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谁有名著的赏析,3000字以上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08 23:14:23
谁有名著的赏析,3000字以上
红与黑
  我向来不喜欢读外国的名著、经典之类,而情愿把时光消磨在所谓“俗不可耐”的武侠小说中.因为我本来就是个“俗”人而已.我总有些固执地认为,一部再好的文学作品,经过翻译,就失去了大半的生命力.更何况是十九世纪的作品,这就好比把《红楼梦》翻译让外国人读.呜呼,无法可想.再则,自己是愚笨之人,又趣味低俗,对那个时代、哪个社会实在知之甚少,故要理解那时的作品,对我而言真是难于登天.而且,受金大侠的熏陶,我多少有几分信佛,还自觉颇有点慧根,却要我去面对那时错综复杂的基督教会,读起来实在别扭.我总觉得“如来”要比“上帝”念起来有味道.鉴于以上原因,原本打算上网down篇下来了事,可自己实在笨,没找到,而我也终于良心发现,自知不该,就作罢了.
  发了点牢骚.不过书还是得看,怎么说我还是个积极上进的好学生.特地泡了几天图书馆,权当是吹空调避暑.还算顺利,佛祖和上帝一起保佑,让我翻到了三个版本的《红与黑》.最早的是七九年版,最新的是九五年的.三者的共同之处是纸张脱落,书页泛黄,翻开书,很有那种“黄”书的油墨味,也算是古色古香了.捧着读来,有股神圣感,觉得自己还是挺伟大的,连这都能看.尤令我惊奇的是,七九年版本的书竟是竖行排版的,实在有些怪,感觉读古文似的.而那版书也确实要精炼些,“竖”的和“横”的还真不一样.不过,挺惭愧的,我不得不承认自己在看书时睡着了好几次,实在是不由自主地就趴倒在桌子上了.
  不管怎么说,我总算是看过一遍了,多少还有点印象,就憋几句所谓的读后感来凑凑数.书中所描绘的是十九世纪初的欧洲社会.我读惯了“俗”物,浅陋无知,因此也不会旁征博引地来一场深刻揭露封建统治阶级残酷剥削劳动人民,疯狂镇压革命,作垂死挣扎,必然走向灭亡的长篇大论.现在真后悔自己在中学历史课上没有认真听讲,以至现在胸无点墨,终于发现老师的谆谆教导是多么地具有真知灼见了.我的历史水平虽菜,但拿破仑我还是知道的,大英雄.人人都崇拜英雄,张艺谋是,我也是.拿破仑是比萧峰、郭靖还要英雄的英雄,我当然更是敬仰得不得了.法国是少数几个我比较喜欢的国家之一.我喜欢法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法国是拿破仑的法国,是一个英雄的国度.书中描绘的正是那个拿破仑影响下的法国,一个美妙的英雄的时代.人人都有自己的英雄梦,而主人公于连的梦终究破灭了.似乎是不经意间,实为不可避免.一直到告密信前,于连的运气奇佳,简直可比韦小宝.不过最终于连还是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因为他毕竟不是韦小宝,司汤达也不是金大侠.译者在序言里写道,“他们被养育在英雄的时代,却不得不在门第和金钱主宰的时代里生活.”很深刻,一针见血.这正是于连们悲剧的根源.于连胸怀英雄的梦想,而他身处的社会又怎样对待英雄?“十九世纪的通常做法是,一位有权有势的贵族出身的人在遇到有胆量的人时,就杀掉他,放逐他,监禁他,或者让他受到那么大的污辱,以至于他傻到居然会痛苦而死.”于连之痛之悲由此可知.这样的社会无疑是罪恶的.
  人人都想做英雄,但不是人人都能做英雄.于连有才华,有野心,自尊,勇敢,非我辈所能比.他能把整部《圣经》倒背如流,这可是降龙十八掌一样的真功夫.他出身贫寒,却很有抱负,从军,则为将;从教,则为主教;从政,则为贵族.他能得到高傲的德·拉莫尔小姐的爱情,实在是自尊心使然.他能这么多次地爬窗与情人相会,并且最终能选择死,其勇敢非常人所能及.这样的品质是英雄的必要条件.我想假如我是于连,我会选择接受朋友富凯的建议,隐入山林,安心从商,不问世事,如此一生,也算得无愧于心.可能这就是凡人与英雄的差距,我辈终究是“狗熊”而已.另外,大概是自己比较喜欢富凯的缘故,我有个也许可笑的想法,我觉得富凯的形象不够丰富,至少给他结个婚什么的.读这本书时,我有时忽然会想到杨康,一个我有些暗暗喜欢和同情的角色.两者有一定共同之处:出身贫寒,混迹上层,有野心,有才华,有相爱的女人,行事果断,不择手段,然终功亏一篑,悲剧结局.杨康又是完颜康,于连·索莱尔又是于连·德·拉韦尔奈.他们都承受着两种身份的折磨.英雄之名,人人好求;英雄之痛,又有谁知.
