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洪承畴为什么投降于大清?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06 08:55:17
洪承畴为什么投降于大清?
洪承畴被俘之初,确实坚决不降.史料也证明这一点.《明季北略》里说他被俘后,不屈,命之跪,承畴曰:“吾天朝大臣,岂拜小邦王子乎!”清廷无奈,就把他“拘锁北馆”,不给饭吃,“只给菽水喝”,想用虐待的办法来消磨他的意志.然而洪承畴并不惧怕,反而以绝食相抗,“米浆不入口者七日”,不过仍然是“求死不得”.《清朝全史》和《清史稿》里所说的洪承畴降清的关键之举,都是由于皇太极亲自去看他,并把自己的貂裘亲手给洪承畴披上,洪承畴受到感动,才归顺了清朝.应当说洪承畴从坚决不降到决定降清,是皇太极招降政策的结果.皇太极为此费了很大力气,做了很多工作,一些比较有作为的汉臣,如范文程、张存仁,也起了重要作用.当然,洪承畴也从皇太极的礼贤下士和宽广胸怀中,看到清朝有可能成功,而明朝的腐败已很难重振基业,这大概也是洪承畴决心降清的原因之一.至于民间广泛流传着洪承畴的降清,是由于皇太极的爱妃博尔济吉特氏做工作的结果,似乎并无根据.
  根据史料可以知道,洪承畴投降清朝的原因,异常复杂.洪承畴在明朝官场二十多年,对明朝廷内部的腐败情况非常清楚,他也同李自成的农民军作战过,对农民军的情况也比较了解.他又同清军作战,对清朝又有着新的认识.经过对明朝、清朝和“大顺”这三种政治势力的对比,洪承畴从中看出,最有希望最后完成江山一统的是清朝.这应该是洪承畴投降清朝的根本原因.而皇太极能够亲自出马来劝降,更加深了他对清朝的这种认识.
  据说,还在松山城中时,就曾经有人劝说洪承畴投降,被他坚决拒绝.因叛将献城而被俘后,清兵把他带到主帅面前,强迫他下跪,他轻蔑地说:“我乃天朝大臣,岂能在小邦王子面前下跪! ”摆明了已将生死置之度外.那么这个铮铮铁汉为何后来又改了主意呢?史上最“桃色”的劝降幕后——庄妃色诱洪承畴究竟有几分可信度? 洪承畴被押解到盛京后,关在皇宫内的三官庙里.他已经下了必死的决心,每天披头散发,脚,不吃不喝,对皇太极骂不绝口.皇太极不仅不生气,还动员了盛京城中所有能动员的力量前去劝降,这其中大部分是洪承畴以往在明朝的同事们,让他们现身说法.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范文程.在大多数人劝降无效的情况下,范文程出场了.名士就是有名士的风度,他面对洪承畴的暴跳如雷不但不恼怒,反而和风细雨与之谈古论今,让洪承畴不得不反思: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人就怕冷静,就怕想到值不值,一旦从牛角尖中钻出来,发现天地之大,就不会一心求死了.恰在这时,积在房梁上的灰尘飘落下来,落在了洪承畴的衣服上,洪承畴不由自主地用手轻轻掸去.这个细微的动作被范文程看在眼中,他暗自一笑,随即告辞出来,径直向皇太极禀报:“承畴不会死,这种时候,他连衣服尚且爱惜,何况生命呢. ”
  洪承畴是经过心理挣扎才投降清朝的.他儒学根底深厚,自然知道纲常伦理,重视个人名节.被俘之初,洪承畴不发一言,对来劝降的人闭目不见,只求速死.求死和求降的转变是怎么完成的呢?肯定不是皇太极和庄妃这对夫妻施展美人计的结果.倒是比洪承畴早降清的汉人范文程抓住了洪的心理——这个范文程是范仲淹的后裔,当初主动投奔清朝,引起了大明朝野不小的骚动.范文程来劝降的时候,洪承畴根本就不看他,闭目养神.范文程也没想一次就能劝降洪承畴,丝毫不提招降之事,反而和洪承畴大谈诗书典籍.洪承畴久居兵戎,又身陷塞外,竟然听到中原掌故和儒家典籍,耳目一新,睁眼和范文程相谈甚欢.谈话间,房梁上落下来一块燕泥,正掉在洪承畴的衣服上.洪承畴一面说话,一面轻轻地把它掸掉.范文程看在眼里,不动声色,回去奏报皇太极:“洪承畴不死矣.承畴对敝袍犹爱惜若此,况其身耶?”
  的确,洪承畴并没有必死之心.他对人世有深深的留恋.从小,洪承畴就立志要治国平天下,从政后事业心很重.他办事务实狠辣,涉猎广阔.被俘时,洪承畴50岁,身体还很好,能力卓越,政治经验丰富,正处于迎接事业新辉煌的关键时刻.原本想着大干一场,突然成了阶下囚,洪承畴不甘心.皇太极很赞同范文程对洪承畴的判断,对洪承畴的恩遇更加优厚,希望招降为己所用.良禽择木而栖.崇祯和皇太极相比,崇祯乖戾多动、政无定法、吝啬多疑,政治上极不成熟;皇太极则稳重厚道,文韬武略远在崇祯之上,他统率的清王朝朝气蓬勃,正处于茁壮成长时期.回想崇祯皇帝治下明朝臣子的遭遇(比如袁崇焕、孙传庭),再看看皇太极治下清朝百官的状态和前途,洪承畴的心理天平开始朝皇太极和清王朝一边倾斜了.直到有一天,皇太极见洪承畴衣服单薄,当即脱下身上的貂裘披在洪承畴的身上,洪承畴大受感动.他有治国平天下的能力和经验,就缺少需要皇帝支持的“天时”了,当即表示归顺大清.皇太极喜出望外,宣布找到了平定天下的向导.
