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传说中哈佛大学图书馆上训言的内幕..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05 18:59:46
求传说中哈佛大学图书馆上训言的内幕..
传说中.
哈佛大学有图书馆(这是真的...)
还传说
说那图书馆墙上有训言(或者叫格言什么的)
听说很启发 很励志.(初中班主任还读过...)
但是吧
前两天 我在一个地方看见那玩意的英文版了
作为高中英语成绩常年不过50分的人..
我都能看出来其中语法问题..
最搞是其中一句"study this matter"...(看着像谷歌翻译出来的.)
我对它的真实性表示怀疑..
请问有大仙知道内幕吗?
那玩意有 或者没有?
上图.
传说中.
哈佛大学有图书馆(这是真的...)
还传说
说那图书馆墙上有训言(或者叫格言什么的)
听说很启发 很励志.(初中班主任还读过...)
但是吧
前两天 我在一个地方看见那玩意的英文版了
作为高中英语成绩常年不过50分的人..
我都能看出来其中语法问题..
最搞是其中一句"study this matter"...(看着像谷歌翻译出来的.)
我对它的真实性表示怀疑..
请问有大仙知道内幕吗?
那玩意有 或者没有?
上图.
那是无中生有的“哈佛图书馆墙上的训言”
伪“训言”是怎样流传的
中广网北京1月27日消息 近日,记者接到上海市田园高级中学英语教研组组长陈应宏老师的来信,反映部分媒体刊载的“哈佛图书馆墙上的训言”内容不真实.他担心,披上“哈佛”外衣的这些原本不存在的“训言”,会通过其他报纸杂志、互联网等,以讹传讹,流传越来越广.
无中生有的“哈佛图书馆墙上的训言”
“One day,has not been able again to come.”(一天过完,不会再来.)
“Studies this matter,lacks the time,but is lacks diligently.”(学习这件事,不是缺乏时间,而是缺乏努力.)
……
如果不是亲眼看到这些错误频出的英文版“哈佛图书馆自修室墙上的训言”,陈应宏恐怕不会想到,他会在某一天与大洋彼岸的哈佛大学图书馆建立联系.
陈应宏在2009年12月初被告知,学校要请广告公司制作一批中英文对照的标语展板,内容是20句哈佛图书馆墙上的中英文训言.然而,当发现这些训言的英文“一塌糊涂”,有的连主语都没有时,他感到非常意外,并在去年12月14日给哈佛大学图书馆发了一封电子邮件,向其求证是否有这些“训言”.
第二天,哈佛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 Deborah Kelley-Milburn回复了陈应宏的邮件:“已经有很多人就这个问题询问过我们.我想,这是一个在互联网上流传的民间传说.我们哈佛大学里的各家图书馆(哈佛大学共有70余家图书馆——记者注)都没有这类‘训言’.”
他进而求证:哈佛大学的校训是什么?结果被告知,哈佛大学的校训是拉丁文“VERITAS”(即中文“真理”的意思——记者注).这一校训与陈应宏提出质疑的那20句所谓的“哈佛图书馆墙上的训言”显然大相径庭.
伪“训言”传播路线图
记者发现,至少可以追溯到2008年3月1日,在一些网络论坛上就有了对这个话题的讨论.有网友在一个名叫“雨巷寻香”的交流英语翻译论坛上发帖,讨论“《哈佛大学图书馆警句》的比较正式的翻译”.
发起话题的论坛管理员称,网上流传的关于哈佛大学图书馆墙上的一些中文语句“被译成不明不白的英语,有些更被传为‘哈佛校训’”.他担心,网上乱传的东西,会被一些人误以为英文佳句范例.
记者发现,在原始帖子中的中英文警句共20句,其中,中文的内容与此后刊发在杂志和图书上的几乎没有差别,但英文的内容却与此后的版本差别很大.
该帖很快在“雨巷寻香”论坛中引起热烈讨论,管理员对一些重要的进展进行批注.例如,他指出,有些英文警句实际上是通过相关软件从中文逐字逐词“翻译”过来的.
