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明朝时的几个重大抗倭事件,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09 10:11:43
求明朝时的几个重大抗倭事件,
-- 作者:She
-- 发布时间:2006-3-20 22:42:27
-- [转帖]大明的最后辉煌-大明援朝抗日战争
【序言】
时间进入到公元一千五百九十二年,自1368年太祖朱元璋创立帝国以来,大明已经历了十四帝二百二十四年的时光,此时的帝国正处在一个大动荡年代的紧要关头.大明的属国朝鲜突然发生的一场战争,把没有任何准备的大明朝生生的拖入其间,风雨飘摇前夕的大明朝被迫倾全国之力参战,而大明朝的军人们为了信守帝国承诺,为了维护帝国的尊严,匆匆收拾行囊慷慨赴朝,浴血奋战七年,谱写了一曲帝国夕阳中最后的辉煌篇章.
【战争序幕】
大明援朝抗日战争是四百年前发生在朝鲜半岛的一场国际战争,也是中、日、朝三国首次大规模的冲突.中国称之为万历朝鲜战争,朝鲜称之为壬辰卫国战争,而日本史书则把这次战争分为两次来说,分别叫作文禄之役(文禄元年)和庆长之役(日本在庆长2年发动了第二次战争).整个战争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开始一直到至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结束,历时七年.这场战争,史书记载大明朝是“几举海内之全力”,前后共计消耗银近八百万两,出兵数十万,反复与日军拉锯战,最终异常艰苦的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战争的惨烈,局势的复杂和多变,过程的曲折,常常让人唏嘘不已,为之动容!这也是大明朝历史上有名的万历三大征之一.
这场战争按明朝军队大规模出兵朝鲜的次数可分为第一次和第二次援朝,若按照战争的进程又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日军战略进攻阶段,在短短的时间日军迅速占领朝鲜全境;第二阶段是明军的反攻阶段,明军通过一系列战役,最终收复了平壤、王京、开城等地;第三阶段是相持和议和阶段;第四阶段是日军再次入侵,明军第二次大规模入朝,展开战略总反攻,最终日本军队被全部赶出了朝鲜.
还在公元四世纪时,日本的大和政权就在朝鲜半岛的任那地区建立了最早的一块殖民地,而到了大和倭五王时期甚至先后向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宋派遣了几批使节,要求南朝的宋封其为朝鲜和日本的总督.日本在朝鲜的势力时进时退,最盛时也曾一度攻到平壤附近.日本在地理位置上孤悬海外,要向大陆发展只有朝鲜最便捷,所以说历来日本的侵朝包括丰臣秀吉,固有个人野心的关系,但最重要的还是传统的因素.
丰臣秀吉还在日本战国时代征讨毛利时,就曾写信给织田信长说待到大军平定本州后就要进发九州,然后图朝鲜以窥大明.到了征服高野寺以后,在给一柳末安的信中丰臣秀吉更是说“日本国之事自不待言,尚欲号令唐国.” 为了备战甚至他还曾委托欧洲传教士购买了两艘欧洲战舰,准备加以仿造.
1590年(明万历十八年),丰臣秀吉致书朝鲜国王李昖,要求假道朝鲜进攻明朝,并要朝鲜国王率兵作为前导,书中说道:“吾欲假道贵国,超越山海,直入于明.”“予入大明之日,将士卒临军营,则弥可修邻盟也,予无愿也,只显佳名于三国.” “秀吉入明之日,王其率士卒,会军营为我前导.” 其意图建立“三国为一”的大帝国的梦想昭然天下. 视大明为父国的朝鲜国王宣祖李昖断然拒绝.
1591年在征服了奥羽的诸大名后终于完成了日本统一的关白(宰相)丰臣秀吉,亲自坐镇在肥前新修筑的名护屋城,并将其作为侵朝日军的总指挥部,不顾黑田如水等人的强烈反对着手备战.他还把关白一职交给了那个日后的杀生关白秀次以备不测.在战略上丰臣秀吉采用了德川家康“陆海并进”、“以强凌弱”、“速战速决”的提案,九鬼嘉隆的水军保证陆军的战略物资供应,陆军分三路齐头并进,短时间内一举占领全朝鲜.在将领和军队的配备方面,秀吉共调动了近五十万人,其中三十万用于作战,十五万人是先遣队.先遣队分为八个军,宇喜多秀家为总司令官,小西行长率第1军,加藤清正率第2军,黑田长政率第3军,同时还有号称“海贼大名”九鬼嘉隆的四万水军和七百艘舰船.另外还有德川家康、蒲生氏乡、前田利家、伊达正宗、上衫景胜统帅的十万人马驻在名护屋做为预备队.一时间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这可都是日本战国混战出来的精英集团,是日本当时的最豪华阵容.在一切工作准备就绪后,丰臣秀吉正式开始了侵略朝鲜的战争.
【战争过程】
1592年(明万历二十年)4月12日,丰臣秀吉命宇喜多秀家率小西行长的第1军(1万8千人)、加藤清正第2军(2万2千人)、黑田长政的第3军(1万1千人)以及九鬼嘉隆的战舰七百余艘,入侵朝鲜,攻破釜山,日军后续主力(8万人)和其余舰队相继入朝,日本举国之力意在短时间内控制全朝鲜.日军进展顺利两个月就占领了王京(汉城)、开城、平壤三大城市,“朝鲜八道几尽没,旦暮且渡鸭绿江”,这就是朝鲜称之的“壬辰倭乱”,天皇还特别做诗给丰臣秀吉以表庆祝.
明军进入朝鲜前,朝鲜军队同日军已在乌岭天险、忠州、临津江一线进行了多次激烈的战斗,最激烈一仗是临津江之战,基本都是全军覆灭.临津江之战是朝鲜军队同日军的一次最大的决战,参战兵力为日军主力15万,统率为宇喜多秀家,其他将领有小西行长、加腾清正、黑田长政等,朝鲜军共计集结了王军和临时拼凑的义军近18万,主将为朝鲜都体察使柳成龙和备边使李溢,日军以大军团强攻,结果朝鲜军大败.
朝鲜军连战连败的原因很多,朝鲜在李朝所统治下,一向重文轻武,在东人党和西人党的争斗以及号称南、北、老、少四党激烈的争权夺利中,屡次发生政变.造成国内武备松弛,元末以后“人不知兵二百余年”,全国300多郡县大多数没有城防,君臣上下对日本的虎视耽耽和精心战备一无所知,可以说是毫无反应.明朝获悉了日本将要入侵朝鲜的情报,特意派使臣去提醒朝鲜国王李昖,李昖竟然置若罔闻.
日军能够迅速获胜的原因在自身方面主要有三点:
1. 武器装备优于朝鲜军.日军配备了一定数量的火器,主火绳枪射程能达到一百米左右,作战时采用三排轮换射击方式,排与排的射击间隔很短(有资料说是7、8秒左右),临阵时给朝鲜军带来很大的杀伤力,同时日军少量配备的火炮的射程虽然也不超过一二百米,但对此时还是以冷兵器为主朝鲜军来说,无疑是灾难性的.
