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06 02:07:15
读书心得
《朝花夕拾》读书心得:
我喜欢的中国作家,除去朱自清、三毛,就是鲁迅先生了.这本书当年出版时拟订的名字是《旧事重提》,想来是鲁迅先生嫌题目太直白,便改成了《朝花夕拾》,在此书中,当然也有鲁迅先生一贯的讽刺辛辣,但更多的,却是一种老年人回忆往事时的脉脉温情.
书中的十则故事,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藤野先生》,这故事,当时,中国在邻邦日本的心中的确是一个弱国,可是,当我看到《藤野先生》中的那一段话,便没有来由地心痛起来——“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自然是低能儿……” 让我想起在郁达夫先生的《沉沦》中,那个在心中默默呼唤着“祖国啊,你怎么不快点强大起来,你的儿女在这里受苦那!”的留日少年.这种国人,希望祖国强大而不去努力,只是无助地祈祷,让人不仅怜悯他.但是那些看着自己的同胞在影片里被杀头,而且还与日本人一同欢呼的国人,那种骨子里的麻木不仁,不仅可怜,而且,可恨!
但是,日本人,也不是全部都不知道“尊重”二字为何意,作者在此则中更着力描写的,是藤野先生严谨的教学作风,对作者真诚的关怀,还有,对于中国,对于“人”的热爱.作品的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作者对这位恩师的赞扬与牵挂.
藤野先生对鲁迅的耐心辅导,是希望将日本精湛的医学技术传入中国,为中国的人们治疗身体上的疾病(事实上,鲁迅先生留日学医的目的,也是如此),在此,藤野先生将医术还原到了它本来面目——为着所有人的健康而学医,而不是以自己个人的利益为目标,着实可敬!
在文章的末尾,鲁迅先生写他至今,仍然被藤野先生的影子鞭策着不断地“写为‘正人君子’所厌恶的文字”,又一次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和敬佩.
其次,《朝花夕拾》中的《二十四孝图》,也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原本培养孩子孝心的《二十四孝图》,竟然在孩子心中留下可怕的阴影,使其觉得“白发的祖母,是和我不两立的人”!呜呼,封建礼教毒害少年,何其之深!
《二十四孝图》,和《风筝》(《呐喊》鲁迅)所想表达的实际大同小异,这可以说是旧中国教育制度上的欠缺,但是,这难道不是中国的弱点所在吗!
鲁迅先生,是我们“民族的脊梁”,以笔作枪,字字掷地有声,这本《朝花夕拾》虽是回忆性的散文集子,但丝毫不改其风貌,对于作品中所指出的旧中国的弊端,我看过后犹触目惊心,一面庆幸自己出生在了祖国富强的年代,一面又下定决心,尽我所能不让悲剧重演.
在过往的日子里,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太多屈辱的历史,而如今,在祖国繁荣富强的今天,身为未来栋梁的我们,怎能不为了中国而去努力呢?从《朝花夕拾》中,我掠见自己的影子,那么单薄,那么坚定的影子!
鲁迅先生,中国正在崛起!
《巴黎圣母院》
美丽而又善良的女神艾丝美拉达,和相貌丑陋却品德高尚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他们演绎着一段传奇,令人久久不能忘怀.
1482年,法王路易十一统治下的巴黎城沉浸在“愚人节”的狂欢的气氛中.艾丝美拉达在广场上欢快的舞着,她有着美妙的歌声,使得所有人都被她吸引.与此同时,平时被人唾弃的卡西莫多成为了丑人王被大家簇拥着.卡西莫多被副教主支使去做坏事,伤害了艾丝美拉达.但在卡西莫多遭鞭打时,艾丝美拉达不计前嫌,用她善良美好的心灵包容了他,让卡西莫多心中深深的刻下了她的美丽.在那个不公平的时代中谁也不能得到丝毫的同情.人们恐惧黑魔法,厌恶吉普赛人.艾丝美拉达也难逃被诬陷而处决绞刑的命运.她心中那位能保护她的白马王子卫士长,更是眼睁睁的看着她即将被判处死刑.卡西莫多为了救她不顾一切,但是并没有出现什么奇迹.在艾丝美拉达死后,他便紧紧地追随着她.
在看完《巴黎圣母院》后,最多的就是对卡西莫多的同情,他的正直与单纯却深深地打动着我.他自小因为畸形而被抛弃,由副教主收养,长大后也不曾离开教堂.他从没有得到过别人的一点关爱,但是他的心灵却和他的外表大相径庭.他向往着美和爱情,然而,艾丝美拉达太优秀了,对他来说,艾丝美拉达是一位女神,是高高在上的,也绝对不容一个污点.他开始自卑,痛苦,他的爱情给他带来了痛苦.但是他们的爱超越了生与死,上帝终究给了他们一个爱的世界.最后的结局正是文章出彩的一笔,也是我最喜欢的.
