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要文言文的答案一个是世态炎凉,一个是曲突徙薪,一个是寒之于衣,不待轻暖,还有孔子闲居.这些是初一文言文拓展阅读的前5篇.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7/14 01:58:30
要文言文的答案
一个是世态炎凉,一个是曲突徙薪,一个是寒之于衣,不待轻暖,还有孔子闲居.这些是初一文言文拓展阅读的前5篇.
要具体.
1:世态炎凉:
〖解释〗世态:人情世故;炎:热,亲热;凉:冷淡.指一些人在别人得势时百般奉承,别人失势时就十分冷淡. 指看人的起落做事.形容世界冷淡
〖出处〗元·无名氏《冻苏秦》第四折:”也索把世态炎凉,心中暗忖.
用 法 主谓式;作主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2:曲突徙薪:
选自《汉书·霍光传》.
原文
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积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其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乡使听客之言,不弗牛酒,终亡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邪?”主人乃悟而请之.
注释
⑴过:拜访.⑵傍:同“旁”,旁边.⑶不者:如果不这样的话.⑷嘿(m ò)然:不说话的样子.嘿,同“默”.⑸息:同“熄”,灭.⑹灼(zhuó )烂者:被火烧伤的人.灼,烧.⑺而不录:却不邀请.而,却;录,录用,此处指邀请.⑻乡(xiàng)使:当初如果.乡,同“向”,从前;使,假如.⑼寤:同“悟”,醒悟,觉悟. (10)亡(wú):同"无",没有.
译文:
有一个拜访主人的客人,看到(主人家)炉灶的烟囱是直的,旁边还堆积着柴草,便对主人说:“把烟囱改为拐弯的,使柴草远离(烟囱).不然的话,将会发生火灾.”主人沉默不答应.不久,家里果然失火,邻居们一同来救火,幸好把火扑灭了.于是,(主人)杀牛置办酒席,答谢邻人们.被火烧伤的人安排在上席,其余的按照功劳依次排定座位,却不邀请提“曲突”建议的客人.有人对主人说:“当初如果听了那位客人的话,也不用破费摆设酒席,始终也不会有火患.现在评论功劳,邀请宾客,(为什么)提‘曲突徙薪’建议的人没有受到答谢、恩惠,而被烧伤的人却成了上客呢?”主人这才醒悟去邀请那位客人.
寓意:
对可能发生的事故应防患于未然,消除产生事故的因素 ,还应该多多听取别人正确的建议,问题解决时也不要忘了恩人.
3:寒之于衣,不待轻暖:出自《论贵粟疏》 〔西汉〕晁 错
原文:
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故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亡捐瘠者,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
(众〕多.
〔不避〕不让,不亚于.
〔遗利〕余利,这里指未经开发的潜力.
〔山泽之利未尽出也〕意思是山林湖泊的财富没有完全开发出来.
〔游食之民〕不以农业为生的人,包括从事手工劳动、商业的人与学者.
〔归农〕回归农业生产.农,用如动词,从事农业生产,务农.
〔不地著(zhuó)〕不著于土,即不在一个地方定居.著,附着.
〔民如鸟兽〕老百姓如鸟兽一样[四处奔走求生].
〔之〕助词,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轻暖〕指轻柔而暖和的衣服.
〔甘旨〕味美可口的食物.
〔不顾〕不考虑.
〔人情〕指一般人的情况.
〔再食〕吃两顿饭.再,两次.
〔终岁〕整年.
〔保〕抚养,养育.
〔务〕用作使动用法,使……致力于.
〔薄赋敛〕减少田赋税收.
〔仓廪(lǐn)〕仓,谷仓.廪,米仓.
民者,在上所以牧之,趋利如水走下,四方亡择也.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众贵之者,以上用之故也.其为物轻微易臧,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内而亡饥寒之患.此令臣轻背其主,而民易去其乡,盗贼有所劝,亡逃者得轻资也.粟米布帛,生于地,长于时,聚于力②,非可一日成也;数石之重,中人③弗胜④,不为奸邪所利⑤,一日弗得而饥寒至.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在上所以牧之〕意思是老百姓在于国君如何管理他们.上,指国君.牧,牧养,这里指治理.所以牧之,指用以统治老百姓的方法.
