各六人,从七品上;主事各六人,从八品下.吏部考功、礼部主书皆如之.诸司主事,从九品上.有令史各十八人,书令史各三十六人,亭长各六人,掌固各十四人.
尚书六部二十四司
吏部: 吏部司 | 主爵司 | 司勋司 | 考功司
户部: 户部司 | 度支司 | 金部司 | 仓部司
礼部: 礼部司 | 祠部司 | 膳部司 | 主客司
兵部: 兵部司 | 职方司 | 驾部司 | 库部司
刑部: 刑部司 | 都官司 | 比部司 | 司门司
工部: 工部司 | 屯田司 | 虞部司 | 水部司
①吏部掌管全国文职官吏的任免、考课、勋封等事;
②户部掌管全国户口、土地、赋税、钱粮、财政收支等事;
③礼部掌管礼仪、祭祀、科举、学校等事;
④兵部掌管武官选用及军事行政;
⑤刑部掌管全国司法行政;
⑥工部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事.
再问: 三省六部制目的是加强君权 是通过削弱相权来实施的 而成为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度只是它的间接影响不是吗??
再答: 你说的不对,你首先明确君权和相权这两个概念在各个时期所出的位置的不同,说到君权应从先秦到两汉分析,魏晋南北朝到隋前究竟君权的实质和地位如何,应从各个时期出发,相权能有多大,达到什么程度和所在本朝的社会背景和人文思想是密不可分的,唐朝言论自由思想活跃开明在朝廷表现尤为突出,但不是说明相权无以复加直接盖过君权,例如:魏征直谏,曾拉着太宗的衣服不放,太宗为了躲避连衣服的袍袖都拽破了,你能就此说臣子比皇帝的权力大吗?不是的,宰相的权力道道最大程度不是唐朝,是在宋朝以后出现的程朱理学以后的明朝在出现的,不能以思想开明言论无限制的角度来看。众所周知,唐朝疆域辽阔民族繁杂和多民族繁荣,但不是说政治制度就宽松,相反历史上君臣肆无忌惮的种种政治开明的现象是在宋朝才达到高峰,三省六部制目的是加强君权,但出发点不是主要为了削弱相权才制定的,在隋朝以前,朝廷的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已具备,只是到了唐朝达到了完善和成熟,况且在晚唐乃至到五代,这种制度已经名存实亡,真正起到作用的是明清两代,鄙人是研究唐史和宋史的,有什么问题可以直接留言探讨
为什么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不是掠夺相权的创新设计而是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唐代中枢机制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什么?
中国唐朝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与美国的三权分立的运作程序有何相似之处求大神帮助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的职务分别是?
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的职责分别是
尚书省 中书省门下省
唐朝尚书省下有六部,那中书省和门下省下面有什么机构?
元朝在中央设置的中书省只能相当于唐朝的---- 1.中书省2.尚书省3.门下省4.吏部
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的职能各是什么?三省六部制度具有什么特点?考试的
唐朝时期三省分工明确:中书省掌决策,门下省掌审议,尚书省无事不总,三省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
中国古代的中书,尚书和门下三省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什么机构?
唐朝尚书省 中书省 门下省,元朝中书省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