前几天去内蒙古博物馆,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两只头对头倒下的恐龙骨骸.那段时间我们也恰好听到了实习导游的讲解,他们倒下的形态是十分奇妙的,好似是互相搂抱着.导游开玩笑说这是恐龙界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而我却以为这是巴黎圣母院的翻版.也许,卡西莫多和艾丝美拉达就是爱情的化身,代表着至死不渝的爱情.
《窗边的小豆豆》
新版的《窗边的小豆豆》封面是粉红色的,那句“每个人都能在这本书里找到自己阳光灿烂的童年”的话,勾起了我对童年时光的怀念,想起了小姨当年送我的那本没有版权、印制粗糙的“小豆豆”.小豆豆的故事,早已模糊不清,我记住的是当年阅读的温馨和感动.如今重读这本书,更加感受到一份童真和不带世俗的纯净.也不知道现在热哈利?波特的孩是否还会为小豆豆那些小小不言的淘气动心,真正动心的倒是我们,少年时代的记忆只要有一扇窗口打开,就会像清新的空气一样扑面而来.
说心里话,我是羡慕小豆豆的,调皮的她碰到了一个超级棒的小林校长.小林校长对幼儿教育有他独到的见解.他很有耐心连续听六岁的小豆豆说四个小时的话而不打呵欠;也很有创意、会想到用废弃的电车改装成上课的教室;最最棒的是,他尊重小豆豆天马行空的想法,当小豆豆把粪坑里的东西全捞出来堆成一座小山,校长先生只说“弄完之后要放回去喔!”我也羡慕小豆豆有一个宽厚仁慈的妈妈,直到她二十岁之后,妈妈才跟她提起小时候因为太过调皮被退学的事情.如果当初在小豆豆还是个六岁的孩时,妈妈说:“怎么搞的?你竟然弄到要退学!我们只好再找一个学校了,如果再退一次学,就没有学校再要你了!”小豆豆一定承受不了这种教育.所以我觉得每个老师与家长都应该来读读这本书,来探索孩的内心世界,你会发现小林校长和小豆豆妈妈的这种教育方式很适合孩的成长,了解孩的内心世界才是教育孩的出发点.
有人把《窗边的小豆豆》说成“成年人的童话”,把它和时下流行的几米系列、麦兜麦唛系列混为一谈,并说什么“成人的童话很美好,成人的童话很无奈”.我不赞同这种说法,小豆豆并不是成人的童话,而是讲述成人的童年往事,我们这些成年人可以从中找到很多属于自己的过去,而小孩可以从中看到他们现在的童年.童年是人一生值得回味无穷的东西,它和童话一样都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美好的回忆,但童年绝不等同于童话,童年始终是真实的,而童话纯属杜撰.
这个叫小豆豆的女孩眼里所展现的童真世界是我们曾经忽略和淡忘的美好事物,这种忽略通常都是一生的,那些生命中非常宝贵的东西,居然整整一生我们都没有想起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所以我们更应该去读这本书,弥补这种遗憾.
这本书不仅让我们记住了一个由六辆电车改成教室的学校,校名叫"巴学园",更读到了一个儿童成长的旅程,这个旅程是创造力和社会适应的过程,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和尊重的过程.这个旅程对于每一个人都很重要,对我们现在的教育更重要.
多年后,当我有了自己的孩时,那个时候看着他(她),我一定会回忆起这本书,想起小豆豆曾经给我带来的这份恒久的感动,还有对当今教育的思索.
《鲁滨逊漂流记
我读了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我深深地被这本书所吸引,它让我体会到了鲁滨逊那惊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鲁宾逊是本书的主人公.在一次航海中,鲁宾逊所乘的船在一个荒岛附近触礁,船上的水手和乘客全被淹死了,只有鲁滨逊一个人幸运地活了下来.海浪把他卷上了沙滩.在克服了最初的悲观与绝望之后, 他凭借自己顽强的毅力,与大自然展开了英勇卓绝的斗争.他依靠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利用枪支和简单的工具,自力更生,自食其力地过起了荒凉的野岛生活.经过不懈的努力,他不仅有了自己的住所和家具,还有牧场、种植园,甚至还养了宠物.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能过上这样的生活,是很不容易的,这完全是他凭借自己的毅力和智慧创造的奇迹.
鲁宾逊是一个善于帮助别人的人,他从一帮食人族手中救下一个俘虏,那天是星期五,所以就给他取名叫“星期五”.从那以后,“星期五”就成为他忠实的伙伴和仆人.鲁宾逊还教他学会了说英语.不久,他又从食人族手中救出了几个俘虏,和他们一起劳动,共同生活.后来,一艘英国船只经过荒岛,鲁宾逊帮助船长制服了叛乱的水手,乘船离开荒岛,返回英国,过上了幸福的生活.鲁宾逊从落难荒岛到返回英国,这段时间竟长达二十多年.