2. 战略战术的运用上远远高于朝鲜军.日军习惯以偷袭、强攻等闪电式战术打的朝鲜军猝不及防、晕头转向;并且日军在与朝鲜军相遇时尽量打歼灭战,可以起到彻底歼灭朝鲜正规军的作用,也达到了迅速瓦解朝鲜军队斗志的目的.
战斗中,朝鲜军队虽然也表现的很英勇,无奈的是无论在装备,阵法和单兵格斗能力等各个方面都远远不如在日本延续百年的战国混战中磨练出来的日军,失败也就在所难免.
值得一提的就是日本水军连连的受挫.日本水军统帅九鬼嘉隆其实也是一位日本战国时代的名将,被誉为“海贼大名”,但是他和他的水军不幸遇上了世界海战史上的一个不世出的天才-李舜臣,此人时任朝鲜全罗道水军节度使.大家如果玩过有关日本战国的游戏,一定知道九鬼嘉隆在海战中的属性一般都是S,那么李舜臣如果出场的话,最少也是S+++的等级,可以说两人根本就不是一个级别的较量,能力和指挥艺术上差距太大,在日本威风八面的九鬼嘉隆遇上李舜臣只能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正是由于李舜臣所率领的被击溃后重新编组的水军的游击战,严重打击了丰臣秀吉“水陆并进”的企图,日本陆军的补给开始出现危机.李舜臣的龟船舰队一个多月的时间先在玉埔海面击沉击伤了日本水军战船近50艘,朝鲜水军仅仅一人轻伤;随后又转战露梁海面连破日军龟井兹矩的补给舰队,击毙龟井兹矩,并将九鬼嘉隆水军的主力舰队黑岛舰队完全催毁.这样的战果令狂妄自大的九鬼嘉隆颜面尽失,更令戎马一生的丰臣秀吉目瞪口呆,制海权又回到了朝鲜手中,但水军的胜利并不能挽回整个大局.
日本陆军在占领王京后兵分两路:加藤清正的第2军攻打咸镜道,直扑中朝交界的会宁;小西行长的第1军经开城向平安道进发.釜山登陆不到两个月,日军就已经控制了除平壤以北,全罗道沿海以外的全部朝鲜半岛.正是因为水军的惨败造成的补给缺乏,无法扩大战果,恐怕朝鲜不等明朝出兵就已经灭亡了(其实和亡国也没什么区别了).
朝鲜国王李昖逃到鸭绿江边的义州,派遣使臣向明朝求援,大明神宗皇帝朱翊钧深知:“关白之图朝鲜,意实在中国.我救朝鲜,非止为属国也.朝鲜固,则东保辽东,京师巩于泰山矣”“而我兵之救朝鲜实所以保中国”,应朝鲜国王的请求,决定立即派兵援朝.大明朝出兵驰援即将亡国的朝鲜,拉开了起于1592年结束于至1598年长达七年的援朝抗日的战幕.
至1598年战争结束,明军联合朝鲜军同日军进行了大大小小许多战役战斗,其中陆战海战都有,大家一般对露梁海战等海战的映象更深,了解的更多一些.但我认为海战的最终胜利是明军在陆战中不断战胜日军的必然结果,陆战才是决定明军援朝战争胜利的根本,因此我想着重简述一下一些著名的陆战,并谈谈我对这些战役以及这场战争的一些看法.
我个人认为明军援朝战争中有八次陆战和一次海战,无论从规模和影响,还是在战术技法上来说都是最有代表性的,最能真实反映那个年代大明朝军队战斗力的以及朝鲜军、日军的水平.他们分别是:第一次平壤攻防战、第二次平壤攻防战、碧蹄馆遭遇战、王京战役、南原保卫战、稷城和舒川阻击战、蔚山会战、顺天攻防战、露梁海战,我就重点谈谈这九次战役.并不是说譬如闲山岛海战、青山之战、鸣梁海战以及晋州、泗川拉锯战等这些战役就没有什么可谈的,只是根据战役在战争中影响力的大小和是否具有代表性而定,还有一点就是明军在战役中是否具有主导地位.
【明军第一次入朝作战(第一次平壤攻防战、第二次平壤攻防战、碧蹄馆遭遇战、王京战役)】
由于日本陆军给养的不足,宇喜多秀家连连向丰臣秀吉告急,被李舜臣打急了的九鬼嘉隆硬着头皮又派出了三支舰队同时增援.李舜臣利用闲山岛海域有利于朝鲜水军的有力环境,制定出了诱敌深入的计策,一开始朝军就利用小规模攻势诱使增援的一支日本水军进入到包围圈中,待日军全部进入后,隐藏在闲山岛北的朝鲜水军主力立即以鹤翼阵迎敌,同时从正面和侧面展开进攻,一举歼灭日本水军的59艘敌舰、数千日军,这就是被写入马汉《海权论》里的著名战例闲山岛海战,之后李舜臣又在安骨浦完全消灭了这一支增援日军的残余部队,打乱了日军的补给计划.
一开始,明朝廷对敌情的估计过低,1592年6月2日只是命令辽东抚镇发精兵两万援助朝鲜.6月15日,游击将军史儒和戴朝弃率先头部队渡过鸭绿江,6月16日进驻朝鲜国王李昖所在的义州,6月21日副总兵祖承训(关宁铁骑名将祖大寿的父亲)、游击王守官率本部也进入朝鲜.
7月,游击将军史儒率本部亲兵2000人的偏师为先锋首先出征,游击戴朝弃紧随其后,副总兵祖承训率3000骑兵跟进.7月17日拂晓,明军和日军终于开始发生冲突.
【第一次平壤攻防战】
双方参战兵力:
明军:7000余人
主帅:祖承训
副将:史儒、戴朝弃、王守官
日军:主力为第1军 2万5千余人(号称3万,日军中最精锐的部队)
主帅:小西行长(军团长)
副将:大村纯忠、远藤有次郎、如藤安等
战役结果:明军失利,伤亡近5000余人,日军伤亡不到1000人.
明军阵亡将领:史儒、戴朝弃
战役分析: 明军进到平壤附近,道路不熟又遇见夏季暴雨,史儒部和戴朝弃部先后进入了日军埋伏,史儒和戴朝弃力战牺牲,所率本部全军覆灭,祖承训率领3000骑兵一路急进乘日军不备,快速急进攻入了平壤城,随即陷入巷战,辽东铁骑很难施展身手,骑兵和火统的威力无法发挥出来,被日军火绳枪手连番伏击,结果3000骑兵大多数阵亡,只有祖承训等寥寥几人逃回,余部在祖承训率领下一天之内退过大定江,然后全部撤回国内.
小西行长充分发挥日军火器在巷战中的威力,巧妙避开明军的野战的优势,扬长避短,而明军主帅祖承训战前的自大(祖承训认为日军“蛮夷野人,安能于天朝大军抗衡哉?”),连最起码的侦察都没有就轻率地发动进攻,加之正值夏季,连续降雨道路泥泞,日军获胜明军失利在所难免!
