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引用一句名言,要求:用100字左右主要以《项羽之死》中的情节、细节为事例并点评事例、联系现实、评价项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05 20:43:55
请引用一句名言,要求:用100字左右主要以《项羽之死》中的情节、细节为事例并点评事例、联系现实、评价项
一.导入
在《史记》这幅色彩斑斓的历史画卷中,西楚霸王项羽是最为悲壮的英雄.和舜一样是“重瞳子”的项羽“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却最终自刎乌江,结束了自己短暂而灿烂的一生,留给人们的是无尽的惆怅和悲凉.今天,我们一同走进《项羽之死》,走进项羽人生的最后阶段,走进项羽的内心世界,进一步完善我们对项羽的了解,丰富项羽在我们心中的形象.
二.学习目标
1,品味语言解读项羽的艺术形象.2,比较诗文体悟创造形象的区别.
3,合作学习探究项羽之死的价值.
三教学过程
1,品读课文,把握形象
本文记叙了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表现他无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的死亡,是《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文章围绕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描写了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请从三个场面中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情节,认真品读,读出感情.你们认为在这个片段中哪些句子打动了你,体现了项羽的什么性格?
第一段写垓下之围重点写了“四面楚歌”和“慷慨悲歌”这两个连续性的事件. “慷慨悲歌”,慨叹自己时运不利,恋恋不舍的和名骓、虞姬诀别,充满了悲凉和无奈的情绪.项羽是一个勇猛豪爽的大丈夫,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唱出柔肠百转的“垓下歌”,为项羽这个形象增添了一股柔情. “慷慨悲歌”充分表现出项羽多情善感的性格.男儿有泪不轻弹,项羽这时却“泣数行下”,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这位盖世英雄歌罢泪水涟涟,以至于左右的人都不忍心目睹这样的场面. “莫能仰视”则写尽将士们的不忍之心,也写尽了霸王的悲惨处境.
小结:第一段:垓下被围的困境
主要情节:四面楚歌——慷慨悲歌
1、请找出表现项羽在“四面楚歌”时的动作行为的五个动词.(惊—起--饮—歌—泣)
2、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多愁善感
第二段和第三段写东城快战.
第二段写项羽从垓下突围成功到再次被困东城的过程.这一段前半部分把逃亡路线和军事力量的变化交代得清清楚楚,战争的形势和项羽的处境一目了然.后半部分写项羽在此绝境中说的一番话.项羽认为“今卒困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灭亡就在面前,他仍旧没有客观分析自己用兵的过失,而一味归咎于天命,这表现了项羽的极端自负.项羽又言“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明知必死,没有退缩,愿意痛快的打一场,这反映了他勇猛刚强的大丈夫气概;“愿为诸君快战”表明了项羽最后的战斗并不是为了战争的结果,而是为了畅快的、尽情的展现他的勇猛无敌,保一世英名.就像一次落幕前的演出,要以完美作为结束.如果把“快战”改为“决战”,就带有了鱼死网破的味道,项羽的快意和满足感将荡然无存.
小结:第二段:垓下突围、被困东城
主要情节:直夜溃围——绐陷大泽——决意快战
1、此段中项羽对部下所说的话占了很大一部分,请认真阅读,分析其中表达的意思.(辉煌的过去,失败的今天.反复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
2、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自负、勇武
第三段写项羽的东城溃围之战.共写了项羽的三次行动:第一次通过“项王大呼,驰下,皆披靡”来渲染项羽势不可挡的气势,“遂斩汉一将”的“遂”写出了项羽斩将的轻而易举.第二次行动项羽并没有动手,只用眼神和声音就吓退了敌兵,“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孰是追兵,孰是逃将,难以辨别.项羽摄人魂魄的虎虎生威跃然纸上.第三次行动,项羽斩一都尉,杀数十百人,而“亡其两骑耳”,通过对比再次渲染项王的勇猛无敌.难怪他充满自豪的谓其骑曰“何如”,这一问再次表现了他的自负.