看完这本书,使我深受感动.一个人身陷绝境,竟能这样对生活充满信心,勇敢地面对生活,创造生活,实在是难能可贵的.使我认识到,人不论何时何地,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不能被困难吓倒,要勇敢地面对困难,克服困难,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从容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和挑战厄运.只有这样,才能像鲁宾逊那样,永远是一个胜利 .
《老人与海》
看了很多名著,一直都不敢妄加评论,并不完全因为怯懦,更多的是一种尊敬的心理;因为作为名著其实都有他深刻的一面,在看似平淡的书写里,透出的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东西;这就是为什么传世名著以散文和小说居多的原因,诗歌和评论就因为其鲜明地个性和观点,使其成为时势英雄,最后或者被利用成工具,或者因为时间的推移成为花瓶式的摆设. 看榕树下作者 “ 远处飘来一朵云 ” 的评论, “ 一朵云 ” 的年轻(我只是说思想),使她 / 他看到 “ 冰山在海上移动之所以显得庄严宏伟,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 ” , “ 一朵云 ” 看到的也只是海明威所写的,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那水下的呢,还有它的八分之七的根基呢;老人桑提亚哥出海挑战大海的时候,那是人类都会引为自豪的象征,勇于挑战和渴望征服浩瀚的大海,渴望和一条真正的鲨鱼面对面的挑战;一条船,一个老人,一片浩瀚的大海;鲨鱼出现了,大海只派了他的小小的鲨鱼出现了,老人和小船,大海派来的小小的鲨鱼,老人是人类的代表,老人眼里是条真正的鲨鱼;于是,老人抖擞精神,和鲨鱼进行着殊死搏斗,一场征服和反征服的搏斗, “ 大块的鱼肉 ” 和后来的争夺,局部的胜利之后,当老人感觉胜利在握的时候, “ 鲨鱼忽然 ……” ,老人最后是空着双手,幸运地 “ 凯旋 ” . 我最初看 “ 老人与海 ” 之后,只感叹了一句,人最终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征服了什么;依然还是这样的感叹,在 9.11 之后和之前,布什也许从来没看过他故乡的老人,给他的忠告;老人与海的挑战,进行了不屈不饶征服,但是你是不是想过,人是不是在不屈不饶的制造问题,然后再去解决他,到底这世界最后谁征服谁,征服了之后做什么,为什么要征服而不是 …… 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在与亲和力,而不是征服的力量,海明威参加过美国人的英雄思维,就是强调征服的力量,但是失明后的他,开始思考征服的意义,所以才有老人和海;美国在越战里的结果,海明威是越战里的老人,人类的生存意识是海,如果盲目的强调一个生命对另个生命的征服和占有,即使进行着不屈不饶的过程,结果只有海明威所写的,老人空着手回航: “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但永远不会打败他 ” , 人如此,其他的生命呢?
《名人传》
阅读了罗曼·罗兰的《名人传》,深有感触.罗曼·罗兰是20世纪法国著名作家,他的作品是人们强大的精神支柱.《名人传》写的是贝多芬,米开朗基罗和托尔斯泰的故事,他们经历了各种的磨难却没有向命运屈服,在生命的最后一秒仍不屈不挠的抗争着,最终成为了伟人.这也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艰难和挫折是对命运和人生的最好锤炼!
在这三位伟人当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贝多芬.他对音乐有火一般的热情,先后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他的作品深邃而辉煌壮观,充满了幻想.但灾难还是无情的降临到了他的头上,在1802年,他意识到自己的听力障碍已经无法治愈,并且会很快恶化.那意味着他可能再也不能进行创作了!这是多么大的打击啊!但他却能顽强的和命运抗争,这也许是他后期能写出那么多不朽作品的原因吧.这种对生活对命运永不妥协的精神正是我们应该学习的,这伟大不屈的灵魂让黑暗的世界有了光芒,让生活有了希望.
读了贝多芬的故事,让我联想到了海伦凯勒——一个同样有着坚强毅力的人.她的生活同样是很不幸的,儿时的一场大病,让她变成了一位又盲又聋又哑的小女孩.在她的世界里,没有色彩,没有声音,也无法表达自己的想法.但命运的不公没有让她失去希望,她渴望了解一切,于是她加倍的努力,最终成为十九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
贝多芬和海伦凯勒在生活中遭遇着不同的磨难,但他们却有着同样的精神——永不向命运屈服!这不仅让我敬佩也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作为21世纪的一名中学生,社会的竞争更加的激烈,我们的功课越来越多,学习上的困难也随之增多,面对重重的困难与压力,我们是不是也需要这种精神呢?是!在遇到难题时,在学习成绩下降时,让我们“借着贝多芬的光芒,再一次擦亮我们的眼睛.”用坚定的信念去面对挫折,用顽强的毅力去实现理想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我百读不厌的一本书,不同的时期读它,有着不同的感受.
在幼儿园时,看的是连环画《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是一个个传奇的故事,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赤壁之战…….我还明白了俗语“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周瑜打黄盖,一个愿
打,一个愿挨.”、“肚子在唱空城计.”……的含义.
