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人格是褒义还是贬义?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政治作业 时间:2024/11/08 18:07:38
多重人格是褒义还是贬义?
它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
它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
是一种心因性身人份的障碍,也即由心理因素引起的人格障碍.在1980年出版的《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三版中,把多重人格界定为“在个体内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特的人格,每一个人格在一特定时间占统治地位.这些人格彼此之间是独立的、自主的,并作为一个完整的自我而存在”.一般说来,在任何特定的时间阶段,内陆诸意识层的只有一种身份,称为主体人格.此时所有的情感、思想和言行都按照主体人格的方式活动,不显出另一身份的痕迹.不定期一段时候,通常是在受到精神刺激之后,可突然转变为另一完全不同的身份,一切情感、思想和言行按照后继人格的方式行事.这时,个体对过去的身份完全遗忘,仿佛从心理上另换了一个人.从一种人格到另一种人格的转化通常是突然发生的,当后继的人格开始“执政”时,原先的主体人格是意识不到的,并忘却业已发生过的事情.有关研究表明,多重人格的每一种人格都有不同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它们往往表现出不同的性别、年龄、种族、家庭特征;尚有不同的智商和视力;更甚者,有的对同一种药物竟也有不同的反应.而尤具戏剧性的是,有些人格还可相互交换意见,并合作进行各项活动.多重人格往往由情感创伤引发———特别以童年期的精神创伤为多见.其治疗方法,有格式塔疗法、精神分析法、支持疗法等.但所有疗法都离不开家人、朋友、同事等人长期而耐心的配合.治疗时尤应避免激惹病源.从一种人格向另一种的转变,开始时通常很突然,与创伤性事件密切相关;其后,一般仅在遇到巨大的或应激性事件、或接受放松、催眠或发泄等治疗时,才发生转换.其实,纯粹的多重人格现象是非常罕见的 产生原因 在精神分析学派看来,多重人格的实质是心理过程的分离,一部分行为和经验被单独保持,彼此之间没有交流,后继的人格通常能意识到主体人格的存在,但把它看作为客体(“他”、“她”或“它”),而把自身看作为主体(“我”),当分离尚未全面时,主体人格还有可能意识到另一种人格的存在,但通常把自身看作“我”,而把另一种人格看作为“他”、“她”或“它”.可是,当分离全面进行时,主体人格便会忘却自己的身份,并由后继人格取而代之.正如心理学家P.费登所说,在这种情况下,“主体的经验类似纪觉,从中产生的‘思想’被体验为好像它是一种由外部刺激引起的‘知觉’”.后继人格和主体人格在其情感、态度、知觉和行为等方面是非常不同的,不时甚至处于剧烈的对立面.在主体人格是积极的、友好的、顺应社会的和有规可循的地方,后继人格可能是消极的、攻击的、逆社会的和杂乱无章的.J.G.沃特金斯和R.J.约翰逊的研究表明,如果个体在童年期年处的家庭环境是蛮横的和忽视的,则儿童的需要就会常常遭受挫折,从而引发愤怒或不满.如果这一环境对儿童的愤怒或不满拒绝接受,或者说在儿童的愤怒或不满出现时立即予以处罚,则儿童就会被迫压抑真正的情感,仅仅展现社会认可的遵奉行为.于是,儿童处于矛盾或冲突之中:一方面为避免处罚而压抑真正的情感,另一方面被压抑的情感并未消失,而是想千方百计出来表现一番.在这种情况下,儿童只有通过创造想象中的游戏伙伴,即把自我中的有些部分体验成客体(“他”、“她”或“它”),借此与孤独或寂寞作干斗争.尔后,凡那些无法为父母或其他成人接受的行为,或者经常受到处罚的冲动,便函有可能被分离出来,压抑入想象中的游戏伙伴之中:我是好人,他是环人.这里,“我”是主体人格,“他”是另一种人格或后继人格.此时,主体人格尚能意识到另一种人格的存在,把自身看作为主体,把另一种人格看作为客体(即想象中游戏的伙伴).但是,当挫折继续时,当愤怒或不满因为不断的拒绝或惩罚而变得日益增强时,这引愤怒或不满就会越来越多地被压抑入分离的人格部分.为了保持这些被压抑的东西,后继人格和主体人格之间的“隔墙”就会加厚,并且就得不可渗透.慢慢地,主体便不再意识到它的存在.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在青春期,环境对个体的外部要求有可能变得更大.对个体来说,由这些外部要求引发的挫折和不满也不可能变得更多.于是,在“隔墙”的那一边,被压抑的东西就会越来越多,所占“空间”就会越来越大,从而削弱了主体人格.由于那个被隐匿和分离的人格强烈要求表现自己,它就会周期性地接管主体人格,成为后继人格.这种接管方式是以激烈的和交替的人格变化表现出来的,具有周期性的性质.当后继人格在一特定时间接管主体人格时,它的攻击和憎恨,以及其他主体人格无法接受的紊乱行为,会变得格外明显.极端的表现是:如果这种后继人格指向他人,便会导致杀人;如果指向主体人格,便会导致自残或自杀.当然,不是所有的患者都表现出这种三性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