〔趋利如水走下,四方亡择也〕就像水往低处流,不选择方向,哪里有利,就奔向哪里.
〔贵〕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贵.〔臧(cáng)〕通“藏”,保藏.
〔在于把握〕可以放在手里拿着.
〔可以周海内而亡饥寒之患〕可以周游全国而不会有挨冻受饿的顾虑.
〔劝〕鼓励,这里指诱惑.
〔轻资〕便于携带的轻便物资.
〔长于时〕按一定的时节生长起来.
〔聚于力〕靠一定的人力积聚.
〔中人〕平常的人,一般的人.
〔胜(shēng)〕胜任,拿得动.
〔不为奸邪所利〕不会为奸邪的人所贪求.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畮;百畮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臧,伐薪樵,治官府,给繇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矣.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农夫之苦,有仟伯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执,以利相倾.千里游敖,冠盖相望,乘坚策肥,履丝曳缟.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
〔服役〕给官府从事劳役尽义务的人.
〔畮(mǔ)〕同“亩”.
〔耘(yún)〕除草.
〔伐薪樵〕砍伐柴草.
〔治官府〕修理官府的建筑物.
〔给(jǐ)繇(yáo)役〕应官差.
〔私自〕私人之间.
〔送往迎来〕指人际往来.
〔吊死问疾〕悼念死者,探望病人.
〔长〕用如动词,养大.
〔在其中〕(以上各种费用)从这不过百石的收入中(支出).
〔急政〕急政,指紧急征收赋税.政,通“征”,征税.
〔赋敛不时〕不定期征收田赋、税款,毫无节制.
〔当具〕这里指当缴纳赋税的时候.具,交纳.
〔半贾(jià)而卖〕汉初各种赋税都以钱缴纳,由于征收无定期,农民只好半价出售粮食.贾,价钱,这个意义后来写作“价”.
〔亡者,取倍称(chèn)之息〕没有粮食的人,(要向人借贷),任其收取极重的利息.倍称,借一偿二为倍称.称,举债,借贷.
〔责(zhài)〕债务,这一意义后来写作“债”.
〔商贾(gǔ)〕泛指商人.
〔积贮倍息〕囤积货物,获取加倍的利息.
〔坐列贩卖〕摆设货摊,贩卖货物.
〔操其奇(jī)赢〕牟取余利.奇,余物.赢,余财.
〔上〕政府,朝廷.
〔所卖必倍〕所卖之物的价格一定要加倍.
〔衣必文采〕穿的一定是华美的衣服.
〔粱〕上等米.
〔有仟伯之得〕有比农夫多千倍百倍的收入.有的本子“仟伯”作“阡陌”,意谓享有田地里的收获.
〔因〕凭借.
〔交通〕结交,来往.
〔力过吏执〕指大商人和地方势力相勾结,其势力超过了朝廷委派的官吏.执,同“势”.
〔相倾〕互相排挤.
〔游敖〕即“遨游”,游玩.敖,通“遨”.
〔冠盖相望〕冠,帽子.盖,车盖.相望,指前后相望、相向,这里指接连不断.
〔乘坚策肥〕坐好车,乘肥马.坚、肥,这里形容词用作名词,指坚固的车、肥壮的马.
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恶乖迕,而欲国富法立,不可得也.
〔今法律贱商人〕汉代本来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的社会地位不高,比如汉初曾禁止商人穿丝绸衣服和骑马.贱,意动用法,轻视.
〔乖迕(wǔ)〕违背,不谐调.
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②,所谓损有余,补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③.
〔方今〕当今.
〔莫若〕没有什么比得上.
〔以粟为赏罚〕以粮食作为赏罚的依据.
〔募〕招募,这里指号召.〔县官〕官府朝廷.〔得以拜爵〕通过“入粟县官”可以获得朝廷爵位的封赏.拜爵,封爵位.拜,授给官职.〔除罪〕免罪.
〔渫(xiè)〕疏通,分散.
〔损〕减轻,减少.
〔劝农功〕鼓励农业生产.