而此时,虽然增援的日军岛津义弘部到达了朝鲜,但日军却并未抓住有利的战机乘胜进军义州.原因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李舜臣所率领的朝鲜水军对海路补给线的打击;二是散落各地的朝鲜官军和各地蜂拥而起的义军逐渐形成抗日的主力(包括由各寺庙和尚组成的僧兵),不断骚扰日军,截击日军逐渐拉长的补给线,打击小股日军,使得日军不得不分出一部分兵力和精力疲于应付.可以说日军没有抓住这个机会只能怪自己预先估计不足,导致不足的兵力还要分散使用,丧失了绝佳的机会,浪费了近三个月的时间.
战役后续: 初战失利,明廷朝野震动,经过一番朝野辩论后,10月17日,神宗命宋应昌为经略、正在宁夏平叛的陕西讨逆军务总兵李如松为蓟辽保定山东等处防海御倭总兵官提督,调兵4万3千人东征.李如松是名将李成梁的儿子,从小就随父生活在金戈铁马的战场上,对兵机韬略极为精通,加之又非常熟悉朝鲜情况.让他做东征提督,算是神宗的一个英明决断.于是明朝的大军渡过鸭绿江,开始大举援助朝鲜,1593年1月3日进驻肃川.
明军这4万3千人的部队都是从全国范围调集的精锐之师.这支军队的主要构成是:辽东精骑1万人;宣府精骑8000人;大同精骑8000人;江浙步兵3000人;蓟镇精锐步兵5000人;保定府精锐步兵5000人;后续部队为四川副总兵刘铤率领的川军5000人.辽东、宣府和大同共2万多轻骑兵主要是用来突击,备有轻甲、马刀和长矛,同时也备有火统.蓟镇、保定的步兵则来自明军的神机营,以火统、鸟枪和火炮为主要武器,钱世桢率领的江浙兵是原戚继光抗倭时训练出来的部队,拥有丰富的抗倭经验,刘铤的川军多年来一直与西南少数民族作战,山地作战经验丰富.可以说这些部队全是神宗在位前期练兵的精华.
【第二次平壤攻防战】
双方参战兵力:
明军:4万余人
主帅:李如松
副将:杨元
偏将:吴惟忠、查大受、祖承训、张世爵、李如柏(李成梁另一子)、钱世桢、李芳春等
日军:主力为第1军 2万5千余人(号称3万,日军中最精锐的部队)
主帅:小西行长(军团长)
副将:大村纯忠、远藤有次郎、如藤安等
战役结果: 明军获胜,前后毙伤俘日军1万2千余人,“斩获倭级一千五百有余,烧死六千有余,出城外落水淹死五千有余”(根据《日本战史》记载,平壤之役后,小西行长部减员一万一千三百余名,只余六千六百人,减员近三分之二)其中在平壤城被击毙的有1646人,烧死近5000人,生擒5人;而明军共计伤亡1200余人,其中进攻平壤城伤亡796人.
明军阵亡将领:吴惟忠
日军阵亡将领:后藤加义
战役分析: 此战前,小西行长曾佯装与大明朝廷和谈,狂妄地提出以大同江为界,将平壤以西归还朝鲜为条件同明朝谈判.李如松认为日军的这样的行为必定有诈,况且如此划界,让他们吞并平壤以南的大片领土也是不能容忍的,在随军参谋李应试的提醒下,李如松决定将计就计,出奇兵偷袭.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1月6日(正月初六),当明军来到平壤城下时,小西行长的部将看出破绽,登城据守,决战在所难免.李如松决定强攻,李如松竖起一面大白旗,上书“朝鲜军民自投旗下者免死”.
正月初八天刚亮,明军开始进攻.李如松命游击将军吴惟忠的精锐步兵在前,副总兵查大受的辽东铁骑居后进攻牡丹亭;副总兵祖承训、副总兵钱世桢、游击骆尚志、朝鲜备边使李镒、防御使金应瑞攻含毬门和南芦门;中军杨元、右军张世爵攻七星门;左军李如柏、参将李芳春攻普通门;明军主力进攻平壤的南、西、北三个方向,东面给日军留出退军路线.李如松率领亲兵百余骑进逼城下,指挥战斗.(其中祖承训率领的明军乔装为朝鲜军以麻痹日军,力攻城南芦门,日军也一直以为芦门方向的是战斗力很弱的朝鲜军,因而没有重点防范.钱世桢率领的江浙兵也正是率先突破城南的芦门,夺取了日军旗帜攻入平壤城的.)
此战是从根本上扭转了朝鲜战局的一战,战争形势就此逆转.明军上上下下都表现出了天朝军队的风采,主帅李如松亲率敢死队冲锋陷阵,参战明军充分发挥了明军中火器的巨大优势,而明军的火器是明军中的王牌武器虎蹲炮(虎蹲炮是明军将军炮之一,明军将一些较大的炮封为将军),创制于嘉靖年间,炮长2尺重36斤,上加铁箍配备铁爪、铁绊,发射前用大铁钉将炮身固定好,每发装5钱重的小铅子或小石子100枚,上面用1个重30两的大石子或大铅子压住)、大将军炮和佛郎机炮,其中威力最大的大将军炮就超过了一百门,此炮射程远,威力大,可见明军的火器编制已占到明军中很大的比例.
明军攻城时,日军将领大友义统率领一支部队来增援平壤,结果被明军震天动地的炮声所吓倒不战而退.平壤城地势易守难攻,小西行长占有地利,明军凭借数量优势强攻,大炮猛轰并辅以火攻,日军防不胜防被烧死在各堡垒中不计其数,日军退缩到平壤城练光亭一带的土窟中用火枪不断射击.双方均伤亡惨重,连李如松坐骑都中弹而死,强攻一天明军疲劳过度,被迫撤退,小西行长元气大伤无力再战.当晚李如松写信给小西行长劝其撤退“以我兵力,足以将你歼灭.但不忍多杀人命,姑为退舍,开你先路”,小西行长回信说“情愿退兵,请不要半路拦截.”日军连夜跨过冰封的大同江向南逃去.李如松撤去半路埋伏的李锰,并命明军追击,同时大炮猛轰冰封的大同江,大同江冰面被炸开,淹死的日军就有近5000余人.残存日军向开城方向逃窜.
日军在日本战国时代基本上没有见过什么真正意义的大炮,日军的火器还是以火绳枪为主,为什么日本没有装备火炮了?按理说日本很早就从西方引进了火枪,这是因为日本天皇明令禁止所有使用车轮的运输方式,人人步行、骑马、乘轿成为了日本社会的独特现象,同时火炮由于没有装置车轮的合适炮架,几乎不可能(而且很明显不切实际的)在野外移动,日军没有装备火炮就不难理解了.(可笑的日本天皇!)所以打了无数战争的日军完全不了解火炮的厉害,日军的将领和士兵由于没有应对火炮的经验,不会躲避炮弹.据守平壤的虽然是日军中最精锐的小西行长第1军的部队,非常强悍,死了一批又冲上一批,呵呵,日军的敢死队精神,但日军战国时代神勇的武士依然成为了明军大炮的活靶子.随军的明朝医生在书中记载:“每落炮一发,倭兵辄死伤数百,然毫不在意,仍蚁聚而突之,直至中炮仆地乃止.”(我大明神武啊!)