在中低年级,我看的是青少版的《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是一篇长篇历史小说,它不仅使我懂得了许多历史知识,更让我记着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鲜活的人物: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忠胆狭义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赤膊上阵的许褚、抬棺上战的庞德、阴险狡诈的曹操、软弱无能的刘禅……
在小学高年级,再读原著《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已是一本饱含人生哲理,有着非凡意义的鸿篇巨作.对里面的人物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如我最崇拜的诸葛亮,从火烧新野,骂死王朗、空城计、妙锦斩魏延中显示出他的非凡才智.可他也并非神仙,如他让马谡去守街亭,导致丢失了街亭、柳列城两个军事重镇,一出祁山失败,自己也被降职.料事如神的诸葛亮尚且如此,更何况我等凡夫俗子.所以我们没有理由苛求别人和自己不犯错误,不应该因为别人的一点过失而横加指责,也不应该因为自己的一次考试的失利而灰心气馁,更不应该为自己取得的一点成绩而沾沾自喜,人无完人,我们身上也一定存在着需要充实改进的地方.
而我喜爱的三国猛将张飞,长坡桥单骑救主,智夺瓦口,义释严颜,可谓功不可没,只可惜关羽一死,便失去理智,不务正业,无故鞭打士兵,导致自己被手下两名小将刺杀,还陪上了黄忠、刘备和蜀国七十五万大军的性命,使蜀国状况一落千丈.相反,魏国名将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辱骂置之不理,态度乐观,使一代奇才诸葛亮无计可使,以病死五丈原为告终.可见当遇见悲伤、痛苦、气愤的事情时,应该理智地控制情绪,用乐观的态度去战胜它,如果意气用事,后果将不堪设想.
随着我的成长,每次研读《三国演义》都有不同感受,《三国演义》真是伴我成长的一本好书.
《西游记》
当我翻开《西游记》时,总有不同的心情.它在四大名著中,是最生动活泼的,小时候的我读起它来总觉得既过瘾又有趣.但今时今日,不变的是那光怪陆离,色彩斑斓的神话世界,我的领悟却变了.
这是一部所有人都爱读的经典大作,每个人都能在解读它时获取不同的感觉和启示,有人喜欢它鲜明的人物个性;有人喜欢它瑰丽的整体形象;有人喜欢它活泼诙谐的对话旁白;有人还研究它的历史背景、社会现象.但在我看来,他那曲折的情节中暗藏着人们渴望而不可及的生活理想和人性追求,那就是——自由.
在经历了日复一日个性受约束的日子,廿一世纪的人们都格外向往自由,向往那个自由的化身:孙悟空.孙悟空破土而出,“不伏麒麟辖,不服凤凰管,又不服人间王位所约束”,闯龙宫,闹冥司,自花果山上目在称王.可以说已经达到人性摆脱一切束缚,彻底自由的状态.孙悟空其实就是自由的化身,他的品质中最突出的就是向往自由,他始终在追求自由,它的一切斗争也是为了争取自由.这样一个鲜活的形象给予了读者一种追求自由,追逐自由的力量和勇气. 然而,每个人都明白, 在现在,即使是将来,完全的自由终究是不可能的,人始终要受到这般那般的约束.尽管包围着我们的是个受约束的世界,但我们可以让内心尽量变得广阔而幽深,让它能够无边无际、包容天地.
然而,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人被一些价值不大的东西所束缚,却自得其乐,还觉得很满足.经过几百年的探索和发展,人们对物质需求已不再迫切,但对于精神自由的需求却无端被抹杀了.总之, 我认为现代人最缺乏的就是一种开阔进取, 寻找最大自由的精神.
在厉尽时间锤炼的《西游记》中,竟深深蕴含着新世纪人们最渴望的自由精神……我更明白为什么它能够传承至今了.
《红楼梦》
《红楼梦》,一部含笑的悲剧.《红楼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曹雪芹笔触下所创造和热爱的主人公是那些敢于反判那个垂死的封建贵族阶级的贰臣逆子;所同情悼惜的是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会的虚伪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姻缘.一边是封建社会下必须追求的功名光环,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为我们展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爱情故事浓缩了这场较量的全部硝烟,“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质本洁来还洁去”,在面对封建礼教下的种种迫害和冷漠,甚至以生命的付出为代价,质本洁的追求始终不弃.我们感叹贾、林两人爱情的悲剧的时候,看到了造成悲剧的一个重要因素即是封建礼教.
黛玉的哭不是软弱,她以哭这种独特的情感体验来真诚声援宝玉,默默对抗封建礼教,因此只有他们二人的心才贴得最近,爱得最深. 作者通过贾宝玉的眼睛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聪明多才、美貌体弱的柔弱的女子,她无视世俗的传统规律,反其道而行之.然而在经受了无数摧残之后,生命尽头到来之际,封建社会的狰狞面目加速了她的香消玉陨.看红楼梦,我们在宝黛的爱情中反思.