小结:第三段:东城溃围之战
三次行动:
第一次:项羽——大呼、驰下、斩将 / 汉军——皆披靡
1、“遂斩汉一将”中的“遂”字有没有什么特别的表意作用?(说明项羽“斩汉一将”轻而易举,从而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善战.)
第二次:项羽——嗔目叱之
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通过对比,表现出项羽的勇猛.)
第三次:项羽——弛,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亡两骑(“杀数十百人”展现项羽勇猛少敌,势不可挡的战斗场面,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善战.)
2、三次行动,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项羽如猛虎一般的气势和战斗力,英武形象栩栩如生.非常精彩!三次行动之后,有一段项羽与部下的对话,有什么作用吗?
(说明项羽刚才的勇猛杀敌主要是向部下证明他的失败是“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3、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勇猛、自负
文章的最后一段写项羽乌江自刎.这一段写了两个场面.第一个场面是乌江拒渡、赠马亭长.项羽本“欲东渡乌江”但真正来到乌江岸边,他又否定了自己的决定.项羽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这番话发自肺腑,表现了项羽知耻重义的性格.在生与义,苟活幸存与维护尊严之间,从容地做出选择.那位曾经“泣数行下”的血性男儿,这时反而笑了.“项王笑曰”的笑,不是强自矜持,不是凄然苦笑,而是壮士蔑视死亡,镇定安详的笑.项羽和随从全都下马步行,冲入重围,同前来追杀的汉军短兵相接.这无疑是一场寡不敌众的战斗,也是一场无济于事的战斗.然而,如果因此就放弃战斗,举手投降,那就不是项羽了.项羽是宁肯站着去死,也不会跪下求生的.第二个场面是赐头故人、自刎而死.看到了背楚归汉的故人吕马童,于是赠头给他,自刎而死.故人追之、认之,必欲杀之以邀功取赏;项羽却慷慨赐头,“吾为若德”;蝼蚁之微,泰山之高,两两对比,何等鲜明!可以看出项羽的高贵感和英雄气质,这个情节表现了项羽视死如归的豪侠性格.
小结:第四段:写自刎乌江
1、为什么项羽“欲东渡乌江”,却又在有船可渡的时候不渡了呢?(亭长的话使项羽心中产生深深的“无颜见江东父兄”的羞愧之意,所以决定不渡乌江.)
2、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知耻重义
板书:
故事 人物形象 语言 写法
垓下之围 多愁善感 惊、起、饮、歌、泣 动作、语言、映衬
东城快战 勇猛、自负 天之亡我,非战之罪!“遂” 动作、语言、场面
乌江自刎 知耻重义 笑答、“吾为若德”“遂自刎” 神态、动作、语言、对比
小结
刘熙载《艺概》云:“太史公文,精神气血,无所不具.”这篇文章就刻画了项羽的“精神气血”:有诀别美人名骓的多情善感,有感天怨时时的自负自叹,有东城快战的勇猛刚强,有乌江拒渡的知耻重义,有赠马赐头的豪侠意气.此文刻画出了很多生动传神的细节,项羽诀别美人名骓时的泪水,陷入绝境的宣言,东城突围的声威,乌江拒渡的笑谈,自刎之前的回顾,都令人难以忘怀.整篇文字读来荡气回肠,令人不免对这段传奇的历史感慨万千,对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悲之叹之,爱之怜之.
2,创造形象,诗文有别
我们已经从《项羽之死》这篇散文中把握了项羽的形象,我相信每个同学的心中都应该有了一个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悲剧英雄项羽的形象.下面我们再比较阅读欣赏李清照的《咏项羽》,看看她在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个项羽形象?同司马迁笔下的项羽有何区别?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不是几个字的精致组合,而是一种精髓的凝练,是一种气魄的承载,是一种所向无惧的人生姿态.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仅一河之遥,却是生死之界,仅一念之间,却是存亡之抉.项羽,为了无愧于英雄名节,无愧七尺男儿之身,无愧江东父老,以死相报.“不肯”!不是“不能”、不是“不想”.一个“不肯”,一种“可杀不可屈辱”、“死不惧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气,便漫染纸面,力透纸背,令人叫绝!宁可无愧而死,不肯惭愧而生, 其浩然正气,傲然风骨,使人肃然起敬.何谓做人风骨,何谓做人气节,从项羽的身上,我们可以找到最为精准的答案吧!
