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生态学原理在园林中的应用有哪些?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06 09:27:27
生态学原理在园林中的应用有哪些?
1)自然式设计——与传统的规划设计相对应,通过植物群落设计和地形起伏处理,从形式上表现自然,立足于将自然引入城市的人工环境,美国奥姆斯特德(Frederic Law Olmsted)极为推崇此模式.
  2)乡土化设计——对区域的生态因子及其周围环境中植被状况和自然史的调查研究,使设计切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并反映当地的特色,代表人为西门德斯(Simonds)和詹逊(Jenson).
  3)保护性设计——对区域的生态因子和生态关系进行科学的研究分析,通过合理设计减少对自然的破坏,以保护现状良好的生态系统,纳绍尔(Joan Nassauer)、惠尔克(Willian Weilk)和夏戈(Billy Gress)在设计中运用了该思想.
  4)恢复性设计——在设计中运用种种科技手段来恢复已遭破坏的生态环境.代表人物有K.希尔(Kristina Hill)和A.丹尼斯(Agnes Denes).
  最近又提出了生态展示性设计的概念,即通过设计向当地民众展示其生存环境的种种生态现象、生态作用和生态关系引起了广泛关注.
  生态学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不同的生态学研究尺度与绿地系统建设的层次有大致的对应关系.
  1、 区域绿地体系
  区域的含义指城市群或城市与城郊复合体.在区域这个层次,绿地系统的建设目标应是建立一个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这包括两个层面:第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格局,特别区域水循环;第二,生物多样性维护安全格局,主要在于景观(生态学概念的景观)和生态系统层次上的生物多样性维护安全,城郊和城乡结合部、河口湿地是区域甚至全球生物多样性维护重要所在,特别是一些鸟类、鱼类的重要栖息地或迁徙过境地.
2、城市绿地体系
  这里的城市指城区部分.城市空间上是多种生态系统的聚合,由于其建筑往往所占的比例最大,完全不同于自然系统的下垫层性质与人为活动所排放的物质能量改变了城市局部环境,使得城市在生态上成为孤岛,朝着不适于人居的方向发展.所以城市绿地的最主要作用是缓冲孤岛化倾向,尽量使城市的生态环境因子保持接近自然系统的状态.
  景观生态学中的斑块——廊道——基质模式可以用来描述城市空间格局的一个基本模式.按照生态学性质,基质是城市的建筑物,绿地生态系统构成斑块、廊道.在城市整体个层次上,由斑块和廊道构成的绿地生态系统能够起到掩盖建筑物基质的作用,理想的状况是,城市下垫层的生态性质由绿地生态系统主导,使城市不再成为生态上的孤岛,与周边系统融为一体,创造出一个合适人居的户外环境.但绿地生态系统不能解决所有的生态问题,如碳氧的平衡等.某些规划声称以碳氧平衡作为确定绿量(绿化率、覆盖率)的依据,实际上夸大了绿地的作用,城市根本不可能依靠自己解决碳氧平衡,碳氧循环即使不是全球机制所决定,也至少是一个大区域的机制所决定.
  生物多样性维护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依赖于景观层次上的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城市及郊野的自然系统保留斑块在生态学上往往具有特别意义,有些生境和生物群落可能是非常独特的,甚至是惟一的.但是完全重新构建人工绿地,不必过于强调物种多样性,只需满足生态调节功能——结构——物种的关联要求和审美要求即可.那种拼命追求物种数量的导向实际上走向形而上.生物多样性不是简单的物种数量叠加,并且大量引来外来物种的潜在威胁人们已得到共识.
  廊道(林带)需要一定的宽度,但宽度标准很难作出定量结论.目前环城林带、交通干线林带存在着相互盲目攀比的现象,但对其作用的认识却是非常模糊的.自然系统的廊道主要起着生物通道的作用,但在城市是否要强调生态通道?在林带改善小气候效应方面,农田防扩林的研究成果很值得借鉴.有一些观点非常强调林带与主风向的关系,实际上线状林带对风的改变只限于林带高度3~5倍的范围,除非林带形成网络.林带的建设须考虑城市生态特点.我国的三北防护林建设成果虽然巨大,却有明显的失误,如在干旱地带,缺水是主导障碍因子,营造乔木林带以后,树木的蒸腾作用使地下水位下降,生境更加旱化,如用旱生灌木和草木却能起到固定土壤的作用.笔者推想我国的林带理念可能部分来自于中国人的围墙观念,如同历史上的围长城一脉相传,但万里长城并不能挡住外族进入中原.
  景观的美学价值是一个范围广泛、内涵丰富、动态变化的难以确定的问题.都市人的审美时尚回归自然、返朴归真,但久居深山的农民却见高楼大厦最兴奋.保持景观中最大的生态系统多样性,给予最大的信息量可以作为一种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