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晚清中日甲午战争以后“西学东渐”的表现.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历史作业 时间:2024/11/08 14:45:10
1.晚清中日甲午战争以后“西学东渐”的表现.
2.西方文化的“人格独立”观念对中国传统的“家庭本位”制的冲击.
2.西方文化的“人格独立”观念对中国传统的“家庭本位”制的冲击.
哈哈 历史题我喜欢!
第一道分两个阶段!
、明末清初耶稣会传教士的到来.明万历年间,随着耶稣会传教士的到来,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有所触动.此时的西方科学技术开始迅速发展,而中国这时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非常缓慢,大大落后于同时期的欧洲.传教士在传播基督教的教义同时,也大量传入大量科学技术.当时中国一些士大夫及皇帝接受了科学技术上知识,但是在思想上基本没有受到影响.这一阶段的西学东渐,由于雍正的禁教,加上罗马教廷对来华传教政策的改变而中断,但较小规模的西学传入并未完全中止.此时的西学传入,主要以传教士和一些中国人对西方科学著作的翻译为主.1605年利玛窦辑着《乾坤体义》,被《四库全书》编纂者称为”西学传入中国之始”.当时对中国的影响主要在天文学、数学和地图学方面,由于只在少数的士大夫阶层中流传,而且大部分深藏皇宫,没有能够很好的普及.2、鸦片战争前后直到五四运动前后.19世纪中叶前后开始,西方人再度开始进入中国,并以各种媒介带来西方的新知识.而由于鸦片战争及英法联军的刺激,促使清朝政府在1860年代开始,推行了洋务运动,也促使西方的科学技术再一次传入中国,当时中国人.当时的洋务人士,主要采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态度来面对西学,而主要关注的是西方的先进武器以及相关的器械运输等,而未试图对西方的学术思想加以学习,因此在这期间学术思想方面的传入主要藉由西方传教士创办的媒体,以及洋务机构中为军事目的顺道译介的书籍.甲午战争以后,由于中国当时面临着国破家亡的命运,许多有识之士开始更积极全面地向西方学习,出现了梁启超、康有为、谭嗣同等一批思想家.他们向西方学习大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政治上也要求改革.这一时期大量的西方知识传入中国,影响非常广泛.许多人以转译日本人所著的西学书籍来接受西学.进入民国时期,由于对政治的不满又进一步导致知识分子们提出全盘西化的主张,在五四时期这种思想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这一波的西学东渐,一直持续到当代而未止.
第二题:主要是文化差异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家庭为本位的,注重个人的职责与义务.这在加以价值取向上呈现出如下特点:(1)家庭的教育功能强化.在中国传统社会,家庭肩负多种的社会职能.其具有家国同构的鲜明特性.而子女教育是家庭生命延续的一部分,因此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还在于达到“家教持久”的目的.它是维持发展 家庭社会政治地位,保存弘扬家庭文化的重要工具.(2)教育以家庭利益为主要价值取向.“光宗耀祖”、“光耀门第”是读书人的追求与目标.个人利益与家庭利益是融为一体的.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永生观”紧密相关.
西方文化以个人为本位,注重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在教育上表现为将受教育者放在突出地位,强调个性的培养.个人本位与西方的家庭变革密切相关.这种教育传统历经14至16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18世纪的法国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运动以及20世纪初的实用主义等思潮而确定下来.卢梭倡导自然和自由的教育.杜威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个人是掌握自身经验建构的主体.但是个体本位并不等于个人主义,更不等同于以孩子为中心,家庭呼唤有丰富个性的个人,是能驾御自我,控制自我,超越自我的,拥有完美人格和健全个性的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现代个人,而不是自私自利,依赖性强的功利化的个人.
第一道分两个阶段!
、明末清初耶稣会传教士的到来.明万历年间,随着耶稣会传教士的到来,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有所触动.此时的西方科学技术开始迅速发展,而中国这时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非常缓慢,大大落后于同时期的欧洲.传教士在传播基督教的教义同时,也大量传入大量科学技术.当时中国一些士大夫及皇帝接受了科学技术上知识,但是在思想上基本没有受到影响.这一阶段的西学东渐,由于雍正的禁教,加上罗马教廷对来华传教政策的改变而中断,但较小规模的西学传入并未完全中止.此时的西学传入,主要以传教士和一些中国人对西方科学著作的翻译为主.1605年利玛窦辑着《乾坤体义》,被《四库全书》编纂者称为”西学传入中国之始”.当时对中国的影响主要在天文学、数学和地图学方面,由于只在少数的士大夫阶层中流传,而且大部分深藏皇宫,没有能够很好的普及.2、鸦片战争前后直到五四运动前后.19世纪中叶前后开始,西方人再度开始进入中国,并以各种媒介带来西方的新知识.而由于鸦片战争及英法联军的刺激,促使清朝政府在1860年代开始,推行了洋务运动,也促使西方的科学技术再一次传入中国,当时中国人.当时的洋务人士,主要采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态度来面对西学,而主要关注的是西方的先进武器以及相关的器械运输等,而未试图对西方的学术思想加以学习,因此在这期间学术思想方面的传入主要藉由西方传教士创办的媒体,以及洋务机构中为军事目的顺道译介的书籍.甲午战争以后,由于中国当时面临着国破家亡的命运,许多有识之士开始更积极全面地向西方学习,出现了梁启超、康有为、谭嗣同等一批思想家.他们向西方学习大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政治上也要求改革.这一时期大量的西方知识传入中国,影响非常广泛.许多人以转译日本人所著的西学书籍来接受西学.进入民国时期,由于对政治的不满又进一步导致知识分子们提出全盘西化的主张,在五四时期这种思想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这一波的西学东渐,一直持续到当代而未止.
第二题:主要是文化差异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家庭为本位的,注重个人的职责与义务.这在加以价值取向上呈现出如下特点:(1)家庭的教育功能强化.在中国传统社会,家庭肩负多种的社会职能.其具有家国同构的鲜明特性.而子女教育是家庭生命延续的一部分,因此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还在于达到“家教持久”的目的.它是维持发展 家庭社会政治地位,保存弘扬家庭文化的重要工具.(2)教育以家庭利益为主要价值取向.“光宗耀祖”、“光耀门第”是读书人的追求与目标.个人利益与家庭利益是融为一体的.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永生观”紧密相关.
西方文化以个人为本位,注重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在教育上表现为将受教育者放在突出地位,强调个性的培养.个人本位与西方的家庭变革密切相关.这种教育传统历经14至16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18世纪的法国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运动以及20世纪初的实用主义等思潮而确定下来.卢梭倡导自然和自由的教育.杜威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个人是掌握自身经验建构的主体.但是个体本位并不等于个人主义,更不等同于以孩子为中心,家庭呼唤有丰富个性的个人,是能驾御自我,控制自我,超越自我的,拥有完美人格和健全个性的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现代个人,而不是自私自利,依赖性强的功利化的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