诗歌《咏项羽》语言高度凝练,有很多跳跃和省略,侧重写的是项羽的精神,他的英雄豪气,较少对项羽的具体形象的刻画.而散文《项羽之死》把项羽刻画的有血有肉,栩栩如生,音容笑貌,如在眼前,更能给我们具体逼真的感受.
中国古代的诗歌散文都非常重视形象,但是二者的形象性又有差别.中国古代的诗歌是一种高度凝练的艺术,常常“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因而,诗歌的象外之象,味外之旨需要仔细品味.
中国古代散文相对于诗歌来说是一种比较舒展的艺术,句式灵活,篇幅可长可短,表情达意不受格律的限制,可以兴之所至,自由挥洒,因而散文中的“意”表达得更为明白显豁.诗歌的语言、意象更注重提炼和升华,有许多跳跃和省略,展现的形象跟具体事物之间的距离较大;散文更加具体逼真,更贴近事物的本来面貌.诗歌,让我们的想象飞得更高更远一些,而散文则给我们更为具体逼真的感受.
散文和诗歌虽然都具有形象性,但各有特点.清代学者吴乔曾以做饭和酿酒分别比喻作文和写诗,说明二者的差异.他说:“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饭不变米形,酒形质俱变.”
3.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李清照说“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对项羽不过江东是持肯定态度的.对项羽该不该过江东,历来意见不一.试就这一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分组讨论,6人一组,自然形成两种观点,将各自的理由分条列出,试着去辩论说服对方,尽量从文中找到能证明你观点的根据.
对项羽该不该过江东,历来评价的诗歌很多,请大家看课本76页的5首诗歌,看看分别是什么观点.
杜牧《题乌江亭》:胜败乃兵家常事,包羞忍耻是男儿,大丈夫能屈能伸.
胡曾《乌江》:大势已去,耻再起兵
王安石《乌江亭》:民心已去,败势难回,不可能卷土重来.
李清照《咏项羽》:做人要有尊严有骨气.
毛泽东《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要抓住战机从胜利走向胜利.
项羽之死的人格价值:
历史不可假设,项羽毕竟死了.但他是站着死的.为了无愧于江东父老,无愧于英雄名节,无愧于七尺男儿之身,项羽以死谢乡亲,以死谢天下,以大无畏的死完成了他在历史舞台上辉煌的缺憾人生的表演.性格决定命运,是项羽就不会过江东,过江东就不是项羽了.项羽是顶天立地的英雄.他是宁肯站着死,也不愿跪着生的.死得壮烈,死得英雄,死得有骨气、有尊严,这就是项羽之死的人格价值.两千多年过去了,项羽依然活在我们的心中,项羽的人格光芒穿透历史的云层,依然熠熠生辉,照耀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天空.
4.作业写作训练(时间:10分钟)
电脑显示:要求:1、100字左右; 2、引用一句名言;
3、(主要)以《项羽之死》中的情节、细节为事例;
4、点评事例; 5、联系现实.
二、学生练习
三、示例评析
示例一:(观点)做人必须要有尊严.一个人如果没有了尊严,生存在这世上也就毫无意义.(事例)项羽在乌江边,面对束手就擒和自刎两种抉择,他毅然选择自刎.(点评)一旦被擒,受到的羞辱就无以计数,人生的尊严也就丢失了.(名言)古语云:“男儿膝下有黄金.”所谓“黄金”,就是这珍贵无比的尊严.(现实)因此,在面对选择时,我们一定要保持自己人生的尊严.
示例二:(名言)民如水,君如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事例)项羽攻破秦城时,只顾烧秦殿、庆功业、赏士卒,却偏偏忘了安抚百姓!以致他在溃围迷路时,竟被一田父欺骗,误入大泽,走向绝境.(观点)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点评)项羽英雄一生,却不知民心之贵千金难买.(现实)可见当政者治政、为官者处事,当以百姓为重.