2008年3月,《读者》杂志在当年第7期上刊登了作者署名为“爱谁谁”的《哈佛图书馆墙上的训言》一文,但只有中文内容.
同年6月,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哈佛图书馆墙上的训言》一书.作者是丹尼·冯,他在简介中称自己1991年毕业于北京某高校,彼时就职于美国密歇根州的一家公司.有媒体报道,中关村图书大厦2008年12月29日至2009年1月4日排行榜中,社科类书籍《哈佛图书馆墙上的训言》销售排名第七.
2008年11月至12月,《三晋都市报》对《哈佛图书馆墙上的训言》一书的部分内容进行了连载.2009年1月30日,《解放日报》春节特刊的第8版用了大半个版面刊载了这20条“训言”以及书中部分内容.
与此同时,网络上对所谓“训言”真实性的质疑一直没有停止过.其中就有人联系了哈佛大学图书馆或去过哈佛大学图书馆的人,求证这些训言是否真的存在.
但这并没能阻止这些无中生有的“训言”的传播:仍有许多网友在论坛或自己的博客上转贴这些“训言”;一些学校还把它们制作成双语展板,布置在学校的教室和走廊的墙上.
尽管丹尼·冯在《哈佛图书馆墙上的训言》一书中提到的英文版的训言和网上流传的版本并不相同,还存在语法问题,但这些“训言”却误导了相当一部分读者.
有的读者后来在写文章时引用了该书中的某些“训言”,发表在报纸杂志上,这其中甚至包括一些比较重要的理论性文章(如2008年第7期《新湘评论》刊载的《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党的建设》一文),进而造成了更大范围的谬传.此外,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的“财富星空”节目也曾播出过这些“训言”.
作者承认编造“训言”
陈应宏曾给《读者》杂志编辑部打电话询问刊载《哈佛图书馆墙上的训言》一事,该杂志副总编辑侯润章称,该文章是作者投稿过来的,文责自负.
《哈佛图书馆墙上的训言》作者丹尼·冯在该书的“前言”中写道:“虽然没有实力进入哈佛大学学习,但我知道很多中国人都有哈佛梦,梦想进入那位于马萨诸塞州的美丽大学.国内的朋友来美国玩儿时,我带他们到东部游览,哈佛是一定要去的.每次到那座神圣而美丽的学府,参观它那古老而朴素的图书馆时,看到哈佛图书馆墙上的训言时,我都会有一番新的感悟.”
陈应宏给丹尼·冯发邮件求证:“这是真的来自于哈佛大学图书馆墙上的训言呢,还是您杜撰的一个国际玩笑?或者是文化洋垃圾?如果真有,那么请您把英文原版发过来让我欣赏一下.”
但他一直没有收到作者的回复,于是便给出版该书的出版社打电话询问此事.该书的责任编辑之一告诉他,她只负责内容的文字校对工作,也没有见过这些“训言”的英文原文,需要联系作者核实后再给答复.
今年1月4日,在与出版社总编辑的电话沟通中,陈应宏被告知,出版社已联系上了作者,作者承认这些所谓的“训言”确实是没有的.因此,出版社将在网站上把相关介绍撤掉,并且不再印刷该书.陈应宏告诉记者,1月5日,出版社的网站上就没有关于该书的介绍了.
“该书的策划人在1月5日下午专门给我打了电话,表示道歉,承认自己把关不严.”陈应宏说.
伪“训言”流传的危害
有网友指出,伪“训言”之所以在我国网络盛传可能有以下几点原因:1.名校效应.哈佛大学是国际知名大学,冠以它的名字,自然能吸引很多眼球;2.这些所谓的名言警句,确实也是很有道理的,大家喜欢;3.国人的盲从心理,一般不会去对事情的真实性较真儿的.
陈应宏对这些无中生有的“训言”对社会可能带来的危害表示担忧:“以前只听说过在中考或高考的语文作文中,有考生编造所谓的‘名人名言’或类似的训言,唬得个别阅卷老师也拿不准真假,现在没想到,竟然有正规出版社策划、编造出的‘哈佛训言’来欺骗大众.这种现象如不予以揭露,不仅会让更多的国人上当受骗,对此奉为经典,还会有更多的‘牛津训言’、‘剑桥训言’,甚至‘北大训言’、‘清华训言’问世.”
