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舟曲泥石流的新闻评论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09 06:00:28
求舟曲泥石流的新闻评论
昨日,国旗半降,举国默哀.从北京天安门广场到上海世博园区,万众肃立,为舟曲遇难同胞哀悼,致哀的汽笛声在舟曲鸣起……
制度化哀悼活动,无疑从国家层面体现了对公民生命权的尊重.但与此同时,我们更为关注的是,在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发生之后,每一个中国公民,才是传递大爱的最好载体.他们面对灾难,他们面对灾后同胞时的态度,其实恰恰是社会进步的最大力量.
在舟曲泥石流灾难发生之后,舟曲人传递出了大量令人感动的信息.泥石流来袭之际,不少民众夺门而出的时候,不忘记敲开隔壁邻居的家门.许多民众把素不相识的人推上生存的高处.就在泥石流的废墟里,有不少当地的受灾民众已经擦干眼泪,开始在街头搬运食品和水.从上了年纪的老人,到4岁的孩子,都可以成为当地的志愿者.这种志愿者其实很艰难,因为他们自己也是从灾难中走出来的,他们的心里还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有些人的亲人还没有掩埋,家园还沉没在废墟中.这样的人能够主动成为志愿者,更需要一个强大的公民社会鼓励和支持.
另一方面,无论是汶川、玉树还是舟曲,人们对于灾难的态度,也在逐渐成熟.人们意识到,每一场灾难都只会发生在一个特定的地区,但灾难的承担者应当是全体中国人.失去亲人的悲伤,如果真实地平均给十三亿同胞,那么个人所承受的痛苦或许会小很多;失去亲人的悲恸,如果自由地诉说给十三亿同胞,那么个人所经历的苦难或许会忘却得快一些.其实国家哀悼活动本身,不光是看规模、看仪式,更多的是看每一个公民在这场哀悼活动中,是不是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传递了对同胞的爱和信仰.
一个国家之所以能够在灾难面前成熟,恰恰是因为这个国家有一个强大的公民社会,每一个公民都能够充分地表达他们对同胞的爱,充分地表达他们对生命的理解.在汶川如此、在玉树如此、在舟曲也如此;在地震中如此、在泥石流中如此、在日常生活中也一样.
公民社会不总是从灾难中来,但是我们在灾难中寻找和界定公民社会,是因公民社会往往在灾难中一步一步走向成熟.
在汶川地震中,我们第一次看到了如此之多的志愿者,意识到在我们的社会中潜藏着一种惊人的力量.同时,对于灾民愿望的满足,也是公民社会的责任.此刻,对于灾民来说,可能简单的物质供给可以满足他们的生存需求,但是他们的精神需求一样重要.一个成熟的社会,会重视每一个活着的人,让他们尽快走出阴影,走进新的生活.
汶川、玉树、舟曲,我们一遍又一遍地说“愿逝者安息,愿生者坚强”,但是我们是不是真的听懂了这句话背后沉重的涵义,这其实需要整个中国来回答.这句话背后的涵义,是要让活着的人,不要再重蹈灾难的阴影,也不要再生活在灾难的阴影之下.今后,无论是灾难中,还是日常生活中,每一个公民都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帮助别人的方式.这样的一个社会,无论遇到什么样的灾难,都只会越来越强大.
今天,你可以闭上眼睛,但那倾轧中碾过的断壁残垣,仍在眼前盘旋不去.
今天,你可以不去倾听,但那狂暴间凋落的生命花瓣,犹在耳畔殷殷呼唤.
今天,你可以停止思想,但那黑暗中寻找光明的手臂,还在心中苦苦挣扎.
今天,是我们第三次以国家的名义,以公共的仪式向在自然灾难中陨灭的生命致哀,向在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中遇难的同胞哀悼.
舟曲时间,冻结了那曾经一张张鲜活的笑脸;舟曲数字,粉碎了那曾经一段段美丽的岁月.这份痛,让寰宇同悲;这行泪,让大地同担;这份情,让生死同心.
在泥石流浇铸的时刻,一位继父怀抱两个继女向外奔跑,他的亲生儿子还在一边酣睡.废墟下14岁少年张新建镇定回答“总理,您放心,我能挺住”,生死间,他恳请“先救我妈妈”.阳光下,亿万期盼未能托起花儿的笑脸,他却为我们留下灿烂的天地.被掩埋的绝境中,33岁的母亲用手臂托举4岁半的儿子,8个多小时奇迹般地坚持,让生命重生……
向死而生,哪怕天不遂人愿,但它寄寓的人间真情在精神的疆界中奔腾如源.
向死而生,哪怕生命终被覆盖,但它所迸射的人性光辉在历史的天空中温暖如初.
向死而生,哪怕山崩地陷,但它所负载的浩然之气在浮躁的俗世中纯净如洗.
