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形有哪几种河北饮食文化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07 23:50:53
中国地形有哪几种
河北饮食文化
河北饮食文化
我觉得你问题的重点可能是河北的饮食文化,河北饮食文化在中国地形的下面,耐心地看.
地形的主要特征
1.地形多种多样 在中国辽阔的大地上,有雄伟的高原、起伏的山岭、广阔的平原、低缓的丘陵,还有四周群山环抱、中间低平的大小盆地.陆地上的5种基本地形类型,中国均有分布,这为中国工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条件.
2.山区面积广大 通常人们把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称为山区.中国山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2/3,这是中国地形的又一显著特征.山区面积广大,给交通运输和农业发展带来一定困难,但山区可提供林产、矿产、水能和旅游资源,为改变山区面貌、发展山区经济提供了资源保证.
3.地势西高东低 呈阶梯状分布地势是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阶梯状分布.
地势的第一级阶梯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其北部与东部边缘分布有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是地势一、二级阶梯的分界线.
地势的第二级阶梯上分布着大型的盆地和高原,平均海拔在1000—2000米之间,其东面的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是地势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上分布着广阔的平原,间有丘陵和低山,海拔多在500米以下.
如果通过北纬32°线,自西向东作一幅中国地形剖面图,从西部的大高原,到中部的盆地,再到东部平原?鞲叨?停?式滋葑粗鸺断陆档牡厥铺氐闶?置飨浴?
从中国陆地的第三级阶梯继续向海面以下延伸,就是浅海大陆架,这是大陆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一般深度不大,坡度较缓
山脉 山地延伸成脉状即为山脉.山脉构成中国地形的骨架,常常是不同地形区的分界,山脉延伸的方向称作走向,中国山脉的分布按其走向可分为5种情况.
东西走向的山脉主要有3列(主要包括5条山脉):北列为天山一阴山;中列为昆仑山—秦岭;南列为南岭.
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多分布在中国东部,主要也有3列(主要包括7条山脉):西列为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中列为长白山—武夷山;东列为台湾山脉.
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主要分布在中国西部,著名山脉有两条:阿尔泰山和祁连山.
南北走向的山脉主要有两条,分布在西南和西北,分别是横断山脉和贺兰山脉.
弧形山系由几条并列的山脉组成,由基本上东西走向转为南北走向而与横断山脉相接,其中最著名的山脉为喜马拉雅山,分布在中国与印度、尼泊尔等国边界上,绵延2400多千米,平均海拔6000米,其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13米,是世界最高峰.
2.高原 中国有四大高原,它们集中分布在地势第一、二级阶梯上.由于高度、位置、成因和受外力侵蚀作用不同,高原的外貌特征各异.
3.盆地 中国有四大盆地,它们多分布在地势的第二级阶梯上,由于所在位置不同,其特点也不相同.
此外,著名的吐鲁番盆地也分布在地势第二级阶梯上,它是中国地势最低的盆地(-155米).
4.平原 中国有三大平原,它们分布在中国东部地势第三级阶梯上.由于位置、成因、气候条件等各不相同,在地形上也各具特色.
以上三大平原南北相连,土壤肥沃,是中国最重要的农耕区.除此以外,中国还有成都平原、汾渭平原、珠江三角洲、台湾西部平原等,它们也都是重要的农耕区.
河北饮食文化
河北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自古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历史上文化发达,经济富庶.饮食文化的历史成就辉煌,内涵丰富.河北饮食文化是中华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河北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河北饮食文化的历史回顾
河北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内蕴丰厚,历代都有所发明、创新,同时兼收并蓄国内其他地区的饮食文化,形成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饮食风格.
