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钱永健生在中国,能获得诺贝尔奖吗?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09 10:38:38
如果钱永健生在中国,能获得诺贝尔奖吗?
钱永健何许人也?他乃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虽然他是华裔美国人,但获奖后在中国几乎成了名人,这倒不是我们中国人特别崇拜诺贝尔奖得主,而是因为国内各大媒体的特殊报道,在钱永健的名字前都要毫无例外地冠以“钱学森堂侄”的特殊定语,有的还要给钱学森加上“中国导弹之父”的头衔.我们本来是想沾点喜气,可钱永健却毫不领情,说他和中国没有丝毫关系,也不认识钱学森,让我们热脸贴了个冷屁股,这个钱永健的心未免太狠了吧,怎么一点也不考虑中国人的内心感受啊?
不过得承认,钱永健说得基本是事实.虽然钱学森与钱永健的父亲是同一位祖父的堂兄弟,并且都毕业于交通大学,但在中国旧时的大家族中,这样的亲族关系一抓就是一大把,再平常不过了.强调这样的关系能说明什么呢?只能说明钱家的这位祖父太了不起了,怎么能生出那么优秀的后代呢?至于钱永健,出生于美国纽约,一直在美国生活、求学和工作.钱学森是1955年回国的,那时钱永健才3岁.而且钱学森回国前已受美方监禁限制,显然不会对这位堂侄有什么影响.回国后,钱学森从事的是绝密的国防科研,加上中美之间的特殊关系,与这位堂侄之间肯定不会有一般叔侄间的交往.可以说,中国的导弹之父钱学森与钱永健的获奖简直就是风马牛不相及.
先从钱永健小时候说起.钱永健幼年时患有气喘病,当两个哥哥在户外运动时,他只能待在家里.出于对化学的爱好,钱永健经常在自家地下室里摆弄瓶瓶罐罐,做着“化学实验”.为此,父母专门为他买了一套化学实验用具.但钱永健很快就对这一套安全的化学实验用具感到了厌烦.后来,他在学校的图书馆里偶然发现了一本旧化学课本,就按照里面介绍的方法,做起了许多有意思但危险的化学实验,甚至还玩起了火药,一次,他和两个哥哥在家里用火药自制了一个手榴弹,并将其引爆.万幸的是,这个手榴弹并没有多大的威力,只是把家里的乒乓球台炸掉了一小部分,并弄得满屋子都是烟.
钱永健的这一爱好充满了冒险性,对他后来在科学道路上的发展无疑起了重要的奠基作用.但如果到了中国,他的这个爱好能得到大人的支持和鼓励吗?中国的父母当然从小也注重发展孩子的兴趣爱好,但有几个是遵从孩子的意愿和选择呢?只不过是盲目的随大流而已.没上学时,别人的孩子学琴棋书画吹拉弹唱,咱的孩子也必须学这些,决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上了学,别人的孩子补作文补数学强化英语,咱的孩子也必须要补补要强化,否则就有掉队的危险.于是乎,不少孩子就在父母们设计好的兴趣爱好中失去了真正的兴趣爱好.像钱永健跟着自己的兴趣走,在中国父母关爱的目光中是没有市场的,特别是这种爱好还充满了危险性,那就更要不得了.谁若不信,可以到现在中国孩子们的兴趣市场上调查一下,孩子们学得不少是些无足观焉的雕虫小技,哪里听说过有培养化学兴趣的?
如果钱永健生在中国,他的化学兴趣很可能从小就被扼杀在了摇篮之中,一个未来的诺贝尔奖得主很可能就这样夭折了.
钱永健的求学之路也充满了波折.16岁时,钱永健凭借自己对于如何将金属融进硫氰酸的研究,获得了西屋科学天才奖.该奖项是全美历史最悠久、最负盛名的少年科学奖,获奖者经常被看做是“未来的诺贝尔奖得主”.获得“西屋奖学金”后,钱永健进入哈佛大学学习.如果钱永健生在中国,只得了国内的少年科学奖,我想他是上不了清华北大的.清华北大当然也有破格录取的学生,但那些学生必须是各种奥赛大奖的得主.即便就是降几十分录取的自主招生,中国的一流大学敢录取,社会舆论也不答应.2008年清华降几十分录取了一个少女作家,人们就是一片质疑之声,说这种做法打破了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乖乖!只得了一个美国国内的少年科学奖,钱永健就上了哈佛大学,太让人不可思议了.
在哈佛大学学习时,钱永健对学校安排的化学课程不太满意,觉得教学内容颇为呆板,因此选修了不少钢琴课.尽管如此,钱永健还是以最优异的成绩毕业,并前往剑桥大学深造.这时,钱永健突然对化学感到了厌倦,曾多次转换研究领域.他从化学转到了分子生物学,又转到了海洋学,研究海湾的石油污染状况.后来,他对人脑研究发生了兴趣,转向生理学专业,并获得了博士学位.