火炮在冷兵器时代属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明军由于驻守的边防要塞常年要受到蒙古骑兵的袭扰,所以火炮成了明军据守城池要塞的利器.当然火炮的机动性还是比较差,特别是在朝鲜多山的环境下,而且一遇到雨天威力就骤减,比如蔚山会战中明军失利的原因中的一条就是火炮的威力未发挥作用,此战后面我还要讲到.
讲到这里就多说说明军中火器状况和编制的情况.太祖朱元璋在位时,明军就已首创火铳与冷兵器配合作战的战术,各地卫所驻军已有10% 装备火铳.永乐八年,明成祖在京军中组建了专门的枪炮部队——神机营,这种独立枪炮部队建制在当时中国乃至世界各国都是首屈一指.明成祖在亲征漠北之战中,创造性的制定了“神机铳居前,马队居后”的作战原则,神机营配合步兵、骑兵作战,发挥了重要作用,使火器的应用更趋专业化,神机营逐渐成为军队的一个重要兵种.到了戚继光北疆练兵时,编练的水军营、步营、骑营、车营、辎重营,使用枪炮等火器的士兵已占编制总数的50% 左右,
其中车营编制:官兵3100余名,鸟铳512枝,佛朗机炮256门,大将军8门(火器手共计1320人,占战斗兵的65%),战车128辆,每辆战车配有佛郎机2门、鸟铳4杆、火箭手4人;
步营编制:官兵2700余名,鸟铳1080枝(火器手共1080人,占战斗兵的50%),火箭共6480支(216名党耙手);
到了后期明军一个标准的车营兵力在6600多人(步兵3200人,骑兵2400人),装备有:大将军炮16门,虎蹲炮80门,佛朗机256门,鸟铳256枝,3眼枪1728枝,弓箭1273副,大弩256张,火箭7680枝,腰刀5888口,藤牌256面,长枪、长刀、长斧1280件等;另外在甲胄方面一般只有军官、骑兵、少量步兵和隶属中军的传令兵及亲兵卫队才配备轻型铠甲.
明军的一些精锐火器部队,一名士兵一般配备一把长铳一把短铳外加腰刀,我还曾在一份些资料看到有的骑兵一人就配备6把火铳,没有考证过,不好确定.
所以明军的火器装备、质量和使用水平就大大高于日军.当时明军士兵很多连盔甲都没有同日军和朝鲜军的甲胄齐全形成鲜明对比,朝鲜军和日军一开始还没弄明白是怎么回事,以为明军强悍,其实这主要是在火器的时代,盔甲基本起不到保护作用反而成为累赘的原因.
战役后续: 李如松就凭此平壤一战,威名大振,成就其名将的称号.明军在平壤修整十天后,乘胜进军,加藤清正第2军不敢迎战,将开城屠掠一空焚城后南逃,2月19日,明军进驻开城,继而收复黄海、平安、京畿、江源、咸境等五道.明军继续向南迅速开进,直迫王京(汉城).万历二十一年(1593 年)正月二十四日,明军的先头部队查大受部共3000精骑在王京郊区的碧蹄馆遭遇日军加藤光泰部,双方不期而遇的展开了一场大战.
【碧蹄馆遭遇战】
双方参战兵力:
明军:查大受3000骑兵加援军2000人,一共是5000余人
主帅:李如松
副将:李如柏、李如梅(李成梁另一子)、祖承训、查大受、杨元
日军:第3军、第6军、第9军 共计3万6千余人
主帅:黑田长政、小早川隆景、羽柴秀胜、立花宗茂
副将:加藤光泰、久野重胜、小河信章、后藤基次、小野和泉、小野成幸、池边永晟、小川成重、安东幸贞等
战役结果: 日军失利,伤亡超过7000人,明军伤亡2500余人
明军阵亡将领:游击将军李有异(杀死日将小川成重后被日军士兵用钩子钩落马下,惨死于几十名日军士兵的乱矛下)(《明史 李成梁传》中则记载,当时有一武艺高强的金甲倭将拍马直取李如松,李如松力战不支,裨将李有升急忙拍马上前护主,被打下马来,一拥而上的日军武士将其砍作数段.紧要关头金甲倭将被李如松的兄弟李如梅一箭射于马下,此倭将可能就是日本关西悍将十时连久.)
日军阵亡将领:小川成重(被李有升击毙)、十时连久(被李如梅击毙)、久野重胜(被祖承训斩落马下)、池边永晟(被祖承训斩落马下)、安东常久(被查大受斩落马下)、安东幸贞(被查大受斩落马下)
战役分析: 李如松派出的祖承训和查大受率3000明军骑兵原本只是要搜索撤退中的日军主力的位置,日军第1军在后撤中得到第3军,第6军,第9军的增援后停下,也派出加藤光泰部2000人的先头部队搜索警戒,与明军不期而遇,明军3000骑兵可是大名鼎鼎的李如松一手带出的辽东铁骑(和后来的关宁铁骑很有渊源!)迅速消灭了日军的这2000人的先头部队后,与随后赶到的大部队小早川隆景第6军的2万日军遭遇,祖承训和查大受部反被包围在碧蹄馆.碧蹄馆之战其实是一场遭遇战,明军和日军都没有大战的思想准备.
祖承训和查大受被围后,立即令明军骑兵依托佛郎机火炮战车做为工事死战,训练有素的明军依赖火炮优势,向逼近的日军不断开炮及施射火箭,使得日军始终无法冲破防线,李如松获悉战况后亲率1000精骑赶来增援,战至当夜,杨元也率领1000精骑连夜前来救援,日军无力攻破明军防线,加之以为明军主力赶到,急忙撤军退回王京.碧蹄馆之战历时一天一夜,明军精骑死伤过半,日军在明军火炮的打击下,也付出了超过7000人伤亡的代价.
明军胜利最大的原因主要是发挥了辽东铁骑巨大的冲击威力和佛郎机火炮战车和连发多管型近战火枪的杀伤力.明军骑兵装备火器比例达到 50%左右,明军骑兵装备的主要是连发多管型近战火枪-3眼枪,明朝末年袁崇焕的“关宁铁骑”已装备了5眼枪,其火力突击能力在当时天下无敌. (明军中的佛郎机炮分为5号,其中3号和4号是属于轻型的.3号长四五尺,装铅子每个重5两9钱,用药6两;4号长二三尺,装铅子每个重3两,用药3两半;1号和2号是属于重型的,1号长八九尺,装铅子每个重1斤,用药1斤;2号长六七尺,装铅子每个重10两,用药11两.各式佛郎机的射程,凡重在70斤以上的,可达五六里.1、2号佛郎机炮也可用于水战.佛郎机炮身中略大并留有长口,炮身外面用木包裹,并加以防炸裂的铁箍,另有子铳5个--子铳又称提心炮,相当于火炮的药室部分--在子铳内装填弹药,轮流安入中部的长口内发射.佛郎机的特点是母炮和子铳分离,它是后装炮的一种形式,可算作后膛炮的鼻祖?/cn
-- 发布时间:2006-3-20 22:42:27
-- [转帖]大明的最后辉煌-大明援朝抗日战争
【序言】
时间进入到公元一千五百九十二年,自1368年太祖朱元璋创立帝国以来,大明已经历了十四帝二百二十四年的时光,此时的帝国正处在一个大动荡年代的紧要关头.大明的属国朝鲜突然发生的一场战争,把没有任何准备的大明朝生生的拖入其间,风雨飘摇前夕的大明朝被迫倾全国之力参战,而大明朝的军人们为了信守帝国承诺,为了维护帝国的尊严,匆匆收拾行囊慷慨赴朝,浴血奋战七年,谱写了一曲帝国夕阳中最后的辉煌篇章.
