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齿轮传动要匀速、连续、平稳进行必须满足哪些条件?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05 14:52:28
齿轮传动要匀速、连续、平稳进行必须满足哪些条件?
基本啮合条件就是共轭.
据史料记载,远在公元前400~200年的中国古代就巳开始使用齿轮,在我国山西出土的青铜齿轮是迄今已发现的最古老齿轮,作为反映古代科学技术成就的指南车就是以齿轮机构为核心的机械装置.17世纪末,人们才开始研究,能正确传递运动的轮齿形状.18世纪,欧洲工业革命以后,齿轮传动的应用日益广泛;先是发展摆线齿轮,而后是渐开线齿轮,一直到20世纪初,渐开线齿轮已在应用中占了优势.
  早在1694年,法国学者Philippe De La Hire首先提出渐开线可作为齿形曲线.1733年,法国人M.Camus提出轮齿接触点的公法线必须通过中心连线上的节点.一条辅助瞬心线分别沿大轮和小轮的瞬心线(节圆)纯滚动时,与辅助瞬心线固联的辅助齿形在大轮和小轮上所包络形成的两齿廓曲线是彼此共轭的,这就是Camus定理.它考虑了两齿面的啮合状态;明确建立了现代关于接触点轨迹的概念.1765年,瑞士的L.Euler提出渐开线齿形解析研究的数学基础,阐明了相啮合的一对齿轮,其齿形曲线的曲率半径和曲率中心位置的关系.后来,Savary进一步完成这一方法,成为现在的Eu-let-Savary方程.对渐开线齿形应用作出贡献的是Roteft WUlls,他提出中心距变化时,渐开线齿轮具有角速比不变的优点.1873年,德国工程师Hoppe提出,对不同齿数的齿轮在压力角改变时的渐开线齿形,从而奠定了现代变位齿轮的思想基础.
19世纪末,展成切齿法的原理及利用此原理切齿的专用机床与刀具的相继出现,使齿轮加工具军较完备的手段后,渐开线齿形更显示出巨大的优走性.切齿时只要将切齿工具从正常的啮合位置稍加移动,就能用标准刀具在机床上切出相应的变位齿轮.1908年,瑞士MAAG研究了变位方法并制造出展成加工插齿机,后来,英国BSS、美国AGMA、德国DIN相继对齿轮变位提出了多种计算方法.
  为了提高动力传动齿轮的使用寿命并减小其尺寸,除从材料,热处理及结构等方面改进外,圆弧齿形的齿轮获得了发展.1907年,英国人Frank Humphris最早发表了圆弧齿形.1926年,瑞土人Eruest Wildhaber取得法面圆弧齿形斜齿轮的专利权.1955年,苏联的M.L.Novikov完成了圆弧齿形齿轮的实用研究并获得列宁勋章.1970年,英国Rolh—Royce公司工程师R.M.Studer取得了双圆弧齿轮的美国专利.这种齿轮现已日益为人们所重视,在生产中发挥了显著效益.
  齿轮是能互相啮合的有齿的机械零件,它在机械传动及整个机械领域中的应用极其广泛.现代齿轮技术已达到:齿轮模数O.004~100毫米;齿轮直径由1毫米~150米;传递功率可达上十万千瓦;转速可达几十万转/分;最高的圆周速度达300米/秒.
  齿轮在传动中的应用很早就出现了.公元前三百多年,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机械问题》中,就阐述了用青铜或铸铁齿轮传递旋转运动的问题.中国古代发明的指南车中已应用了整套的轮系.不过,古代的齿轮是用木料制造或用金 属铸成的,只能传递轴间的回转运动,不能保证传动的平稳性,齿轮的承载能力也很小.
  随着生产的发展,齿轮运转的平稳性受到重视.1674年丹麦天文学家罗默首次提出用外摆线作齿廓曲线,以得到运转平稳的齿轮.
  18世纪工业革命时期,齿轮技术得到高速发展,人们对齿轮进行了大量的研究.1733年法国数学家卡米发表了齿廓啮合基本定律;1765年瑞士数学家欧拉建议采用渐开线作齿廓曲线.
  19世纪出现的滚齿机和插齿机,解决了大量生产高精度齿轮的问题.1900年,普福特为滚齿机装上差动装置,能在滚齿机上加工出斜齿轮,从此滚齿机滚切齿轮得到普及,展成法加工齿轮占了压倒优势,渐开线齿轮成为应用最广的齿轮.
  1899年,拉舍最先实施了变位齿轮的方案.变位齿轮不仅能避免轮齿根切,还可以凑配中心距和提高齿轮的承载能力.1923年美国怀尔德哈伯最先提出圆弧齿廓的齿轮,1955年苏诺维科夫对圆弧齿轮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圆弧齿轮遂得以应用于生产.这种齿轮的承载能力和效率都较高,但尚不及渐开线齿轮那样易于制造,还有待进一步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