(一)河北饮食文化的萌芽时期
考古资料表明,早在四五万年以前,河北境内已有人类居住.旧石器时代,早期和晚期人类化石及文化遗存的典型是“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在河北涿鹿以西桑干河流域的阳原盆地,也发现了距今约100万年到1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早期和晚期的古人类文化遗迹.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属于仰韶文化类型的在河北的磁县、邯郸、武安、永年、邢台、石家庄、平山、蔚县、涿鹿以及正定、曲阳、怀安一带都有发现,其中出土的有石斧、石刀、石铲等生产工具以及石磨盘、磨棒等谷物加工工具,有的窑穴里还发现粟的皮壳, 有的陶罐里还保存着菜籽.龙山文化在河北大地,主要分布在现今的磁县、邯郸、永年、武安、石家庄、平山、蔚县、邢台、涿鹿以及涧沟、临城、唐山、崇礼、赤城一带.在7800多年以前的武安磁山遗址,挖掘出了许多石器陶盂、陶支架等成组器物,还有固定的大量储粮窑穴.遗址内农业生产工具和粮食加工工具的使用,与堆积的大量食物,证明在河北当时已有了比较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由于农业的发展,为饲养家畜提供了物质条件,而遗址中出土的猪、羊、等家畜骨骼已证实了这一点.在发现的骨骼中经科学鉴定还有鸡的骨骼,这是迄今发现最早的家鸡.饮食原料的增多,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考古证明,此时河北的先民已掌握了原始酿酒技术,并创造了相应的陶瓷酒器.这是河北饮食文化历史上第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在距今四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河北一带就开始出现了烹饪技术的萌芽.《古考史》中说:“皇帝始造釜甑,火食之道成矣.”河北人民已经结束了停留在几十万年烘烤、石烹的饮食生活,开始向以水做传导热量的蒸煮法和气蒸法上迈进.
(二)河北饮食文化的形成时期
从夏朝到春秋战国时期的近2000年,是河北饮食文化的形成时期.在这个时期,河北饮食文化初步定型;烹饪原料范围进一步扩大,烹饪原料得到更广泛的利用;炊具、饮食器具已不再由原来的陶器一统天下,青铜制成的饪食器和饮食器在上层社会中已成主流;烹调手段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夏代,由于统治者的重视,河北已出现了以农业为主的复合型经济形态,农业生产已有了相当大的发展.到了距今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代,我国已经进入了奴隶社会,产生了奴隶主,出现了财富不均.奴隶主在当时的饮食生活就已十分奢侈,就全国来说,河北是当时较为开化的地区之一,市镇已有了相当的规模,商代时的封国位于河北的有苏(今邢台西南)、易(今冀中一带)、孤竹(今卢龙一带).据《周礼》记载,市有司市,以市官之长;有质人,主管评定物价;有朝市,朝时而市,以商贾为主.当时的都邑内为解决往来客商进行交易活动的吃饭问题,饭铺、酒肆已经出现,这是河北省出现最早的饮食业.另外在商代,河北平原的农根区就以数量掌握了用人工酒曲酿造谷物酒(类似黄酒)的先进技术,在藁城台西发现的商代酿酒作坊遗址及其遗址中出土的酒曲残骸,是河北造酒文化史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和游牧业在河北境内有了较大的发展.众多的物产资源,多样的炊具器皿,丰富了河北饮食文化的内容.兴隆的红果,在当时的《礼记》中就有记载,京东板栗古书上曾称道:“燕蓟千里粟,胜似万户侯”.《苏秦传》中记载:苏秦曾亲自赴燕国,对燕文侯说“南有碣石雁门之饶,北有枣粟之利,民虽不佃作,而足于粟矣,此所谓天府也”.其中的枣指的是河北的金丝小枣.畜牧业在当时也很发达,养殖已进入了个体家庭.据考古发现,位居河北中西部的中山国已能养鱼,并开始运用榨滤技术对谷物酒进行过滤,并成功的保存了当时酿造酒的实物.在平山县三汉中山王墓出土的两壶战国古酒,就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保存年代最久的酒.农业的发达,养殖畜牧、酿造等副业的兴旺,为烹饪创造了优厚的原料物质条件.
手工业技术在夏至战国期间所呈现出的特点是分工越来越细,生产技术越来越精,生产规模越来越大,产品的种类越来越多.殷周时期,河北的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不断发展,为烹饪提供了铜鼎、铜锅、铜刀等炊饮器具,比使用陶器进了一大步.而河北藁城台西村发现的商代漆器残片说明,最迟在商代已出现了漆器,至春秋战国时,漆器已相当精美,漆器中的餐饮具种类也不少.
