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政治 > 作业

老师您好 我明天上午考政治 我们学的是必修二 您说我现在应该怎么复习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政治作业 时间:2024/07/03 11:32:08
老师您好 我明天上午考政治 我们学的是必修二 您说我现在应该怎么复习
现在政治能看点啥
解题思路: 必修二政治生活,在复习时注意抓住主体词来复习:公民、人民、政府、人大、政党、民族、宗教、国际社会中的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等主体。做题时也要注意题目中的主体。
解题过程:
《政治生活》考点整理
第一课 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1.了解国家的含义及根本属性。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2.理解我国的国家性质
我国的国家性质: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3.理解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和特点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对占全国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因此,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4.理解我国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人民民主的广泛性,不仅表现在人民享有民主权利,而且表现在民主主体的广泛性。
人民民主的真实性,不仅表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法律、制度、物质的保障,而且表现在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广大人民的利益日益得到充分的实现。
5.理解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
(1)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国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政治基石。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作为四项基本原则之一,已经被写入我国宪法。
(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只有充分发扬民主,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才能调动人民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只有坚持国家的专政职能,打击一切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敌对分子和敌对势力,才能保障人民民主,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3)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在新的历史时期有了新的要求: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实行依法治国;强化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政府职能;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改善民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等。
6.理解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
(1)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①含义:公民依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表达意愿的权利和自由,就是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②表现:
A.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选举权是指公民选举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被选举权是指公民被选为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这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行使这个权利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
B.政治自由。公民享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人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这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方式,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具体表现。
C.监督权。公民有监督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权利。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其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检举的权利。它包括批评权、建议权、检举权、申诉权和控告权等。
(2)公民的政治义务
①含义:政治义务是指公民对国家、社会承担的责任。
②政治义务的体现:
A.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国家的统一、民族团结,是我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也是实现公民的政治权利和其他权利的重要保证。因此,每个公民要自觉履行这一义务。
B.遵守宪法和法律的义务。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是公民根本的行为准则。
C.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保证,是公民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职责。
D.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的义务。
7.说明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①含义:公民平等地享有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平等地适用法律。
②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指法律实施上的平等,非立法上的平等。
③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不是绝对的平均主义。
④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现实生活中,仍存在不平等,要消灭之,更重要的是大力发展生产力。
(2)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①为什么:
A.在我国,公民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二者不可分离。
权利与义务在法律关系上是相对应而存在的,权利与义务都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径。
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利的实现。(注意:权利与义务不能排先后次序)
B.二者相辅相成。一方面,国家保障公民充分享有和行使权利,使公民真正认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更加自觉地履行公民的义务;另一方面,公民自觉履行义务,必然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为公民享有和行使权利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因此,不能把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对立起来。
②怎么样(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的要求):
A.一方面,要树立权利意识,珍惜公民权利。我们既要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又要尊重他人的权利。
B.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树立义务意识,自觉履行公民义务。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是每个公民对国家、以社会和其他公民应尽的责任。只有履行这一义务,才能获得相应的权利。