我喜欢的中国作家,除去朱自清、三毛,就是鲁迅先生了.这本书当年出版时拟订的名字是《旧事重提》,想来是鲁迅先生嫌题目太直白,便改成了《朝花夕拾》,在此书中,当然也有鲁迅先生一贯的讽刺辛辣,但更多的,却是一种老年人回忆往事时的脉脉温情.
书中的十则故事,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藤野先生》,这故事,当时,中国在邻邦日本的心中的确是一个弱国,可是,当我看到《藤野先生》中的那一段话,便没有来由地心痛起来——“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自然是低能儿……” 让我想起在郁达夫先生的《沉沦》中,那个在心中默默呼唤着“祖国啊,你怎么不快点强大起来,你的儿女在这里受苦那!”的留日少年.这种国人,希望祖国强大而不去努力,只是无助地祈祷,让人不仅怜悯他.但是那些看着自己的同胞在影片里被杀头,而且还与日本人一同欢呼的国人,那种骨子里的麻木不仁,不仅可怜,而且,可恨!
但是,日本人,也不是全部都不知道“尊重”二字为何意,作者在此则中更着力描写的,是藤野先生严谨的教学作风,对作者真诚的关怀,还有,对于中国,对于“人”的热爱.作品的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作者对这位恩师的赞扬与牵挂.
藤野先生对鲁迅的耐心辅导,是希望将日本精湛的医学技术传入中国,为中国的人们治疗身体上的疾病(事实上,鲁迅先生留日学医的目的,也是如此),在此,藤野先生将医术还原到了它本来面目——为着所有人的健康而学医,而不是以自己个人的利益为目标,着实可敬!
在文章的末尾,鲁迅先生写他至今,仍然被藤野先生的影子鞭策着不断地“写为‘正人君子’所厌恶的文字”,又一次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和敬佩.
其次,《朝花夕拾》中的《二十四孝图》,也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原本培养孩子孝心的《二十四孝图》,竟然在孩子心中留下可怕的阴影,使其觉得“白发的祖母,是和我不两立的人”!呜呼,封建礼教毒害少年,何其之深!
《二十四孝图》,和《风筝》(《呐喊》鲁迅)所想表达的实际大同小异,这可以说是旧中国教育制度上的欠缺,但是,这难道不是中国的弱点所在吗!
鲁迅先生,是我们“民族的脊梁”,以笔作枪,字字掷地有声,这本《朝花夕拾》虽是回忆性的散文集子,但丝毫不改其风貌,对于作品中所指出的旧中国的弊端,我看过后犹触目惊心,一面庆幸自己出生在了祖国富强的年代,一面又下定决心,尽我所能不让悲剧重演.
在过往的日子里,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太多屈辱的历史,而如今,在祖国繁荣富强的今天,身为未来栋梁的我们,怎能不为了中国而去努力呢?从《朝花夕拾》中,我掠见自己的影子,那么单薄,那么坚定的影子!
鲁迅先生,中国正在崛起!
《巴黎圣母院》
美丽而又善良的女神艾丝美拉达,和相貌丑陋却品德高尚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他们演绎着一段传奇,令人久久不能忘怀.
1482年,法王路易十一统治下的巴黎城沉浸在“愚人节”的狂欢的气氛中.艾丝美拉达在广场上欢快的舞着,她有着美妙的歌声,使得所有人都被她吸引.与此同时,平时被人唾弃的卡西莫多成为了丑人王被大家簇拥着.卡西莫多被副教主支使去做坏事,伤害了艾丝美拉达.但在卡西莫多遭鞭打时,艾丝美拉达不计前嫌,用她善良美好的心灵包容了他,让卡西莫多心中深深的刻下了她的美丽.在那个不公平的时代中谁也不能得到丝毫的同情.人们恐惧黑魔法,厌恶吉普赛人.艾丝美拉达也难逃被诬陷而处决绞刑的命运.她心中那位能保护她的白马王子卫士长,更是眼睁睁的看着她即将被判处死刑.卡西莫多为了救她不顾一切,但是并没有出现什么奇迹.在艾丝美拉达死后,他便紧紧地追随着她.
在看完《巴黎圣母院》后,最多的就是对卡西莫多的同情,他的正直与单纯却深深地打动着我.他自小因为畸形而被抛弃,由副教主收养,长大后也不曾离开教堂.他从没有得到过别人的一点关爱,但是他的心灵却和他的外表大相径庭.他向往着美和爱情,然而,艾丝美拉达太优秀了,对他来说,艾丝美拉达是一位女神,是高高在上的,也绝对不容一个污点.他开始自卑,痛苦,他的爱情给他带来了痛苦.但是他们的爱超越了生与死,上帝终究给了他们一个爱的世界.最后的结局正是文章出彩的一笔,也是我最喜欢的.