水源与环境卫生关系最大,故凿井而饮远在原始社会就开始了.夏商时,井凿的更深.河北省藁城台西遗址,发现我国商代两眼水井,其结构坚固,至今仍很完整,还在井内发现了提水的陶罐.西周时已认识到凿井不仅是为了取水方便,而是为了更有利于清洁卫生,强调要经常淘井泥,使井水保持清洁.《周易》:记述一新来的邑主看到当地饮水情况说:井水太浊了,喝不得,要淘干净,才可汲用.《周易》强调:井壁垒好后,井水变得清凉爽口;要求人们打完井水后要加井盖,防止因炊污水而染病,才会大吉.
在保定发现的商代酒器、青铜爵和从廊坊地区发现的商代酒器也都可表明,河北省早在3600年前已经开始酿酒.“鲁酒薄而邯郸围”是人们熟悉的历史典故,反映的是酒在政治军事方面的影响.战国时期,楚、齐两个大国曾以“酒薄”为由,联合出兵进犯赵国.本来“鲁酒薄”与赵国无关,当时赵国贡献的是“厚酒”(美酒),只是因为赵国没有按照楚国所遣使臣的要求把厚酒送给他本人,结果被他暗中与鲁国贡献的“薄酒”(劣酒)相调换,致使楚王认为赵王藐视他这个霸王,于是大兴问罪之师.
这一时期,河北的烹饪也有了突破性的发展.对烹饪原料的运用,发生了由低级到高级,由一般到复杂的变化.从伊尹给商汤的一份食单中即可看出:“……其山有涌泉焉.冀州之原,果之美者,沙棠之实,常山之北,投渊之上,有百果焉,群帝所食”.其中所说的冀州、常山都在河北省境内.早在西周时期,幽州就有鱼盐之利.春秋战国时期,燕国因有“鱼盐之饶”,成为“渤碣之间”一大商业都会.春秋时煮盐业已产生,齐相管仲设盐官专管煮盐业.从《管子》一书看,不但“齐有渠展(古地名)之盐”,而且“燕有辽东之煮”.
«东周列国志»中记载了燕太子丹为让荆柯刺杀秦王而不惜一切代价时写到:“太子丹有马日行千里,轲偶言马肝味美,须庖人进肝,即所杀千里马也”.此菜,或煮或炒均须严格地掌握火候,而当时即能制做此菜,可见,冀菜烹饪技术在当时就已具有一定的水平,而荆轲的悲壮事迹一直为人们所称颂.《战国策》中有中山君“……吾以一杯羊羹亡国”的记载.说的是,当时的中山国与赵国的矛盾很大.一天,中山君命腐夫做羊羹一菜,召宴群臣,因其菜味香浓厚,早被众臣所垂涎.中山君手下的司马子期因没有吃上此菜,愤怒至极,一气之下投奔了赵国,并劝说赵玉征讨中山.中山君因不让司马子期吃羊羹,招致了亡国.由此可见,羊羹一菜,在当时是难得的美味.
(三)河北饮食文化的发展时期
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960年的秦至唐代,其间历时1200多年,河北饮食文化在前期形成初步文化模式的基础上经历了一个发展壮大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河北饮食文化承上启下,创造了一系列重要的文化财富,为后来河北饮食文化迈向成熟开辟了道路.
西汉时期,冀菜烹饪原料大量引进.张骞、班超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往,许多西域的烹饪原料传入了中原地区,如苜蓿、胡瓜、胡豆、胡椒、胡麻、胡桃、胡萝等.胡瓜引进后率先种植的是河北一带.黄瓜这种蔬菜登上宫廷菜,河北为之最.这从下面这个典故足以证明.公元319年,羯族人石勒建立后赵王朝,建都襄国(今河北邢台),颁布法令禁说“胡”字.一次在御赐午膳上,石勒为了考验汉族官员是否忠诚于他,就指着一盘用胡瓜制成的菜肴问郡守樊坦:“知此物何名乎.”樊坦是个老儒生,对胡瓜当然不陌生,但又不敢直言“胡”字,他灵机一动,以诗代答:“柴案佳肴,银杯绿茶,金樽甘露,玉盘黄瓜”.黄瓜之名由此而来.至今,河北还有黄瓜宴之说.即整桌的菜均用黄瓜为主要原料制成.可见,黄瓜入馔,在河北由来以久.