今令:“民有车骑马一匹者,复卒三人.”车骑者,天下武备也,故为复卒.神农之敎曰:“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亡粟,弗能守也.”以是观之,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令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乃复一人耳,此其与骑马之功相去远矣.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亡穷;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夫得高爵与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
〔今令〕现在的法令(规定).
〔车骑马〕战马.
〔复卒三人〕免除三个人的兵役.复,免除.卒,兵,这里指兵役.
〔武备〕军事装备.
〔神农〕传说中的古代帝王,始教民为耒耜,务农业,故称神农氏.又传他曾尝百草,发现药材,教人治病.也称炎帝.下面的话当为先秦时代农家学者假托神农的言论.
〔汤池〕贮满沸水的护城河.
〔步〕古代的一种长度单位,约等于当时的六尺.
〔带甲〕披挂铠甲的人,这里指军队.
〔以是〕由此.
〔大用〕大有用处的东西.
〔本务〕根本的大事.
〔五大夫〕汉朝沿袭秦朝制度,爵位自侯爵以下共分二十五级,五大夫是第九级的爵号.
〔乃〕才.
〔此其与骑马之功相去远矣〕意思是,入粟多而复卒少,入马少而复卒多,二者相去甚远,可见,以粟为赏罚,对国家来说是非常划算的.此其,代词连用,指入粟受爵之功.
〔擅〕专有.
〔出于口而亡穷〕爵位出于皇帝之口,无穷无尽.意谓只要皇帝开口,爵位要封多少有多少.
〔塞下〕边防地区,边塞.
有这样一句话:“谷贱伤农”,意思就是说,粮食太便宜了,就会挫伤农民种粮食的积极性,导致产量减少,这对国家的长治久安是有很大影响的.因为我国在历史上一直就是一个农业国,所以历代的统治者都很重视农业的发展问题.西汉初年,久经战乱,生产凋敝,人民生活贫困,四处流亡,影响到了汉王朝的安定.针对这种情况,晁错上书提出了自己的对策,他认为蓄积多,则民心稳,统治稳固;而要增加蓄积,必须想办法使农民尽心于农业生产.但现状是农民忙活了一年,到头来却只有很少的收益,为了应付各种赋敛,有的甚至“卖田宅,鬻子孙”;而商人无农民之劳,却能“衣必文采,食必粱肉”.这种差距不可能使农民安心于农业,作者由此提出“欲民务农,在于贵粟”的观点.应该说他的观点对于扭转“谷贱伤农”的状况是有好处的,对我们今天解决“三农”(指农村、农业、农民)问题,也是有借鉴意义的,但他尊崇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对待商业和商人也有一些偏颇和不公正之处,阅读时要注意.
【译文】
贤明的君主在上面(管理国家),老百姓之所以没有受冻挨饿,并不是君主能种出粮食供给老百姓吃,织出布帛供给老百姓穿,(而是能够)为百姓开发那物资财富的途径.所以尧、禹的时代有过九年水灾,汤的时候有过七年旱灾,但国内没有被遗弃和瘦得不成样子的人,(是)由于粮食储备得多,防备的措施事先就做得很充分.如今全国统一,土地、人口之多不亚于汤、禹的时代,加上没有接连几年的水旱灾害,但粮食储备赶不上禹、汤的时代,是为什么?土地还有遗留下的利益(即土地还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百姓还有多余的潜力,能生产粮食的土地没有被完全开垦,山林湖泽的资源没有被完全利用起来,游荡寄食的百姓(指商贾、技艺、游说等为业谋生而不从事农业生产的人)还没有完全归到农业生产上来.
