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介绍云冈石窟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09 02:43:37
请介绍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市西16公里的武周山麓,武州川的北岸.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一公里.现存主要洞窟45个,计1100多个小龛,大小造像 51000余尊,它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石窟群之一,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云冈石窟是在北魏中期齐凿的.北魏经历了“太武灭佛”、“文成复法”.文成帝和平年间(460——465)云冈石窟开始大规模营造,到孝明帝正光五年( 524)建成,前后计60多年.初由著名的高僧昙曜主持,“于京城西武州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现第16至20窟就是“昙曜五窟”.现存洞窟大部分凿于太和十八年( 494)迁洛前.据《水经注》记载,当时“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日新眺”.
云冈石窟雕刻在我国三大石窟中以造像气魄雄伟、内容丰富多彩见称.最小的佛像 2公分.最大的高达17米,多为神态各异的宗教人物形象.石窟有形制多样的仿木构建筑物,有主题突出的佛传浮雕,有精雕细刻的装饰纹样,还有栩栩如生的乐舞雕刻,生动活泼,琳琅满目.其雕刻艺术继承并发展了秦汉雕刻艺术传统,吸收和融合了佛教艺术的精华,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对后来隋唐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我国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中国与亚洲国家友好往来、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云冈第五、六窟在云冈石窟群中部,为孝文帝迁洛前约465——494年开凿的一组双窟.庙前有清顺治帝八年(1651)建造的五间四层木楼阁,朱红柱栏,琉璃瓦顶,颇为壮观.第五窟开作椭圆形草庐形式,分前后室.后室北壁本尊l]释迦牟l]坐像,高17米,为云冈最大的佛像,外部经唐代泥塑重装.窟内满雕佛龛造像.窟西侧刻有两佛对坐l]菩提l]下,顶部浮雕飞天,线条优美.第 6窟平面近方形,中央是一个连接窟顶的二层方形塔往,高约14米,塔柱上雕有四方佛,上面四角各有一座九层出檐小塔,驮于象背上.窟四壁满雕佛l]菩l]l]罗l]l]飞l]等造像.窟顶有三十三诸天及各种骑乘,令人目不暇接.环绕塔柱四面和东南西三壁的中下部,刻有33幅描写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成道的佛传故事浮雕,内容连贯,构图精巧.此窟规模宏伟,雕饰富丽,内容丰富,技法精炼,是云冈石窟中有代表性的一窟,也是中期造像艺术汇集的大检阅.
云冈第七、八窟位于云冈石窟的中部,为一组双窟,是云冈石窟第二期开凿较早的石窟.七窟前现存的木构建筑,是l]顺治l]八年(1651)修建.七、八窟平面均为长方形,窟内布局上下分层,左右分段.七窟后室北壁上层天幕龛的中央,雕一交脚弥勒菩萨像,坐于狮子座上,左右备一倚坐佛像,边为二胁侍菩萨.内容仍为三世佛,且出现了造像组合.下龛为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壁与窟顶相接处雕一排伎乐人像,各执乐器演奏.东西两壁对称开凿,壁与顶部相接处雕一排千佛.下分四层雕有八个不同的佛龛.南壁凿有一门一窗,左右两侧各雕四个佛龛.门窗间有六个供养人和伎乐天人像.明窗内雕菩萨和禅定比丘.内拱内雕力上、护法天王和飞天.顶部分格雕平棋,中为团莲,周雕飞天,把整个窟顶装饰得花团锦簇.第七、八窟与前期窟群比,在形制、内容、造像构成、题材等方面出现了诸多变化,从中折射出北魏社会变革的洪流.
昙曜五窟现编号第16——20窟,是由昙曜和尚主持开凿的第一期窟洞,也是云冈石窟最引人注目的部分之一.据《魏书·释老志》载:“和平初,……昙曜白帝,于京城西武州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以道武、明元、太武、景穆、文成五帝为楷模,雕刻五尊大像.这五窟规模宏大,气魄雄伟.形制上共同特点是外壁满雕千佛,大体上都摹拟椭圆形的草庐形式,无后室.造像主要是三世佛(过去、未来、现在),主佛形体高大,占窟内主要位置.