【战争序幕】
大明援朝抗日战争是四百年前发生在朝鲜半岛的一场国际战争,也是中、日、朝三国首次大规模的冲突.中国称之为万历朝鲜战争,朝鲜称之为壬辰卫国战争,而日本史书则把这次战争分为两次来说,分别叫作文禄之役(文禄元年)和庆长之役(日本在庆长2年发动了第二次战争).整个战争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开始一直到至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结束,历时七年.这场战争,史书记载大明朝是“几举海内之全力”,前后共计消耗银近八百万两,出兵数十万,反复与日军拉锯战,最终异常艰苦的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战争的惨烈,局势的复杂和多变,过程的曲折,常常让人唏嘘不已,为之动容!这也是大明朝历史上有名的万历三大征之一.
这场战争按明朝军队大规模出兵朝鲜的次数可分为第一次和第二次援朝,若按照战争的进程又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日军战略进攻阶段,在短短的时间日军迅速占领朝鲜全境;第二阶段是明军的反攻阶段,明军通过一系列战役,最终收复了平壤、王京、开城等地;第三阶段是相持和议和阶段;第四阶段是日军再次入侵,明军第二次大规模入朝,展开战略总反攻,最终日本军队被全部赶出了朝鲜.
还在公元四世纪时,日本的大和政权就在朝鲜半岛的任那地区建立了最早的一块殖民地,而到了大和倭五王时期甚至先后向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宋派遣了几批使节,要求南朝的宋封其为朝鲜和日本的总督.日本在朝鲜的势力时进时退,最盛时也曾一度攻到平壤附近.日本在地理位置上孤悬海外,要向大陆发展只有朝鲜最便捷,所以说历来日本的侵朝包括丰臣秀吉,固有个人野心的关系,但最重要的还是传统的因素.
丰臣秀吉还在日本战国时代征讨毛利时,就曾写信给织田信长说待到大军平定本州后就要进发九州,然后图朝鲜以窥大明.到了征服高野寺以后,在给一柳末安的信中丰臣秀吉更是说“日本国之事自不待言,尚欲号令唐国.” 为了备战甚至他还曾委托欧洲传教士购买了两艘欧洲战舰,准备加以仿造.
1590年(明万历十八年),丰臣秀吉致书朝鲜国王李昖,要求假道朝鲜进攻明朝,并要朝鲜国王率兵作为前导,书中说道:“吾欲假道贵国,超越山海,直入于明.”“予入大明之日,将士卒临军营,则弥可修邻盟也,予无愿也,只显佳名于三国.” “秀吉入明之日,王其率士卒,会军营为我前导.” 其意图建立“三国为一”的大帝国的梦想昭然天下. 视大明为父国的朝鲜国王宣祖李昖断然拒绝.
1591年在征服了奥羽的诸大名后终于完成了日本统一的关白(宰相)丰臣秀吉,亲自坐镇在肥前新修筑的名护屋城,并将其作为侵朝日军的总指挥部,不顾黑田如水等人的强烈反对着手备战.他还把关白一职交给了那个日后的杀生关白秀次以备不测.在战略上丰臣秀吉采用了德川家康“陆海并进”、“以强凌弱”、“速战速决”的提案,九鬼嘉隆的水军保证陆军的战略物资供应,陆军分三路齐头并进,短时间内一举占领全朝鲜.在将领和军队的配备方面,秀吉共调动了近五十万人,其中三十万用于作战,十五万人是先遣队.先遣队分为八个军,宇喜多秀家为总司令官,小西行长率第1军,加藤清正率第2军,黑田长政率第3军,同时还有号称“海贼大名”九鬼嘉隆的四万水军和七百艘舰船.另外还有德川家康、蒲生氏乡、前田利家、伊达正宗、上衫景胜统帅的十万人马驻在名护屋做为预备队.一时间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这可都是日本战国混战出来的精英集团,是日本当时的最豪华阵容.在一切工作准备就绪后,丰臣秀吉正式开始了侵略朝鲜的战争.
【战争过程】
1592年(明万历二十年)4月12日,丰臣秀吉命宇喜多秀家率小西行长的第1军(1万8千人)、加藤清正第2军(2万2千人)、黑田长政的第3军(1万1千人)以及九鬼嘉隆的战舰七百余艘,入侵朝鲜,攻破釜山,日军后续主力(8万人)和其余舰队相继入朝,日本举国之力意在短时间内控制全朝鲜.日军进展顺利两个月就占领了王京(汉城)、开城、平壤三大城市,“朝鲜八道几尽没,旦暮且渡鸭绿江”,这就是朝鲜称之的“壬辰倭乱”,天皇还特别做诗给丰臣秀吉以表庆祝.
明军进入朝鲜前,朝鲜军队同日军已在乌岭天险、忠州、临津江一线进行了多次激烈的战斗,最激烈一仗是临津江之战,基本都是全军覆灭.临津江之战是朝鲜军队同日军的一次最大的决战,参战兵力为日军主力15万,统率为宇喜多秀家,其他将领有小西行长、加腾清正、黑田长政等,朝鲜军共计集结了王军和临时拼凑的义军近18万,主将为朝鲜都体察使柳成龙和备边使李溢,日军以大军团强攻,结果朝鲜军大败.
朝鲜军连战连败的原因很多,朝鲜在李朝所统治下,一向重文轻武,在东人党和西人党的争斗以及号称南、北、老、少四党激烈的争权夺利中,屡次发生政变.造成国内武备松弛,元末以后“人不知兵二百余年”,全国300多郡县大多数没有城防,君臣上下对日本的虎视耽耽和精心战备一无所知,可以说是毫无反应.明朝获悉了日本将要入侵朝鲜的情报,特意派使臣去提醒朝鲜国王李昖,李昖竟然置若罔闻.
日军能够迅速获胜的原因在自身方面主要有三点:
1. 武器装备优于朝鲜军.日军配备了一定数量的火器,主火绳枪射程能达到一百米左右,作战时采用三排轮换射击方式,排与排的射击间隔很短(有资料说是7、8秒左右),临阵时给朝鲜军带来很大的杀伤力,同时日军少量配备的火炮的射程虽然也不超过一二百米,但对此时还是以冷兵器为主朝鲜军来说,无疑是灾难性的.
