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布拉格之春,第三世界,休格疗法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历史作业 时间:2024/11/08 01:42:42
名词解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布拉格之春,第三世界,休格疗法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布拉格之春,第三世界,休格疗法
分别解释,很着急,谢谢帮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布拉格之春,第三世界,休格疗法
分别解释,很着急,谢谢帮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由中国、印度和缅甸在1954年6月共同倡导的.其中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首倡,目的是为了促进我国同印度、缅甸及世界各国的友好交往.
(2) 其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布拉格之春”是世界现代史上尤其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极其重要的改革事件.在苏联的武力压制下,捷克斯洛伐克的这一改革运动最终失败.在史学界,对“布拉格之春”这一改革事件本身的研究比较充分,但关于这一改革对苏联内政的影响却极少研究,本文在现有材料的基础上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探讨,目的在于抛砖引玉.?
一
与苏联一样,改革前的捷克斯洛伐克实行的是斯大林模式.这一模式在历史上曾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尤其有利于集中力量推动社会变革.但在正常社会发展条件下,它不利于发挥社会的创造力,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斯大林去世后,克服斯大林模式的缺陷、改革现实社会主义便成为苏联东欧国家的首要任务.在苏联,赫鲁晓夫实行非斯大林化,他的许多改革措施推动了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但是,赫鲁晓夫没有对斯大林及产生斯大林主义的根源进行客观的历史的分析,而只是简单地全盘否定斯大林,这使得人们对斯大林主义的本质认识不清,造成了思想文化领域的混乱.连他本人也在首尾不一的改革中被赶下台.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也是在赫鲁晓夫的非斯大林主义政策影响下开始的.1956年,苏共二十大的非斯大林化震动了东欧国家,鼓舞了捷克斯洛伐克改革者,人们希望通过改革,找出一条符合捷克斯洛伐克国情、有捷克斯洛伐克特点的社会主义道路.但50年代的改革浪潮却被党政大权独揽的捷共领导人诺沃提尼压制下去了.不过,在此之后,“捷克斯洛伐克社会和捷共就进入了表面上平静发展的十年.但是,这种发展正好使得党内有批判精神而又不露锋芒的改革派力量能够最终在一九六八‘布拉格之春’时期,作为一种伟大的、有组织的力量而出现,并能提出进行重要变革的比较深思熟虑的主张.” [1] 也就是说,进入了一个为改革积蓄力量的时期.进入60年代,捷克斯洛伐克经济社会危机不断加深,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1962年,苏联围绕“计划·利润· 奖金”开始了经济改革的大讨论,这在捷克斯洛伐克也引起反响,促使人们思考现行经济体制的缺陷.1963年,经济学家奥塔·希克被任命为全国经济改革委员会主席,主持改革.他率先提出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思想,并认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应该是多元的,“在多元的所有制结构中,既脱离私人资本,又脱离国有资本的股份所有制,应占有重要地位.” [2] 制定了改革中央计划经济体制、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对职工实行奖惩制度等改革方针.但是,在党内保守力量的阻挠下,希克的改革主张没有能够实行. 1967年年底~1968年年初,捷克斯洛伐克陷入政治危机,诺沃提尼被赶下台,改革派的杜布切克成为党的领导人.1968年3月,捷共中央全会讨论通过了党的《行动纲领》,从捷克斯洛伐克的实际条件出发,致力于建设一个新的、民主的、符合捷克斯洛伐克条件的社会主义.纲领提出改革党的领导体制,进一步发扬党内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实行联邦制,发挥民族阵线的作用,改革旧的经济体制,执行独立的对外政策.此后,在捷克斯洛伐克掀起了如火如荼的改革浪潮,形成了“布拉格?之春”.?
第三世界是指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在国际政治经济关系中地位比较低的国家和地区.在地域上大多处于发达国家的南边.第三世界国家也称为发展中国家,南方国家.
