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THE CRISIS OF CHINESE CONSCIOUSNESS怎么样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08 02:36:29
THE CRISIS OF CHINESE CONSCIOUSNESS怎么样
我首先想到的是三国演义的开篇辞“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罗贯中这句简短的经验性总结的确精炼的总结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每一个兴盛而发达的时代之前必定会有一个乱世的思想及经济积累.秦汉之前有有春秋战国,隋唐之前有魏晋南北朝,这些乱世的共同特点就是多元化的产生,各种治理国家和思考社会问题的途径层出不穷,但是这看似混乱的表象之下都蕴含着新的生机,历史证明,这些时段的思想积累,成为后来盛世得以出现的重要精神财富及治国资源.而距离现代中国时间点最近的混乱时代当属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前的晚清和民国时期了.同样的混乱也表现在那个年代,军阀割据,群雄并起,中央无权.但是与这种乱象相对应便是当时丛生的治国思想与理念,这一时期堪称既先秦以来中国思想最为活跃的阶段.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阶段,便是因为中国外交失败而引起的五四时期的思想. 本书作者林毓生师从著名自由主义大师、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哈耶克,在中国思想史方面有卓越的研究,以不同的视角和犀利的观点取胜.总体说来,作者围绕“中国意识”为主线,通过对五四时期三个卓越领袖的思想的研究和批判,分析了当时中国的全盘反传统主义出现的深刻原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并根据自己的研究指出了解决中国意识危机和中国认同问题的方向和意见.接下来,我们对本书的脉络和结构进行大致的梳理. 作者全文开篇便对二十世纪的中国思想史进行了概括,其最主要的特征乃是“对中国传统文化遗产坚决地全盘否定的态度的出现与持续.” 这一特征可谓贯穿了中国一个世纪,但是表现最为明显的则是五四时期和文革时期,而文革时期的发动者毛泽东作者又认为其深受了五四思想的影响.因此,作者认为,二十世纪里中国知识分子的全盘反传统主义是基于五四时期的思想积累.事实上,在五四之前的一批知识分子中,他们仍然将传统价值作为自己的信条,并没有想过去解构他.这一点也就成为了作者划分中国第一代知识分子和五四时期第二代知识分子的分界线.第一代知识分子中,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解释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们的基础教育是中国的传统的儒学教育,自己升迁的道路让然依靠国家的科举制度.他们并不认为中国先贤们的思想是一些头脑简单的人就能真正理解的,他们尝试在本民族的精神资源里求索,并通过与西方外来学说的结合以寻找强国富民之路.戊戌变法便是这一代知识分子按照他们自己的思想逻辑理路实现强国的实践.此外,这批知识分子所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是“为了进行社会政治改革,必须建立一种以改变了的世界观为根底的文化基础.” 相比而言,清朝灭亡之后并受第一代知识分子影响的第二代知识分子则显得更加的激进,他们则是主张,必须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全盘否定,代之以新的思想和方法论,才能真正拯救中国于危难之中. 书中前部分大篇幅的总结了第二代知识分子采用这种救过途径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首先,是旧的政治文化——道德秩序的解体为新的思想填入提供了充足的空间.这一秩序的解体,意味着旧的卡里斯马 (Chrismas)的毁灭.韦伯原著中的卡里斯马应该被理解为“对人的一种统治(不管是偏重外部的还是偏重内部的),被统治者凭着对这位特定的个人的这种品质的信任而服从这种统治.” 如果将这种“卡里斯马”的内涵加以延展,我们可以将其用来指代一种由社会宗教或者其他规范信条而形成的“卡里斯马权威”.因为这一权威对社会中的人的思想和行为及社会的文化起着强有力的示范作用.而当这一权威破灭之时,社会将会出现思想的混乱,随之而来是人们对新的卡里斯马权威的诉求.中国在辛亥革命之后,正是旧的卡里斯马权威的破灭,五四运动时的思潮正是在此背景之下应运而生的.其次,在这一空间中,并不是新的思想始终占据主导地位的,而是传统思想而新的思想处于不断博弈的状态之中.书中还提到了张勋和袁世凯的复辟行为对这代知识分子的刺激作用,这是的社会思想就像一个上了劲的弹簧一样,他因为被中国长期的传统社会压缩,一旦被新的力量给释放之后,产生了巨大能量.但是毕竟是弹簧,有伸长之后必定会有收缩,而这时收缩得越多,反弹的力量也就越大.袁世凯的行为刺激了当时的知识分子,使他们完全失去了传统卡里斯马的信心,从而走场了全盘反传统主义的道路.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知识分子们深受中国传统普遍王权和儒教哲学所带来的根深蒂固的一元论和唯智论的影响,他们尝试从思想文化角度来改变人的思想,并把自己所要推翻的文化当做一个一元化的整体,因此在五四时知识分子才会将传统文化当做一个有机的整体予以全部否定. 有了之前的分析,作者将他的理论具化到当时最有代表性的三个知识分子——陈独秀、胡适、鲁迅,这几个人既是五四运动中全盘反传统主义的领袖人物,而且他们的思想也基本代表了当时的各个支派的观点.无论他们几个的思想有什么样的差异,这一代知识分子都会有同样的困窘.如果应用著名的约瑟夫61赖文森(Joseph Levenson)的“历史”和“价值”之间的二分法,这群知识分子即在知识上相信西方的价值,而在感情上眷恋于中国的过去,正是这种矛盾成为了知识分子们内心中解不开的解,在他们身上都会有或多或少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