第16窟本尊释迦立像高13.5米,而相清秀,英俊潇洒.第17窟正中为菩萨装的交脚弥勒坐像,高15.6米,窟小像大,咄咄逼人.
第18窟本尊为身披千佛袈裟的释迦立像,高15.5米,气势磅礴;东壁上层的众弟子造像造型奇特,技法娴熟.第19窟本尊为释迦坐像,高16.8米,为云冈第二大造像.第20窟为露天造像,正中为释迦坐像,高13.75米,为云冈石窟的代表作,面都半圆,深目高鼻,眼大唇薄.大耳垂肩,两肩齐挺,造型雄伟,气势浑厚.
云冈五华洞位于云冈石窟中部的第 9——13窟.这五窟因请代施泥彩绘而得名.第 9、10窟为一组前后室结构的双窟,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484),太和十三年竣工,辽代曾在此兴建崇福寺.两窟平面近方形.前定南壁凿成八角列柱,东西壁上部雕出三间访木构建筑的佛龛,余壁满雕佛像、飞天.后室窟门上雕有明窗,北壁主佛是释迦佛.第10窟主像是弥勒.后室门拱内外两面有精雕图案花纹,结构严谨,富于变化.第11——13窟是一组,具有前后窟的第12窟为中心窟.11窟中立方塔柱,塔柱四面上下开龛造像,除南面上龛为弥勒外,均为释迦立像.东壁上部有北魏太和七年( 483)造像题记,是研究云冈开凿史的重要资料.窟东北有太和二十年( 496)铭龛和七佛立像.第12窟前正室和东西壁上部均雕出三间仿木构建筑屋形佛龛,前列两柱,洞开三门,窟顶雕有伎乐天,手l]排l]l]琵l]l]横l]、束腰鼓等乐器,是研究音乐史的重要资料.第13窟本尊是交脚弥勒菩萨,高约13米,右臂下雕一力士托扛,既产生了力学作用,又兼具装饰效果.南壁上层的七佛立像和东壁下层的供养天人,皆为窟中精品.东壁佛龛形制各异.五华洞雕饰绮丽,丰富多彩,是研究北魏历史、艺术、音乐、舞蹈、书法和建筑的珍贵资料,为云冈石窟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云冈东部窟群,指云冈石窟东端1——4,均为塔洞.第1、2窟为同期开的一组,凿于孝文帝迁洛前,窟内中央雕造方形塔柱,四面开龛造像.第一窟主像l]弥l],塔南面下层雕释迦多宝像,上层雕释迦像.浮雕五层小塔,是研究北魏建筑的形象资料.第二窟是释迦像,塔南面下层雕释迦多宝像,上层雕三世佛.两窟南壁窟门两侧都雕有维摩、文殊.第三窟为云冈石窟中规模最大的洞窟,前立壁高约25米,传为昙曜译经楼.窟分前后两室.前室上部左右各雕一塔,中雕方形窟室,主像为弥勒,壁面满雕千佛.后室南面两侧雕刻有面貌圆润、肌肉丰满、农纹流畅的一佛三菩萨.坐像高约10米,二菩萨立像高6.2米.从风格和雕刻手法上看,很可能是初唐时的作品.第四窟风化水蚀严重,南壁窟门上方有北魏正光年间铭记,是云冈石窟现存最晚的铭记.
云冈西部窟群包括云冈石窟西部第21至45窟,以及一些未编号的小窟小龛.大多属于北魏太和十八年( 494)以后的作品.其特点是不成组的窟多,中小窟多,作为补刻的小龛多.造像多为瘦骨清相,衣纹下部褶纹重叠,神态文雅秀丽,藻井中飞天飘逸洒脱,具有浓厚l]汉l]风格,与“龙门期”雕刻十分接近.其中第38窟北壁“幢倒乐神”浮雕,是研究北魏杂伎的形象资料.
第39窟中心五层塔柱,塔身每面作五间,六柱,柱头上斗拱承托出檐,天平座,每层间阔高度皆小于下层,稳重隽秀,是研究早期造塔的重要资料.第40窟整体布局巧妙地运用装饰艺术,使洞窟格式、构图既有规律,又有变化,提高了石窟艺术的格调.
