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钟年华老去15部各表达的寓意是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08 09:45:54
十分钟年华老去15部各表达的寓意是什么?
最好详细一些 ,写影视分析
寓意都好深奥 看不懂
最好详细一些 ,写影视分析
寓意都好深奥 看不懂
小号篇(一) 狗有天堂吗
――我看阿基.考里斯马基的《狗没有地狱》(Dogs have no hell)
影片讲述了一个年岁很老的男子出狱后,到酒吧找到了一个同样年岁很老的女人,然后为她买了结婚戒指,带着她蹋上开往莫斯科的列车.女人望着一直默默无言的男人:“你后悔了吗?”男人回答:“外面一片漆黑,我们却在这车厢里.”
影片叙事极为冷静,刻骨铭心的爱恋在这里象舒缓的流水,自然、淡然.可以想象,男人一定在狱里呆了很多年,而女人也等了他很多年.女人也许是男人活下来的唯一希望,在阴湿的牢里,男人一定无数次地想起他的女人,想起出狱后与她的重逢.可重逢却是在极为平淡的气氛中进行.是他们都老了,岁月打磨掉了他们的激情?还是因为生活本就是这样波澜不惊,所有的惊涛骇浪只存在故事和想象里?在平淡的叙事中,导演却配了极为热烈的交响音乐,他是想告诉观众:激情隐藏在主人公的心里还是潜伏在生活的表象之后?
“Dogs have no hell”,我不知道这句话是否是波兰的民谚,是否有它独特的语境和含义.单纯从影片看,我的理解是狗没有地狱,也因此而失去了天堂.地狱和天堂都是由人而设,为人而设.梦想和现实,地狱和天堂.,它们的界限谁能索解?
小号篇(二) 恐怖中的宁静
――我看维克多·艾里斯的《生命线》:(life line)
影片象一首优美的田园诗,记录了西班牙一个乡村的平静生活:婴儿在酣睡,憔悴的母亲躺在一旁,一个大男孩执著地往胳膊上划着手表,试图窃听时间的秘密,而其他的人也在各自的轨迹上忙碌而安详.后来婴儿的脐带出血,惊醒了沉睡中的母亲和村庄.一阵忙碌后,孩子安然无恙,母亲宽慰柔美的摇篮曲回响在村庄的上空.最后的报纸镜头显示了时间:1940年6月28日.
影片确实洋溢着宁静之美.在这个世外桃源般的乡下,时间仿佛停止了,人们只感到空间的质感.
但影片并非单纯的艺术展示,三次出现的报纸镜头让我们看到平静的叙事中导演的并不平静的思想呢喃.报纸上是一张照片:三个纳粹青年,稚气未脱,青春无邪.当它第一次出现时也许是作为普通的静物来营造影片的氛围,但当它第三次出现,就已经成为了载负着导演思想的象征了.乡村的平静让我们感动,但这种平静会持续多久?新生的婴儿让我们悸动,但他出生后就面对着战火纷飞的世界.他会健康成长吗?他会成为报纸照片上的微笑的杀人者还是被杀者?在优美宁静的背后,我分明听到了维克多·艾里斯对人类命运的忧郁感伤的叹息.
小号篇(三)人类历史的10分钟缩影
我看沃纳·赫尔措格的《千年》(The Thousand years older)
影片以记录片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原始部落被现代人发现并融入现代文明的过程.
1981年,处于石器时代的沃尔人部落被探险队发现,并接受了治疗;20年后,当现代人再次进入他们的领域时,他们已经给赤裸的身体裹上了T恤,其首领还坐过飞机,与白种女人做过爱.只是他们曾经原始健硕的身体也染上了现代人一样的病症.
影片表现了现代文明与原始文明的冲突和融合,也通过一个原始部落20年的演变,高度浓缩了整个人类的进化史.
当身穿文明之衣的首领因为身体虚弱,甚至不能在语言上完成对自己过去杀死白人的英雄故事的讲述时,他是否会留恋当年赤身裸体的雄壮往昔?部落首领身体的急剧衰弱难道不是现代人类的隐喻?当现代人的食欲和性欲都要用各种药物来刺激时,我们是否应该自问:在几千年的时间里,我们到底是进化了还是退化了?
小号篇(四) 现代人的另一种物化
我看吉姆·贾木许的《拖车之夜》(Int.Trailer.Night.)
影片描述了一个女演员在豪华拖车里休息的十分钟.
这十分钟里,女演员一边打电话一边接受着来自剧组的各种检查,最后,当她离开时,饭也没吃,身体也没得到休息.女演员回头望了一眼她刚刚“休息”过十分钟的拖车,目光满是留恋.
钱和科技都可以使人物化,而这部影片则表现了另一种物化,即社会结构对人的物化.在剧组里,女演员就是一个网络中的因子,就像影片开始介绍的那部被修理的空调,随时接受检查.她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哪怕短短的十分钟.
