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列夫托尔斯泰的社会理想是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7/07 08:37:28
列夫托尔斯泰的社会理想是什么?
列夫·托尔斯泰(1828.8.27-1910.11.20),在某种意义上或许已经是最伟大的作家,他的作品至今还在全世界文学类书籍中占据着印数第一位、出版次数第一位和翻译语种最多等桂冠.一家国际机构征集世界从事文学工作的人士评选最佳图书,在最受欢迎的前十位文学作品中,第一位就是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第四位是《战争与和平》.
他是拥有5700亩土地的世袭贵族.青壮年时,他每每从作品中透出属于又高于这个阶级的宽阔眼界和忧患意识,一场华丽舞会的准确白描后,读者又置身于勾心斗角的时代以及不可能吸取教训的人类历史里;中年时,他深刻体察到个体悲剧,具备迷人又危险魔力的安娜,即使没被上流社会排斥和孤立,悲惨的命运也会在铁轨那儿等着她;晚年的他对俄国社会的贫富悬殊状况失望之极,决意放弃自己的土地和版权收益,和农民过一样的日子,并屡屡从《复活》、《魔鬼》这样的作品中流露出禁欲主义思想.
老子的无为启迪了托翁思想的核心——勿以暴力抗恶.显然,在战争与和平饱尝苦难的20世纪,是属于与其同代的另一位文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阴暗与痛苦;而21世纪,则应属于托尔斯泰——追寻人道主义里的幸福,虽然此刻,这个幸福的秘密还随着他一道被埋于土里.这也是深刻影响了老一代中国人的人道主义.而对于新一代中国人呢?很多年轻人老实承认.托尔斯泰对自己太过沉重,以自己的年纪也不敢读解这位作家,但也希望深入其思想空间,冥冥之中,血脉相承,托翁继续影响我们.
今仍是无数人思念起托尔斯泰时,无法绕开的谜.童道明说,阿斯塔波沃火车站的托尔斯泰纪念馆的墙上悬挂着托尔斯泰写下的两句话:“在这样一个周遭充满大众苦难,充满罪恶的奢侈生活里我无法度日”;“一个人如果实现了两个愿望,他就得到了真正的幸福.一个,他成为有益于别人的人,一个,他的良心是安宁的”.通常,人们用前一句——“我无法度日”来解释托尔斯泰为什么出走,而“后一句话,表达了19世纪俄国文学最重要的道德主题——良心,以及由此生发的第二主题——悔悟”.
对现实的怀疑和批判、严肃的自省精神、对救赎之道和人类未来景况的追问,是托尔斯泰作品反复表达的题旨.19世纪60年代末以来,托尔斯泰反复遭遇自我的“精神危机”.童道明谈到,在其撰写于1882年至1886年的《我们怎么办》里,托尔斯泰记录了他从乡间来到莫斯科,目睹穷人生活惨状后的震动与创痛.他说“面对成千上万的人饥寒交迫与屈辱”,全身心意识到这是一种社会性的犯罪.托尔斯泰把莫斯科流浪人收容所非人的景象告诉一位城里的朋友后,朋友劝其不必如此痛心疾首,这是“正常的城市现象”.朋友的言论激怒了托尔斯泰,他写道:“我含着眼泪向我的朋友挥手大喊.‘不能这样生活,不能!’.”
“不能这样生活”的呼喊在托尔斯泰内心重复了二十年有余,信奉以宗教、伦理解决社会矛盾而非暴力,坚持“道德的自我完善”的托尔斯泰试图超越现实维度,却始终无法彻底摆脱现实束缚.这样的人生困境,逆转为小说中反复转化叙述视角、将心灵现实形式化、应用本体象征的“心灵辩证法”,借此揭示人物心理的深沉奥秘和人生选择的隐蔽动机.
“浪漫主义理念下最深刻最高贵的悲剧:抗拒内在的命运——自我抗拒”是英国学者伯林对托尔斯泰的经典评述.这种“自我抗拒”的意志和行动由来已久,在写作《安娜·卡列尼娜》后,托尔斯泰几乎放弃了小说的写作,而大量写作时论文章,并率先在自己的农庄解放农奴;为教育农奴的孩子亲手编写教材;19世纪80年代后,则选择粗茶淡饭的生活,穿布衣、自己下地劳作,从耕地、播种、收割粮食,到修补鞋子、衣衫皆亲力亲为.
晚年,托尔斯泰对奢侈闲适生活的忍受到了极点,“……随着体力的衰弱,我却更加强烈的意识到自己所处地位的全部罪恶,更加为自己的这一处境而痛心疾首.”《伊凡·伊里奇之死》中,托尔斯泰如此想象死亡:下沉、下沉,“没有死,只有光”.这一句,日后成为人们叙说死亡的经典语录,从中不难窥探托尔斯泰内心深处对现实和精神困境“永远走不出,也不必走出”的超脱之感.
“我们不必追问100年后对托尔斯泰的纪念是否太冷清,他的作品是不朽的,他留下的背影漂亮极了,他无需特别的纪念,他的墓地现在是俄罗斯的旅游地.”童道明说.而托尔斯泰的墓地,有着逼人的朴素,没有墓碑、花束和边际,四周的树木是他儿时与哥哥一同亲手栽种,树木在四季的风中吟唱.他儿时曾听保姆讲过:亲手种植树木的地方,会成为幸福的所在——一个关于幸福和终点的奇妙许诺.
“人不是为了发亮,而是为了纯洁自己”.一代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用这句话警醒自己,他的一生就是不断寻找爱与信仰的过程.每年都有很多俄罗斯人来到他的故乡缅怀大师,净化心灵.他走上了心灵上的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