此名词最先由经济学家Alfred Sauvy于1952年8月14日的法国杂志Le Nouvel Observateur中提出.原本是指法国大革命中的Third Estate(第三阶级).冷战时期,一些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国家为表示并不靠拢北约或苏联任何一方,用“第三世界”一词界定自己.很多不结盟运动的成员国属于第三世界.
另外,中共领导人毛泽东在1974年2月22日同赞比亚共和国总统卡翁达谈话中曾提出:“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这是另外一种定义.
现在,这个词主要指那些具有很小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UN Human Development Index)的国家,不管他们属于那种意识形态.这些国家在学术上也被称为南部国家, 发展中国家, 不发达国家和主体世界(Majority World).
休克疗法
“休克疗法”(shock therapy)原是医学上临床使用的一种治疗方法.后来被引用为经济术语,被用来称谓一整套激进的反经济危机措施和毕其功于一役的经济转型方式.此种经济药方的基本用意在于:采取严格从紧的金融货币政策,辅以压缩消费的手段,强行弥合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缺口,达到短时间内遏制通货膨胀的目的.由于上述经济措施具有很强的冲击性,社会经济会受到极大的震荡,甚至处于“休克状态”,故有了医学上的“休克疗法”的比喻.
20世纪80年代中期,被美国年轻的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引入经济领域.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在南美一些国家施行并获得巨大成功.玻利维亚爆发严重的经济危机,通货膨胀率高达24000%,经济负增长12%,民不聊生,政局动荡.萨克斯临危受聘,向该国献出锦囊妙计:放弃扩张性经济政策,紧缩货币和财政,放开物价,实行自由贸易,加快私有化步伐,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上述做法一反常规,短期内造成经济剧烈震荡,仿佛病人进入休克状态,但随着市场供求恢复平衡,经济运行也回归正常.两年后,玻利维亚的通货膨胀率降至15%,GDP增长21%,外汇储量增加了20多倍.萨克斯的反危机措施大获成功,休克疗法也名扬世界.
苏联东欧剧变以后,这一地区的国家立即开始实施从原有的以公有制为基础的计划经济体制向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于是,在西方国际金融组织的举荐下,以俄罗斯、波兰为代表的大多数东欧国家都采用了这种激进方式.(还有少部分国家,以匈牙利为代表,施行的是渐进的转型方式.)然而,却多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宣告失败.
最为国人所熟知的“休克疗法”是:
1991年底,苏联解体,俄罗斯联邦独立,继承了原苏联的大部分家底.丰厚的遗产令叶利钦喜上眉梢,可穷家难当,一大堆半死不活的企业,外加1万亿卢布内债和1200亿美元外债,也让新总统夙兴夜寐,坐卧不安.作为前苏共的反对派,叶利钦认为,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改革,零打碎敲、修修补补,白白断送了苏联的前程.痛定思痛,俄罗斯要避免重蹈覆辙,重振大国雄风,不能再做小脚老太太,应该大刀阔斧,进行深刻变革.此时,年仅35岁的盖达尔投其所好,在萨克斯的点拨下,炮制了一套激进的经济改革方案,叶利钦“慧眼识珠”,破格将其提拔为政府总理,1992年初,一场以休克疗法为模式的改革,在俄罗斯联邦全面铺开.
休克疗法的重头戏,也是第一步棋是放开物价.俄罗斯政府规定,从1992年1月2日起,放开90%的消费品价格和80%的生产资料价格.与此同时,取消对收入增长的限制,公职人员工资提高90%,退休人员补助金提高到每月900卢布,家庭补助、失业救济金也随之水涨船高.物价放开的头三个月,似乎立竿见影,收效明显.购物长队不见了,货架上的商品琳琅满目,习惯了凭票供应排长队的俄罗斯人,仿佛看到了改革带来的实惠.可没过多久,物价像断了线的风筝扶摇直上,到了4月份,消费品价格比1991年12月上涨 65倍.政府原想通过国营商店平抑物价,不想黑市商贩与国营商店职工沆瀣一气,将商品转手倒卖,牟取暴利,政府的如意算盘落了空,市场秩序乱成一锅粥.由于燃料、原料价格过早放开,企业生产成本骤增,到6月份,工业品批发价格上涨14倍,如此高价令买家望而生畏,消费市场持续低迷,需求不旺反过来抑制了供给,企业纷纷压缩生产,市场供求进入了死循环.