(3)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A.原因:在我国,国家与公民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B.做法:国家尊重和保障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公民在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时,要把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结合起来。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产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利益,这是公民爱国的表现。
8.了解我国公民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
①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这是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
②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重要内容)
③参加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机构成部分)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区别于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
④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9.理解公民要有序地参与政治生活
(1)为什么:①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都督,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依法有序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②能否有序的政治参与,决定着我们能否真正地享受民主生活,这也是对我们政治素养的检验。③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生活,可以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愿;切实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和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不断改善公共管理,创建文明祥和的新社区;有力地促进政府机关的廉政建设。
(2)有序与无序参与的准绳:是法律与规则。
(3)怎么样:
①自觉遵循法律、规则、程序,依法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②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循宪法和法律。
第二课 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10.了解各种选举方式的特点,懂得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
(1)选举方式其特点
①直接选举:是由选民直接投票选举被选举人的方式。
特点:第一,优点:A.能更直接的反映民意。实现选民的意志;B.更好地调动公民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积极性;C.有助于加强选民与当选者的联系。
第二,局限性:在选民人数多的情况下,直接选举的组织工作和技术工作难度大。选举成本高。
②间接选举:由选民选举自己的代表,再由代表选举上一级代表机关的代表或政府领导成员的选举方式。
特点:第一,优点:选举成本低,便于组织。第二,局限性:选民与当选者之间的联系受到一定阻隔,影响选民意愿的表达。
③差额选举:正式候选人名额多于应选举名额
特点:第一,优点:候选人之间的竞选演说,有助于选民了解候选人;在候选人之间形成相应的竞争,为选民行使选举权提供选择余地。
第二,局限性:可能影响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如果不加以规范,被选举人间的竞争容易导致虚假宣传、贿赂选民等情况。
④等额选举:正式候选人名额等于应选名额的选举方式
特点:第一,优点:可以充分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
第二,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选民自由选择;容易造成选民误解,积极性受到影响;同时也不利于增强候选人的竞争意识和政府官员的公仆意识。
(2) 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
①为什么(意义):A.公民参加选举的态度和能力,是影响选举效果的重要因素。公民只有不断提高参与民主选举的素养,行使好民主选举的权利,才能更好地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
B.是否积极参加选举,是衡量公民参与感、责任感的重要尺度。那种“选举与我无关”、“选谁都可以”的想法,是公民意识不强、主人翁意识不强的表现。
C.正确行使选举权,投出自己神圣的一票,是公民政治参与能力和政治素养高低的体现。
②公民应当如何行使选举权
公民行使选举权应出于公心,以人民利益为重;要了解候选人的品德和能力表现,在理性思考、判断的基础上,审慎投票。
11.理解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
(1)方式:有直接参与决策和间接参与决策两种。
第一,间接参与决策:是指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人民意志的人进入决策机关,参与、审议、监督、制定决策,这是使各项决策能够反映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保证。
第二,直接参与民主决策:
①途径和方式:A.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参与民主决策;B.通过专家咨询制度参与民主决策;C.通过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参与民主决策;D.通过社会听证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②公民通过多种渠道、采用多种方式参与决策过程,是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环节。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有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其次,有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再次,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最后,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12.了解我国的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理解发展基层民主的意义
(1)农村村民自治制度
①村委会性质: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村民民主管理村务的机构。(村委会不是基层国家机关或基层政权组织。基层国家机关是乡镇一级的人大和政府,村委会不是乡镇政府的下级机构)
②村委会的选举:自己选举当家人(即村民选举村干部),是村民自治的基础,也是村民参与民主管理的主要途径。
③村务决策:村民可以通过村民会议等形式,参与本村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决策和管理。
④对村务的管理:村民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等形式,使村民规范自己和村干部行为,用民主办法管理村里事务的有效途径。
⑤对村委会的监督:通过村务公开、民主评议村干部、村委会定期报告工作等形式。
(2)城市居民自治制度
①居委会性质:城市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②居委会作用:在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管理居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居民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反映居民的意见、要求和建议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③居委会的选举:居民委员会干部由居民民主选举产生。
④居委会如何决策:凡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重要事务,要提请居民会议讨论决定。
⑤对居委会的监督:居委会实行办事公开制度,定期向居民会议汇报工作,接受监督和质询。
(3)理解发展基层民主的意义
①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切实的权利,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②实行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以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的途径。
③实行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以扩大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必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
13.了解公民依法行使民主监督权的渠道和方式,理解公民要负责地行使监督权利
(1)通过信访举报制度行使监督权(如给国家机关写信、打电话或当面向有关人员反映自己的意见,提出批评、建议等)。