2. 战略战术的运用上远远高于朝鲜军.日军习惯以偷袭、强攻等闪电式战术打的朝鲜军猝不及防、晕头转向;并且日军在与朝鲜军相遇时尽量打歼灭战,可以起到彻底歼灭朝鲜正规军的作用,也达到了迅速瓦解朝鲜军队斗志的目的.
战斗中,朝鲜军队虽然也表现的很英勇,无奈的是无论在装备,阵法和单兵格斗能力等各个方面都远远不如在日本延续百年的战国混战中磨练出来的日军,失败也就在所难免.
值得一提的就是日本水军连连的受挫.日本水军统帅九鬼嘉隆其实也是一位日本战国时代的名将,被誉为“海贼大名”,但是他和他的水军不幸遇上了世界海战史上的一个不世出的天才-李舜臣,此人时任朝鲜全罗道水军节度使.大家如果玩过有关日本战国的游戏,一定知道九鬼嘉隆在海战中的属性一般都是S,那么李舜臣如果出场的话,最少也是S+++的等级,可以说两人根本就不是一个级别的较量,能力和指挥艺术上差距太大,在日本威风八面的九鬼嘉隆遇上李舜臣只能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正是由于李舜臣所率领的被击溃后重新编组的水军的游击战,严重打击了丰臣秀吉“水陆并进”的企图,日本陆军的补给开始出现危机.李舜臣的龟船舰队一个多月的时间先在玉埔海面击沉击伤了日本水军战船近50艘,朝鲜水军仅仅一人轻伤;随后又转战露梁海面连破日军龟井兹矩的补给舰队,击毙龟井兹矩,并将九鬼嘉隆水军的主力舰队黑岛舰队完全催毁.这样的战果令狂妄自大的九鬼嘉隆颜面尽失,更令戎马一生的丰臣秀吉目瞪口呆,制海权又回到了朝鲜手中,但水军的胜利并不能挽回整个大局.
日本陆军在占领王京后兵分两路:加藤清正的第2军攻打咸镜道,直扑中朝交界的会宁;小西行长的第1军经开城向平安道进发.釜山登陆不到两个月,日军就已经控制了除平壤以北,全罗道沿海以外的全部朝鲜半岛.正是因为水军的惨败造成的补给缺乏,无法扩大战果,恐怕朝鲜不等明朝出兵就已经灭亡了(其实和亡国也没什么区别了).
朝鲜国王李昖逃到鸭绿江边的义州,派遣使臣向明朝求援,大明神宗皇帝朱翊钧深知:“关白之图朝鲜,意实在中国.我救朝鲜,非止为属国也.朝鲜固,则东保辽东,京师巩于泰山矣”“而我兵之救朝鲜实所以保中国”,应朝鲜国王的请求,决定立即派兵援朝.大明朝出兵驰援即将亡国的朝鲜,拉开了起于1592年结束于至1598年长达七年的援朝抗日的战幕.
至1598年战争结束,明军联合朝鲜军同日军进行了大大小小许多战役战斗,其中陆战海战都有,大家一般对露梁海战等海战的映象更深,了解的更多一些.但我认为海战的最终胜利是明军在陆战中不断战胜日军的必然结果,陆战才是决定明军援朝战争胜利的根本,因此我想着重简述一下一些著名的陆战,并谈谈我对这些战役以及这场战争的一些看法.
我个人认为明军援朝战争中有八次陆战和一次海战,无论从规模和影响,还是在战术技法上来说都是最有代表性的,最能真实反映那个年代大明朝军队战斗力的以及朝鲜军、日军的水平.他们分别是:第一次平壤攻防战、第二次平壤攻防战、碧蹄馆遭遇战、王京战役、南原保卫战、稷城和舒川阻击战、蔚山会战、顺天攻防战、露梁海战,我就重点谈谈这九次战役.并不是说譬如闲山岛海战、青山之战、鸣梁海战以及晋州、泗川拉锯战等这些战役就没有什么可谈的,只是根据战役在战争中影响力的大小和是否具有代表性而定,还有一点就是明军在战役中是否具有主导地位.
【明军第一次入朝作战(第一次平壤攻防战、第二次平壤攻防战、碧蹄馆遭遇战、王京战役)】
由于日本陆军给养的不足,宇喜多秀家连连向丰臣秀吉告急,被李舜臣打急了的九鬼嘉隆硬着头皮又派出了三支舰队同时增援.李舜臣利用闲山岛海域有利于朝鲜水军的有力环境,制定出了诱敌深入的计策,一开始朝军就利用小规模攻势诱使增援的一支日本水军进入到包围圈中,待日军全部进入后,隐藏在闲山岛北的朝鲜水军主力立即以鹤翼阵迎敌,同时从正面和侧面展开进攻,一举歼灭日本水军的59艘敌舰、数千日军,这就是被写入马汉《海权论》里的著名战例闲山岛海战,之后李舜臣又在安骨浦完全消灭了这一支增援日军的残余部队,打乱了日军的补给计划.
一开始,明朝廷对敌情的估计过低,1592年6月2日只是命令辽东抚镇发精兵两万援助朝鲜.6月15日,游击将军史儒和戴朝弃率先头部队渡过鸭绿江,6月16日进驻朝鲜国王李昖所在的义州,6月21日副总兵祖承训(关宁铁骑名将祖大寿的父亲)、游击王守官率本部也进入朝鲜.
7月,游击将军史儒率本部亲兵2000人的偏师为先锋首先出征,游击戴朝弃紧随其后,副总兵祖承训率3000骑兵跟进.7月17日拂晓,明军和日军终于开始发生冲突.
【第一次平壤攻防战】
双方参战兵力:
明军:7000余人
主帅:祖承训
副将:史儒、戴朝弃、王守官
日军:主力为第1军 2万5千余人(号称3万,日军中最精锐的部队)
主帅:小西行长(军团长)
副将:大村纯忠、远藤有次郎、如藤安等
战役结果:明军失利,伤亡近5000余人,日军伤亡不到1000人.
明军阵亡将领:史儒、戴朝弃
战役分析: 明军进到平壤附近,道路不熟又遇见夏季暴雨,史儒部和戴朝弃部先后进入了日军埋伏,史儒和戴朝弃力战牺牲,所率本部全军覆灭,祖承训率领3000骑兵一路急进乘日军不备,快速急进攻入了平壤城,随即陷入巷战,辽东铁骑很难施展身手,骑兵和火统的威力无法发挥出来,被日军火绳枪手连番伏击,结果3000骑兵大多数阵亡,只有祖承训等寥寥几人逃回,余部在祖承训率领下一天之内退过大定江,然后全部撤回国内.
小西行长充分发挥日军火器在巷战中的威力,巧妙避开明军的野战的优势,扬长避短,而明军主帅祖承训战前的自大(祖承训认为日军“蛮夷野人,安能于天朝大军抗衡哉?”),连最起码的侦察都没有就轻率地发动进攻,加之正值夏季,连续降雨道路泥泞,日军获胜明军失利在所难免!