深州蜜桃在汉朝已成贡品,在宫廷宴席上视为鲜果之首.据《深州风土志》载:“汉时深州土产白桃,往时有桃贡……此国之桃,深州最佳,谓之蜜桃.”这一时期,调味品和传热媒介又有了突破性的发展,在动物油的基础上,开始使用植物油,如豆油、麻油、黄酱等登上了灶台.相传河北古菜“霸王肉”即是用植物油炸制而成的.植物油的使用,使菜肴的味、色泽、质地发生了很大变化,对冀菜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同时,当时做菜已开始使用糊和浆,是使菜质外焦里嫩的初级阶段.
到了南北朝时期,磁州窑已开始生产青瓷器,并且是我国北方民间洞窑的代表,享有“南景德、北彭城”的盛誉,与当时驰名天下的官、哥、汝、钧、定五大官窑相映成辉.这五大官窑中的定窑在我省曲阳县,历史上属古定州所辖,定窑生产规模宏大,制作技艺精湛,造型纹饰明丽,风格古朴高雅,享有“定州花瓷瓦,颜色白天下”之誉.
隋开皇六年在真定(现正定)修建隆兴寺(俗称大佛寺),素食文化兴起.当时豆腐、豆油等素食原料已广泛使用,名菜“张记炸豆腐”(即“炸佛手”)深受食客欢迎.传说罗汉斋是该寺里的一桌斋席,后来乾隆皇帝下江南路过正定曾经品尝过,致使大佛寺的罗汉斋席成为当时很有名气的一大流派.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的兴盛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使饮食业也迅速繁荣起来.在河北,众多的大城镇,如:保定、赵州、定州、真定(正定)、大名府等,为冀菜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据《真定县志》载:优肆娼门,酒炉茶灶,豪商大贾,并集于此,极为繁丽.”这是对当时繁荣景象的写照.河北传统菜“崩肝”、“热切丸子”、“敬德访白袍”等就是当时有名的菜肴,流传发展至今.“崩肝”一菜以猪肝为主要原料,经煮制切丝、煸炒、装盆切制而成的一道热制凉吃的菜肴,其工艺在当时看已颇为复杂;“敬德访白袍”一菜是以海参、玉兰片为原料烧制而成,不仅原料高档,而且工艺复杂.这两个菜代表了河北当时的烹饪技术水平.
唐朝时的冀菜原料的使用上非常广泛.在配菜、菜肴的营养及调味上也颇为讲究.这一时期,筵席的进餐形式也有了改革,席面从席地而坐发展为凭案而食.而上菜程序上讲究“凡点索食次,大要及时,如欲速饱,则前重后轻.如欲迟饱,则前轻后重.”这种上菜的程序至今还在酒席上沿用.
由此可以看出,唐朝时期冀菜,烹调方法更加多样,刀工技术又有了发展、烹饪原料丰富多彩,菜肴的味、质地又有了突破性的提高,筵席形式有了改进.
在相当长的封建社会中,我们的古人是以酿造的谷物酒(即黄酒)为主要饮料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不断探索提高酒的纯度的方法.蒸馏技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造酒技术的一大贡献.而河北地区是中国蒸馏酒(白酒是中国的主要蒸馏酒)的发祥地之一,据考证,至晚在唐代中后期,河北地区已经开始广泛饮用白酒,并由此引起了饮酒器具的重大变革,酒壶、酒碗的小型化趋势就是这一变革的重要表现.在河北省徐水县发现的金代蒸馏酒作坊遗址和在河北青龙县出土的金代青铜烧酒锅,是目前我国发现的古老的蒸馏酒作坊和器物的代表性实物,是河北蒸馏酒技术走向成熟和普及的象征.