(2)通过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行使监督权(如将自己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反映给人大代表,形成人大代表的议案,上传到国家权力机关)
(3)通过舆论监督制度行使监督权(如依法在新闻媒体上,包括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上公开发表意见)。
(4)通过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活动行使监督权(这是近年来出现的民主监督的新形式、新方法)。
(1)公民行使监督权的意义(为什么要行使监督权的原因)
实行民主监督,既有利于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也有助于维护国家利益和公民的合法的权益,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
(2)公民怎样才能行使好监督权
①一方面,公民在行使监督权时,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要敢于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监督权。
②另一方面,必须采用合法的方式,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干扰公务活动。
第三课 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14.理解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
(1)我国政府的性质
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的行政机关。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
(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担负四个方面的主要职能:
职能 内容
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 ①保卫国家的独立与主权。
②保护公民的生命安全及各种合法权益。
③保护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合法财产不受侵犯。
④保障人民民主,协调人民内部矛盾,惩治犯罪分子,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等。
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 ①经济调节:(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②市场监管:(对市场主体及其行为进行监管,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③社会管理:(依法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社会事务,维护社会秩序)。
④公共服务:(指为经济活动服务,维护社会秩序)。
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 ①政府宣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引导人民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②政府组织和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努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①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文化设施、公共卫生设施等方面建设。
②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
③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④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⑤控制人口增长,促进优生优育。⑤优化生态环境,防治污染;等等。
(3)我国政府的作用:
①人们的社会生活受到政府的管理。②人们又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
注:个人在明确政府作用后的言行要求:深切感受到我们的政府是便民利民的政府;了解政府的性质和职能,相信我们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支持政府的工作,寻求政府帮助,监督政府行为,这是我们的公民意识和政治素养的体现。
15.说明政府的宗旨和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
(1)我国政府的宗旨:为人民服务。
(2)我国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对人民负责。
①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的具体要求:
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 具体要求
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 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真心实意对人民负责的思想,为人民谋利益。政府工作人员在执行公务的过程中,必须深入群众,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尊重民意;不能损害人民利益,违法失职行为要受到追究。
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我们的政府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行政效率,增强服务意识,努力使政府的各项工作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的检验。
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政府通过各种途径,利用各种群众组织、社会团体广泛收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对待群众的来信来访,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
②公民应怎样向政府求助?(政府为公民求助或投诉提供的途径有哪些?)
政府为公民求助或投诉提供的多种途径:开设热线电话;推行电子政务;设立信访部门;依法建立行政裁决、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制度,为公民求助或投诉提供了法律途径。
第四课 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
16.了解政府依法行政的含义和意义
(1)依法行政意义:
①依法行政的含义:政府及其公职人员的权力由法律授予,行使行政权力必须依据宪法、法律规定。
②为什么要依法行政?
第一,必要性:
A.是由我国的国体决定的: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B.是由政府的性质、宗旨决定的。
C.政府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体现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第二,重要意义:
A.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
B.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不变质,增强政府的权威。
C.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D.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17.理解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意义
(1)为什么政府要接受监督?(原因+意义)
①国体: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②政府的性质、宗旨和原则。
③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必要性:权力是把双刃剑。政府权力运用得好,可以指挥得法,令行禁止、造福人民。权力一旦被少数人滥用,超载了法律的界限,就可能滋生腐败,贻害无穷。为了防止权力的滥用,需要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④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具有重要意义:A.政府只有接受监督,才能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减少和防止工作失误。
B.才能防止滥用权力,防止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保证清正廉洁。
C.才能更好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做出正确决策。
D.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造福于人民,从而建立起一个具有权威和公信力的政府。
E.才能更好地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F.才能有利于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便于群众加强对政府工作的监督。
(2)如何有效制约和监督政府权力?