而此时,虽然增援的日军岛津义弘部到达了朝鲜,但日军却并未抓住有利的战机乘胜进军义州.原因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李舜臣所率领的朝鲜水军对海路补给线的打击;二是散落各地的朝鲜官军和各地蜂拥而起的义军逐渐形成抗日的主力(包括由各寺庙和尚组成的僧兵),不断骚扰日军,截击日军逐渐拉长的补给线,打击小股日军,使得日军不得不分出一部分兵力和精力疲于应付.可以说日军没有抓住这个机会只能怪自己预先估计不足,导致不足的兵力还要分散使用,丧失了绝佳的机会,浪费了近三个月的时间.
战役后续: 初战失利,明廷朝野震动,经过一番朝野辩论后,10月17日,神宗命宋应昌为经略、正在宁夏平叛的陕西讨逆军务总兵李如松为蓟辽保定山东等处防海御倭总兵官提督,调兵4万3千人东征.李如松是名将李成梁的儿子,从小就随父生活在金戈铁马的战场上,对兵机韬略极为精通,加之又非常熟悉朝鲜情况.让他做东征提督,算是神宗的一个英明决断.于是明朝的大军渡过鸭绿江,开始大举援助朝鲜,1593年1月3日进驻肃川.
明军这4万3千人的部队都是从全国范围调集的精锐之师.这支军队的主要构成是:辽东精骑1万人;宣府精骑8000人;大同精骑8000人;江浙步兵3000人;蓟镇精锐步兵5000人;保定府精锐步兵5000人;后续部队为四川副总兵刘铤率领的川军5000人.辽东、宣府和大同共2万多轻骑兵主要是用来突击,备有轻甲、马刀和长矛,同时也备有火统.蓟镇、保定的步兵则来自明军的神机营,以火统、鸟枪和火炮为主要武器,钱世桢率领的江浙兵是原戚继光抗倭时训练出来的部队,拥有丰富的抗倭经验,刘铤的川军多年来一直与西南少数民族作战,山地作战经验丰富.可以说这些部队全是神宗在位前期练兵的精华.
【第二次平壤攻防战】
双方参战兵力:
明军:4万余人
主帅:李如松
副将:杨元
偏将:吴惟忠、查大受、祖承训、张世爵、李如柏(李成梁另一子)、钱世桢、李芳春等
日军:主力为第1军 2万5千余人(号称3万,日军中最精锐的部队)
主帅:小西行长(军团长)
副将:大村纯忠、远藤有次郎、如藤安等
战役结果: 明军获胜,前后毙伤俘日军1万2千余人,“斩获倭级一千五百有余,烧死六千有余,出城外落水淹死五千有余”(根据《日本战史》记载,平壤之役后,小西行长部减员一万一千三百余名,只余六千六百人,减员近三分之二)其中在平壤城被击毙的有1646人,烧死近5000人,生擒5人;而明军共计伤亡1200余人,其中进攻平壤城伤亡796人.
明军阵亡将领:吴惟忠
日军阵亡将领:后藤加义
战役分析: 此战前,小西行长曾佯装与大明朝廷和谈,狂妄地提出以大同江为界,将平壤以西归还朝鲜为条件同明朝谈判.李如松认为日军的这样的行为必定有诈,况且如此划界,让他们吞并平壤以南的大片领土也是不能容忍的,在随军参谋李应试的提醒下,李如松决定将计就计,出奇兵偷袭.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1月6日(正月初六),当明军来到平壤城下时,小西行长的部将看出破绽,登城据守,决战在所难免.李如松决定强攻,李如松竖起一面大白旗,上书“朝鲜军民自投旗下者免死”.
正月初八天刚亮,明军开始进攻.李如松命游击将军吴惟忠的精锐步兵在前,副总兵查大受的辽东铁骑居后进攻牡丹亭;副总兵祖承训、副总兵钱世桢、游击骆尚志、朝鲜备边使李镒、防御使金应瑞攻含毬门和南芦门;中军杨元、右军张世爵攻七星门;左军李如柏、参将李芳春攻普通门;明军主力进攻平壤的南、西、北三个方向,东面给日军留出退军路线.李如松率领亲兵百余骑进逼城下,指挥战斗.(其中祖承训率领的明军乔装为朝鲜军以麻痹日军,力攻城南芦门,日军也一直以为芦门方向的是战斗力很弱的朝鲜军,因而没有重点防范.钱世桢率领的江浙兵也正是率先突破城南的芦门,夺取了日军旗帜攻入平壤城的.)
此战是从根本上扭转了朝鲜战局的一战,战争形势就此逆转.明军上上下下都表现出了天朝军队的风采,主帅李如松亲率敢死队冲锋陷阵,参战明军充分发挥了明军中火器的巨大优势,而明军的火器是明军中的王牌武器虎蹲炮(虎蹲炮是明军将军炮之一,明军将一些较大的炮封为将军),创制于嘉靖年间,炮长2尺重36斤,上加铁箍配备铁爪、铁绊,发射前用大铁钉将炮身固定好,每发装5钱重的小铅子或小石子100枚,上面用1个重30两的大石子或大铅子压住)、大将军炮和佛郎机炮,其中威力最大的大将军炮就超过了一百门,此炮射程远,威力大,可见明军的火器编制已占到明军中很大的比例.
明军攻城时,日军将领大友义统率领一支部队来增援平壤,结果被明军震天动地的炮声所吓倒不战而退.平壤城地势易守难攻,小西行长占有地利,明军凭借数量优势强攻,大炮猛轰并辅以火攻,日军防不胜防被烧死在各堡垒中不计其数,日军退缩到平壤城练光亭一带的土窟中用火枪不断射击.双方均伤亡惨重,连李如松坐骑都中弹而死,强攻一天明军疲劳过度,被迫撤退,小西行长元气大伤无力再战.当晚李如松写信给小西行长劝其撤退“以我兵力,足以将你歼灭.但不忍多杀人命,姑为退舍,开你先路”,小西行长回信说“情愿退兵,请不要半路拦截.”日军连夜跨过冰封的大同江向南逃去.李如松撤去半路埋伏的李锰,并命明军追击,同时大炮猛轰冰封的大同江,大同江冰面被炸开,淹死的日军就有近5000余人.残存日军向开城方向逃窜.
日军在日本战国时代基本上没有见过什么真正意义的大炮,日军的火器还是以火绳枪为主,为什么日本没有装备火炮了?按理说日本很早就从西方引进了火枪,这是因为日本天皇明令禁止所有使用车轮的运输方式,人人步行、骑马、乘轿成为了日本社会的独特现象,同时火炮由于没有装置车轮的合适炮架,几乎不可能(而且很明显不切实际的)在野外移动,日军没有装备火炮就不难理解了.(可笑的日本天皇!)所以打了无数战争的日军完全不了解火炮的厉害,日军的将领和士兵由于没有应对火炮的经验,不会躲避炮弹.据守平壤的虽然是日军中最精锐的小西行长第1军的部队,非常强悍,死了一批又冲上一批,呵呵,日军的敢死队精神,但日军战国时代神勇的武士依然成为了明军大炮的活靶子.随军的明朝医生在书中记载:“每落炮一发,倭兵辄死伤数百,然毫不在意,仍蚁聚而突之,直至中炮仆地乃止.”(我大明神武啊!)
