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哪位好人,帮我写一篇1000字的有关教学论-启发性原则的论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7/18 04:14:35
哪位好人,帮我写一篇1000字的有关教学论-启发性原则的论文
论整合教育模式中的教学启发性原则本文系绍兴文理学院2009年度教学改革课题“学科生态视域中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阶段性研究成果 陈锦文 (绍兴文理学院法学院 浙江绍兴 312000)【摘 要】基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课程教学目的与教学任务, 整合教育模式下教学启发性原则要求课程教学在价值理性层面遵循人的认知规律,在工具理性层面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在教学互动层面实现教育民主对话.这也是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课程教学实效性提高的关键所在.【关键词】整合教育;启发性原则;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随着社会的发展,提高大学课程教学实效性已成为高等教育社会化、现代化的努力目标之一,更是实现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之一.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应用性、政策性很强的管理类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员工招聘与使用、培训与开发、绩效考核、薪酬福利管理、劳动关系管理等方面.这些内容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实际紧密相联.根据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课程特点,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树立教学服务于学生的理念,注重教学启发性原则的应用,注重知识传授为手段,能力培养为本位,综合素质养成为必须,从而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实现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一、教学启发性原则概念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既指导教学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并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教学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的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 “启发”一词源于《论语》.孔子曾在《论语·述而》中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基于现代教学理论,“启发”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引发学生思维,拓展学生思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帮助学生有效掌握知识的过程.这一教学过程要求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特点,把握解决问题的关键,并具备能利用现有因素提出问题诱导启发的能力.同样也要求学生具有探索知识的积极性,一定的认知结构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中的启发原则旨在调动受教育者主体的积极性,发挥其主体的能动性,让其在参加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活动中,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运用学科知识与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这是一个受教育者学习主体地位确立与实践的过程,体现了主动性与渗透性的特征,即学生从被动接受教育转化为主动学习状态,从而体现教育的贯穿能力与知识的渗透能力.其本质含义是“引导与思考”——用可提供的素材引导受教育者思考,激发其学习动力而主动学习,使其认识产生量与质的飞跃.二、“整合教育”模式的提出随着教育的发展,形式多样地教学活动丰富与发展了教学载体.但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因缺乏教育合力而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教学体系.西方新的教学理念——“整合教育(Integrated Education)” :打破学校与社会之间,教育与学生之间的森严壁垒,推重知识教育、道德教育、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的有机整合,强调全方位学习、快乐学习、自然学习与创造性学习,进而培养学生献身社会、欣赏他人、欣赏自然与欣赏自己的品格.在整合教育中,教育者努力创造一个适合受教育者健康发展的共同体,并且将一起参与到发现的过程中,成为不断前进的文明的参与者;而受教育者通过整体的综合的学习,学会联系他们的生活共同体观察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轮廓的方法,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潜能,做一个富有同情心、创造性的问题解决者和未来社会的领导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传授知识,而且教导学生生活方式,并且他们的精神也被一个共同的目的和文化联系在一起.[2]三、整合教育模式下教育启发性原则的要求1、工具理性层面:遵循人的认知规律认知的过程就是知识转化的过程.基于1983年波兰伊(Michael Polanyi)将知识形态分为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与隐形知识(Tacit Knowledge),日本著名的管理学教授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与竹内弘高(Hirotaka Takeuchi)创建了知识管理SECI模型,认为知识转化是存在于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一个螺旋式持续、互动的过程,包括组合化、内化、社会化与外化四种历程.[3]这里所指的显性知识是指以文字、图像、符号表达,以印刷或电子方式记载,可供人们交流的结构化知识;隐性知识由认知、情感、信仰、经验和技能等要素共同组成,依附于人的大脑或技能中,通常通过行动表现出来,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因此,在知识管理系统中人的认知规律是人以知识为核心,通过收集、整理、加工、分类和重用等方式实现知识共享,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这是知识的获取与存储、学习、共享、应用和创新过程对应着组合化、内化、社会化与外化的过程.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课程教学启发性原则除了帮助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还必须将理论知识“内化”、“社会化”与“外化”.这些都有力地支持着个体能力的运用和集体智慧的发展.依据知识管理SECI模型,知识内化是将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使得外在的显性知识转化成隐性知识而成为个人知识的一部分;社会化是通过交流氛围和环境来分享他人的经验,共享隐性知识;外化是阐释与发展包含于隐形知识中的概念,将隐性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当中,从而加深对隐性知识的理解,这是个体知识转化为群体知识的预备阶段.因而在知识“内化”、“社会化”与“外化”阶段,就必须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通过各种方式诸如社会实践等启发他们,让他们亲身感受与体悟,主动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理论素养方面的“知”、“行” 合一,实现从知识组合化到内化、社会化与外化的转化.