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隋唐时期的历史小故事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07 22:36:04
关于隋唐时期的历史小故事
是历史小故事啊!
是历史小故事啊!
1.隋唐小故事—毛驴告假
胡趱是唐朝宫廷的杂戏演员,因皇帝赏识做了都知官.因平日清闲无事,便天天骑上毛
驴到朋友家下棋取乐.每次到朋友家,主人都热情远迎,并吩咐家僮:“快把都知的驴子牵
到后院,细心喂养!”一呆就是一天,不到掌灯,主人绝不肯让他回家.一天两天不新鲜,
数月如此,都知心头很为有这样一个难得的知心朋友而高兴.
一天,他正与主人下棋,杀得难解难分之际,突然接到皇帝传旨,要他立刻进宫应差.
胡趱不敢怠慢,急忙让主人把驴牵来.过了一会儿仍不见主人出来,胡趱急了,奔进后院,
只见驴子浑身是汗,直喘粗气,正从磨盘上卸下肩来,胡趱这才恍然大悟.
第二天早晨,胡趱又来到友人家,主人仍像往常一样,习惯地拉开嗓门喊道:“仆人们
多加草料,好好喂驴!”
胡趱冷笑一声说:“抱歉得很,今天驴子来不了啦.”
主人问:“为什么?”
都知就说:“昨天回去头旋恶心,卧在棚里起不来了,请您准它几天假,让他缓缓气吧!”
2.唐朝小故事-李靖夜袭阴山
唐太宗即位初期 ,中原战事虽然结束,但西边边境上还很不安定.特别是东突厥,当时还很强大,成为唐朝主要的威胁.太原起兵以后,唐高祖一心对付隋朝,只好靠妥协办法,维持了和东突厥的和好关系,但东突厥贵族仍旧不断侵扰唐朝境界,闹得地方不得安宁.
唐太宗即位不满二十天,东突厥的颉利(颉音jié)可汗率领人马十多万,一直打到离长安只有四十里的渭(weì)水边.颉利以为唐太宗刚即位,未必敢抵抗,他先派出使者进长安城见唐太宗,扬言突厥兵一百万,马上开到.唐太宗是见过世面的人,他不理颉利的威胁,把使者扣押起来.他先布置长安的唐军摆开阵势.接着,又亲自带了房玄龄等六名将领,骑马到渭水边的便桥,指名要颉利出来,隔河对话.
颉利听说使者被扣,已经有点吃惊;再看到太宗亲自上阵,后面唐军旌旗招展,军容整齐,不禁害怕起来.他带着突厥将领在渭水对岸,下马拜见太宗.
唐太宗隔着渭水对颉利说:"我们两家早已订立盟约,几年来也没有少给你们金帛,为什么要背信弃义,带兵进犯?"
颉利被责备得无话可说 ,表示愿意讲和.过了两天,双方在便桥上订立盟约.接着,颉利就退兵了.
打这以后,唐太宗加紧训练将士,每天召集几百名将士在殿前练习弓箭.他跟将士们说?外敌进犯,这是常有的事,并不可怕.怕只怕边境稍为安定,人主就贪图安逸,忘记战争,敌人来了就抵挡不了.从现在起,平时我做老师,教你们弓箭;战时我当将帅,带领你们抵抗敌人."
经过唐太宗的鼓励,将士专心练武,不出几年,就训练出一批精锐军队.
第二年,北方下了一场大雪.东突厥的牲畜死了不少.大漠以北发生饥荒.颉利可汗加紧对其他部族的压迫,又引起各部族的反抗.颉利派他的堂兄弟突利去镇压,反被打得大败.突利逃回去后,被颉利责打一通.两人因此翻了脸,突利投降了唐朝.
唐太宗抓住这个时机,派出李靖、徐世绩等四名大将率领大军十多万,由李靖统率,分路出击突厥.
李靖是唐朝初年有名的军事家,精通兵法.他在隋朝末年归附唐朝,在唐朝统一战争中,立了不少战功.
公元630年,李靖亲自率领三千精锐骑兵,从马邑出发,趁颉利不防备,连夜进军,逼近突厥营地.颉利毫无防备,发现唐军突然出现,大惊失色.将士们也慌了手脚,说:"这次一定是唐朝发动全国兵力来了,要不然,李靖怎敢孤军深入呢?
还没有到唐军发起攻击,突厥兵先乱了起来.李靖又派间谍混进突厥内部活动,说服颉利一个心腹将领投降.颉利一看形势不妙,就偷偷逃跑了.
李靖攻下定襄 ,得胜回朝,唐太宗十分高兴,说:"从前汉朝李陵带兵五千,结果不幸被匈奴所俘虏;现在你以三千轻骑深入敌人后方,克服定襄,威震北方,这是自古以来少有的盛事啊!"