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市西16公里的武周山麓,武州川的北岸.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一公里.现存主要洞窟45个,计1100多个小龛,大小造像 51000余尊,它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石窟群之一,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云冈石窟是在北魏中期齐凿的.北魏经历了“太武灭佛”、“文成复法”.文成帝和平年间(460——465)云冈石窟开始大规模营造,到孝明帝正光五年( 524)建成,前后计60多年.初由著名的高僧昙曜主持,“于京城西武州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现第16至20窟就是“昙曜五窟”.现存洞窟大部分凿于太和十八年( 494)迁洛前.据《水经注》记载,当时“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日新眺”.
云冈石窟雕刻在我国三大石窟中以造像气魄雄伟、内容丰富多彩见称.最小的佛像 2公分.最大的高达17米,多为神态各异的宗教人物形象.石窟有形制多样的仿木构建筑物,有主题突出的佛传浮雕,有精雕细刻的装饰纹样,还有栩栩如生的乐舞雕刻,生动活泼,琳琅满目.其雕刻艺术继承并发展了秦汉雕刻艺术传统,吸收和融合了佛教艺术的精华,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对后来隋唐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我国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中国与亚洲国家友好往来、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云冈第五、六窟在云冈石窟群中部,为孝文帝迁洛前约465——494年开凿的一组双窟.庙前有清顺治帝八年(1651)建造的五间四层木楼阁,朱红柱栏,琉璃瓦顶,颇为壮观.第五窟开作椭圆形草庐形式,分前后室.后室北壁本尊l]释迦牟l]坐像,高17米,为云冈最大的佛像,外部经唐代泥塑重装.窟内满雕佛龛造像.窟西侧刻有两佛对坐l]菩提l]下,顶部浮雕飞天,线条优美.第 6窟平面近方形,中央是一个连接窟顶的二层方形塔往,高约14米,塔柱上雕有四方佛,上面四角各有一座九层出檐小塔,驮于象背上.窟四壁满雕佛l]菩l]l]罗l]l]飞l]等造像.窟顶有三十三诸天及各种骑乘,令人目不暇接.环绕塔柱四面和东南西三壁的中下部,刻有33幅描写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成道的佛传故事浮雕,内容连贯,构图精巧.此窟规模宏伟,雕饰富丽,内容丰富,技法精炼,是云冈石窟中有代表性的一窟,也是中期造像艺术汇集的大检阅.
云冈第七、八窟位于云冈石窟的中部,为一组双窟,是云冈石窟第二期开凿较早的石窟.七窟前现存的木构建筑,是l]顺治l]八年(1651)修建.七、八窟平面均为长方形,窟内布局上下分层,左右分段.七窟后室北壁上层天幕龛的中央,雕一交脚弥勒菩萨像,坐于狮子座上,左右备一倚坐佛像,边为二胁侍菩萨.内容仍为三世佛,且出现了造像组合.下龛为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壁与窟顶相接处雕一排伎乐人像,各执乐器演奏.东西两壁对称开凿,壁与顶部相接处雕一排千佛.下分四层雕有八个不同的佛龛.南壁凿有一门一窗,左右两侧各雕四个佛龛.门窗间有六个供养人和伎乐天人像.明窗内雕菩萨和禅定比丘.内拱内雕力上、护法天王和飞天.顶部分格雕平棋,中为团莲,周雕飞天,把整个窟顶装饰得花团锦簇.第七、八窟与前期窟群比,在形制、内容、造像构成、题材等方面出现了诸多变化,从中折射出北魏社会变革的洪流.
昙曜五窟现编号第16——20窟,是由昙曜和尚主持开凿的第一期窟洞,也是云冈石窟最引人注目的部分之一.据《魏书·释老志》载:“和平初,……昙曜白帝,于京城西武州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以道武、明元、太武、景穆、文成五帝为楷模,雕刻五尊大像.这五窟规模宏大,气魄雄伟.形制上共同特点是外壁满雕千佛,大体上都摹拟椭圆形的草庐形式,无后室.造像主要是三世佛(过去、未来、现在),主佛形体高大,占窟内主要位置.