地形的主要特征
1.地形多种多样 在中国辽阔的大地上,有雄伟的高原、起伏的山岭、广阔的平原、低缓的丘陵,还有四周群山环抱、中间低平的大小盆地.陆地上的5种基本地形类型,中国均有分布,这为中国工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条件.
2.山区面积广大 通常人们把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称为山区.中国山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2/3,这是中国地形的又一显著特征.山区面积广大,给交通运输和农业发展带来一定困难,但山区可提供林产、矿产、水能和旅游资源,为改变山区面貌、发展山区经济提供了资源保证.
3.地势西高东低 呈阶梯状分布地势是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阶梯状分布.
地势的第一级阶梯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其北部与东部边缘分布有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是地势一、二级阶梯的分界线.
地势的第二级阶梯上分布着大型的盆地和高原,平均海拔在1000—2000米之间,其东面的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是地势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上分布着广阔的平原,间有丘陵和低山,海拔多在500米以下.
如果通过北纬32°线,自西向东作一幅中国地形剖面图,从西部的大高原,到中部的盆地,再到东部平原?鞲叨?停?式滋葑粗鸺断陆档牡厥铺氐闶?置飨浴?
从中国陆地的第三级阶梯继续向海面以下延伸,就是浅海大陆架,这是大陆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一般深度不大,坡度较缓
山脉 山地延伸成脉状即为山脉.山脉构成中国地形的骨架,常常是不同地形区的分界,山脉延伸的方向称作走向,中国山脉的分布按其走向可分为5种情况.
东西走向的山脉主要有3列(主要包括5条山脉):北列为天山一阴山;中列为昆仑山—秦岭;南列为南岭.
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多分布在中国东部,主要也有3列(主要包括7条山脉):西列为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中列为长白山—武夷山;东列为台湾山脉.
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主要分布在中国西部,著名山脉有两条:阿尔泰山和祁连山.
南北走向的山脉主要有两条,分布在西南和西北,分别是横断山脉和贺兰山脉.
弧形山系由几条并列的山脉组成,由基本上东西走向转为南北走向而与横断山脉相接,其中最著名的山脉为喜马拉雅山,分布在中国与印度、尼泊尔等国边界上,绵延2400多千米,平均海拔6000米,其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13米,是世界最高峰.
2.高原 中国有四大高原,它们集中分布在地势第一、二级阶梯上.由于高度、位置、成因和受外力侵蚀作用不同,高原的外貌特征各异.
3.盆地 中国有四大盆地,它们多分布在地势的第二级阶梯上,由于所在位置不同,其特点也不相同.
此外,著名的吐鲁番盆地也分布在地势第二级阶梯上,它是中国地势最低的盆地(-155米).
4.平原 中国有三大平原,它们分布在中国东部地势第三级阶梯上.由于位置、成因、气候条件等各不相同,在地形上也各具特色.
以上三大平原南北相连,土壤肥沃,是中国最重要的农耕区.除此以外,中国还有成都平原、汾渭平原、珠江三角洲、台湾西部平原等,它们也都是重要的农耕区.
河北饮食文化
河北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自古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历史上文化发达,经济富庶.饮食文化的历史成就辉煌,内涵丰富.河北饮食文化是中华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河北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河北饮食文化的历史回顾
河北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内蕴丰厚,历代都有所发明、创新,同时兼收并蓄国内其他地区的饮食文化,形成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饮食风格.