颉利逃到阴山以北 ,怕唐军继续追赶,派使者到长安求和,还说要亲自朝见.唐太宗一面派唐俭到突厥,表示安抚;方面又命令李靖带兵前去察看颉利动静.
李靖领兵到白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北)和徐世绩会师 .两个人商量怎样对付 .李靖说:"颉利虽然打了败仗,但是手下人马不少.如果让他逃跑,以后我们再要追他,就很困难了.我们只要选一万精兵,带二十天粮,跟踪袭击,一定能把颉利活捉住."徐世绩也赞成这个意见.两支军队就向阴山进发.
颉利可汗求和实际上只是缓兵之计,想等草青马肥季节来到,再逃到漠北.他看到唐俭来到,以为唐太宗中了他的计,暗暗高兴,防备也自然松懈下来.
当天晚上,李靖和徐世绩率领唐军到了阴山,命令部将苏定方率领二百名轻骑,冒着夜雾悄悄进军.到突厥前哨发现唐军的时候,唐军离开颉利营帐只有七里地了.
颉利得知唐军骑兵来到,赶快找唐俭,唐俭已经瞅机会脱身回到唐营.颉利慌忙骑上他的千里马逃走.李靖指挥唐军追杀,突厥兵没有主帅,乱成一团.唐军歼灭突厥兵一万多,还俘获大批俘虏和牲畜.
颉利东奔西逃 ,最后带着几个亲兵躲在荒山里,被他的部下抓住后交给唐军,后来被押送到长安.
一度很强大的东突厥灭亡了.唐太宗并没有杀死俘虏.在东突厥原地设立了都督府,让突厥贵族担任都督,由他们管理突厥各部.
这次胜利,提高了唐太宗在西北各族中的威信.这一年,回纥等各族首领一起来到长安,朝见唐太宗,拥护唐太宗为他们的共同首领,尊称他是"天可汗".
打那以后,西域各族人和亚洲许多国家的人, 不断来到长安.在这一时期,我国高僧玄奘和尚也通过西域各国到天竺去.
3.古时候,有个学问家叫孟轲.他刚上学的时候,很用心,写字一笔一划,很工整.不久,他觉得学习太辛苦,不如在外面玩耍快活.于是,他逃学了,常到山坡上树林中去玩,好开心啊!
一天,他回到家里,正在织布的妈妈问他:“怎么这么早就放学了?”他只好承认逃学了.妈妈生气地说:“我辛辛苦苦织布供你读书,你却逃学,太没出息了!”小孟轲连忙给妈妈跪下.
妈妈拿起剪刀,一下子把没织完的布剪断了,说着:“你不好好读书,就像这剪断的布,还有什么用处!”
小孟轲哭着说:“我错了!今后再也不贪玩了.我一定好好读书!”从此,小孟轲勤奋学习,从不偷懒.后来他成了著名的大思想家.
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读书.一天,乘老师不在屋,悄悄溜出门去玩儿.
他来到山下小河边,见一位老婆婆,在石头上磨一根铁杵.李白很纳闷,上前问:“老婆婆,您磨铁杵做什么?”
老婆婆说:“我在磨针.”李白吃惊地问:“哎呀!铁杵这么粗大,怎么能磨成针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说:“只要天天磨铁杵总能越磨越细,还怕磨不成针吗?”
聪明的李白听后,想到自己,心中惭愧,转身跑回了书屋.从此,他牢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发奋读书.
4.“如挂角”的典故,说的是隋朝李密的故事,他曾做过瓦冈山反隋义军的首领.李密,字法主,京兆长安人,祖籍辽东襄平(今辽宁辽阳南),祖上是北周和隋朝的贵族.李密少年时代,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职.李密并不懊丧,回家后发愤读书,因以放牛为生,故此常坐在牛背上读书.
有一次,李密听说缑山有一位名士包恺,就前去向他求学.李密骑上一头牛出发了,牛背上铺着用蒲草编的垫子,牛角上挂着一部《汉书》.李密一边赶路一边读《汉书》,正巧越国公杨素骑着快马从后面赶上来,勒住马赞扬他:“这么勤奋的书生真是少见!”李密一看是越国公,赶紧从牛背上跳下来行礼.为此《新唐书•李密传》记载:“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
李密谈吐不俗,深深吸引了杨素.回家以后,杨素对儿子杨玄感说:“我看李密这个人的学识才能,都在你兄弟之上,将来你们有事可以与他商量.”
大业九年(公元613年)李密参与杨玄感起兵反隋.杨玄感兵败被杀,李密逃亡,后加入瓦岗军,人称魏王.李密发布讨伐隋炀帝的檄文,数说杨广的十大罪状.其中有“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的话.意思是,用尽南山的竹子作竹简也写不完他的罪行,决开东海的水也洗不尽他的罪恶,为后世留下了“罄竹难书”的成语.