前几天去内蒙古博物馆,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两只头对头倒下的恐龙骨骸.那段时间我们也恰好听到了实习导游的讲解,他们倒下的形态是十分奇妙的,好似是互相搂抱着.导游开玩笑说这是恐龙界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而我却以为这是巴黎圣母院的翻版.也许,卡西莫多和艾丝美拉达就是爱情的化身,代表着至死不渝的爱情.
《窗边的小豆豆》
新版的《窗边的小豆豆》封面是粉红色的,那句“每个人都能在这本书里找到自己阳光灿烂的童年”的话,勾起了我对童年时光的怀念,想起了小姨当年送我的那本没有版权、印制粗糙的“小豆豆”.小豆豆的故事,早已模糊不清,我记住的是当年阅读的温馨和感动.如今重读这本书,更加感受到一份童真和不带世俗的纯净.也不知道现在热哈利?波特的孩是否还会为小豆豆那些小小不言的淘气动心,真正动心的倒是我们,少年时代的记忆只要有一扇窗口打开,就会像清新的空气一样扑面而来.
说心里话,我是羡慕小豆豆的,调皮的她碰到了一个超级棒的小林校长.小林校长对幼儿教育有他独到的见解.他很有耐心连续听六岁的小豆豆说四个小时的话而不打呵欠;也很有创意、会想到用废弃的电车改装成上课的教室;最最棒的是,他尊重小豆豆天马行空的想法,当小豆豆把粪坑里的东西全捞出来堆成一座小山,校长先生只说“弄完之后要放回去喔!”我也羡慕小豆豆有一个宽厚仁慈的妈妈,直到她二十岁之后,妈妈才跟她提起小时候因为太过调皮被退学的事情.如果当初在小豆豆还是个六岁的孩时,妈妈说:“怎么搞的?你竟然弄到要退学!我们只好再找一个学校了,如果再退一次学,就没有学校再要你了!”小豆豆一定承受不了这种教育.所以我觉得每个老师与家长都应该来读读这本书,来探索孩的内心世界,你会发现小林校长和小豆豆妈妈的这种教育方式很适合孩的成长,了解孩的内心世界才是教育孩的出发点.
有人把《窗边的小豆豆》说成“成年人的童话”,把它和时下流行的几米系列、麦兜麦唛系列混为一谈,并说什么“成人的童话很美好,成人的童话很无奈”.我不赞同这种说法,小豆豆并不是成人的童话,而是讲述成人的童年往事,我们这些成年人可以从中找到很多属于自己的过去,而小孩可以从中看到他们现在的童年.童年是人一生值得回味无穷的东西,它和童话一样都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美好的回忆,但童年绝不等同于童话,童年始终是真实的,而童话纯属杜撰.
这个叫小豆豆的女孩眼里所展现的童真世界是我们曾经忽略和淡忘的美好事物,这种忽略通常都是一生的,那些生命中非常宝贵的东西,居然整整一生我们都没有想起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所以我们更应该去读这本书,弥补这种遗憾.
这本书不仅让我们记住了一个由六辆电车改成教室的学校,校名叫"巴学园",更读到了一个儿童成长的旅程,这个旅程是创造力和社会适应的过程,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和尊重的过程.这个旅程对于每一个人都很重要,对我们现在的教育更重要.
多年后,当我有了自己的孩时,那个时候看着他(她),我一定会回忆起这本书,想起小豆豆曾经给我带来的这份恒久的感动,还有对当今教育的思索.
《鲁滨逊漂流记
我读了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我深深地被这本书所吸引,它让我体会到了鲁滨逊那惊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鲁宾逊是本书的主人公.在一次航海中,鲁宾逊所乘的船在一个荒岛附近触礁,船上的水手和乘客全被淹死了,只有鲁滨逊一个人幸运地活了下来.海浪把他卷上了沙滩.在克服了最初的悲观与绝望之后, 他凭借自己顽强的毅力,与大自然展开了英勇卓绝的斗争.他依靠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利用枪支和简单的工具,自力更生,自食其力地过起了荒凉的野岛生活.经过不懈的努力,他不仅有了自己的住所和家具,还有牧场、种植园,甚至还养了宠物.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能过上这样的生活,是很不容易的,这完全是他凭借自己的毅力和智慧创造的奇迹.
鲁宾逊是一个善于帮助别人的人,他从一帮食人族手中救下一个俘虏,那天是星期五,所以就给他取名叫“星期五”.从那以后,“星期五”就成为他忠实的伙伴和仆人.鲁宾逊还教他学会了说英语.不久,他又从食人族手中救出了几个俘虏,和他们一起劳动,共同生活.后来,一艘英国船只经过荒岛,鲁宾逊帮助船长制服了叛乱的水手,乘船离开荒岛,返回英国,过上了幸福的生活.鲁宾逊从落难荒岛到返回英国,这段时间竟长达二十多年.