从汶川走来,从玉树走来,从舟曲走来,爱让生命延续,爱让废墟飘起袅袅炊烟,爱让民族挺起不弯之脊.生命至上,人民至上,已成为一个古老的国家在艰难中走向强大,在困苦中走向成熟,在浴火中重生的精神刻度.
灾难袭来,与舟曲同舟,让舟曲不屈,是奔涌在中华大地的最强音.从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到各级党委政府的全力以赴,从夜以继日与死神争抢时间的“迷彩绿”到从五湖四海火速奔来的“红丝带”,以人为本的国家信念,骨肉同胞的民族大爱,再度将一个伟大民族的凝聚力空前集结,再度冉冉升起任何困难都挡不住中国人民的国家信念.
灾难袭来,每一位海河儿女都是舟曲人.海河两岸,处处闪动着心系灾区、共克时艰的行动和信心.第一时间,天津市委、市政府代表天津人民向灾区人民捐助500万元,全力支援灾区.天津市红十字会将第一笔善款50万元汇往灾区.社会各界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以各种形式驰援灾区……
七天七夜过去了,泥石流的脚步还未停歇,救援的号角还在铿锵.
国土资源部已对分布在山区、丘陵地区的1640个县进行了地质灾害初步调查,查出了24万个地质灾害隐患点.面对防不胜防的地质灾害,今天我们必须擦干泪水,有责任理性担当:我们是否深知身处险境并做好了规避风险的准备.
曾经的灾难用生命擦亮了科学的眼睛,用血泪铺就了生的通道.让我们一起努力,有智慧远离灾难,有信心热爱生活,有勇气拥抱像今天一样冉冉升起的朝阳
昨天,中国各地包括驻外使领馆,国旗再次徐徐而降,13亿国人和舟曲灾区的幸存百姓,一起痛悼被泥石流吞噬的1248名同胞.
舟曲救灾远未结束,重建舟曲的挑战比救灾更难更持久.而当务之险,大陆各省区,至少还有16000余处与舟曲类似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带、区块),如一柄柄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在700万同胞的头上,一遇到暴雨、地震、风灾、冰雹等恶劣天气,它们随时都在威胁同胞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舟曲惨祸”将被中国灾害史所详细记载,其一次性死伤(失踪)同胞之多,肯定已成为中国有灾害文字记录以来,最为惨烈的泥石流灾难.
然而,问题的严峻性在于,破碎的山体、淤塞的河道、裸露的山岩以及深切的沟壑,遍布着大半个中国的肌体.国家地质调查总局副总工程师殷跃平今年早些时候曾警告说“在中国,地质灾害中人祸因素占到一半以上”.
“舟曲惨祸”并非个案,仅据今年上半年官方的“不完全统计”,除东北和华北之外,西北、西南、华南、华东四大区15个省(自治区),因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被夺取性命的同胞就超过345人,伤者、失踪者及财产损失和巨额救灾费用均不在统计之列.
更可叹的是,“舟曲惨祸”远非此类“灾祸”的终极版本.就在举国上下为“舟曲救灾忙乎的这一周内,不计与舟曲同处同一地理板块的甘南数县被泥石流吞噬的数十条性命之“新悲切”,仅据仍在为重建家园而艰难奋斗的四川汶川地震灾区的“不完全统计”,泥石流又致使71名同胞或丧命或失踪……
这难道就是中国的宿命——不!当人类无休止地掠夺土地、森林、草场、河谷,甚至连行洪区和溢洪道也不放过时,怒不可遏的大自然必然会以频繁制造灾难的方式疯狂地报复人类.只是,人类活在社会上,安全保障程度与社会身份和经济条件直接关联,保障程度高的人,暂时不受或少受直接伤害,保障程度低的人,尤其是山区的农民群众,则更易率先受到灾难的一次次戕害.
众所周知,今年上半年国内GDP同比增幅乃11.1%,可笔者查阅到的2010年上半年《全国地质灾害通报》,读来令人心颤:全国2010年上半年共发生地质灾害19552起,地质灾害发生的数量竟是2009年同期的10倍!
不可否认,极端气候是引发地质灾害频发的原因之一,但近年来遍地开花的拦河建坝、切坡造楼、填谷建厂、炸山开路等非理性之盲动加蛮干,无不进一步加剧着满目疮痍的中华大地更加支离破碎.
缝合支离破碎的大地山川——哪怕仅着眼于危情不再继续加深加剧,若说政府完全缺乏作为那不是事实.但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作为不够确系客观事实.哀悼过后,各级政府该当真治理地质灾害了——小到治理队伍、经费保障、治理监管、治理问责,大到治理体制和机制的构建等等,每一个环节都缺一不可,都须当真对待.