工具理性的基本特征就是要求人的行为必须是选择最有效的手段以实现既定目的的行为,或者说以手段的最优化作为理性的最高要求.[4]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学功能的发挥是多种教学途径依据人的认知规律相互融合、共同作用的结果,其终极目标都指向教育实效性的提升.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课程要求教师重视实地参观、情景模拟、社会调研等课程实践方式的选用以提高教学实效性.因为,知识的初次转化通过受教育者掌握理论等显性知识的基础上,内化成个人正确的管理理念等隐性知识.但是,人的认知过程不仅仅止于对知识的获取与存储,还需要知识管理系统中其他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过程如内化、社会化、外化等.这是整合教育模式下提高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课程教学启发性原则的要求,也是实现“全方位学习、快乐学习、自然学习与创造性学习”的途径.2、价值理性层面: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价值理性是“通过有意识地对一个特定举止的无条件的固有价值的纯粹信仰,不管是否取得成就”.[5]基于“整合教育”模式下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课程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学会联系他们的生活共同体观察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轮廓的方法,争做社会的帮助者和治疗者,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潜能,做一个富有同情心、创在性的问题解决者和未来社会的领导者”[6].从这个意义上说,其教学启发性原则的价值理性是基于社会责任追求过程中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辩证统一.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社会历史性,即“全面发展的个人……不是自身的产物,而是历史的产物”.[7]而“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实现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8]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质就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因为“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9]同样,只有当社会关系发展到某种丰富性、全面性时,人才能在全面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全面的活动,并通过全面的活动获得全面的发展,实现自身的全面性.人的全面发展要求人的主体性不断提升与发展,以及人的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教学中必须坚持启发性原则.因为“启发”的出发点与归属点都在于受教育者能主动运用所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知识,分析与解决现实问题.这一动态的教育与实践过程体现了人对现实社会认识、利用和改造的主动性、自主性、选择性、创造性,同时也蕴涵了人对社会责任的道德性、理智性、自觉性.只有人在受教育过程中学习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调动,那么人的德与智、知识与能力、心理与生理才能全面协调的发展,并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因此,“启发性原则” 的实质是人在精神动力开发过程中充分重视个人的主体能力和自由个性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这是人从事自觉能动活动的内在根据,也是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基础.因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0] 三、教学互动层面:实现教学民主对话“整合教育”模式中的教学民主对话基于这样一个基本假设,即人的本体使命就是要成为一个对世界作出反应并改造世界的主体,而且这样做有可能会进一步带来种种新的更完整、更丰富的集体和个体生活.教学过程并不是一个静态的封闭的秩序.学生可以接受并适应已知现实,并敢于建立全新秩序过程中承担使命.而教育者努力创造一个适合受教育者健康发展的共同体,并且将一起参与到发现的过程中,成为不断前进的文明的参与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传授知识,而且教导学生生活方式,并且他们的精神也被一个共同的目的和文化联系在一起.权威式的授课传统是既没有学生的投入,也没有课程讨论.教育民主对话可以使学生对现实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对世界有批判性的认识.这意味着学生具有接近现实的正确方式与能力,对知识客体的好奇心,对阅读理论性读物和进行理论联系实际讨论的意愿和开放性学习的态度.这正是教学互动过程中学生主体性的具体体现.因为,如果学生既没有必需的认识上的好奇心,也没有对知识客体的某种预约感,就难以建立增强他们认识上的好奇心的种种条件,以形成能使他们理解和领悟知识客体的必要智力手段.如果学生不能把生活阅历转化成知识,并且把早已获得的知识用作发现新知识的过程,他们就根本不可能积极的参与到作为学习和认知过程的对话中来.[11]从建立新的教学秩序的过程中来看,它代表着一种理论与实践的新的结合.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发扬教学民主,实现教学民主对话是启发教学的重要条件.它包括: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允许学生向教师提问质疑等.这是形成教学互动过程中相互学习、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支持良性循环过程的条件.教师首先在尊重学生课程学习主体性基础上给予积极正面的引导,从内心认可与接受教学民主对话方式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教学民主对话是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课程学习和认识过程不可或缺的部分.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种认识途径,是积极体现教学社会性特征的过程,绝不应该被看作是一种学生投入到某项具体任务之中的纯粹的策略.因此,整合教育模式下,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课程教学需要教育启发性原则,具体体现在注重课程社会实践、课程讨论、课程模拟等具体教学方法的使用,并且尊重与引导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发挥,与学生融合互动,形成有效的教育民主对话机制,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对社会的适应性,进而推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课程教学实效性的提高.【参考文献】[[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美]特蕾莎?朗格内斯.教育可以是这样的:整合教育学习模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野中郁次郎,竹内弘高.《创新求胜——智价企业论》[M]台湾:台湾远流出版社,1986.[4]张康之.公共行政:超越工具理性. [J] .浙江社会科学,2002(7),p3-8[5](德)马克思·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6][美]特蕾莎?朗格内斯.教育可以是这样的:整合教育学习模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保罗?弗莱雷. 被压迫者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陈锦文(1979—)女,汉,浙江绍兴人,绍兴文理学院讲师,从事公共管理教学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