  “英雄难过美人关”,祖宗的话果真是金玉良言.当然,这样说也未免浅薄了.一个悲剧的时代,杀人的不是某个人,某些人,而是某个制度,某个社会.抛开这点来说,一部成功的作品总少不了爱情,这是永恒的主题.按理说,我是没有资格谈论爱情的.在此姑且就算我为赋新词强说“情”吧.可能由于自己年龄的因素,我对有关爱情的文字读得较细.读到于连去抓得雷纳尔夫人手时,自己也怦怦心跳不已.那该是怎样美妙的感觉啊!于连的两次爱情迥然不同,未婚与已婚女人之间的差异真有如珠玉与鱼目之别.(没有贬低任何一方的意思)于连与德·雷纳尔夫人的爱情发展自然,水到渠成,较易理解.相比之下,德·拉莫尔小姐的爱情很独特,大起大落,弄得我这个旁观者有些晕头转向.于连为了追求德·拉莫尔小姐,按那位俄国贵族科拉索夫亲王的提议,抄情书给元帅夫人.这种欲擒故纵的伎俩我总觉得怪怪的.玛蒂尔德也算得一位奇女子,美丽,高傲,有如童话中的公主.事实上,她的确陷入了自己编织的童话王国中.她每年四月三十日为一个两百多年前的故事而穿黑连衣裙戴孝,她的生活和她的童话交织在一起.她引以为豪的祖先博尼法斯·德·拉莫尔的爱情故事就像太虚幻境中一折凄美的戏,预示着悲剧的结局.这位会为自己的情人杀死自己而兴奋的贵族小姐最终“如愿以偿”地抱起了自己情人的头颅.我觉得玛蒂尔德的形象塑造得比德·雷纳尔夫人丰富,成功,动人.就个人而言,我比较欣赏玛蒂尔德,可能是因为我也正处于充满梦想的年龄.于连与玛蒂尔德的爱情是畸形的.书中有这样的文字描述,“这个骄傲的女人,她跪倒在我的脚下了”“他的这种幸福主要是来自自尊心,而不是来自爱情”.作者已经说得很明白了.由此可以理解于连在生命最后日子里的选择了.不过,有时我也会一厢情愿地认为,玛蒂尔德更适合于连.于连心中的英雄是拿破仑,玛蒂尔德心中的英雄是丹东.在这一点上,两者是相同的.同怀英雄心,不该悻悻相惜吗?
  我曾傻傻地设想,假如没有德·雷纳尔夫人的那份告密信,于连如愿以偿,平步青云,加官进爵,封妻荫子,白玉为堂金作马,珍珠如土金如铁.可那又怎样?这便是于连真正的追求吗?这又是玛蒂尔德真正的追求吗?如果是,于连大可以在最后选择逃避,偷生.如果是,玛蒂尔德随便嫁个人就是了,完全不必这么麻烦.这样却又转到了她本人所鄙视的轮回中.这是另一种的悲剧.玛蒂尔德结婚时,也正是她梦醒时.童话破灭了,玛蒂尔德便死了,剩下的只是一个德·拉莫尔小姐.写到这儿,我忽然想到一位朋友说过的一番话,美丽的童话故事总是以“从此,灰姑娘和王子快乐地生活在一起了”结束,不写下去是因为写不下去.真正的生活开始,童话必然破灭.说得狠心点,灰姑娘的故事全是骗人的,最多给人点精神安慰而已.童话如此,武侠亦然.说远点,上帝,真主,佛祖之类,又何尝不是?不过,大多数时候,我还是宁愿相信存在着另一个世界,这与我坚定的唯物主义信仰无关.唉,现在就什么都不信,这一辈子又拿啥熬下去呢?
  傲慢与偏见
  说到读书心得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傲慢与偏见》,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震撼,也引起了我很多的思考.傲慢、偏见,这两个毋庸质疑的贬义词,让简.奥斯丁的作品成为精致的象征一时之间闻名遐迩,从而傲慢与偏见也成为了脍炙人口的伟大著作.
  简.奥斯丁生于一七七五年,卒于一八一七年.其间英国小说正处于青黄不接的时期.当小说大师先世之后,就接踵而起以范妮.伯尼为代表的感伤派小说和哥特式传奇小说.虽然风靡,但终究因苍白无力而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此后奥斯丁发表了《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劝导》等六部小说.以其理性的光芒照出了伤感,哥特式小说的矫揉造作,从而现实主义小说的高潮开始启蒙.《傲慢与偏见》以男女青年的恋爱婚姻为题材.然而所不同的是,它以男女主角的爱情纠葛为主线,描述了四起姻缘,通过对照与描写,提出了道德行和行为规范的问题.
