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观后感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06 07:45:59
2012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
解题思路: 读后感是读书笔记的一种形式。日常生活中我们阅读一本书、学习一篇文章或读了一首诗之后,把所产生的感想、体会和收获写出来这就是读后感。无疑“感”是核心,“感”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真切道理或精湛的思想;也可以是受书中内容的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出来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现象的感触和评论。 读后感的突出特点即“读”是“感”的基础,“感”是“读”的结果 ,“感”因“读”而来,所以首先得在“读”上下功夫。切记:认真、仔细地读是写好读后感的前提! 读后感写作的一般结构是:引——议——联——结。
解题过程:
观2012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有感
今天晚上,我观看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这次感动中国人物有:朱光亚、刘金国、杨善洲、吴孟超、张平宜、胡忠、谢晓君、吴菊萍、孟佩杰、刘伟、阿里木。另外节衣缩食资助众多儿童上学的白方礼老人获得《感动中国》特别致敬。
但是,在这些人物中,最令我感动的是张平宜。
这里曾被人称为“隐形的村落”。从1959年开始,因为麻风病的蔓延,当地政府在此建立了麻风康复村,对麻风病人实行隔离集中的治疗,并持续了半个多世纪。
张平宜看到,村庄里到处都是游荡的孩子,这让她想到,“这里总该有所学校吧?”唯一的小学,在海拔1800米的山上。教室是两间破土房子,没有一扇完整的窗户。学校的招牌,是小偷唯一看得上的财产,早已被盗。这里挤着70多个学生,大部分只能站着听课,孩子们的脸都很脏,“脏到只能看见两颗眼珠子”。如果连这所学校都垮了,张平宜不知道这些生长在麻风病阴影下的孩子还能有什么希望。她向老师许诺:“你留下来,我去筹钱盖一所新的学校。”
2002年,正如她承诺的那样,崭新的学校已经在大营盘建成了。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王晓晖这样评价张平宜:一只希望的青鸟,飞过海峡,落在大山中被遗忘的角落。当人们看到久违的笑容和自信浮现在麻风村人的脸上,就会明白希望之翼的真正含义。
推选委员彭长城说:为了一个底层群体的生活和尊严,为了打破这个群体的宿命,她勇敢地去挑战去行动。她对人性的关怀和尊重,已到了捍卫的程度。
感人心者,人恒感激之;动人心者,人恒敬佩之。
感动是一首歌。感动是一种幸福。读懂他们的故事,你就会感动。有的时候,感动就在我们身边;有的时候,我们也需要感动;有的时候,我们铭记感动;有的时候, 我们也可以感动他人!
最终答案:略
解题过程:
观2012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有感
今天晚上,我观看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这次感动中国人物有:朱光亚、刘金国、杨善洲、吴孟超、张平宜、胡忠、谢晓君、吴菊萍、孟佩杰、刘伟、阿里木。另外节衣缩食资助众多儿童上学的白方礼老人获得《感动中国》特别致敬。
但是,在这些人物中,最令我感动的是张平宜。
这里曾被人称为“隐形的村落”。从1959年开始,因为麻风病的蔓延,当地政府在此建立了麻风康复村,对麻风病人实行隔离集中的治疗,并持续了半个多世纪。
张平宜看到,村庄里到处都是游荡的孩子,这让她想到,“这里总该有所学校吧?”唯一的小学,在海拔1800米的山上。教室是两间破土房子,没有一扇完整的窗户。学校的招牌,是小偷唯一看得上的财产,早已被盗。这里挤着70多个学生,大部分只能站着听课,孩子们的脸都很脏,“脏到只能看见两颗眼珠子”。如果连这所学校都垮了,张平宜不知道这些生长在麻风病阴影下的孩子还能有什么希望。她向老师许诺:“你留下来,我去筹钱盖一所新的学校。”
2002年,正如她承诺的那样,崭新的学校已经在大营盘建成了。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王晓晖这样评价张平宜:一只希望的青鸟,飞过海峡,落在大山中被遗忘的角落。当人们看到久违的笑容和自信浮现在麻风村人的脸上,就会明白希望之翼的真正含义。
推选委员彭长城说:为了一个底层群体的生活和尊严,为了打破这个群体的宿命,她勇敢地去挑战去行动。她对人性的关怀和尊重,已到了捍卫的程度。
感人心者,人恒感激之;动人心者,人恒敬佩之。
感动是一首歌。感动是一种幸福。读懂他们的故事,你就会感动。有的时候,感动就在我们身边;有的时候,我们也需要感动;有的时候,我们铭记感动;有的时候, 我们也可以感动他人!
最终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