置于全社会的层面,欲治“地灾”先须治官、“治体制”,没有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作为治理前导,没有财权与事权挂钩的财政体制改革为治“地灾”配套,这件刻不容缓的大事,照样是很难干成的.
制度化哀悼活动,无疑从国家层面体现了对公民生命权的尊重.但与此同时,我们更为关注的是,在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发生之后,每一个中国公民,才是传递大爱的最好载体.他们面对灾难,他们面对灾后同胞时的态度,其实恰恰是社会进步的最大力量.
在舟曲泥石流灾难发生之后,舟曲人传递出了大量令人感动的信息.泥石流来袭之际,不少民众夺门而出的时候,不忘记敲开隔壁邻居的家门.许多民众把素不相识的人推上生存的高处.就在泥石流的废墟里,有不少当地的受灾民众已经擦干眼泪,开始在街头搬运食品和水.从上了年纪的老人,到4岁的孩子,都可以成为当地的志愿者.这种志愿者其实很艰难,因为他们自己也是从灾难中走出来的,他们的心里还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有些人的亲人还没有掩埋,家园还沉没在废墟中.这样的人能够主动成为志愿者,更需要一个强大的公民社会鼓励和支持.
另一方面,无论是汶川、玉树还是舟曲,人们对于灾难的态度,也在逐渐成熟.人们意识到,每一场灾难都只会发生在一个特定的地区,但灾难的承担者应当是全体中国人.失去亲人的悲伤,如果真实地平均给十三亿同胞,那么个人所承受的痛苦或许会小很多;失去亲人的悲恸,如果自由地诉说给十三亿同胞,那么个人所经历的苦难或许会忘却得快一些.其实国家哀悼活动本身,不光是看规模、看仪式,更多的是看每一个公民在这场哀悼活动中,是不是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传递了对同胞的爱和信仰.
一个国家之所以能够在灾难面前成熟,恰恰是因为这个国家有一个强大的公民社会,每一个公民都能够充分地表达他们对同胞的爱,充分地表达他们对生命的理解.在汶川如此、在玉树如此、在舟曲也如此;在地震中如此、在泥石流中如此、在日常生活中也一样.
公民社会不总是从灾难中来,但是我们在灾难中寻找和界定公民社会,是因公民社会往往在灾难中一步一步走向成熟.
在汶川地震中,我们第一次看到了如此之多的志愿者,意识到在我们的社会中潜藏着一种惊人的力量.同时,对于灾民愿望的满足,也是公民社会的责任.此刻,对于灾民来说,可能简单的物质供给可以满足他们的生存需求,但是他们的精神需求一样重要.一个成熟的社会,会重视每一个活着的人,让他们尽快走出阴影,走进新的生活.
汶川、玉树、舟曲,我们一遍又一遍地说“愿逝者安息,愿生者坚强”,但是我们是不是真的听懂了这句话背后沉重的涵义,这其实需要整个中国来回答.这句话背后的涵义,是要让活着的人,不要再重蹈灾难的阴影,也不要再生活在灾难的阴影之下.今后,无论是灾难中,还是日常生活中,每一个公民都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帮助别人的方式.这样的一个社会,无论遇到什么样的灾难,都只会越来越强大.
今天,你可以闭上眼睛,但那倾轧中碾过的断壁残垣,仍在眼前盘旋不去.
今天,你可以不去倾听,但那狂暴间凋落的生命花瓣,犹在耳畔殷殷呼唤.
今天,你可以停止思想,但那黑暗中寻找光明的手臂,还在心中苦苦挣扎.
今天,是我们第三次以国家的名义,以公共的仪式向在自然灾难中陨灭的生命致哀,向在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中遇难的同胞哀悼.
舟曲时间,冻结了那曾经一张张鲜活的笑脸;舟曲数字,粉碎了那曾经一段段美丽的岁月.这份痛,让寰宇同悲;这行泪,让大地同担;这份情,让生死同心.
在泥石流浇铸的时刻,一位继父怀抱两个继女向外奔跑,他的亲生儿子还在一边酣睡.废墟下14岁少年张新建镇定回答“总理,您放心,我能挺住”,生死间,他恳请“先救我妈妈”.阳光下,亿万期盼未能托起花儿的笑脸,他却为我们留下灿烂的天地.被掩埋的绝境中,33岁的母亲用手臂托举4岁半的儿子,8个多小时奇迹般地坚持,让生命重生……
向死而生,哪怕天不遂人愿,但它寄寓的人间真情在精神的疆界中奔腾如源.
向死而生,哪怕生命终被覆盖,但它所迸射的人性光辉在历史的天空中温暖如初.
向死而生,哪怕山崩地陷,但它所负载的浩然之气在浮躁的俗世中纯净如洗.