百姓贫困,就会出现犯上作乱、违法乱纪的坏人坏事.贫困是由于粮食不足,粮食不足是由于没有从事耕种.不从耕种,就不会在农村长期安家落户.不在长期在农村安家落户,便会离开家乡把家看得轻.老百姓象鸟兽一样四处流窜、飞翔,不受约束.即使有高高的城墙,深深的护城河,严格的法律,很重的刑罚,还是不能禁止.人在寒冷的时候,对于衣服的要求,不一定要有了既轻便又暖和的(衣服)才穿;人在饥饿的时候,对于事物的要求,不一定要有了美味才吃(即饥不择食).人在饥寒的时候,就不顾廉耻了.人们的常情是一天不吃两顿饭就会饥饿,年终不添做衣服就会受冻.肚子饿弄不到食物,身子冷弄不到衣服,即使是慈爱的母亲也不能保有自己子女(意谓子女也不得不离开父母而去),君主又怎么能拥有他的百姓呢?英明的君主知道那道理是这样的,所以使百姓尽力从事农业生产,减轻赋税,增加积蓄,用来充实粮仓,防备水旱灾害,因此可以得到百姓并拥有人心(按,前者侧重于得人而言,后者侧重于得心而言).
老百姓,在于皇上用什么样的方法去治理他们,奔赴财富的地方,就像水奔流向低下的地方,对于东西南北是没有选择的.那珠玉金银,饿了不能吃,冷了不能穿,但是众人以之为贵,(是)因为君主使用它的缘故.这些东西作为物品,轻小容易收藏,(可以)放在手掌里,可以走遍全国也没有挨饿受冻的忧患.这使臣子轻易地背离自己的国君,而百姓轻易地离开自己的乡土,盗贼受到鼓励,逃亡的人得到容易携带的轻便资产.粮食桑麻之类的农产品生长在地里,成长起来在于天时,积聚起来在于力气,不是一天可以完成的.几石的重物,一般人不能担负起来,(因而)不被坏人看重,(但)一天得不到它,饥寒就产生了,因此英明的君主把五谷看得很贵重而把金玉看得很轻贱.
现在一个五口人的农民家庭,他家为官府服役的人不会少于二人,他们能耕种的田不会超过一百亩.一百亩田的收成,不超过一百石.春季播种,夏季中耕锄草,秋季收获,冬季贮藏,砍伐柴草,修治官府的房舍,服劳役.春不能躲避风沙尘土,夏不能躲避酷暑炎热,秋不能躲避阴雨,冬不能躲避寒冷冰冻,一年四季,没有哪一天休息过.又有私人方面(相对公家而言)的送往迎来,吊念死者、慰问病人,抚养孤儿弱子等事都得包括在无日休息的四季之中,像这样辛勤劳苦.还又遭受水旱灾害,急迫地抽税,残酷地压榨,征收赋税没有一定的时间(按,意谓征收非常频繁,常常不在一定的时期来征收),早上命令,晚上修改.遇到备办,手头有粟米的就半价卖出,没有粮食的农民被索取与本钱相等的高利息.于是有卖田卖屋、卖子孙来还债的人.而大的商人屯积货物,使利润成倍增长(即牟取暴利),小的商人开设店铺坐店贩卖,控制那些多余的,每天在市面上到处窥伺物价行情,趁着朝廷官府的急需,出售商品的价格必然加倍提高.所以他们男的不从事农业生产,女的不养蚕织布,穿的一定是华丽的锦绣衣服,吃的一定是精米鱼肉,没有农民的辛苦,却坐享种地所获得的利益.凭着富有,与王侯权贵交结往来,能力超过一般官吏的权势,(商贾之间)凭着个人的财力相互竞争.遨游千里,商人乘坐于马车往来于道路,络绎不绝,乘坐着坚实的车子,鞭赶着肥壮的马匹,脚穿丝鞋,身披丝绸长衣,这就是导致商人兼并农民,农民流离失所的原因.现在法律上把商人看得卑贱(即轻视之意),可是商人已经富贵了;把农民看得尊贵,可是农民已经处于贫困、卑贱的境地了.所以世俗社会所看中的(商贾),正是国君所轻视的人;官吏所瞧不起的(农民),却是法律所尊重的人.上下相反,上、下对务农、经商的爱憎态度相冲突,却希望国家富强、法制建立,这是不可能的.