  当我读完这部著作的时候,我为伊丽莎白和达西最终美满的结为伉俪而感到欣慰和满足.是的,是因为他们有傲慢,有偏见,才会有这一切的波折.伊丽莎白是个热情、活泼、却又不乏纯真的乡村少女形象.他不懂得勾心斗角,不懂得如何区分真实或是虚假,因而偏见在她心中产生.达西是一位上流社会的贵族,如此锋芒毕露的显赫地位,怎会使他不在心中拧成一份傲气?是的,他傲慢正因为如此,才让人们忽略了他身材魁伟,眉清目秀,举止高雅,一表人才的形象,任凭他财产再多,人们也只会认为他自高自大,目中无人,不好逢迎一样.伊丽莎白也只因为对达西的偏见,而使她清新了威克姆对达西人品的贬低之言.
  可欣的是,达西与伊丽莎白的矛盾最终融解了.然而,设想,如果达西没有向伊丽莎白示爱意,或是在遭到拒绝和人格的侮辱后没有澄清,并放弃了对真爱的追求,那结果又会是怎样?会是一个悲剧,也许简与宾利执着的感情也会毁于一旦,莉迪娅的轻狂举动会使贝尔特家庭蒙上羞耻的阴影,名声败坏.然而这一切都没有呈现.因为达西用他理性的眼光看到了伊利沙白的纯真,他原谅了她.因为爱她,所以他会不顾祖母凯瑟琳的阻止,毅然选择了她.
  这样起伏跌荡的爱情,仅有真挚爱情的滋润,他们是因为有了“爱”才走到一起,简与宾利、达西与伊丽莎白.他们的爱是纯粹的,而夏洛特与柯林斯的爱情则完完全全建立在金钱上.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爱情观从侧面也折射出了社会中两种不同的人群的对立,反映了当社会中的某种矛盾.在本书中,女性的社会角色是很明显的,即便是有钱的太太、小姐们,充当的角色也只是家庭主妇而已.社会中男尊女卑的现象十分严重.如班纳特家中有6个小姐,可是没有男嗣,因而,班纳特家的财产不得不由班纳特先生的侄子继承.这样致使6位班家小姐的嫁妆只有从其母亲当年的嫁妆中分得,嫁妆的卑微常常使的年轻的小姐们不得不选择一条像夏绿蒂那样的路,通过婚姻来为自己将来的温饱作打算,自然会将婚姻视为金钱至上的买卖.如书中所描写的,每一位太太在后半生最大的愿望便是嫁女儿,让她们未来在丈夫的资产庇护下得以生存.因而难怪郡里一旦来了一位有钱的绅士,母亲们便认定他为自己的准女婿.所以当班纳特太太得知伊丽莎白拒绝柯林斯的求婚后十分气愤,责怪女儿不明智.以柯林斯在金钱方面的条件而言,可以保证伊丽莎白将来有安定、温饱的生活,在其母亲看来,放弃这样一棵“摇钱树”是一种无理取闹.在她年轻的时候,也是通过婚姻来衣食无忧,现在她更有义务要求女儿们以此获得“幸福”,没有原因,这只是一种规律,是英国社会当时的婚姻法则.
  是自己出身贫寒.
  没有经济能力的女性在当时的金钱社会中得以舒适生存的唯一办法是,出生前就挑个名门旺族,但这仅凭机缘,更多不幸出生于普通家庭的,便只能向生活屈服.可悲的是,她们从不发现这是社会的弊端,而一直认为他们没有选择的权利,就像是花瓶,等着有一天被一位出手阔绰的人买走,仅凭运气,与爱情无关. 这便是那一时代的资本主义社会,婚姻怪圈只是她金钱至上的一个体现.社会的不平等性在成了那一时代的婚姻典型,享受爱情是一种奢侈,“现实、生存、理智……”这些词汇在每个人的头脑中如电影般不断地重复放映,每时每刻都在提醒着你.
  《傲慢与偏见》通篇是伊丽莎白幽默的俏皮话,可是这种强颜欢笑下,隐藏的却是那一时代人们无尽的苦恼、不满、遗恨.或许不幸太多了,变成了麻木.可是令人羡慕、认可的“幸福”背后,堆砌着的又是什么呢?是金钱、麻木、泪水、悔恨、遗憾,或许更多更多.这本书就是给你了一个这样的空间,让你去思考,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