胡趱是唐朝宫廷的杂戏演员,因皇帝赏识做了都知官.因平日清闲无事,便天天骑上毛
驴到朋友家下棋取乐.每次到朋友家,主人都热情远迎,并吩咐家僮:“快把都知的驴子牵
到后院,细心喂养!”一呆就是一天,不到掌灯,主人绝不肯让他回家.一天两天不新鲜,
数月如此,都知心头很为有这样一个难得的知心朋友而高兴.
一天,他正与主人下棋,杀得难解难分之际,突然接到皇帝传旨,要他立刻进宫应差.
胡趱不敢怠慢,急忙让主人把驴牵来.过了一会儿仍不见主人出来,胡趱急了,奔进后院,
只见驴子浑身是汗,直喘粗气,正从磨盘上卸下肩来,胡趱这才恍然大悟.
第二天早晨,胡趱又来到友人家,主人仍像往常一样,习惯地拉开嗓门喊道:“仆人们
多加草料,好好喂驴!”
胡趱冷笑一声说:“抱歉得很,今天驴子来不了啦.”
主人问:“为什么?”
都知就说:“昨天回去头旋恶心,卧在棚里起不来了,请您准它几天假,让他缓缓气吧!”
2.唐朝小故事-李靖夜袭阴山
唐太宗即位初期 ,中原战事虽然结束,但西边边境上还很不安定.特别是东突厥,当时还很强大,成为唐朝主要的威胁.太原起兵以后,唐高祖一心对付隋朝,只好靠妥协办法,维持了和东突厥的和好关系,但东突厥贵族仍旧不断侵扰唐朝境界,闹得地方不得安宁.
唐太宗即位不满二十天,东突厥的颉利(颉音jié)可汗率领人马十多万,一直打到离长安只有四十里的渭(weì)水边.颉利以为唐太宗刚即位,未必敢抵抗,他先派出使者进长安城见唐太宗,扬言突厥兵一百万,马上开到.唐太宗是见过世面的人,他不理颉利的威胁,把使者扣押起来.他先布置长安的唐军摆开阵势.接着,又亲自带了房玄龄等六名将领,骑马到渭水边的便桥,指名要颉利出来,隔河对话.
颉利听说使者被扣,已经有点吃惊;再看到太宗亲自上阵,后面唐军旌旗招展,军容整齐,不禁害怕起来.他带着突厥将领在渭水对岸,下马拜见太宗.
唐太宗隔着渭水对颉利说:"我们两家早已订立盟约,几年来也没有少给你们金帛,为什么要背信弃义,带兵进犯?"
颉利被责备得无话可说 ,表示愿意讲和.过了两天,双方在便桥上订立盟约.接着,颉利就退兵了.
打这以后,唐太宗加紧训练将士,每天召集几百名将士在殿前练习弓箭.他跟将士们说?外敌进犯,这是常有的事,并不可怕.怕只怕边境稍为安定,人主就贪图安逸,忘记战争,敌人来了就抵挡不了.从现在起,平时我做老师,教你们弓箭;战时我当将帅,带领你们抵抗敌人."
经过唐太宗的鼓励,将士专心练武,不出几年,就训练出一批精锐军队.
第二年,北方下了一场大雪.东突厥的牲畜死了不少.大漠以北发生饥荒.颉利可汗加紧对其他部族的压迫,又引起各部族的反抗.颉利派他的堂兄弟突利去镇压,反被打得大败.突利逃回去后,被颉利责打一通.两人因此翻了脸,突利投降了唐朝.
唐太宗抓住这个时机,派出李靖、徐世绩等四名大将率领大军十多万,由李靖统率,分路出击突厥.
李靖是唐朝初年有名的军事家,精通兵法.他在隋朝末年归附唐朝,在唐朝统一战争中,立了不少战功.
公元630年,李靖亲自率领三千精锐骑兵,从马邑出发,趁颉利不防备,连夜进军,逼近突厥营地.颉利毫无防备,发现唐军突然出现,大惊失色.将士们也慌了手脚,说:"这次一定是唐朝发动全国兵力来了,要不然,李靖怎敢孤军深入呢?
还没有到唐军发起攻击,突厥兵先乱了起来.李靖又派间谍混进突厥内部活动,说服颉利一个心腹将领投降.颉利一看形势不妙,就偷偷逃跑了.
李靖攻下定襄 ,得胜回朝,唐太宗十分高兴,说:"从前汉朝李陵带兵五千,结果不幸被匈奴所俘虏;现在你以三千轻骑深入敌人后方,克服定襄,威震北方,这是自古以来少有的盛事啊!"