当今的重要事情,没有什么能比使百姓从事农业生产更为重要的.要百姓从事农业生产,在于使粮食贵重.重视粮食的方法,在于利用粮食来体现赏罚.如今号召全国人民把粮食献给朝廷,使献粮的人得到受封爵位,可以免除罪刑.这样,富人有了爵位,农民有了钱,粮食得以流通.能够献出粮食得到爵位的,都是有多余粮食的人.从有多余粮食的人手中得到一些粮食,供政府使用,那贫穷农民的赋税就可以减少,这就是所谓削减有余的来弥补不足的,命令一出,老百姓就会得到好处.(这样)符合老百姓的心愿,增加的好处有三点:一是国君需用的东西(这里指粟米之类的粮食)充足了,二是老百姓的赋税少了,三是鼓励农业生产.现在的法令规定:老百姓有战马一匹的人家,可以免除三个人的徭役.车骑,这是国家的军备(战争需要的物资),所以给(他们)免除徭役.神农教导说:“有十仞高的石头砌的城墙,贮有沸水的城壕百步之遥,身穿甲衣的兵士百万,可是没有粮食,不能守住.”由此来看,粮食是治理天下的人最需要的东西,是治国安邦的根本要务.让老百姓交纳粮食,授予他五大夫以上的爵位,才免除一个人的徭役,这与为国家提供战马所获得的功效相差太远了(意谓入粟比入马更重要).爵位这东西,是皇上所专有的,只要皇上开开口,就可以无穷无尽地拿来封赐给人们.粮食,是老百姓种出来的,生长在地里也没有穷尽.而得到高的爵位与免除罪刑,人们非常希望获得的.让天下的人将粮食送到边地,用这来得到爵位、免除罪刑,不超过三年,边塞的粮食就一定会多起来.
《论贵粟疏》主旨:本篇从正反连论说了重农贵粟对于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安定生活所具有的决定性意义.特色:作者在说明问题时运用古今对比,农夫与富商大贾的对比,法令与实际情况的对比,使自己的主张得到更鲜明的表现,让统治者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其中特别是对农民现实生活的贫困穷苦的描写,揭露性很强.
4:孔子闲居原文:

孔子闲居,喟然而叹曰①:“铜鞮伯华而无死②,天下其有定矣③!”子路曰④:“愿闻其为人也何若⑤?”孔子曰:“其幼也,敏而好学⑥;其壮也,有勇而不屈;其老也,有道而能以下人⑦.”子路曰:“其幼也敏而好学则可,其壮也有勇而不屈则可,夫有道又谁下哉⑧?”孔子曰:“由不知也!吾闻之:以众攻寡,而无不消也⑨;以贵下贱,无不得也.昔者周公旦制天下之政⑩,而下士七十人,岂无道哉?欲得士之故也.夫有道而能下于天下之士,君子乎哉!”
——《说苑》
翻译:
孔子隐居在家时,有一天感叹道:“如果铜鞮伯华还没有死,天下就能够安定了.”子路说:“希望知道他们都是什么样的人.”孔子说:“他们小时候聪敏好学,壮年时有勇气有骨气,老的时候虽然明白事理但也愿意亲近别人.”子路说:“小时候聪敏好学也就罢了,壮年时候有勇不屈也就算了;可得道后还怎么亲近不如自己的人呢?”孔子说:“这你就不知道了.我听说,以多数人攻打少数人没有不胜利的;以尊贵的身份去亲近不如自己的人,没有不得到他们尊重的.过去周公旦执政天下的时候礼贤下士七十多人,难道能说他不是明白事理的人吗?这是因为他希望得到士的帮助啊!所以说能礼贤下士的有道之人是真正的君子啊!”
注释:
①喟(kuì)然:长叹的声音.然,词尾.②铜鞮(tí)伯华:春秋时晋国大夫羊舌赤,铜鞮是他的封地,伯华是他的字.而,如果.③其:大概.表揣度的语气副词.④子路:孔子的弟子,姓仲,名由.⑤何若:何如,怎么样.⑥敏:聪明.⑦下:对.谦下,意动用法.⑧谁下:对谁谦下.谁,疑问代词作宾语而位于动词"下"的前面,属宾语前置.⑨消:消灭.⑩昔者:从前."者"助词,与时间词构成双音词.周公旦:姓姬,名旦,周武王的弟弟,成王年幼,他摄政.制: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