陈应宏表示,这些所谓的训言本身并没有害处.在他看来,书中提到的这些“哈佛图书馆墙上的训言”,其实是按照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编造出来的.
“为什么要披上洋外衣呢?说明作者或出版社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不顾社会影响.”陈应宏说,他希望作者能严格自律,不要为经济利益而放弃道德底线;新闻界和出版界要把工作做得更扎实、更细致,坚决杜绝类似的“伪文化”和“伪洋文化”.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编:马凤娟
伪“训言”是怎样流传的
中广网北京1月27日消息 近日,记者接到上海市田园高级中学英语教研组组长陈应宏老师的来信,反映部分媒体刊载的“哈佛图书馆墙上的训言”内容不真实.他担心,披上“哈佛”外衣的这些原本不存在的“训言”,会通过其他报纸杂志、互联网等,以讹传讹,流传越来越广.
无中生有的“哈佛图书馆墙上的训言”
“One day,has not been able again to come.”(一天过完,不会再来.)
“Studies this matter,lacks the time,but is lacks diligently.”(学习这件事,不是缺乏时间,而是缺乏努力.)
……
如果不是亲眼看到这些错误频出的英文版“哈佛图书馆自修室墙上的训言”,陈应宏恐怕不会想到,他会在某一天与大洋彼岸的哈佛大学图书馆建立联系.
陈应宏在2009年12月初被告知,学校要请广告公司制作一批中英文对照的标语展板,内容是20句哈佛图书馆墙上的中英文训言.然而,当发现这些训言的英文“一塌糊涂”,有的连主语都没有时,他感到非常意外,并在去年12月14日给哈佛大学图书馆发了一封电子邮件,向其求证是否有这些“训言”.
第二天,哈佛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 Deborah Kelley-Milburn回复了陈应宏的邮件:“已经有很多人就这个问题询问过我们.我想,这是一个在互联网上流传的民间传说.我们哈佛大学里的各家图书馆(哈佛大学共有70余家图书馆——记者注)都没有这类‘训言’.”
他进而求证:哈佛大学的校训是什么?结果被告知,哈佛大学的校训是拉丁文“VERITAS”(即中文“真理”的意思——记者注).这一校训与陈应宏提出质疑的那20句所谓的“哈佛图书馆墙上的训言”显然大相径庭.
伪“训言”传播路线图
记者发现,至少可以追溯到2008年3月1日,在一些网络论坛上就有了对这个话题的讨论.有网友在一个名叫“雨巷寻香”的交流英语翻译论坛上发帖,讨论“《哈佛大学图书馆警句》的比较正式的翻译”.
发起话题的论坛管理员称,网上流传的关于哈佛大学图书馆墙上的一些中文语句“被译成不明不白的英语,有些更被传为‘哈佛校训’”.他担心,网上乱传的东西,会被一些人误以为英文佳句范例.
记者发现,在原始帖子中的中英文警句共20句,其中,中文的内容与此后刊发在杂志和图书上的几乎没有差别,但英文的内容却与此后的版本差别很大.
该帖很快在“雨巷寻香”论坛中引起热烈讨论,管理员对一些重要的进展进行批注.例如,他指出,有些英文警句实际上是通过相关软件从中文逐字逐词“翻译”过来的.
2008年3月,《读者》杂志在当年第7期上刊登了作者署名为“爱谁谁”的《哈佛图书馆墙上的训言》一文,但只有中文内容.
同年6月,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哈佛图书馆墙上的训言》一书.作者是丹尼·冯,他在简介中称自己1991年毕业于北京某高校,彼时就职于美国密歇根州的一家公司.有媒体报道,中关村图书大厦2008年12月29日至2009年1月4日排行榜中,社科类书籍《哈佛图书馆墙上的训言》销售排名第七.
2008年11月至12月,《三晋都市报》对《哈佛图书馆墙上的训言》一书的部分内容进行了连载.2009年1月30日,《解放日报》春节特刊的第8版用了大半个版面刊载了这20条“训言”以及书中部分内容.