示例三:(名言)士可杀,不可辱.(观点)尊严比生命更重要.(事例)当项羽被迫退到乌江时,他没有投降——投降就会受辱;他选择了死——宁愿死,也要捍卫自己的尊严!乌江边上,他的身躯无比高大.(点评)把人的尊严放到了至高的地位,是一种超脱于物质的高尚情操.
分析示例三所存在的问题:点评不到位,不能很好地将事例与观点结合起来,以突出观点.
修改:(名言)士可杀,不可辱.(观点)尊严比生命更重要.(事例)当项羽被迫退到乌江时,他没有投降——投降就会受辱;他选择了死——宁愿死,也要捍卫自己的尊严!乌江边上,他的身躯无比高大.(点评)项羽把人的尊严放到至高的位置,放弃了生命,却赢得千古美名.(现实)现实生活中,多少人为了一点远不如生命宝贵的虚名浮利,竟能轻易丢掉尊严,虽然活着,却比死去更可悲.
补充相关知识介绍
1. 介绍作者——司马迁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
2. 介绍《史记》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元年,大约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本纪:把历代帝王作为历史事件的中心人物来加以论述,同时又以他们的前后继承关系来显示历史的发展.
世家:记叙春秋战国以来各诸侯国和汉代所封的诸侯、勋贵的历史.
列传:是使那些品行高洁和有功于天下的人得以传名于后世.
表:按朝代的顺序,把历史分成若干阶段,再分别按世代、年、月写成简历的大事记.
书:是对当时社会重要的典章制度的专门论述,与后世的专门学科发展史有相近之处.
鲁迅所说“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恰当地指出了《史记》有很大的文学成就和历史成就.
在《史记》这幅色彩斑斓的历史画卷中,西楚霸王项羽是最为悲壮的英雄.和舜一样是“重瞳子”的项羽“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却最终自刎乌江,结束了自己短暂而灿烂的一生,留给人们的是无尽的惆怅和悲凉.今天,我们一同走进《项羽之死》,走进项羽人生的最后阶段,走进项羽的内心世界,进一步完善我们对项羽的了解,丰富项羽在我们心中的形象.
二.学习目标
1,品味语言解读项羽的艺术形象.2,比较诗文体悟创造形象的区别.
3,合作学习探究项羽之死的价值.
三教学过程
1,品读课文,把握形象
本文记叙了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表现他无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的死亡,是《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文章围绕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描写了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请从三个场面中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情节,认真品读,读出感情.你们认为在这个片段中哪些句子打动了你,体现了项羽的什么性格?
第一段写垓下之围重点写了“四面楚歌”和“慷慨悲歌”这两个连续性的事件. “慷慨悲歌”,慨叹自己时运不利,恋恋不舍的和名骓、虞姬诀别,充满了悲凉和无奈的情绪.项羽是一个勇猛豪爽的大丈夫,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唱出柔肠百转的“垓下歌”,为项羽这个形象增添了一股柔情. “慷慨悲歌”充分表现出项羽多情善感的性格.男儿有泪不轻弹,项羽这时却“泣数行下”,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这位盖世英雄歌罢泪水涟涟,以至于左右的人都不忍心目睹这样的场面. “莫能仰视”则写尽将士们的不忍之心,也写尽了霸王的悲惨处境.
小结:第一段:垓下被围的困境
主要情节:四面楚歌——慷慨悲歌
1、请找出表现项羽在“四面楚歌”时的动作行为的五个动词.(惊—起--饮—歌—泣)
2、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多愁善感
第二段和第三段写东城快战.
第二段写项羽从垓下突围成功到再次被困东城的过程.这一段前半部分把逃亡路线和军事力量的变化交代得清清楚楚,战争的形势和项羽的处境一目了然.后半部分写项羽在此绝境中说的一番话.项羽认为“今卒困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灭亡就在面前,他仍旧没有客观分析自己用兵的过失,而一味归咎于天命,这表现了项羽的极端自负.项羽又言“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明知必死,没有退缩,愿意痛快的打一场,这反映了他勇猛刚强的大丈夫气概;“愿为诸君快战”表明了项羽最后的战斗并不是为了战争的结果,而是为了畅快的、尽情的展现他的勇猛无敌,保一世英名.就像一次落幕前的演出,要以完美作为结束.如果把“快战”改为“决战”,就带有了鱼死网破的味道,项羽的快意和满足感将荡然无存.
