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的文学常识陋室铭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07 18:39:38
陋室铭的文学常识
陋室铭
陋室铭
[编辑本段]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编辑本段]写作背景和作者
《陋室铭》选自《全唐文》卷六0八.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世称“刘宾客”.刘禹锡生于嘉兴(当时属苏州),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定县).唐代大诗人、文学家、哲学家.
刘禹锡文名遐迩.唐贞元年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词科,授监察御史.后经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他和柳宗元交谊颇深,人称“刘柳”;后与白居易唱和甚多,亦并称“刘白”.据史载,刘禹锡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他被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及安徽和州县通判.按王朝规定,他应住衙门内三间三厅之房.但是,和州县的策知县是个势利小人,认为刘禹锡是被贬之人,便给他小鞋穿,安排他到城南门外临江的三间小房居住.对此,他毫无怨言.刘禹锡是个文人,于是就根据住地景观写了一副“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的对联贴在门上.
做贼心虚的策知县见之,甚为恼火,马上将刘禹锡移居别地,并把住房面积减去一半.此房位于德胜河边,岸柳婆娑.刘禹锡见此景色,更是怡然自乐.于是,他又撰写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策知县闻讯后,下令撵刘禹锡搬到城中一间只能放一床一桌一椅的破旧小房中居住.
半年光景,刘禹锡的“家”被折腾了三次.他在愤激之中,有话如鲠在喉,倾吐为快,一气呵成,写成了《陋室铭》,并请人(这人就是柳公权)碑刻竖于门外.(节选自《应用写作》学术月刊1995年第11期《刘禹锡和他的“陋室铭”》)
陋室铭 唐·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772-842),唐代汉族人,冒称中山刘氏,洛阳人,字梦得 .刘禹锡出生在嘉兴,祖坟原在洛阳北邙,后因地峡不可依,所以后来改葬于荥阳(今郑州荥阳).刘家世居洛阳,中原战乱,他父亲徙家江南,刘禹锡生于江南,其父死后,他扶棺返里,同时他母亲也从江南返回洛阳,此后可能在荥阳住了一段时间.集异记中有刘禹锡“贞元中寓居荥泽”之说.刘禹锡一生坎坷,四处漂泊,直到晚年,才居于洛阳,后逝于洛阳.刘禹锡说自己是“客居江南”,称自己是“雒客”,称“洛阳旧有衡茅在”,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可见,他在嘉兴、荥阳、洛阳都安过家.若联系到他祖籍洛阳,还是认为称他为洛阳人比较合理.也有一说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因为刘邦是彭城人,彭城乃刘氏郡望所在而已,如韩愈之于昌黎.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具体是什么身世,我们目前还没有得到考证.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哲学家、文学家,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他没有自甘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精神进行创作,积极向民歌学习,创作了《采菱行》等仿民歌体诗歌.
一度奉诏还京后,刘禹锡又因诗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触怒新贵被贬为连州刺史.后被任命为江州刺史,在那里创作了大量的《竹枝词》.名句很多,广为传诵.824年夏,他写了著名的《西塞山怀古》:“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这首诗为后世的文学评论家所激赏,认为是含蕴无穷的唐诗杰作.
后来,几经多次调动,刘禹锡被派往苏州担任刺史.当时苏州发生水灾,饥鸿遍野.他上任以后开仓赈饥,免赋减役,很快使人民从灾害中走出,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苏州人民爱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和他合称为“三杰”,建立了三贤堂.唐文宗也对他的政绩予以褒奖,赐给他紫金鱼袋.
刘禹锡晚年回到洛阳,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与朋友交游赋诗,生活闲适.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
其诗现存800余首.其学习民歌,反映民众生活和风土人情的诗,题材广阔,风格上汲取巴蜀民歌含蓄宛转、朴素优美的特色,清新自然,健康活泼,充满生活情趣.其讽刺诗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抨击镇压永贞革新的权贵,涉及较广的社会现象.晚年所作,风格渐趋含蓄,讽刺而不露痕迹.词作亦存四十余首,具有民歌特色,刘禹锡在洛阳时,与白居易共创《忆江南》词牌.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编辑本段]写作背景和作者
《陋室铭》选自《全唐文》卷六0八.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世称“刘宾客”.刘禹锡生于嘉兴(当时属苏州),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定县).唐代大诗人、文学家、哲学家.