对此,俄政府似乎早有准备,休克疗法的第二步棋,财政、货币“双紧”政策与物价改革几乎同步出台.财政紧缩主要是开源节流、增收节支.税收优惠统统取消,所有商品一律缴纳28%的增值税,同时加征进口商品消费税.与增收措施配套,政府削减了公共投资、军费和办公费用,将预算外基金纳入联邦预算,限制地方政府用银行贷款弥补赤字.紧缩的货币政策,包括提高央行贷款利率,建立存款准备金制,实行贷款限额管理,以此控制货币流量,从源头上抑制通货膨胀.可是,这一次政府再次失算.由于税负过重,企业生产进一步萎缩,失业人数激增,政府不得不加大救济补贴和直接投资,财政赤字不降反升.紧缩信贷造成企业流动资金严重短缺,企业间相互拖欠,三角债日益严重.政府被迫放松银根,1992年增发货币18万亿卢布,是1991年发行量的20倍.在印钞机的轰鸣中,财政货币紧缩政策流产了.
休克疗法的第三步棋是大规模推行私有化.盖达尔认为,改革之所以险象环生,危机重重,主要在于国有企业不是市场主体,竞争机制不起作用,价格改革如同沙中建塔,一遇到风吹草动,便会轰然倒塌.为了加快私有化进程,政府最初采取的办法是无偿赠送.经有关专家评估,俄罗斯的国有财产总值15万亿卢布,刚好人口是15亿,以前财产是大家的,现在分到个人,也要童叟无欺,人人有份.于是每个俄罗斯人领到一张1万卢布的私有化证券,可以凭证自由购股.可是,到私有化正式启动,已是1992年10月,时过境迁,此时的1万卢布,只够买一双高档皮鞋.因此这个措施使大批国有企业落入特权阶层和暴发户手中,他们最关心的不是企业的长远发展,而是尽快转手盈利,职工既领不到股息,又无权参与决策,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生产经营无人过问,企业效益每况愈下.1992年12月,盖达尔政府解散.
休克疗法的失败使俄罗斯GDP几乎减少了一半,GDP总量只有美国的1/10.经济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燃料、电力和冶金工业成了民族经济的关键部门,其比重在GDP中约为15%,在工业总产品结构中为50%,在出口中为70%多.实际经济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极其低下,如果说原料和能源部门的劳动生产率还算接近世界平均指标的话,其它部门则远远低于美国同类指标20%~24%.70%多的生产设备服务期超过十年,高于经济发达国家一倍.这种局面是国内投资特别是实际经济部门的投资大幅度减少的直接后果.外国投资不愿进入俄罗斯,吸收的外资总额累积只有115亿美元.俄罗斯科技开发支出全面减少,投资不足,对创新重视不够,使得俄罗斯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价格和质量竞争力的产品越来越少,特别是在民用科技产品市场上受到外国竞争对手的排挤,俄罗斯产品还占不到 1%的份额.
居民生活水平更是一落千丈.到2000年底俄罗斯人的货币收入总量不足美国人的10%,健康状况和平均寿命也在恶化.有专家估计,俄罗斯人均GDP生产要达到葡萄牙或西班牙的水平,GDP每年保持8%的增长速度也需要15年的时间.
俄罗斯把休克疗法当作灵丹妙药,本想一步到位,创造体制转轨的奇迹.可是南美小国玻利维亚的治疗方案,到了欧洲大国俄罗斯,却是药不对症.玻利维亚原来搞的就是市场经济,国有企业少,经济总量也不大,加上有西方大国帮衬,靠市场机制来熨平通胀,容易取得成功.这些条件,俄罗斯一样也不占,却偏要一口吃个胖子,政府来个大撒把,大搞市场自发调节,满以为播下的是龙种,可到头来收获的却是跳蚤.1992年12月,盖达尔政府解散,俄罗斯的休克疗法也随即宣告失败.