其实想想这种对个人空间和时间的骚扰是很可怕的.朱自清曾经说过,当他不得独处,被孩子的吵闹不断侵扰时,甚至想到了自杀.可见痛苦大焉.确实,当人孤独的灵魂连最后的栖息之地都失去时,人便成了“物”,成了被巨大社会机器操纵的“操作物”了.
卡夫卡在他的小说《老光棍布鲁姆费尔德》中有一个经典的象征――两个欢蹦乱跳的“小球”,它们不断骚扰捉弄着主人公,无法摆脱.《拖车之夜》里女演员的生活也有着无形的“小球”,更为可悲的是:对此她早已习惯,不想摆脱.
人们总爱乐观地引用卢梭的话“人是生而自由的”,但总有意无意地忘了后半句:“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是的,人只要降生在这个庞大的网络式的社会结构之中,还谈什么真正的自由?
小号篇(五) 救赎之路
―――我看维姆·文德斯的《距托纳里12英里》(12 Miles to Trona)
一个病危男子开车来到一个诊所,可惜诊所不开业.而下一个医院还有12英里.在驱车赶往那里的过程中,他倍尝痛苦和惊恐,却也伴随着美妙绚丽的眩昏感觉.中途,这个男子实在挺不住了,这时,一位年轻的姑娘开车至此,把他送往了医院.
我觉得影片除了细致深刻地描述了人的惊恐而又美妙的濒死体验外,更试图探讨困扰西方人几千年的老问题――救赎.病危男子的求生之路,就是他的救赎之路.他想尽一切办法让自己清醒:听摇滚乐、开窗吹冷风、拍打自己的脸颊,可最后还是撑不住了,终于向神发出了他的哀哀求告:“上帝呀,救救我吧!”可见,在导演眼里,这位男子的自我救赎之路已经走入绝境.是上帝的化身――年轻的姑娘完成了对他的救赎.
小号篇(六)对政治真实性的置疑
―――我看斯派克·李的《我们将被掠夺》(We Wuz Rubbed)
激进的黑人电影先锋斯派克.李用这十分钟把镜头对准2000年总统大选失败后的戈尔幕僚.他们回忆着两年前那个紧张的选举夜,回忆着如何攻陷一个个州,却最终以极微弱的票数落败.这些幕僚们也谈到戈尔在选前、选中和选后的各种状态.斯派克.李纪录的10分钟,是政治人物回顾政治事件的10分钟,他们或许也都对那个时候最紧张的10分钟记忆犹新.
――我看阿基.考里斯马基的《狗没有地狱》(Dogs have no hell)
影片讲述了一个年岁很老的男子出狱后,到酒吧找到了一个同样年岁很老的女人,然后为她买了结婚戒指,带着她蹋上开往莫斯科的列车.女人望着一直默默无言的男人:“你后悔了吗?”男人回答:“外面一片漆黑,我们却在这车厢里.”
影片叙事极为冷静,刻骨铭心的爱恋在这里象舒缓的流水,自然、淡然.可以想象,男人一定在狱里呆了很多年,而女人也等了他很多年.女人也许是男人活下来的唯一希望,在阴湿的牢里,男人一定无数次地想起他的女人,想起出狱后与她的重逢.可重逢却是在极为平淡的气氛中进行.是他们都老了,岁月打磨掉了他们的激情?还是因为生活本就是这样波澜不惊,所有的惊涛骇浪只存在故事和想象里?在平淡的叙事中,导演却配了极为热烈的交响音乐,他是想告诉观众:激情隐藏在主人公的心里还是潜伏在生活的表象之后?
“Dogs have no hell”,我不知道这句话是否是波兰的民谚,是否有它独特的语境和含义.单纯从影片看,我的理解是狗没有地狱,也因此而失去了天堂.地狱和天堂都是由人而设,为人而设.梦想和现实,地狱和天堂.,它们的界限谁能索解?
小号篇(二) 恐怖中的宁静
――我看维克多·艾里斯的《生命线》:(life line)
影片象一首优美的田园诗,记录了西班牙一个乡村的平静生活:婴儿在酣睡,憔悴的母亲躺在一旁,一个大男孩执著地往胳膊上划着手表,试图窃听时间的秘密,而其他的人也在各自的轨迹上忙碌而安详.后来婴儿的脐带出血,惊醒了沉睡中的母亲和村庄.一阵忙碌后,孩子安然无恙,母亲宽慰柔美的摇篮曲回响在村庄的上空.最后的报纸镜头显示了时间:1940年6月28日.
影片确实洋溢着宁静之美.在这个世外桃源般的乡下,时间仿佛停止了,人们只感到空间的质感.