颉利逃到阴山以北 ,怕唐军继续追赶,派使者到长安求和,还说要亲自朝见.唐太宗一面派唐俭到突厥,表示安抚;方面又命令李靖带兵前去察看颉利动静.
李靖领兵到白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北)和徐世绩会师 .两个人商量怎样对付 .李靖说:"颉利虽然打了败仗,但是手下人马不少.如果让他逃跑,以后我们再要追他,就很困难了.我们只要选一万精兵,带二十天粮,跟踪袭击,一定能把颉利活捉住."徐世绩也赞成这个意见.两支军队就向阴山进发.
颉利可汗求和实际上只是缓兵之计,想等草青马肥季节来到,再逃到漠北.他看到唐俭来到,以为唐太宗中了他的计,暗暗高兴,防备也自然松懈下来.
当天晚上,李靖和徐世绩率领唐军到了阴山,命令部将苏定方率领二百名轻骑,冒着夜雾悄悄进军.到突厥前哨发现唐军的时候,唐军离开颉利营帐只有七里地了.
颉利得知唐军骑兵来到,赶快找唐俭,唐俭已经瞅机会脱身回到唐营.颉利慌忙骑上他的千里马逃走.李靖指挥唐军追杀,突厥兵没有主帅,乱成一团.唐军歼灭突厥兵一万多,还俘获大批俘虏和牲畜.
颉利东奔西逃 ,最后带着几个亲兵躲在荒山里,被他的部下抓住后交给唐军,后来被押送到长安.
一度很强大的东突厥灭亡了.唐太宗并没有杀死俘虏.在东突厥原地设立了都督府,让突厥贵族担任都督,由他们管理突厥各部.
这次胜利,提高了唐太宗在西北各族中的威信.这一年,回纥等各族首领一起来到长安,朝见唐太宗,拥护唐太宗为他们的共同首领,尊称他是"天可汗".
打那以后,西域各族人和亚洲许多国家的人, 不断来到长安.在这一时期,我国高僧玄奘和尚也通过西域各国到天竺去.
3.古时候,有个学问家叫孟轲.他刚上学的时候,很用心,写字一笔一划,很工整.不久,他觉得学习太辛苦,不如在外面玩耍快活.于是,他逃学了,常到山坡上树林中去玩,好开心啊!
一天,他回到家里,正在织布的妈妈问他:“怎么这么早就放学了?”他只好承认逃学了.妈妈生气地说:“我辛辛苦苦织布供你读书,你却逃学,太没出息了!”小孟轲连忙给妈妈跪下.
妈妈拿起剪刀,一下子把没织完的布剪断了,说着:“你不好好读书,就像这剪断的布,还有什么用处!”
小孟轲哭着说:“我错了!今后再也不贪玩了.我一定好好读书!”从此,小孟轲勤奋学习,从不偷懒.后来他成了著名的大思想家.
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读书.一天,乘老师不在屋,悄悄溜出门去玩儿.
他来到山下小河边,见一位老婆婆,在石头上磨一根铁杵.李白很纳闷,上前问:“老婆婆,您磨铁杵做什么?”
老婆婆说:“我在磨针.”李白吃惊地问:“哎呀!铁杵这么粗大,怎么能磨成针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说:“只要天天磨铁杵总能越磨越细,还怕磨不成针吗?”
聪明的李白听后,想到自己,心中惭愧,转身跑回了书屋.从此,他牢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发奋读书.
4.“如挂角”的典故,说的是隋朝李密的故事,他曾做过瓦冈山反隋义军的首领.李密,字法主,京兆长安人,祖籍辽东襄平(今辽宁辽阳南),祖上是北周和隋朝的贵族.李密少年时代,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职.李密并不懊丧,回家后发愤读书,因以放牛为生,故此常坐在牛背上读书.
有一次,李密听说缑山有一位名士包恺,就前去向他求学.李密骑上一头牛出发了,牛背上铺着用蒲草编的垫子,牛角上挂着一部《汉书》.李密一边赶路一边读《汉书》,正巧越国公杨素骑着快马从后面赶上来,勒住马赞扬他:“这么勤奋的书生真是少见!”李密一看是越国公,赶紧从牛背上跳下来行礼.为此《新唐书•李密传》记载:“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
李密谈吐不俗,深深吸引了杨素.回家以后,杨素对儿子杨玄感说:“我看李密这个人的学识才能,都在你兄弟之上,将来你们有事可以与他商量.”
大业九年(公元613年)李密参与杨玄感起兵反隋.杨玄感兵败被杀,李密逃亡,后加入瓦岗军,人称魏王.李密发布讨伐隋炀帝的檄文,数说杨广的十大罪状.其中有“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的话.意思是,用尽南山的竹子作竹简也写不完他的罪行,决开东海的水也洗不尽他的罪恶,为后世留下了“罄竹难书”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