A.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这个机制,一靠民主,二靠法制,二者缺一不可。具体来说,发挥人民民主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就要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使人民能够有效地监督政府权力的运行;加强法制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就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
18.了解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
B.建立完善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包括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中国共产党的监督,人民政协的监督,社会与公民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行政系统政府内部的监督等多种监督形式。
第五课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关的法律地位和职权
(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广大人民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选出人大代表,由他们组成各级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决定全国和各级地方的一切重大事务,并由权力机关产生行政、审判、检察等机关,具体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权力。
(2)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3)人民代表大会的法律地位及职权
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关的地位和职权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其它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并受它监督。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全国人大部分职权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以便更好地发挥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
A.立法权。立法权,即制定法律的权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省、直辖市的人大及常委会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B.决定权。决定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各级人大和县级以上各级人大常委会依照法定的程序决定国家和社会或本行政区域内重大事项的权力。
C.任免权。任免权是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对相关国家机关领导人员以及其他组成人员进行选举、任命、罢免、撤职等权力。
D.监督权。监督权是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监督“一府两院”工作的权力。
注:监督权中的“一府两院”是指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②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及职权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它是本行政区域内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本行政区域内的一切重大问题,都由它讨论决定,并由它监督。它们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起构成了我国国家权力机关的完整体系。
20.了解人民代表的产生和职责
(1)产生: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都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其中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2)职责:(权利和义务)
权利:人大代表代表人民在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人大代表享有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
义务: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接受原选民或者选举单位的监督。
21.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
(1)政体是一个国家政权机关的组织形式。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的最重要特点是: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
①含义。民主集中制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集中必须以民主为基础.才能充分反映人民的利益和意志;民主必须以集中为保障,才能集中统一人民意志,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
②表现:三个方面
第一,在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人民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第二,在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构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权力机关,其他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第三,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职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含义及地位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政治制度。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
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等等。这一制度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宗旨,真正保障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显示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鲜明的特点。
22.了解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
(1)明确我国的其他国家机关
包括国家的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军事管理机关等。国家的行政机关,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政府;国家的司法机关包括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2)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
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权力机关,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其他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注: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但它所做的事情不是自己直接去办,而是由国家的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其他国家机关去贯彻执行。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人民检察院独立行使检察权,它们不受国家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23.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由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是建立其他国家管理制度的基础,这一制度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宗旨,真正保障了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显示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鲜明的特点。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巩固和完善,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无比的优越性。
①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
②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
③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
④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实践证明,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是中国人民奋斗的成果和历史的选择,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好制度。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绝不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模式。
第六课 我国的政党制度
24.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它的宗旨。
②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坚持中共领导,才能始终坚持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25.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2)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
(4)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念体系。
①邓小平理论: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主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A.基本内涵: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
B.主题: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C.本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D.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③科学发展观:
A.提出: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B.基本内涵: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C.主题:它科学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
D.地位: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26.理解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含义,懂得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1)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含义
①科学执政:就是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②民主执政:就是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③依法执政:就是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
(2)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科学执政、民主执政要通过依法执政体现出来,又要靠依法执政来保证实现。依法执政有利于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27.理解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的基本内容和优越性
(附:我国民主党派的性质——我国的民主党派,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