(一)河北饮食文化的萌芽时期
考古资料表明,早在四五万年以前,河北境内已有人类居住.旧石器时代,早期和晚期人类化石及文化遗存的典型是“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在河北涿鹿以西桑干河流域的阳原盆地,也发现了距今约100万年到1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早期和晚期的古人类文化遗迹.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属于仰韶文化类型的在河北的磁县、邯郸、武安、永年、邢台、石家庄、平山、蔚县、涿鹿以及正定、曲阳、怀安一带都有发现,其中出土的有石斧、石刀、石铲等生产工具以及石磨盘、磨棒等谷物加工工具,有的窑穴里还发现粟的皮壳, 有的陶罐里还保存着菜籽.龙山文化在河北大地,主要分布在现今的磁县、邯郸、永年、武安、石家庄、平山、蔚县、邢台、涿鹿以及涧沟、临城、唐山、崇礼、赤城一带.在7800多年以前的武安磁山遗址,挖掘出了许多石器陶盂、陶支架等成组器物,还有固定的大量储粮窑穴.遗址内农业生产工具和粮食加工工具的使用,与堆积的大量食物,证明在河北当时已有了比较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由于农业的发展,为饲养家畜提供了物质条件,而遗址中出土的猪、羊、等家畜骨骼已证实了这一点.在发现的骨骼中经科学鉴定还有鸡的骨骼,这是迄今发现最早的家鸡.饮食原料的增多,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考古证明,此时河北的先民已掌握了原始酿酒技术,并创造了相应的陶瓷酒器.这是河北饮食文化历史上第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在距今四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河北一带就开始出现了烹饪技术的萌芽.《古考史》中说:“皇帝始造釜甑,火食之道成矣.”河北人民已经结束了停留在几十万年烘烤、石烹的饮食生活,开始向以水做传导热量的蒸煮法和气蒸法上迈进.
(二)河北饮食文化的形成时期
从夏朝到春秋战国时期的近2000年,是河北饮食文化的形成时期.在这个时期,河北饮食文化初步定型;烹饪原料范围进一步扩大,烹饪原料得到更广泛的利用;炊具、饮食器具已不再由原来的陶器一统天下,青铜制成的饪食器和饮食器在上层社会中已成主流;烹调手段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夏代,由于统治者的重视,河北已出现了以农业为主的复合型经济形态,农业生产已有了相当大的发展.到了距今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代,我国已经进入了奴隶社会,产生了奴隶主,出现了财富不均.奴隶主在当时的饮食生活就已十分奢侈,就全国来说,河北是当时较为开化的地区之一,市镇已有了相当的规模,商代时的封国位于河北的有苏(今邢台西南)、易(今冀中一带)、孤竹(今卢龙一带).据《周礼》记载,市有司市,以市官之长;有质人,主管评定物价;有朝市,朝时而市,以商贾为主.当时的都邑内为解决往来客商进行交易活动的吃饭问题,饭铺、酒肆已经出现,这是河北省出现最早的饮食业.另外在商代,河北平原的农根区就以数量掌握了用人工酒曲酿造谷物酒(类似黄酒)的先进技术,在藁城台西发现的商代酿酒作坊遗址及其遗址中出土的酒曲残骸,是河北造酒文化史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和游牧业在河北境内有了较大的发展.众多的物产资源,多样的炊具器皿,丰富了河北饮食文化的内容.兴隆的红果,在当时的《礼记》中就有记载,京东板栗古书上曾称道:“燕蓟千里粟,胜似万户侯”.《苏秦传》中记载:苏秦曾亲自赴燕国,对燕文侯说“南有碣石雁门之饶,北有枣粟之利,民虽不佃作,而足于粟矣,此所谓天府也”.其中的枣指的是河北的金丝小枣.畜牧业在当时也很发达,养殖已进入了个体家庭.据考古发现,位居河北中西部的中山国已能养鱼,并开始运用榨滤技术对谷物酒进行过滤,并成功的保存了当时酿造酒的实物.在平山县三汉中山王墓出土的两壶战国古酒,就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保存年代最久的酒.农业的发达,养殖畜牧、酿造等副业的兴旺,为烹饪创造了优厚的原料物质条件.
手工业技术在夏至战国期间所呈现出的特点是分工越来越细,生产技术越来越精,生产规模越来越大,产品的种类越来越多.殷周时期,河北的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不断发展,为烹饪提供了铜鼎、铜锅、铜刀等炊饮器具,比使用陶器进了一大步.而河北藁城台西村发现的商代漆器残片说明,最迟在商代已出现了漆器,至春秋战国时,漆器已相当精美,漆器中的餐饮具种类也不少.