火炮在冷兵器时代属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明军由于驻守的边防要塞常年要受到蒙古骑兵的袭扰,所以火炮成了明军据守城池要塞的利器.当然火炮的机动性还是比较差,特别是在朝鲜多山的环境下,而且一遇到雨天威力就骤减,比如蔚山会战中明军失利的原因中的一条就是火炮的威力未发挥作用,此战后面我还要讲到.
讲到这里就多说说明军中火器状况和编制的情况.太祖朱元璋在位时,明军就已首创火铳与冷兵器配合作战的战术,各地卫所驻军已有10% 装备火铳.永乐八年,明成祖在京军中组建了专门的枪炮部队——神机营,这种独立枪炮部队建制在当时中国乃至世界各国都是首屈一指.明成祖在亲征漠北之战中,创造性的制定了“神机铳居前,马队居后”的作战原则,神机营配合步兵、骑兵作战,发挥了重要作用,使火器的应用更趋专业化,神机营逐渐成为军队的一个重要兵种.到了戚继光北疆练兵时,编练的水军营、步营、骑营、车营、辎重营,使用枪炮等火器的士兵已占编制总数的50% 左右,
其中车营编制:官兵3100余名,鸟铳512枝,佛朗机炮256门,大将军8门(火器手共计1320人,占战斗兵的65%),战车128辆,每辆战车配有佛郎机2门、鸟铳4杆、火箭手4人;
步营编制:官兵2700余名,鸟铳1080枝(火器手共1080人,占战斗兵的50%),火箭共6480支(216名党耙手);
到了后期明军一个标准的车营兵力在6600多人(步兵3200人,骑兵2400人),装备有:大将军炮16门,虎蹲炮80门,佛朗机256门,鸟铳256枝,3眼枪1728枝,弓箭1273副,大弩256张,火箭7680枝,腰刀5888口,藤牌256面,长枪、长刀、长斧1280件等;另外在甲胄方面一般只有军官、骑兵、少量步兵和隶属中军的传令兵及亲兵卫队才配备轻型铠甲.
明军的一些精锐火器部队,一名士兵一般配备一把长铳一把短铳外加腰刀,我还曾在一份些资料看到有的骑兵一人就配备6把火铳,没有考证过,不好确定.
所以明军的火器装备、质量和使用水平就大大高于日军.当时明军士兵很多连盔甲都没有同日军和朝鲜军的甲胄齐全形成鲜明对比,朝鲜军和日军一开始还没弄明白是怎么回事,以为明军强悍,其实这主要是在火器的时代,盔甲基本起不到保护作用反而成为累赘的原因.
战役后续: 李如松就凭此平壤一战,威名大振,成就其名将的称号.明军在平壤修整十天后,乘胜进军,加藤清正第2军不敢迎战,将开城屠掠一空焚城后南逃,2月19日,明军进驻开城,继而收复黄海、平安、京畿、江源、咸境等五道.明军继续向南迅速开进,直迫王京(汉城).万历二十一年(1593 年)正月二十四日,明军的先头部队查大受部共3000精骑在王京郊区的碧蹄馆遭遇日军加藤光泰部,双方不期而遇的展开了一场大战.
【碧蹄馆遭遇战】
双方参战兵力:
明军:查大受3000骑兵加援军2000人,一共是5000余人
主帅:李如松
副将:李如柏、李如梅(李成梁另一子)、祖承训、查大受、杨元
日军:第3军、第6军、第9军 共计3万6千余人
主帅:黑田长政、小早川隆景、羽柴秀胜、立花宗茂
副将:加藤光泰、久野重胜、小河信章、后藤基次、小野和泉、小野成幸、池边永晟、小川成重、安东幸贞等
战役结果: 日军失利,伤亡超过7000人,明军伤亡2500余人
明军阵亡将领:游击将军李有异(杀死日将小川成重后被日军士兵用钩子钩落马下,惨死于几十名日军士兵的乱矛下)(《明史 李成梁传》中则记载,当时有一武艺高强的金甲倭将拍马直取李如松,李如松力战不支,裨将李有升急忙拍马上前护主,被打下马来,一拥而上的日军武士将其砍作数段.紧要关头金甲倭将被李如松的兄弟李如梅一箭射于马下,此倭将可能就是日本关西悍将十时连久.)
日军阵亡将领:小川成重(被李有升击毙)、十时连久(被李如梅击毙)、久野重胜(被祖承训斩落马下)、池边永晟(被祖承训斩落马下)、安东常久(被查大受斩落马下)、安东幸贞(被查大受斩落马下)
战役分析: 李如松派出的祖承训和查大受率3000明军骑兵原本只是要搜索撤退中的日军主力的位置,日军第1军在后撤中得到第3军,第6军,第9军的增援后停下,也派出加藤光泰部2000人的先头部队搜索警戒,与明军不期而遇,明军3000骑兵可是大名鼎鼎的李如松一手带出的辽东铁骑(和后来的关宁铁骑很有渊源!)迅速消灭了日军的这2000人的先头部队后,与随后赶到的大部队小早川隆景第6军的2万日军遭遇,祖承训和查大受部反被包围在碧蹄馆.碧蹄馆之战其实是一场遭遇战,明军和日军都没有大战的思想准备.
祖承训和查大受被围后,立即令明军骑兵依托佛郎机火炮战车做为工事死战,训练有素的明军依赖火炮优势,向逼近的日军不断开炮及施射火箭,使得日军始终无法冲破防线,李如松获悉战况后亲率1000精骑赶来增援,战至当夜,杨元也率领1000精骑连夜前来救援,日军无力攻破明军防线,加之以为明军主力赶到,急忙撤军退回王京.碧蹄馆之战历时一天一夜,明军精骑死伤过半,日军在明军火炮的打击下,也付出了超过7000人伤亡的代价.
明军胜利最大的原因主要是发挥了辽东铁骑巨大的冲击威力和佛郎机火炮战车和连发多管型近战火枪的杀伤力.明军骑兵装备火器比例达到 50%左右,明军骑兵装备的主要是连发多管型近战火枪-3眼枪,明朝末年袁崇焕的“关宁铁骑”已装备了5眼枪,其火力突击能力在当时天下无敌. (明军中的佛郎机炮分为5号,其中3号和4号是属于轻型的.3号长四五尺,装铅子每个重5两9钱,用药6两;4号长二三尺,装铅子每个重3两,用药3两半;1号和2号是属于重型的,1号长八九尺,装铅子每个重1斤,用药1斤;2号长六七尺,装铅子每个重10两,用药11两.各式佛郎机的射程,凡重在70斤以上的,可达五六里.1、2号佛郎机炮也可用于水战.佛郎机炮身中略大并留有长口,炮身外面用木包裹,并加以防炸裂的铁箍,另有子铳5个--子铳又称提心炮,相当于火炮的药室部分--在子铳内装填弹药,轮流安入中部的长口内发射.佛郎机的特点是母炮和子铳分离,它是后装炮的一种形式,可算作后膛炮的鼻祖?/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