(1)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什么?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基本内容包括:
①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
附各民主党派参政的基本点: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②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
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
③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④我国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各民主党派与共产党一样,得到宪法的承认和保护,都享有宪法规定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地位平等。
⑤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组织形式,是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人民政协围绕着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
(2)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为什么要坚持这一政党制度的原因)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的政党制度,它是由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国家性质决定的,适合我国的国情,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显著的优越性。
①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②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③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④有利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28.理解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是有机统一、缺一不可。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的领导地位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是历史上形成的,是中国人民的必然选择。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党的领导是通过宪法和法律来实现的,而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
第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点。人民当家作主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是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切实保证人民群众充分行使民主权利。
第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冢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第七课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29.理解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增强民族团结意识,自觉维护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1)为什么(必要性):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是我国重要的国情。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铲除了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阶级根源,逐步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但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等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依然存在,而且难以在短期内消除。处理民族关系,我国必须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2)是什么:
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三项基本原则。
①民族平等原则。
民族平等的依据: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我国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发展程度上的区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我国各族人民都对祖国的文明作出了贡献,都是国家的主人。都依法平等地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权利,依法平等地履行应尽的义务。
民族平等的表现:少数民族人士参加各级人大、各级政协;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各民族都有使用自己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等。
②民族团结原则。
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民族的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③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
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重要性:各民族共同繁荣是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是实现国家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根本原则。
④处理民族关系的三项原则之间的关系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三项原则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又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30.理解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其优越性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是什么)
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①前提:领土完整、国家统一②核心:自治权
③自治机关: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①客观必然性: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具体表现在:
第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
第二,“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
第三,各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互相依存的民族关系,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②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第一,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全。民族区域自治是以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的,是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它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使各族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人民把热爱本民族与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结合起来,更加自觉地担负起捍卫祖国统一、保卫边疆的光荣职责。
第二,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以实现。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保证民族自治地方充分享有自治权利,自主管理本地区内部事务,满足了各少数民族人民积极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愿望。
第三,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各民族自治地方以一个、两个或两个以上少数民族为主体,同时包括当地居住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这使各族人民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逐步消除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隔阂。
第四,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蓬勃发展。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能够密切结合本民族、本地区的特点,把少数民族的特殊利益与国家的整体利益协调起来,充分发挥各民族、各地区的特长和优势,调动各族人民参加国家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
31.了解我国宗教政策的基本内容
全面正确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1)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①宗教信仰自由的含义: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
②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包括两个方面:既保护信仰宗教的自由,又保护不信仰宗教的自由。这是一项全面、完整的政策。
宗教信仰自由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我国尊重和保护人权的重要体现。
(2)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国家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是指政府依法对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宗教事务进行管理。
管理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宗教界的合法权益和正常的宗教活动,制止和打击利用宗教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即为了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3)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一方面,我国政府支持宗教界在平等友好的基础上开展对外交往;另一方面,我国的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任何境外组织和个人不得干预我国的宗教事务,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对我国进行渗透,坚决打击宗教极端势力。
(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含义: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是要求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放弃宗教信仰,而是要求他们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要求他们从事的宗教活动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最高利益和民族的整体利益;支持他们努力对宗教教义作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支持他们与各族人民一道反对一切利用宗教进行危害社会主义祖国和人民利益的非法活动,为民族团结、社会发展和祖国统一多作贡献。
原因:是社会主义社会对宗教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各宗教自身的要求。我国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都是国家的主人,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宗教团体是联系信教群众的爱国组织,宗教界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教群众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力量。
第八课 走近国际社会
32.了解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及权利和义务
(1)构成主权国家的基本要素