水源与环境卫生关系最大,故凿井而饮远在原始社会就开始了.夏商时,井凿的更深.河北省藁城台西遗址,发现我国商代两眼水井,其结构坚固,至今仍很完整,还在井内发现了提水的陶罐.西周时已认识到凿井不仅是为了取水方便,而是为了更有利于清洁卫生,强调要经常淘井泥,使井水保持清洁.《周易》:记述一新来的邑主看到当地饮水情况说:井水太浊了,喝不得,要淘干净,才可汲用.《周易》强调:井壁垒好后,井水变得清凉爽口;要求人们打完井水后要加井盖,防止因炊污水而染病,才会大吉.
在保定发现的商代酒器、青铜爵和从廊坊地区发现的商代酒器也都可表明,河北省早在3600年前已经开始酿酒.“鲁酒薄而邯郸围”是人们熟悉的历史典故,反映的是酒在政治军事方面的影响.战国时期,楚、齐两个大国曾以“酒薄”为由,联合出兵进犯赵国.本来“鲁酒薄”与赵国无关,当时赵国贡献的是“厚酒”(美酒),只是因为赵国没有按照楚国所遣使臣的要求把厚酒送给他本人,结果被他暗中与鲁国贡献的“薄酒”(劣酒)相调换,致使楚王认为赵王藐视他这个霸王,于是大兴问罪之师.
这一时期,河北的烹饪也有了突破性的发展.对烹饪原料的运用,发生了由低级到高级,由一般到复杂的变化.从伊尹给商汤的一份食单中即可看出:“……其山有涌泉焉.冀州之原,果之美者,沙棠之实,常山之北,投渊之上,有百果焉,群帝所食”.其中所说的冀州、常山都在河北省境内.早在西周时期,幽州就有鱼盐之利.春秋战国时期,燕国因有“鱼盐之饶”,成为“渤碣之间”一大商业都会.春秋时煮盐业已产生,齐相管仲设盐官专管煮盐业.从《管子》一书看,不但“齐有渠展(古地名)之盐”,而且“燕有辽东之煮”.
«东周列国志»中记载了燕太子丹为让荆柯刺杀秦王而不惜一切代价时写到:“太子丹有马日行千里,轲偶言马肝味美,须庖人进肝,即所杀千里马也”.此菜,或煮或炒均须严格地掌握火候,而当时即能制做此菜,可见,冀菜烹饪技术在当时就已具有一定的水平,而荆轲的悲壮事迹一直为人们所称颂.《战国策》中有中山君“……吾以一杯羊羹亡国”的记载.说的是,当时的中山国与赵国的矛盾很大.一天,中山君命腐夫做羊羹一菜,召宴群臣,因其菜味香浓厚,早被众臣所垂涎.中山君手下的司马子期因没有吃上此菜,愤怒至极,一气之下投奔了赵国,并劝说赵玉征讨中山.中山君因不让司马子期吃羊羹,招致了亡国.由此可见,羊羹一菜,在当时是难得的美味.
(三)河北饮食文化的发展时期
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960年的秦至唐代,其间历时1200多年,河北饮食文化在前期形成初步文化模式的基础上经历了一个发展壮大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河北饮食文化承上启下,创造了一系列重要的文化财富,为后来河北饮食文化迈向成熟开辟了道路.
西汉时期,冀菜烹饪原料大量引进.张骞、班超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往,许多西域的烹饪原料传入了中原地区,如苜蓿、胡瓜、胡豆、胡椒、胡麻、胡桃、胡萝等.胡瓜引进后率先种植的是河北一带.黄瓜这种蔬菜登上宫廷菜,河北为之最.这从下面这个典故足以证明.公元319年,羯族人石勒建立后赵王朝,建都襄国(今河北邢台),颁布法令禁说“胡”字.一次在御赐午膳上,石勒为了考验汉族官员是否忠诚于他,就指着一盘用胡瓜制成的菜肴问郡守樊坦:“知此物何名乎.”樊坦是个老儒生,对胡瓜当然不陌生,但又不敢直言“胡”字,他灵机一动,以诗代答:“柴案佳肴,银杯绿茶,金樽甘露,玉盘黄瓜”.黄瓜之名由此而来.至今,河北还有黄瓜宴之说.即整桌的菜均用黄瓜为主要原料制成.可见,黄瓜入馔,在河北由来以久.