看完这本书,使我深受感动.一个人身陷绝境,竟能这样对生活充满信心,勇敢地面对生活,创造生活,实在是难能可贵的.使我认识到,人不论何时何地,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不能被困难吓倒,要勇敢地面对困难,克服困难,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从容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和挑战厄运.只有这样,才能像鲁宾逊那样,永远是一个胜利 .
《老人与海》
看了很多名著,一直都不敢妄加评论,并不完全因为怯懦,更多的是一种尊敬的心理;因为作为名著其实都有他深刻的一面,在看似平淡的书写里,透出的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东西;这就是为什么传世名著以散文和小说居多的原因,诗歌和评论就因为其鲜明地个性和观点,使其成为时势英雄,最后或者被利用成工具,或者因为时间的推移成为花瓶式的摆设. 看榕树下作者 “ 远处飘来一朵云 ” 的评论, “ 一朵云 ” 的年轻(我只是说思想),使她 / 他看到 “ 冰山在海上移动之所以显得庄严宏伟,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 ” , “ 一朵云 ” 看到的也只是海明威所写的,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那水下的呢,还有它的八分之七的根基呢;老人桑提亚哥出海挑战大海的时候,那是人类都会引为自豪的象征,勇于挑战和渴望征服浩瀚的大海,渴望和一条真正的鲨鱼面对面的挑战;一条船,一个老人,一片浩瀚的大海;鲨鱼出现了,大海只派了他的小小的鲨鱼出现了,老人和小船,大海派来的小小的鲨鱼,老人是人类的代表,老人眼里是条真正的鲨鱼;于是,老人抖擞精神,和鲨鱼进行着殊死搏斗,一场征服和反征服的搏斗, “ 大块的鱼肉 ” 和后来的争夺,局部的胜利之后,当老人感觉胜利在握的时候, “ 鲨鱼忽然 ……” ,老人最后是空着双手,幸运地 “ 凯旋 ” . 我最初看 “ 老人与海 ” 之后,只感叹了一句,人最终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征服了什么;依然还是这样的感叹,在 9.11 之后和之前,布什也许从来没看过他故乡的老人,给他的忠告;老人与海的挑战,进行了不屈不饶征服,但是你是不是想过,人是不是在不屈不饶的制造问题,然后再去解决他,到底这世界最后谁征服谁,征服了之后做什么,为什么要征服而不是 …… 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在与亲和力,而不是征服的力量,海明威参加过美国人的英雄思维,就是强调征服的力量,但是失明后的他,开始思考征服的意义,所以才有老人和海;美国在越战里的结果,海明威是越战里的老人,人类的生存意识是海,如果盲目的强调一个生命对另个生命的征服和占有,即使进行着不屈不饶的过程,结果只有海明威所写的,老人空着手回航: “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但永远不会打败他 ” , 人如此,其他的生命呢?
《名人传》
阅读了罗曼·罗兰的《名人传》,深有感触.罗曼·罗兰是20世纪法国著名作家,他的作品是人们强大的精神支柱.《名人传》写的是贝多芬,米开朗基罗和托尔斯泰的故事,他们经历了各种的磨难却没有向命运屈服,在生命的最后一秒仍不屈不挠的抗争着,最终成为了伟人.这也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艰难和挫折是对命运和人生的最好锤炼!
在这三位伟人当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贝多芬.他对音乐有火一般的热情,先后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他的作品深邃而辉煌壮观,充满了幻想.但灾难还是无情的降临到了他的头上,在1802年,他意识到自己的听力障碍已经无法治愈,并且会很快恶化.那意味着他可能再也不能进行创作了!这是多么大的打击啊!但他却能顽强的和命运抗争,这也许是他后期能写出那么多不朽作品的原因吧.这种对生活对命运永不妥协的精神正是我们应该学习的,这伟大不屈的灵魂让黑暗的世界有了光芒,让生活有了希望.
读了贝多芬的故事,让我联想到了海伦凯勒——一个同样有着坚强毅力的人.她的生活同样是很不幸的,儿时的一场大病,让她变成了一位又盲又聋又哑的小女孩.在她的世界里,没有色彩,没有声音,也无法表达自己的想法.但命运的不公没有让她失去希望,她渴望了解一切,于是她加倍的努力,最终成为十九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
贝多芬和海伦凯勒在生活中遭遇着不同的磨难,但他们却有着同样的精神——永不向命运屈服!这不仅让我敬佩也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作为21世纪的一名中学生,社会的竞争更加的激烈,我们的功课越来越多,学习上的困难也随之增多,面对重重的困难与压力,我们是不是也需要这种精神呢?是!在遇到难题时,在学习成绩下降时,让我们“借着贝多芬的光芒,再一次擦亮我们的眼睛.”用坚定的信念去面对挫折,用顽强的毅力去实现理想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我百读不厌的一本书,不同的时期读它,有着不同的感受.
在幼儿园时,看的是连环画《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是一个个传奇的故事,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赤壁之战…….我还明白了俗语“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周瑜打黄盖,一个愿
打,一个愿挨.”、“肚子在唱空城计.”……的含义.