从汶川走来,从玉树走来,从舟曲走来,爱让生命延续,爱让废墟飘起袅袅炊烟,爱让民族挺起不弯之脊.生命至上,人民至上,已成为一个古老的国家在艰难中走向强大,在困苦中走向成熟,在浴火中重生的精神刻度.
灾难袭来,与舟曲同舟,让舟曲不屈,是奔涌在中华大地的最强音.从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到各级党委政府的全力以赴,从夜以继日与死神争抢时间的“迷彩绿”到从五湖四海火速奔来的“红丝带”,以人为本的国家信念,骨肉同胞的民族大爱,再度将一个伟大民族的凝聚力空前集结,再度冉冉升起任何困难都挡不住中国人民的国家信念.
灾难袭来,每一位海河儿女都是舟曲人.海河两岸,处处闪动着心系灾区、共克时艰的行动和信心.第一时间,天津市委、市政府代表天津人民向灾区人民捐助500万元,全力支援灾区.天津市红十字会将第一笔善款50万元汇往灾区.社会各界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以各种形式驰援灾区……
七天七夜过去了,泥石流的脚步还未停歇,救援的号角还在铿锵.
国土资源部已对分布在山区、丘陵地区的1640个县进行了地质灾害初步调查,查出了24万个地质灾害隐患点.面对防不胜防的地质灾害,今天我们必须擦干泪水,有责任理性担当:我们是否深知身处险境并做好了规避风险的准备.
曾经的灾难用生命擦亮了科学的眼睛,用血泪铺就了生的通道.让我们一起努力,有智慧远离灾难,有信心热爱生活,有勇气拥抱像今天一样冉冉升起的朝阳
昨天,中国各地包括驻外使领馆,国旗再次徐徐而降,13亿国人和舟曲灾区的幸存百姓,一起痛悼被泥石流吞噬的1248名同胞.
舟曲救灾远未结束,重建舟曲的挑战比救灾更难更持久.而当务之险,大陆各省区,至少还有16000余处与舟曲类似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带、区块),如一柄柄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在700万同胞的头上,一遇到暴雨、地震、风灾、冰雹等恶劣天气,它们随时都在威胁同胞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舟曲惨祸”将被中国灾害史所详细记载,其一次性死伤(失踪)同胞之多,肯定已成为中国有灾害文字记录以来,最为惨烈的泥石流灾难.
然而,问题的严峻性在于,破碎的山体、淤塞的河道、裸露的山岩以及深切的沟壑,遍布着大半个中国的肌体.国家地质调查总局副总工程师殷跃平今年早些时候曾警告说“在中国,地质灾害中人祸因素占到一半以上”.
“舟曲惨祸”并非个案,仅据今年上半年官方的“不完全统计”,除东北和华北之外,西北、西南、华南、华东四大区15个省(自治区),因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被夺取性命的同胞就超过345人,伤者、失踪者及财产损失和巨额救灾费用均不在统计之列.
更可叹的是,“舟曲惨祸”远非此类“灾祸”的终极版本.就在举国上下为“舟曲救灾忙乎的这一周内,不计与舟曲同处同一地理板块的甘南数县被泥石流吞噬的数十条性命之“新悲切”,仅据仍在为重建家园而艰难奋斗的四川汶川地震灾区的“不完全统计”,泥石流又致使71名同胞或丧命或失踪……
这难道就是中国的宿命——不!当人类无休止地掠夺土地、森林、草场、河谷,甚至连行洪区和溢洪道也不放过时,怒不可遏的大自然必然会以频繁制造灾难的方式疯狂地报复人类.只是,人类活在社会上,安全保障程度与社会身份和经济条件直接关联,保障程度高的人,暂时不受或少受直接伤害,保障程度低的人,尤其是山区的农民群众,则更易率先受到灾难的一次次戕害.
众所周知,今年上半年国内GDP同比增幅乃11.1%,可笔者查阅到的2010年上半年《全国地质灾害通报》,读来令人心颤:全国2010年上半年共发生地质灾害19552起,地质灾害发生的数量竟是2009年同期的10倍!
不可否认,极端气候是引发地质灾害频发的原因之一,但近年来遍地开花的拦河建坝、切坡造楼、填谷建厂、炸山开路等非理性之盲动加蛮干,无不进一步加剧着满目疮痍的中华大地更加支离破碎.
缝合支离破碎的大地山川——哪怕仅着眼于危情不再继续加深加剧,若说政府完全缺乏作为那不是事实.但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作为不够确系客观事实.哀悼过后,各级政府该当真治理地质灾害了——小到治理队伍、经费保障、治理监管、治理问责,大到治理体制和机制的构建等等,每一个环节都缺一不可,都须当真对待.
置于全社会的层面,欲治“地灾”先须治官、“治体制”,没有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作为治理前导,没有财权与事权挂钩的财政体制改革为治“地灾”配套,这件刻不容缓的大事,照样是很难干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