(2) 其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布拉格之春”是世界现代史上尤其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极其重要的改革事件.在苏联的武力压制下,捷克斯洛伐克的这一改革运动最终失败.在史学界,对“布拉格之春”这一改革事件本身的研究比较充分,但关于这一改革对苏联内政的影响却极少研究,本文在现有材料的基础上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探讨,目的在于抛砖引玉.?
一
与苏联一样,改革前的捷克斯洛伐克实行的是斯大林模式.这一模式在历史上曾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尤其有利于集中力量推动社会变革.但在正常社会发展条件下,它不利于发挥社会的创造力,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斯大林去世后,克服斯大林模式的缺陷、改革现实社会主义便成为苏联东欧国家的首要任务.在苏联,赫鲁晓夫实行非斯大林化,他的许多改革措施推动了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但是,赫鲁晓夫没有对斯大林及产生斯大林主义的根源进行客观的历史的分析,而只是简单地全盘否定斯大林,这使得人们对斯大林主义的本质认识不清,造成了思想文化领域的混乱.连他本人也在首尾不一的改革中被赶下台.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也是在赫鲁晓夫的非斯大林主义政策影响下开始的.1956年,苏共二十大的非斯大林化震动了东欧国家,鼓舞了捷克斯洛伐克改革者,人们希望通过改革,找出一条符合捷克斯洛伐克国情、有捷克斯洛伐克特点的社会主义道路.但50年代的改革浪潮却被党政大权独揽的捷共领导人诺沃提尼压制下去了.不过,在此之后,“捷克斯洛伐克社会和捷共就进入了表面上平静发展的十年.但是,这种发展正好使得党内有批判精神而又不露锋芒的改革派力量能够最终在一九六八‘布拉格之春’时期,作为一种伟大的、有组织的力量而出现,并能提出进行重要变革的比较深思熟虑的主张.” [1] 也就是说,进入了一个为改革积蓄力量的时期.进入60年代,捷克斯洛伐克经济社会危机不断加深,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1962年,苏联围绕“计划·利润· 奖金”开始了经济改革的大讨论,这在捷克斯洛伐克也引起反响,促使人们思考现行经济体制的缺陷.1963年,经济学家奥塔·希克被任命为全国经济改革委员会主席,主持改革.他率先提出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思想,并认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应该是多元的,“在多元的所有制结构中,既脱离私人资本,又脱离国有资本的股份所有制,应占有重要地位.” [2] 制定了改革中央计划经济体制、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对职工实行奖惩制度等改革方针.但是,在党内保守力量的阻挠下,希克的改革主张没有能够实行. 1967年年底~1968年年初,捷克斯洛伐克陷入政治危机,诺沃提尼被赶下台,改革派的杜布切克成为党的领导人.1968年3月,捷共中央全会讨论通过了党的《行动纲领》,从捷克斯洛伐克的实际条件出发,致力于建设一个新的、民主的、符合捷克斯洛伐克条件的社会主义.纲领提出改革党的领导体制,进一步发扬党内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实行联邦制,发挥民族阵线的作用,改革旧的经济体制,执行独立的对外政策.此后,在捷克斯洛伐克掀起了如火如荼的改革浪潮,形成了“布拉格?之春”.?
第三世界是指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在国际政治经济关系中地位比较低的国家和地区.在地域上大多处于发达国家的南边.第三世界国家也称为发展中国家,南方国家.
此名词最先由经济学家Alfred Sauvy于1952年8月14日的法国杂志Le Nouvel Observateur中提出.原本是指法国大革命中的Third Estate(第三阶级).冷战时期,一些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国家为表示并不靠拢北约或苏联任何一方,用“第三世界”一词界定自己.很多不结盟运动的成员国属于第三世界.