  劝降洪承畴的三个版本
  皇太极知冷知热搭台阶
  《清史稿·洪承畴传》中记载,皇太极亲自来到三官庙看望洪承畴,并脱下身上的貂裘披在他的身上,亲切地说:“先生不会感到冷吧? ”洪承畴望着皇太极许久,终于长叹了一口气,说:“你是真命天子啊! ”归降了清朝.到这里我们就该明白了洪承畴他不是不想投降,他是不能降!那一边大明王朝已经告诉世人,他是民族英烈,已经为国捐躯了!这个时候,如果我洪承畴要投降大清王朝,你大清王朝必须得给我一个很好很好的说法,得让我向全天下的汉族人有一个交代!这个交代是什么呢?唯一的借口就是:皇太极是真命天子,我洪承畴是良臣终于遇到了明主,可以降了.
  庄妃娘娘的“迷魂汤”
  民间广泛流传的另一个版本是庄妃劝降了洪承畴,这个版本的经过大致是这样的:洪承畴一动不动地躺在光板床上,忍受着饥渴的煎熬,只求速死.忽然闻到一股奇香扑鼻而来,弥漫在整个囚室中.他精神为之一振,微微张开双眼,面前竟站着一位满洲贵妇人,袅袅娜娜,一头乌黑油亮、光可鉴人的秀发,挽着高高耸起的云髻,衣袖下腕似嫩藕,手如葱白,窈窕的身材如风摆杨柳、出水芙蓉.洪承畴只觉得整个囚室变得亮堂起来,似乎连饥渴也忘了.庄妃说:“听说洪将军有年过花甲的老母,你若走了,谁来孝敬她?听说洪将军闺房中有结发的妻子,偏房中有娇美的爱妾,你舍得让她们独守空闺吗? ”洪承畴听后酸楚万分,一言不发.庄妃觉得时机来临,连忙从带来的竹篮中取 出 玉壶,两只酒盅,倒满人参汤说:“洪将军已决心一死,我不敢让洪将军坏了名节,这是送行酒,请将军饮下.”洪承畴沉默良久,一口喝了下去,谁知“酒”刚一入口洪承畴便觉出这不是酒是人参汤,心中不由一喜,不禁连饮数杯.庄妃又说:“洪将军已数日未进饮食,身子虚弱,再多饮几杯吧!”说着双手按住洪承畴的双肩,洪承畴似乎被雷电击了一下,不由伸出双手,紧紧握住了庄妃的手.庄妃故意娇滴滴地说:“洪将军还有什么话吗? ”庄妃的所言所行,唤起了洪承畴对女人的思念,对生的留恋,他决心不再去死……至于堂堂大清的皇妃怎么能随便委身他人?这个听来荒唐的传说之所以能够流传开来和历史上满蒙部族在对待两性关系上的观念、风俗不无关系.在那些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部族中,如果一位女性能够把一个英雄收服过来的话,不但不会受到族人的鄙视,相反,她也会像英雄一样受到大家的爱戴与尊敬.
  另一种更可信的野史
  相对来说,另外一种野史的说法更可信.据说洪承畴被俘后,绝食九日,只求速死.皇太极见劝降无效,又爱惜他是一个人才,就将他放了.但在洪承畴入关途中,遇见了一个家中的仆人,这位仆人告诉他:现在明朝上下都以为他已在松山会战中战死,如果他活着回去,而“所统三军俱没,地方俱失”,朝廷定会问罪,到时死的就不是他一个人了,他的妻子儿女都将受到牵连.洪承畴进退两难,犹豫再三,决定返回盛京,归降皇太极.这个说法的可信度就在于,当时明朝对败军之将确是施以严惩.《清史稿》记载:洪承畴归降之后,皇太极对他说:“朕发现你们明朝君主,宗室人被俘获不施救.而将帅战败被擒获,若有人投降,君主要么诛杀他们的妻儿,要么将他们变卖罚为奴隶.这是旧制还是新制? ”洪承畴回答说:“以前没有这种制度,是近年才有的. ”皇太极十分感慨地说:“君主不贤明,臣子欺上瞒下,枉杀之事就会层出不穷.将帅死战被擒或者走投无路归降,为什么要加罪于他们的妻儿老小呢?他们残虐无辜也太厉害了! ”洪承畴听到这里,泪流满面.天聪五年(公元1631年)九月,明太仆寺卿张春兵败被俘之时,也曾对前来劝降的达海、库光头缠等人说:“如果我现在死在你们手上,我的五个儿子和三个孙子就可以活下去了. ”同年农历十月二十五日,大凌河守将祖大寿因为心系远在京师的次子的安危,而对是否出降颇为犹豫.他在写给清军副将石廷柱的信中,有这样的字句:“若能设计,将在北京之二弟救出,此乃兄全我祖氏之大恩也. ”崇祯皇帝对于败军之将和他们的家人毫不手软地予以严惩,与皇太极招降优待明军降将的做法形成了极大的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