深州蜜桃在汉朝已成贡品,在宫廷宴席上视为鲜果之首.据《深州风土志》载:“汉时深州土产白桃,往时有桃贡……此国之桃,深州最佳,谓之蜜桃.”这一时期,调味品和传热媒介又有了突破性的发展,在动物油的基础上,开始使用植物油,如豆油、麻油、黄酱等登上了灶台.相传河北古菜“霸王肉”即是用植物油炸制而成的.植物油的使用,使菜肴的味、色泽、质地发生了很大变化,对冀菜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同时,当时做菜已开始使用糊和浆,是使菜质外焦里嫩的初级阶段.
到了南北朝时期,磁州窑已开始生产青瓷器,并且是我国北方民间洞窑的代表,享有“南景德、北彭城”的盛誉,与当时驰名天下的官、哥、汝、钧、定五大官窑相映成辉.这五大官窑中的定窑在我省曲阳县,历史上属古定州所辖,定窑生产规模宏大,制作技艺精湛,造型纹饰明丽,风格古朴高雅,享有“定州花瓷瓦,颜色白天下”之誉.
隋开皇六年在真定(现正定)修建隆兴寺(俗称大佛寺),素食文化兴起.当时豆腐、豆油等素食原料已广泛使用,名菜“张记炸豆腐”(即“炸佛手”)深受食客欢迎.传说罗汉斋是该寺里的一桌斋席,后来乾隆皇帝下江南路过正定曾经品尝过,致使大佛寺的罗汉斋席成为当时很有名气的一大流派.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的兴盛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使饮食业也迅速繁荣起来.在河北,众多的大城镇,如:保定、赵州、定州、真定(正定)、大名府等,为冀菜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据《真定县志》载:优肆娼门,酒炉茶灶,豪商大贾,并集于此,极为繁丽.”这是对当时繁荣景象的写照.河北传统菜“崩肝”、“热切丸子”、“敬德访白袍”等就是当时有名的菜肴,流传发展至今.“崩肝”一菜以猪肝为主要原料,经煮制切丝、煸炒、装盆切制而成的一道热制凉吃的菜肴,其工艺在当时看已颇为复杂;“敬德访白袍”一菜是以海参、玉兰片为原料烧制而成,不仅原料高档,而且工艺复杂.这两个菜代表了河北当时的烹饪技术水平.
唐朝时的冀菜原料的使用上非常广泛.在配菜、菜肴的营养及调味上也颇为讲究.这一时期,筵席的进餐形式也有了改革,席面从席地而坐发展为凭案而食.而上菜程序上讲究“凡点索食次,大要及时,如欲速饱,则前重后轻.如欲迟饱,则前轻后重.”这种上菜的程序至今还在酒席上沿用.
由此可以看出,唐朝时期冀菜,烹调方法更加多样,刀工技术又有了发展、烹饪原料丰富多彩,菜肴的味、质地又有了突破性的提高,筵席形式有了改进.
在相当长的封建社会中,我们的古人是以酿造的谷物酒(即黄酒)为主要饮料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不断探索提高酒的纯度的方法.蒸馏技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造酒技术的一大贡献.而河北地区是中国蒸馏酒(白酒是中国的主要蒸馏酒)的发祥地之一,据考证,至晚在唐代中后期,河北地区已经开始广泛饮用白酒,并由此引起了饮酒器具的重大变革,酒壶、酒碗的小型化趋势就是这一变革的重要表现.在河北省徐水县发现的金代蒸馏酒作坊遗址和在河北青龙县出土的金代青铜烧酒锅,是目前我国发现的古老的蒸馏酒作坊和器物的代表性实物,是河北蒸馏酒技术走向成熟和普及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