另外,中共领导人毛泽东在1974年2月22日同赞比亚共和国总统卡翁达谈话中曾提出:“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这是另外一种定义.
现在,这个词主要指那些具有很小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UN Human Development Index)的国家,不管他们属于那种意识形态.这些国家在学术上也被称为南部国家, 发展中国家, 不发达国家和主体世界(Majority World).
休克疗法
“休克疗法”(shock therapy)原是医学上临床使用的一种治疗方法.后来被引用为经济术语,被用来称谓一整套激进的反经济危机措施和毕其功于一役的经济转型方式.此种经济药方的基本用意在于:采取严格从紧的金融货币政策,辅以压缩消费的手段,强行弥合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缺口,达到短时间内遏制通货膨胀的目的.由于上述经济措施具有很强的冲击性,社会经济会受到极大的震荡,甚至处于“休克状态”,故有了医学上的“休克疗法”的比喻.
20世纪80年代中期,被美国年轻的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引入经济领域.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在南美一些国家施行并获得巨大成功.玻利维亚爆发严重的经济危机,通货膨胀率高达24000%,经济负增长12%,民不聊生,政局动荡.萨克斯临危受聘,向该国献出锦囊妙计:放弃扩张性经济政策,紧缩货币和财政,放开物价,实行自由贸易,加快私有化步伐,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上述做法一反常规,短期内造成经济剧烈震荡,仿佛病人进入休克状态,但随着市场供求恢复平衡,经济运行也回归正常.两年后,玻利维亚的通货膨胀率降至15%,GDP增长21%,外汇储量增加了20多倍.萨克斯的反危机措施大获成功,休克疗法也名扬世界.
苏联东欧剧变以后,这一地区的国家立即开始实施从原有的以公有制为基础的计划经济体制向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于是,在西方国际金融组织的举荐下,以俄罗斯、波兰为代表的大多数东欧国家都采用了这种激进方式.(还有少部分国家,以匈牙利为代表,施行的是渐进的转型方式.)然而,却多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宣告失败.
最为国人所熟知的“休克疗法”是:
1991年底,苏联解体,俄罗斯联邦独立,继承了原苏联的大部分家底.丰厚的遗产令叶利钦喜上眉梢,可穷家难当,一大堆半死不活的企业,外加1万亿卢布内债和1200亿美元外债,也让新总统夙兴夜寐,坐卧不安.作为前苏共的反对派,叶利钦认为,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改革,零打碎敲、修修补补,白白断送了苏联的前程.痛定思痛,俄罗斯要避免重蹈覆辙,重振大国雄风,不能再做小脚老太太,应该大刀阔斧,进行深刻变革.此时,年仅35岁的盖达尔投其所好,在萨克斯的点拨下,炮制了一套激进的经济改革方案,叶利钦“慧眼识珠”,破格将其提拔为政府总理,1992年初,一场以休克疗法为模式的改革,在俄罗斯联邦全面铺开.
休克疗法的重头戏,也是第一步棋是放开物价.俄罗斯政府规定,从1992年1月2日起,放开90%的消费品价格和80%的生产资料价格.与此同时,取消对收入增长的限制,公职人员工资提高90%,退休人员补助金提高到每月900卢布,家庭补助、失业救济金也随之水涨船高.物价放开的头三个月,似乎立竿见影,收效明显.购物长队不见了,货架上的商品琳琅满目,习惯了凭票供应排长队的俄罗斯人,仿佛看到了改革带来的实惠.可没过多久,物价像断了线的风筝扶摇直上,到了4月份,消费品价格比1991年12月上涨 65倍.政府原想通过国营商店平抑物价,不想黑市商贩与国营商店职工沆瀣一气,将商品转手倒卖,牟取暴利,政府的如意算盘落了空,市场秩序乱成一锅粥.由于燃料、原料价格过早放开,企业生产成本骤增,到6月份,工业品批发价格上涨14倍,如此高价令买家望而生畏,消费市场持续低迷,需求不旺反过来抑制了供给,企业纷纷压缩生产,市场供求进入了死循环.