小结:第二段:垓下突围、被困东城
主要情节:直夜溃围——绐陷大泽——决意快战
1、此段中项羽对部下所说的话占了很大一部分,请认真阅读,分析其中表达的意思.(辉煌的过去,失败的今天.反复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
2、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自负、勇武
第三段写项羽的东城溃围之战.共写了项羽的三次行动:第一次通过“项王大呼,驰下,皆披靡”来渲染项羽势不可挡的气势,“遂斩汉一将”的“遂”写出了项羽斩将的轻而易举.第二次行动项羽并没有动手,只用眼神和声音就吓退了敌兵,“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孰是追兵,孰是逃将,难以辨别.项羽摄人魂魄的虎虎生威跃然纸上.第三次行动,项羽斩一都尉,杀数十百人,而“亡其两骑耳”,通过对比再次渲染项王的勇猛无敌.难怪他充满自豪的谓其骑曰“何如”,这一问再次表现了他的自负.
小结:第三段:东城溃围之战
三次行动:
第一次:项羽——大呼、驰下、斩将 / 汉军——皆披靡
1、“遂斩汉一将”中的“遂”字有没有什么特别的表意作用?(说明项羽“斩汉一将”轻而易举,从而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善战.)
第二次:项羽——嗔目叱之
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通过对比,表现出项羽的勇猛.)
第三次:项羽——弛,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亡两骑(“杀数十百人”展现项羽勇猛少敌,势不可挡的战斗场面,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善战.)
2、三次行动,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项羽如猛虎一般的气势和战斗力,英武形象栩栩如生.非常精彩!三次行动之后,有一段项羽与部下的对话,有什么作用吗?
(说明项羽刚才的勇猛杀敌主要是向部下证明他的失败是“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3、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勇猛、自负
文章的最后一段写项羽乌江自刎.这一段写了两个场面.第一个场面是乌江拒渡、赠马亭长.项羽本“欲东渡乌江”但真正来到乌江岸边,他又否定了自己的决定.项羽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这番话发自肺腑,表现了项羽知耻重义的性格.在生与义,苟活幸存与维护尊严之间,从容地做出选择.那位曾经“泣数行下”的血性男儿,这时反而笑了.“项王笑曰”的笑,不是强自矜持,不是凄然苦笑,而是壮士蔑视死亡,镇定安详的笑.项羽和随从全都下马步行,冲入重围,同前来追杀的汉军短兵相接.这无疑是一场寡不敌众的战斗,也是一场无济于事的战斗.然而,如果因此就放弃战斗,举手投降,那就不是项羽了.项羽是宁肯站着去死,也不会跪下求生的.第二个场面是赐头故人、自刎而死.看到了背楚归汉的故人吕马童,于是赠头给他,自刎而死.故人追之、认之,必欲杀之以邀功取赏;项羽却慷慨赐头,“吾为若德”;蝼蚁之微,泰山之高,两两对比,何等鲜明!可以看出项羽的高贵感和英雄气质,这个情节表现了项羽视死如归的豪侠性格.
小结:第四段:写自刎乌江
1、为什么项羽“欲东渡乌江”,却又在有船可渡的时候不渡了呢?(亭长的话使项羽心中产生深深的“无颜见江东父兄”的羞愧之意,所以决定不渡乌江.)
2、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知耻重义
板书:
故事 人物形象 语言 写法
垓下之围 多愁善感 惊、起、饮、歌、泣 动作、语言、映衬
东城快战 勇猛、自负 天之亡我,非战之罪!“遂” 动作、语言、场面
乌江自刎 知耻重义 笑答、“吾为若德”“遂自刎” 神态、动作、语言、对比
小结
刘熙载《艺概》云:“太史公文,精神气血,无所不具.”这篇文章就刻画了项羽的“精神气血”:有诀别美人名骓的多情善感,有感天怨时时的自负自叹,有东城快战的勇猛刚强,有乌江拒渡的知耻重义,有赠马赐头的豪侠意气.此文刻画出了很多生动传神的细节,项羽诀别美人名骓时的泪水,陷入绝境的宣言,东城突围的声威,乌江拒渡的笑谈,自刎之前的回顾,都令人难以忘怀.整篇文字读来荡气回肠,令人不免对这段传奇的历史感慨万千,对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悲之叹之,爱之怜之.