但影片并非单纯的艺术展示,三次出现的报纸镜头让我们看到平静的叙事中导演的并不平静的思想呢喃.报纸上是一张照片:三个纳粹青年,稚气未脱,青春无邪.当它第一次出现时也许是作为普通的静物来营造影片的氛围,但当它第三次出现,就已经成为了载负着导演思想的象征了.乡村的平静让我们感动,但这种平静会持续多久?新生的婴儿让我们悸动,但他出生后就面对着战火纷飞的世界.他会健康成长吗?他会成为报纸照片上的微笑的杀人者还是被杀者?在优美宁静的背后,我分明听到了维克多·艾里斯对人类命运的忧郁感伤的叹息.
小号篇(三)人类历史的10分钟缩影
我看沃纳·赫尔措格的《千年》(The Thousand years older)
影片以记录片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原始部落被现代人发现并融入现代文明的过程.
1981年,处于石器时代的沃尔人部落被探险队发现,并接受了治疗;20年后,当现代人再次进入他们的领域时,他们已经给赤裸的身体裹上了T恤,其首领还坐过飞机,与白种女人做过爱.只是他们曾经原始健硕的身体也染上了现代人一样的病症.
影片表现了现代文明与原始文明的冲突和融合,也通过一个原始部落20年的演变,高度浓缩了整个人类的进化史.
当身穿文明之衣的首领因为身体虚弱,甚至不能在语言上完成对自己过去杀死白人的英雄故事的讲述时,他是否会留恋当年赤身裸体的雄壮往昔?部落首领身体的急剧衰弱难道不是现代人类的隐喻?当现代人的食欲和性欲都要用各种药物来刺激时,我们是否应该自问:在几千年的时间里,我们到底是进化了还是退化了?
小号篇(四) 现代人的另一种物化
我看吉姆·贾木许的《拖车之夜》(Int.Trailer.Night.)
影片描述了一个女演员在豪华拖车里休息的十分钟.
这十分钟里,女演员一边打电话一边接受着来自剧组的各种检查,最后,当她离开时,饭也没吃,身体也没得到休息.女演员回头望了一眼她刚刚“休息”过十分钟的拖车,目光满是留恋.
钱和科技都可以使人物化,而这部影片则表现了另一种物化,即社会结构对人的物化.在剧组里,女演员就是一个网络中的因子,就像影片开始介绍的那部被修理的空调,随时接受检查.她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哪怕短短的十分钟.
其实想想这种对个人空间和时间的骚扰是很可怕的.朱自清曾经说过,当他不得独处,被孩子的吵闹不断侵扰时,甚至想到了自杀.可见痛苦大焉.确实,当人孤独的灵魂连最后的栖息之地都失去时,人便成了“物”,成了被巨大社会机器操纵的“操作物”了.
卡夫卡在他的小说《老光棍布鲁姆费尔德》中有一个经典的象征――两个欢蹦乱跳的“小球”,它们不断骚扰捉弄着主人公,无法摆脱.《拖车之夜》里女演员的生活也有着无形的“小球”,更为可悲的是:对此她早已习惯,不想摆脱.
人们总爱乐观地引用卢梭的话“人是生而自由的”,但总有意无意地忘了后半句:“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是的,人只要降生在这个庞大的网络式的社会结构之中,还谈什么真正的自由?
小号篇(五) 救赎之路
―――我看维姆·文德斯的《距托纳里12英里》(12 Miles to Trona)
一个病危男子开车来到一个诊所,可惜诊所不开业.而下一个医院还有12英里.在驱车赶往那里的过程中,他倍尝痛苦和惊恐,却也伴随着美妙绚丽的眩昏感觉.中途,这个男子实在挺不住了,这时,一位年轻的姑娘开车至此,把他送往了医院.
我觉得影片除了细致深刻地描述了人的惊恐而又美妙的濒死体验外,更试图探讨困扰西方人几千年的老问题――救赎.病危男子的求生之路,就是他的救赎之路.他想尽一切办法让自己清醒:听摇滚乐、开窗吹冷风、拍打自己的脸颊,可最后还是撑不住了,终于向神发出了他的哀哀求告:“上帝呀,救救我吧!”可见,在导演眼里,这位男子的自我救赎之路已经走入绝境.是上帝的化身――年轻的姑娘完成了对他的救赎.
小号篇(六)对政治真实性的置疑
―――我看斯派克·李的《我们将被掠夺》(We Wuz Rubbed)
激进的黑人电影先锋斯派克.李用这十分钟把镜头对准2000年总统大选失败后的戈尔幕僚.他们回忆着两年前那个紧张的选举夜,回忆着如何攻陷一个个州,却最终以极微弱的票数落败.这些幕僚们也谈到戈尔在选前、选中和选后的各种状态.斯派克.李纪录的10分钟,是政治人物回顾政治事件的10分钟,他们或许也都对那个时候最紧张的10分钟记忆犹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