对此,俄政府似乎早有准备,休克疗法的第二步棋,财政、货币“双紧”政策与物价改革几乎同步出台.财政紧缩主要是开源节流、增收节支.税收优惠统统取消,所有商品一律缴纳28%的增值税,同时加征进口商品消费税.与增收措施配套,政府削减了公共投资、军费和办公费用,将预算外基金纳入联邦预算,限制地方政府用银行贷款弥补赤字.紧缩的货币政策,包括提高央行贷款利率,建立存款准备金制,实行贷款限额管理,以此控制货币流量,从源头上抑制通货膨胀.可是,这一次政府再次失算.由于税负过重,企业生产进一步萎缩,失业人数激增,政府不得不加大救济补贴和直接投资,财政赤字不降反升.紧缩信贷造成企业流动资金严重短缺,企业间相互拖欠,三角债日益严重.政府被迫放松银根,1992年增发货币18万亿卢布,是1991年发行量的20倍.在印钞机的轰鸣中,财政货币紧缩政策流产了.
休克疗法的第三步棋是大规模推行私有化.盖达尔认为,改革之所以险象环生,危机重重,主要在于国有企业不是市场主体,竞争机制不起作用,价格改革如同沙中建塔,一遇到风吹草动,便会轰然倒塌.为了加快私有化进程,政府最初采取的办法是无偿赠送.经有关专家评估,俄罗斯的国有财产总值15万亿卢布,刚好人口是15亿,以前财产是大家的,现在分到个人,也要童叟无欺,人人有份.于是每个俄罗斯人领到一张1万卢布的私有化证券,可以凭证自由购股.可是,到私有化正式启动,已是1992年10月,时过境迁,此时的1万卢布,只够买一双高档皮鞋.因此这个措施使大批国有企业落入特权阶层和暴发户手中,他们最关心的不是企业的长远发展,而是尽快转手盈利,职工既领不到股息,又无权参与决策,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生产经营无人过问,企业效益每况愈下.1992年12月,盖达尔政府解散.
休克疗法的失败使俄罗斯GDP几乎减少了一半,GDP总量只有美国的1/10.经济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燃料、电力和冶金工业成了民族经济的关键部门,其比重在GDP中约为15%,在工业总产品结构中为50%,在出口中为70%多.实际经济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极其低下,如果说原料和能源部门的劳动生产率还算接近世界平均指标的话,其它部门则远远低于美国同类指标20%~24%.70%多的生产设备服务期超过十年,高于经济发达国家一倍.这种局面是国内投资特别是实际经济部门的投资大幅度减少的直接后果.外国投资不愿进入俄罗斯,吸收的外资总额累积只有115亿美元.俄罗斯科技开发支出全面减少,投资不足,对创新重视不够,使得俄罗斯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价格和质量竞争力的产品越来越少,特别是在民用科技产品市场上受到外国竞争对手的排挤,俄罗斯产品还占不到 1%的份额.
居民生活水平更是一落千丈.到2000年底俄罗斯人的货币收入总量不足美国人的10%,健康状况和平均寿命也在恶化.有专家估计,俄罗斯人均GDP生产要达到葡萄牙或西班牙的水平,GDP每年保持8%的增长速度也需要15年的时间.
俄罗斯把休克疗法当作灵丹妙药,本想一步到位,创造体制转轨的奇迹.可是南美小国玻利维亚的治疗方案,到了欧洲大国俄罗斯,却是药不对症.玻利维亚原来搞的就是市场经济,国有企业少,经济总量也不大,加上有西方大国帮衬,靠市场机制来熨平通胀,容易取得成功.这些条件,俄罗斯一样也不占,却偏要一口吃个胖子,政府来个大撒把,大搞市场自发调节,满以为播下的是龙种,可到头来收获的却是跳蚤.1992年12月,盖达尔政府解散,俄罗斯的休克疗法也随即宣告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