2,创造形象,诗文有别
我们已经从《项羽之死》这篇散文中把握了项羽的形象,我相信每个同学的心中都应该有了一个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悲剧英雄项羽的形象.下面我们再比较阅读欣赏李清照的《咏项羽》,看看她在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个项羽形象?同司马迁笔下的项羽有何区别?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不是几个字的精致组合,而是一种精髓的凝练,是一种气魄的承载,是一种所向无惧的人生姿态.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仅一河之遥,却是生死之界,仅一念之间,却是存亡之抉.项羽,为了无愧于英雄名节,无愧七尺男儿之身,无愧江东父老,以死相报.“不肯”!不是“不能”、不是“不想”.一个“不肯”,一种“可杀不可屈辱”、“死不惧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气,便漫染纸面,力透纸背,令人叫绝!宁可无愧而死,不肯惭愧而生, 其浩然正气,傲然风骨,使人肃然起敬.何谓做人风骨,何谓做人气节,从项羽的身上,我们可以找到最为精准的答案吧!
诗歌《咏项羽》语言高度凝练,有很多跳跃和省略,侧重写的是项羽的精神,他的英雄豪气,较少对项羽的具体形象的刻画.而散文《项羽之死》把项羽刻画的有血有肉,栩栩如生,音容笑貌,如在眼前,更能给我们具体逼真的感受.
中国古代的诗歌散文都非常重视形象,但是二者的形象性又有差别.中国古代的诗歌是一种高度凝练的艺术,常常“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因而,诗歌的象外之象,味外之旨需要仔细品味.
中国古代散文相对于诗歌来说是一种比较舒展的艺术,句式灵活,篇幅可长可短,表情达意不受格律的限制,可以兴之所至,自由挥洒,因而散文中的“意”表达得更为明白显豁.诗歌的语言、意象更注重提炼和升华,有许多跳跃和省略,展现的形象跟具体事物之间的距离较大;散文更加具体逼真,更贴近事物的本来面貌.诗歌,让我们的想象飞得更高更远一些,而散文则给我们更为具体逼真的感受.
散文和诗歌虽然都具有形象性,但各有特点.清代学者吴乔曾以做饭和酿酒分别比喻作文和写诗,说明二者的差异.他说:“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饭不变米形,酒形质俱变.”
3.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李清照说“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对项羽不过江东是持肯定态度的.对项羽该不该过江东,历来意见不一.试就这一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分组讨论,6人一组,自然形成两种观点,将各自的理由分条列出,试着去辩论说服对方,尽量从文中找到能证明你观点的根据.
对项羽该不该过江东,历来评价的诗歌很多,请大家看课本76页的5首诗歌,看看分别是什么观点.
杜牧《题乌江亭》:胜败乃兵家常事,包羞忍耻是男儿,大丈夫能屈能伸.
胡曾《乌江》:大势已去,耻再起兵
王安石《乌江亭》:民心已去,败势难回,不可能卷土重来.
李清照《咏项羽》:做人要有尊严有骨气.
毛泽东《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要抓住战机从胜利走向胜利.
项羽之死的人格价值:
历史不可假设,项羽毕竟死了.但他是站着死的.为了无愧于江东父老,无愧于英雄名节,无愧于七尺男儿之身,项羽以死谢乡亲,以死谢天下,以大无畏的死完成了他在历史舞台上辉煌的缺憾人生的表演.性格决定命运,是项羽就不会过江东,过江东就不是项羽了.项羽是顶天立地的英雄.他是宁肯站着死,也不愿跪着生的.死得壮烈,死得英雄,死得有骨气、有尊严,这就是项羽之死的人格价值.两千多年过去了,项羽依然活在我们的心中,项羽的人格光芒穿透历史的云层,依然熠熠生辉,照耀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天空.