在中低年级,我看的是青少版的《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是一篇长篇历史小说,它不仅使我懂得了许多历史知识,更让我记着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鲜活的人物: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忠胆狭义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赤膊上阵的许褚、抬棺上战的庞德、阴险狡诈的曹操、软弱无能的刘禅……
在小学高年级,再读原著《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已是一本饱含人生哲理,有着非凡意义的鸿篇巨作.对里面的人物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如我最崇拜的诸葛亮,从火烧新野,骂死王朗、空城计、妙锦斩魏延中显示出他的非凡才智.可他也并非神仙,如他让马谡去守街亭,导致丢失了街亭、柳列城两个军事重镇,一出祁山失败,自己也被降职.料事如神的诸葛亮尚且如此,更何况我等凡夫俗子.所以我们没有理由苛求别人和自己不犯错误,不应该因为别人的一点过失而横加指责,也不应该因为自己的一次考试的失利而灰心气馁,更不应该为自己取得的一点成绩而沾沾自喜,人无完人,我们身上也一定存在着需要充实改进的地方.
而我喜爱的三国猛将张飞,长坡桥单骑救主,智夺瓦口,义释严颜,可谓功不可没,只可惜关羽一死,便失去理智,不务正业,无故鞭打士兵,导致自己被手下两名小将刺杀,还陪上了黄忠、刘备和蜀国七十五万大军的性命,使蜀国状况一落千丈.相反,魏国名将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辱骂置之不理,态度乐观,使一代奇才诸葛亮无计可使,以病死五丈原为告终.可见当遇见悲伤、痛苦、气愤的事情时,应该理智地控制情绪,用乐观的态度去战胜它,如果意气用事,后果将不堪设想.
随着我的成长,每次研读《三国演义》都有不同感受,《三国演义》真是伴我成长的一本好书.
《西游记》
当我翻开《西游记》时,总有不同的心情.它在四大名著中,是最生动活泼的,小时候的我读起它来总觉得既过瘾又有趣.但今时今日,不变的是那光怪陆离,色彩斑斓的神话世界,我的领悟却变了.
这是一部所有人都爱读的经典大作,每个人都能在解读它时获取不同的感觉和启示,有人喜欢它鲜明的人物个性;有人喜欢它瑰丽的整体形象;有人喜欢它活泼诙谐的对话旁白;有人还研究它的历史背景、社会现象.但在我看来,他那曲折的情节中暗藏着人们渴望而不可及的生活理想和人性追求,那就是——自由.
在经历了日复一日个性受约束的日子,廿一世纪的人们都格外向往自由,向往那个自由的化身:孙悟空.孙悟空破土而出,“不伏麒麟辖,不服凤凰管,又不服人间王位所约束”,闯龙宫,闹冥司,自花果山上目在称王.可以说已经达到人性摆脱一切束缚,彻底自由的状态.孙悟空其实就是自由的化身,他的品质中最突出的就是向往自由,他始终在追求自由,它的一切斗争也是为了争取自由.这样一个鲜活的形象给予了读者一种追求自由,追逐自由的力量和勇气. 然而,每个人都明白, 在现在,即使是将来,完全的自由终究是不可能的,人始终要受到这般那般的约束.尽管包围着我们的是个受约束的世界,但我们可以让内心尽量变得广阔而幽深,让它能够无边无际、包容天地.
然而,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人被一些价值不大的东西所束缚,却自得其乐,还觉得很满足.经过几百年的探索和发展,人们对物质需求已不再迫切,但对于精神自由的需求却无端被抹杀了.总之, 我认为现代人最缺乏的就是一种开阔进取, 寻找最大自由的精神.
在厉尽时间锤炼的《西游记》中,竟深深蕴含着新世纪人们最渴望的自由精神……我更明白为什么它能够传承至今了.
《红楼梦》
《红楼梦》,一部含笑的悲剧.《红楼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曹雪芹笔触下所创造和热爱的主人公是那些敢于反判那个垂死的封建贵族阶级的贰臣逆子;所同情悼惜的是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会的虚伪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姻缘.一边是封建社会下必须追求的功名光环,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为我们展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爱情故事浓缩了这场较量的全部硝烟,“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质本洁来还洁去”,在面对封建礼教下的种种迫害和冷漠,甚至以生命的付出为代价,质本洁的追求始终不弃.我们感叹贾、林两人爱情的悲剧的时候,看到了造成悲剧的一个重要因素即是封建礼教.
黛玉的哭不是软弱,她以哭这种独特的情感体验来真诚声援宝玉,默默对抗封建礼教,因此只有他们二人的心才贴得最近,爱得最深. 作者通过贾宝玉的眼睛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聪明多才、美貌体弱的柔弱的女子,她无视世俗的传统规律,反其道而行之.然而在经受了无数摧残之后,生命尽头到来之际,封建社会的狰狞面目加速了她的香消玉陨.看红楼梦,我们在宝黛的爱情中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