与此同时,网络上对所谓“训言”真实性的质疑一直没有停止过.其中就有人联系了哈佛大学图书馆或去过哈佛大学图书馆的人,求证这些训言是否真的存在.
但这并没能阻止这些无中生有的“训言”的传播:仍有许多网友在论坛或自己的博客上转贴这些“训言”;一些学校还把它们制作成双语展板,布置在学校的教室和走廊的墙上.
尽管丹尼·冯在《哈佛图书馆墙上的训言》一书中提到的英文版的训言和网上流传的版本并不相同,还存在语法问题,但这些“训言”却误导了相当一部分读者.
有的读者后来在写文章时引用了该书中的某些“训言”,发表在报纸杂志上,这其中甚至包括一些比较重要的理论性文章(如2008年第7期《新湘评论》刊载的《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党的建设》一文),进而造成了更大范围的谬传.此外,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的“财富星空”节目也曾播出过这些“训言”.
作者承认编造“训言”
陈应宏曾给《读者》杂志编辑部打电话询问刊载《哈佛图书馆墙上的训言》一事,该杂志副总编辑侯润章称,该文章是作者投稿过来的,文责自负.
《哈佛图书馆墙上的训言》作者丹尼·冯在该书的“前言”中写道:“虽然没有实力进入哈佛大学学习,但我知道很多中国人都有哈佛梦,梦想进入那位于马萨诸塞州的美丽大学.国内的朋友来美国玩儿时,我带他们到东部游览,哈佛是一定要去的.每次到那座神圣而美丽的学府,参观它那古老而朴素的图书馆时,看到哈佛图书馆墙上的训言时,我都会有一番新的感悟.”
陈应宏给丹尼·冯发邮件求证:“这是真的来自于哈佛大学图书馆墙上的训言呢,还是您杜撰的一个国际玩笑?或者是文化洋垃圾?如果真有,那么请您把英文原版发过来让我欣赏一下.”
但他一直没有收到作者的回复,于是便给出版该书的出版社打电话询问此事.该书的责任编辑之一告诉他,她只负责内容的文字校对工作,也没有见过这些“训言”的英文原文,需要联系作者核实后再给答复.
今年1月4日,在与出版社总编辑的电话沟通中,陈应宏被告知,出版社已联系上了作者,作者承认这些所谓的“训言”确实是没有的.因此,出版社将在网站上把相关介绍撤掉,并且不再印刷该书.陈应宏告诉记者,1月5日,出版社的网站上就没有关于该书的介绍了.
“该书的策划人在1月5日下午专门给我打了电话,表示道歉,承认自己把关不严.”陈应宏说.
伪“训言”流传的危害
有网友指出,伪“训言”之所以在我国网络盛传可能有以下几点原因:1.名校效应.哈佛大学是国际知名大学,冠以它的名字,自然能吸引很多眼球;2.这些所谓的名言警句,确实也是很有道理的,大家喜欢;3.国人的盲从心理,一般不会去对事情的真实性较真儿的.
陈应宏对这些无中生有的“训言”对社会可能带来的危害表示担忧:“以前只听说过在中考或高考的语文作文中,有考生编造所谓的‘名人名言’或类似的训言,唬得个别阅卷老师也拿不准真假,现在没想到,竟然有正规出版社策划、编造出的‘哈佛训言’来欺骗大众.这种现象如不予以揭露,不仅会让更多的国人上当受骗,对此奉为经典,还会有更多的‘牛津训言’、‘剑桥训言’,甚至‘北大训言’、‘清华训言’问世.”
陈应宏表示,这些所谓的训言本身并没有害处.在他看来,书中提到的这些“哈佛图书馆墙上的训言”,其实是按照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编造出来的.
“为什么要披上洋外衣呢?说明作者或出版社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不顾社会影响.”陈应宏说,他希望作者能严格自律,不要为经济利益而放弃道德底线;新闻界和出版界要把工作做得更扎实、更细致,坚决杜绝类似的“伪文化”和“伪洋文化”.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编:马凤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