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人生哲学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7/07 12:55:07
分别写出陶渊明,王羲之,苏轼的人生哲学
解题思路: 人生哲学
解题过程:
陶渊明的人生哲学
陶渊明哲学的内容十分丰富,包罗万象。
陶渊明的人生理想包括社会理想和个人的精神理想。陶渊明的社会观和人生观都以“自然”为核心。他向往的社会是和平安宁、自耕自食、无竞逐无虚伪、没有相互压迫和残害的社会;他追求的人生是淳朴真诚、淡泊高远、任运委化、无身外之求的人生;他所喜爱的生活环境,也是恬静而充满自然意趣的乡村。乡村田园寄托了陶渊明的人生理想。田园被陶渊明用诗的构造手段高度纯化、美化了,变成了陶渊明痛苦世界中的一座精神避难所。陶渊明只能把淳朴的乡村生活,作为他的社会理想有限的寄托。
陶渊明具有无君论的思想。他把儒家虚构的淳朴无争的上古之世与道家宣扬的小国寡民的社会模式结合成一体,作为理想世界来歌颂。他社会理想可以称为桃花源思想,桃花源就是他对未来社会的理想蓝图,是他半生躬耕生活的提炼和结晶,是社会理想和生活理想的最高概括。同时,陶渊明把淳朴的乡村生活,作为他的社会理想的比较现实然而十分有限的寄托。他以乡村作为污浊喧嚣的官场——所谓“樊笼”——的对立面,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陶渊明的个人的精神理想是与其社会理想紧密契合的。在他众多的诗文之中充分体现了他的生活理想,如向往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委屈累己的田园生活,体会体力劳动的艰苦和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宁静乃至安乐。陶渊明把“真”当作是人生中的最高理想境界,向往抱扑含真的的生活。在他的人生中,心灵不拘于外在的形式和表面现象,而是一直追求一种超表象的内在意趣和意境。
王羲之的人生哲学
王羲之从天道与人事的对比中,深感宇宙之伟大,人的存在之渺小,从具体的人生体验中,总结出“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发出沉重叹息。除了“死生”,一切不足道,死生之困惑在他们心里永远无法排遣。既然人不免一死,性命无常,那么,人存在的唯一意义就在于尽情享用人的本然生命,执着于个人生命的有限性和现世生活的今生性。人应该追求和全力把握的只能也只应是生命的自然,以穷尽今生之快乐。
苏轼的人生哲学
一、出仕与隐退。
苏轼虽然谨守儒家教义,但其思想意识的归依,还在于释道。从苏轼立身处世的实践就不难发现,他的人生毕竟是积极的、乐观的。这种旷达乐观,其立身处世的心理准则,还是体现着儒家的精神。
由于受老庄思想的影响,苏轼作品中往往流露出虚无主义的逃避现实的情绪。政治上的分裂和冲突,使他只能用禅宗的般若空观淡化和消解。正是因为苏轼始终未脱根尘,才使他的诗在旷达诙谐之外,保持着生活的热情,别具一番咏叹的情调。
二、理想与现实。
对理想与现实的种种矛盾,苏轼的回答是:淡化功名意识,守着“用舍由时,行藏在我”的随机应变的人生哲学,抱定“乐天知命”的处世态度。追求富贵利禄本是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普遍思想,在苏轼看来,荣枯如电与风一般过眼即逝,富贵只是一种哲学现象,没有必要留恋。
三、宇宙与人生。
苏轼虽然深切感到人生如梦,但并未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脱,始终保持着顽强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对于人生现实,他采取以不退避为退避的原则。乐观进取的精神,旷达超脱的情怀,使苏轼在自我体验中感到轻松释然的意味。苏轼是天生的乐天派,他率真旷达,又在庄子的逍遥思想浸渍下,早年便怀齐物志。对现实保持着不即不离,能入能出的关系。在官四十载,近一半时间在贬谪中度过,若是其他人,可能早就愤世嫉俗了。苏轼为后人所景仰的人生态度,不仅表现在逆境中的从容,又表现为顺境中的淡泊。苏轼这种在顺境中的淡泊自守的品格也是难能可贵的。
东坡词作的人生思考超出凡俗,一个原因是他汲取了儒、释、道三家的积极因素。儒家的入世和有力,引导他热爱生活和人生;道家的无为特别是庄子的齐物论,又使他淡泊名利,再逆境中也显得从容自如;佛家的静达圆通,启迪他走向圆融和通达。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作者对审美的人生境界的追求,企图达到对人生功利境界的超越。
最终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