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历史 > 作业

关于南北朝的历史为什么教科书上讲的少?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历史作业 时间:2024/10/03 08:00:52
关于南北朝的历史为什么教科书上讲的少?
从总体上讲,这两代历史教科书的编写还没有完全从历史学著作中独立出来.编的少可以避免“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弊端.那一段历史比较杂,很多地方难以理解.
  下面以人民教育出版社新旧教材《中国历史》第一册中的有关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的内容作一比较.
  旧教材为章节体,具体篇目如下:
  第三编 封建社会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
  第一章 三国和两晋
  第一节 三国鼎立
  第二节 西晋的短期统一和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
  第二章 南朝和北朝
  第一节 南朝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二节 北朝黄河流域的各族大融合
  第三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新教材以课为单位,具体课题如下:
  第22课 三国鼎立
  第23课 西晋和东晋
  第24课 动荡中发展的南朝
  第25课 北朝的民族大融合
  第26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一)
  第27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二)
  从教学内容的编排顺序来看,课题体吸取了编年体史书的特点,以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为纵向序列.如上例第22-25课,先后编排了三国→两晋→南朝→北朝的历史内容,体现了历史学科时序性强的特点.从各课题教学内容的组织方式来看,它吸取了纪传体史书的特点,以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为中心,历史发展的过程相对完整.如上例,“三国鼎立”和“北朝的民族大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分别以政治、民族关系和文化为中心组织内容,过程的始末较为完整.这样的编排,既能看清历史发展的线索,又突出了重点内容.
  从教学法的角度来看,课题体以课为单元,一“课”就用1课时讲授,课时的划分比较明显,教学单元比较完整,便于展开教学过程.同时,课题体由于形式上较为活泼,内容的容量比较小又相对完整,因而也便于学.另外,为了弥补课题体历史阶段划分不明显的弱点,它通过每个阶段之初的课文前的提要,予以补正.如上例,第22课三国鼎立是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个历史阶段的开始的一课.该课课文前的“提要”部分,作了这样的表述:“从公元220年到589年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我国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的时期.”
  中学历史教科书也可以使用不同的体裁来编写,如我国香港的历史教科书在体裁上采用传统的章节体,全套课本分为甲、乙两部课程.甲部课程主要以编年的形式叙述中国历朝的治乱兴衰,历史大事的转变及其影响,使学生对中国历史发展,有一基本认识.乙部课程主要以专题形式介绍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文化发展沿革,中国学术思想的演进,及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使学生认识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及其对世界文化发展的影响.这两种体裁各有侧重,又相互照应,其整体的逻辑性、系统性仍比较强.
再问: 您说道:“那一段历史比较杂,很多地方难以理解。”哪些地方难理解,这些地方为什么会难理解呢
再答: 初高中历史教材编写的目的是让学生对历史有一个大体的认识,并不是面面俱到的。这段历史的朝代更替繁杂,而且数量众多,对于不仅仅学习历史一个学科的学生来讲,记忆起来是一种负担。他们不是历史专业的,也没必要学这些。学习这些意义远没有学习汉唐文化来得重要。我们学历史就是为了以史为鉴,您觉得学生学习大篇幅的南北朝的历史会对他们的历史成绩提升的大吗?我认为学以致用是最重要的,再说了历史学家尚未对那段历史研究的很透彻,写出来的东西似乎说服力不够。就像我在上面说过的“这两代历史教科书的编写还没有完全从历史学著作中独立出来”。等学生上了大学就会发现关于这段的说法南辕北辙。。。我觉得既然没确定的东西,就应该删繁就简。作为研究课题来说它是不错,但写入教科书就过于狭隘,容易将学术思想流于一致。。。
再问: 谢谢,我想问您另一个问题。这段历史没有透彻是不是给小说家们留足了现象空间。比如清史里不透彻的皇太极死因、孝庄下家多尔衮、雍正夺权小说家拿这些大作文章,但是很少看到以南北朝为背景的小说、影视剧,不知道是也不?什么原因呢
再答: 小说家写的小说可以说是一种天马行空的想象,对于你所举的几个话题(皇太极死因、孝庄下家多尔衮、雍正夺权),可以说是小说集津津乐道的,并不是想象的余地大,而是读者的需要,有市场才会有小说(至少在商品经济的年代是这样)。再有对于大众所了解的话题更能有阅读的兴趣。读小说的人以消遣为主,越有趣就代表受众面越广。南北朝为背景的作品实际上也有,不过精品少,是由于作者水平不够。每个人都有擅长的领域,历史小说家的领域也是固定的几个。比如有擅长唐史的,也有擅长宋史的。。。南北朝时的研究领域却人丁稀少,这就是历史研究的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