4.作业写作训练(时间:10分钟)
电脑显示:要求:1、100字左右; 2、引用一句名言;
3、(主要)以《项羽之死》中的情节、细节为事例;
4、点评事例; 5、联系现实.
二、学生练习
三、示例评析
示例一:(观点)做人必须要有尊严.一个人如果没有了尊严,生存在这世上也就毫无意义.(事例)项羽在乌江边,面对束手就擒和自刎两种抉择,他毅然选择自刎.(点评)一旦被擒,受到的羞辱就无以计数,人生的尊严也就丢失了.(名言)古语云:“男儿膝下有黄金.”所谓“黄金”,就是这珍贵无比的尊严.(现实)因此,在面对选择时,我们一定要保持自己人生的尊严.
示例二:(名言)民如水,君如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事例)项羽攻破秦城时,只顾烧秦殿、庆功业、赏士卒,却偏偏忘了安抚百姓!以致他在溃围迷路时,竟被一田父欺骗,误入大泽,走向绝境.(观点)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点评)项羽英雄一生,却不知民心之贵千金难买.(现实)可见当政者治政、为官者处事,当以百姓为重.
示例三:(名言)士可杀,不可辱.(观点)尊严比生命更重要.(事例)当项羽被迫退到乌江时,他没有投降——投降就会受辱;他选择了死——宁愿死,也要捍卫自己的尊严!乌江边上,他的身躯无比高大.(点评)把人的尊严放到了至高的地位,是一种超脱于物质的高尚情操.
分析示例三所存在的问题:点评不到位,不能很好地将事例与观点结合起来,以突出观点.
修改:(名言)士可杀,不可辱.(观点)尊严比生命更重要.(事例)当项羽被迫退到乌江时,他没有投降——投降就会受辱;他选择了死——宁愿死,也要捍卫自己的尊严!乌江边上,他的身躯无比高大.(点评)项羽把人的尊严放到至高的位置,放弃了生命,却赢得千古美名.(现实)现实生活中,多少人为了一点远不如生命宝贵的虚名浮利,竟能轻易丢掉尊严,虽然活着,却比死去更可悲.
补充相关知识介绍
1. 介绍作者——司马迁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
2. 介绍《史记》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元年,大约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本纪:把历代帝王作为历史事件的中心人物来加以论述,同时又以他们的前后继承关系来显示历史的发展.
世家:记叙春秋战国以来各诸侯国和汉代所封的诸侯、勋贵的历史.
列传:是使那些品行高洁和有功于天下的人得以传名于后世.
表:按朝代的顺序,把历史分成若干阶段,再分别按世代、年、月写成简历的大事记.
书:是对当时社会重要的典章制度的专门论述,与后世的专门学科发展史有相近之处.
鲁迅所说“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恰当地指出了《史记》有很大的文学成就和历史成就.
请引用一句名言,要求:用100字左右主要以《项羽之死》中的情节、细节为事例并点评事例、联系现实、评价项
请引用一句名言,要求:用100字左右主要以《项羽之死》中的情节、细节为事例并点评事例、联系现实、评价项羽.
评项羽,100字左右开头写明观点,以课文《项羽之死》中的情节和细节为事例,再联系实际.朋友嘱托的,100字左右就行.感激
以“项羽之死”为例点评并且联系实际引用一句名言,字数在100字左右.
关于项羽之死的评论.要求:1.找个恰当的名言 2.自己观点 3.结合事例 4.做些点评 5.联系现实
以《项羽之死》中的情节写一篇100字左右的文章!
以"信任"为话题,写一段话,引用事例采用排比句的形式.可以用古代人或现代的事例都行200字左右
结合贝多芬的主要事例或情节进行点评
以细节为话题的作文,要求是必须是记叙文,550字左右就行了要有事例!
面对人生的不如意,我们应该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对待,用李白的豪情和怀才不遇为事例,点评,用一句名言,100字左右……急╭(╯
读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请你再联系历史或现实举出事例,并写出与此相关的两则名言警句
如何评价项羽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