第16窟本尊释迦立像高13.5米,而相清秀,英俊潇洒.第17窟正中为菩萨装的交脚弥勒坐像,高15.6米,窟小像大,咄咄逼人.
第18窟本尊为身披千佛袈裟的释迦立像,高15.5米,气势磅礴;东壁上层的众弟子造像造型奇特,技法娴熟.第19窟本尊为释迦坐像,高16.8米,为云冈第二大造像.第20窟为露天造像,正中为释迦坐像,高13.75米,为云冈石窟的代表作,面都半圆,深目高鼻,眼大唇薄.大耳垂肩,两肩齐挺,造型雄伟,气势浑厚.
云冈五华洞位于云冈石窟中部的第 9——13窟.这五窟因请代施泥彩绘而得名.第 9、10窟为一组前后室结构的双窟,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484),太和十三年竣工,辽代曾在此兴建崇福寺.两窟平面近方形.前定南壁凿成八角列柱,东西壁上部雕出三间访木构建筑的佛龛,余壁满雕佛像、飞天.后室窟门上雕有明窗,北壁主佛是释迦佛.第10窟主像是弥勒.后室门拱内外两面有精雕图案花纹,结构严谨,富于变化.第11——13窟是一组,具有前后窟的第12窟为中心窟.11窟中立方塔柱,塔柱四面上下开龛造像,除南面上龛为弥勒外,均为释迦立像.东壁上部有北魏太和七年( 483)造像题记,是研究云冈开凿史的重要资料.窟东北有太和二十年( 496)铭龛和七佛立像.第12窟前正室和东西壁上部均雕出三间仿木构建筑屋形佛龛,前列两柱,洞开三门,窟顶雕有伎乐天,手l]排l]l]琵l]l]横l]、束腰鼓等乐器,是研究音乐史的重要资料.第13窟本尊是交脚弥勒菩萨,高约13米,右臂下雕一力士托扛,既产生了力学作用,又兼具装饰效果.南壁上层的七佛立像和东壁下层的供养天人,皆为窟中精品.东壁佛龛形制各异.五华洞雕饰绮丽,丰富多彩,是研究北魏历史、艺术、音乐、舞蹈、书法和建筑的珍贵资料,为云冈石窟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云冈东部窟群,指云冈石窟东端1——4,均为塔洞.第1、2窟为同期开的一组,凿于孝文帝迁洛前,窟内中央雕造方形塔柱,四面开龛造像.第一窟主像l]弥l],塔南面下层雕释迦多宝像,上层雕释迦像.浮雕五层小塔,是研究北魏建筑的形象资料.第二窟是释迦像,塔南面下层雕释迦多宝像,上层雕三世佛.两窟南壁窟门两侧都雕有维摩、文殊.第三窟为云冈石窟中规模最大的洞窟,前立壁高约25米,传为昙曜译经楼.窟分前后两室.前室上部左右各雕一塔,中雕方形窟室,主像为弥勒,壁面满雕千佛.后室南面两侧雕刻有面貌圆润、肌肉丰满、农纹流畅的一佛三菩萨.坐像高约10米,二菩萨立像高6.2米.从风格和雕刻手法上看,很可能是初唐时的作品.第四窟风化水蚀严重,南壁窟门上方有北魏正光年间铭记,是云冈石窟现存最晚的铭记.
云冈西部窟群包括云冈石窟西部第21至45窟,以及一些未编号的小窟小龛.大多属于北魏太和十八年( 494)以后的作品.其特点是不成组的窟多,中小窟多,作为补刻的小龛多.造像多为瘦骨清相,衣纹下部褶纹重叠,神态文雅秀丽,藻井中飞天飘逸洒脱,具有浓厚l]汉l]风格,与“龙门期”雕刻十分接近.其中第38窟北壁“幢倒乐神”浮雕,是研究北魏杂伎的形象资料.
第39窟中心五层塔柱,塔身每面作五间,六柱,柱头上斗拱承托出檐,天平座,每层间阔高度皆小于下层,稳重隽秀,是研究早期造塔的重要资料.第40窟整体布局巧妙地运用装饰艺术,使洞窟格式、构图既有规律,又有变化,提高了石窟艺术的格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