刘禹锡文名遐迩.唐贞元年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词科,授监察御史.后经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他和柳宗元交谊颇深,人称“刘柳”;后与白居易唱和甚多,亦并称“刘白”.据史载,刘禹锡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他被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及安徽和州县通判.按王朝规定,他应住衙门内三间三厅之房.但是,和州县的策知县是个势利小人,认为刘禹锡是被贬之人,便给他小鞋穿,安排他到城南门外临江的三间小房居住.对此,他毫无怨言.刘禹锡是个文人,于是就根据住地景观写了一副“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的对联贴在门上.
做贼心虚的策知县见之,甚为恼火,马上将刘禹锡移居别地,并把住房面积减去一半.此房位于德胜河边,岸柳婆娑.刘禹锡见此景色,更是怡然自乐.于是,他又撰写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策知县闻讯后,下令撵刘禹锡搬到城中一间只能放一床一桌一椅的破旧小房中居住.
半年光景,刘禹锡的“家”被折腾了三次.他在愤激之中,有话如鲠在喉,倾吐为快,一气呵成,写成了《陋室铭》,并请人(这人就是柳公权)碑刻竖于门外.(节选自《应用写作》学术月刊1995年第11期《刘禹锡和他的“陋室铭”》)
陋室铭 唐·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772-842),唐代汉族人,冒称中山刘氏,洛阳人,字梦得 .刘禹锡出生在嘉兴,祖坟原在洛阳北邙,后因地峡不可依,所以后来改葬于荥阳(今郑州荥阳).刘家世居洛阳,中原战乱,他父亲徙家江南,刘禹锡生于江南,其父死后,他扶棺返里,同时他母亲也从江南返回洛阳,此后可能在荥阳住了一段时间.集异记中有刘禹锡“贞元中寓居荥泽”之说.刘禹锡一生坎坷,四处漂泊,直到晚年,才居于洛阳,后逝于洛阳.刘禹锡说自己是“客居江南”,称自己是“雒客”,称“洛阳旧有衡茅在”,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可见,他在嘉兴、荥阳、洛阳都安过家.若联系到他祖籍洛阳,还是认为称他为洛阳人比较合理.也有一说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因为刘邦是彭城人,彭城乃刘氏郡望所在而已,如韩愈之于昌黎.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具体是什么身世,我们目前还没有得到考证.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哲学家、文学家,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他没有自甘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精神进行创作,积极向民歌学习,创作了《采菱行》等仿民歌体诗歌.
一度奉诏还京后,刘禹锡又因诗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触怒新贵被贬为连州刺史.后被任命为江州刺史,在那里创作了大量的《竹枝词》.名句很多,广为传诵.824年夏,他写了著名的《西塞山怀古》:“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这首诗为后世的文学评论家所激赏,认为是含蕴无穷的唐诗杰作.
后来,几经多次调动,刘禹锡被派往苏州担任刺史.当时苏州发生水灾,饥鸿遍野.他上任以后开仓赈饥,免赋减役,很快使人民从灾害中走出,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苏州人民爱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和他合称为“三杰”,建立了三贤堂.唐文宗也对他的政绩予以褒奖,赐给他紫金鱼袋.
刘禹锡晚年回到洛阳,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与朋友交游赋诗,生活闲适.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
其诗现存800余首.其学习民歌,反映民众生活和风土人情的诗,题材广阔,风格上汲取巴蜀民歌含蓄宛转、朴素优美的特色,清新自然,健康活泼,充满生活情趣.其讽刺诗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抨击镇压永贞革新的权贵,涉及较广的社会现象.晚年所作,风格渐趋含蓄,讽刺而不露痕迹.词作亦存四十余首,具有民歌特色,刘禹锡在洛阳时,与白居易共创《忆江南》词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