①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是构成主权国家的基本要素,其中最重要的是主权。
②主权作为国家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对内至高无上性和对外独立性是它的基本特征。
(2)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权利和义务
①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基本权利
独立权:主权国家拥有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内政、外交事务而不受他国控制和干涉的权利。
平等权:主权国家不论大小、强弱,也不论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有何差异,在国际法上的地位一律平等。
自卫权:主权国家拥有保卫自己的生存和独立的权利。
管辖权:主权国家对其领域内的一切人和物具有管辖的权利。管辖权对公民的管理和保护包括居住国外的侨民,对物的管理包括了驻外的使馆等。
②主权国家的义务
在当代国际社会中,主权国家应履行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其国际争端等义务。
33.了解国际组织的含义
在当代国际社会中,一些国家、地区或民间团体,出于各种特定目的,通过签订条约或协议的方式,建立了有一定规章制度的团体,这就是国际组织。
34.了解联合国的宗旨、原则
(1)联合国是世界性、政府间的国际组织。
(2)联合国的宗旨:简单地说,其宗旨是指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具体的表现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基础的友好关系;促进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属于经济、社会、文化及人类福利性质的国际问题;作为协调各国活动的中心。
(3)联合国的原则: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不得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集体协作,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确保非会员国遵守上述原则。
35.了解国际关系的含义
(1)国际关系的含义
国际关系是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2)国际关系的内容
国际关系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有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军事关系等。
(3)国际关系的形式
国际关系的形式也是多样的,竞争、合作和冲突是其基本形式。
36.理解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
(1)为什么:第一,国家之间之所以出现分离聚合、亲疏冷热的复杂关系,是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缘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主要是由国家利益决定的。
第二,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权益,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由于国家具有阶级性,在通常情况下,一个国家的国家利益首先体现了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利益。
第三,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对立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
(2)怎么样:各国的国家性质与利益追求不同,执行的对外政策不同,使得国际关系复杂多变。因此,国际社会需要协调国家间的利益,处理好国家间的矛盾,以促进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任何国家都不应以维护本国国家利益为理由,侵犯别国的主权和安全,干涉别国的内政。侵犯别国主权、干涉别国内政的行为,是非正义的、错误的,应当受到谴责和反对。
37.说明我国在国际关系中必须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
(1)维护我国国家利益的原因
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与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就是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正当的、正义的。
(2)我国国家利益的内容
我国国家利益的主要内容包括:安全利益,如国家的统一、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政治利益,如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的巩固;经济利益,如我国资源利用的效益、经济活动的利益和国家物质基础的增强等。
(3)维护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我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尊重其他国家合理的国家利益,并维护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第九课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38.了解当今时代的主题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2)和平问题
①和平问题的含义:和平问题是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
②和平成为时代的主流。
世界和平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维护世界和平将给各国经济发展和其他全球性问题的解决创造必要的前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和平因素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因素的增长,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的国际环境具有了现实的可能性。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③当今世界仍很不安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国际各种形式的恐怖活动危害着人们的安宁生活,贫困、毒品等问题更加突出。世界人民争取和维护世界持久和平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3)发展问题
①发展问题的含义:发展问题是指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问题。
②追求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流。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在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中,世界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超越了以往的历史。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基本经济特征。世界经济发展趋于注重提高质量,知识经济方兴未艾,经济可持续发展日益受到关注。追求发展也成为时代的主流。
③世界经济形势依然严峻。
当今世界仍是贫富悬殊的世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还在损害着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发展中国家比较普遍地存在着贫穷和饥饿现象。全球发展的最突出问题是南北发展不平衡。
(4)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有效途经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坚决地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改变旧的国际秩序,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新秩序,是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有效途径。
39.了解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1)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以美苏对峙为标志的世界两极格局。
②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被打破。世界各种力量在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中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大国之间的关系经历着重大而又深刻的调整,国际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③目前世界正在形成若干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美国、欧盟、俄罗斯、中国、日本等大国和国际组织在国际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广大发展中国家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力军,是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同盟军。
④世界多极化的形成将是一个漫长曲折的充满复杂斗争的演变过程。
(2)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意义
世界走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由于世界多极化建立在多种力量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基础上,因而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40.理解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
(1)国际竞争的表现及其实质
①国际竞争表现在各个领域,有经济竞争、文化竞争、军备竞争、人才竞争、科技竞争等。
②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2)进一步增强我国综合国力
为什么:当今世界,发展经济和科学技术是世界各国普遍关心的问题,各国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多地转向经济和科技领域。世界多数国家都以发展经济和科技作为国家的战略重点,努力增强自己的综合国力,力图在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怎么样:在世界日趋激烈的竞争中,我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一定要抓住和利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增强综合国力。这是我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
当前,我们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跨越式发展,尤其要着力于发展科学技术和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41.理解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
(1)外交政策含义
外交政策是指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目标及所采取的策略、方式和手段。
(2)我国外交政策的依据
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3)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
第一,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第二,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就是维护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最高利益。这是我国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标。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符合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是时代的要求,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第三,基本立场: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基本立场。
独立自主就是在国际事务中坚决捍卫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对国际问题自主地决定自己的态度和对策。
第四,我国对外关系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构成一个有机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