钱永健一味地跟着兴趣学习,这事如果发生在中国,学校当局和教授们会作何感想?他们很有可能会觉着这个“未来的诺贝尔奖得主”是在不务正业,是在浪费聪明的才智,可能会自作多情地对他进行一番励志教育,尽管苦口婆心煞费苦心,但这到底能起多大的重用呢?说不定还会帮倒忙呢!尤其是钱永健多次转换专业,如果没有特殊背景,这在中国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即便能让你转换一次专业,也决不可能让你一而再再而三地转换专业.
钱永健转换专业就像玩自家的玩具一样随便,这那里是在上大学,分明是在做游戏嘛.中国的大学是神圣庄严的地方,是绝不会让钱永健如此随便的.但问题是,如果钱永健没有了学习的自由,他还会有学习的动力吗?这个“未来的诺贝尔奖得主”在大学里也会夭折的.
事实上,钱永健的选择是正确的.从剑桥大学毕业后,钱永健又回到化学领域,开始了对于绿色荧光蛋白的研究之路.凭借化学与生物方面的天分,钱永健找到了让绿色荧光蛋白更亮更持久发光的方法,并创造出了更广泛飞荧光蛋白色彩,包括黄、蓝、橙等颜色.这项研究奠定了他在研究领域的权威地位.钱永健认为自己之所以能在这方面取得成就,是由于喜欢色彩的缘故.看看,还是兴趣在钱永健的研究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最后,我的结论出来了:如果钱永健生在中国,他根本就不可能获得诺贝尔奖.尽管这个结论有点悲观,但也符合中国教育的现实状况.
值得庆幸的是,钱永健并没有生在中国,而是土生土长在美国,这是钱永健的幸运,更是世界科学的幸运.
不过得承认,钱永健说得基本是事实.虽然钱学森与钱永健的父亲是同一位祖父的堂兄弟,并且都毕业于交通大学,但在中国旧时的大家族中,这样的亲族关系一抓就是一大把,再平常不过了.强调这样的关系能说明什么呢?只能说明钱家的这位祖父太了不起了,怎么能生出那么优秀的后代呢?至于钱永健,出生于美国纽约,一直在美国生活、求学和工作.钱学森是1955年回国的,那时钱永健才3岁.而且钱学森回国前已受美方监禁限制,显然不会对这位堂侄有什么影响.回国后,钱学森从事的是绝密的国防科研,加上中美之间的特殊关系,与这位堂侄之间肯定不会有一般叔侄间的交往.可以说,中国的导弹之父钱学森与钱永健的获奖简直就是风马牛不相及.
先从钱永健小时候说起.钱永健幼年时患有气喘病,当两个哥哥在户外运动时,他只能待在家里.出于对化学的爱好,钱永健经常在自家地下室里摆弄瓶瓶罐罐,做着“化学实验”.为此,父母专门为他买了一套化学实验用具.但钱永健很快就对这一套安全的化学实验用具感到了厌烦.后来,他在学校的图书馆里偶然发现了一本旧化学课本,就按照里面介绍的方法,做起了许多有意思但危险的化学实验,甚至还玩起了火药,一次,他和两个哥哥在家里用火药自制了一个手榴弹,并将其引爆.万幸的是,这个手榴弹并没有多大的威力,只是把家里的乒乓球台炸掉了一小部分,并弄得满屋子都是烟.
钱永健的这一爱好充满了冒险性,对他后来在科学道路上的发展无疑起了重要的奠基作用.但如果到了中国,他的这个爱好能得到大人的支持和鼓励吗?中国的父母当然从小也注重发展孩子的兴趣爱好,但有几个是遵从孩子的意愿和选择呢?只不过是盲目的随大流而已.没上学时,别人的孩子学琴棋书画吹拉弹唱,咱的孩子也必须学这些,决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上了学,别人的孩子补作文补数学强化英语,咱的孩子也必须要补补要强化,否则就有掉队的危险.于是乎,不少孩子就在父母们设计好的兴趣爱好中失去了真正的兴趣爱好.像钱永健跟着自己的兴趣走,在中国父母关爱的目光中是没有市场的,特别是这种爱好还充满了危险性,那就更要不得了.谁若不信,可以到现在中国孩子们的兴趣市场上调查一下,孩子们学得不少是些无足观焉的雕虫小技,哪里听说过有培养化学兴趣的?
如果钱永健生在中国,他的化学兴趣很可能从小就被扼杀在了摇篮之中,一个未来的诺贝尔奖得主很可能就这样夭折了.
钱永健的求学之路也充满了波折.16岁时,钱永健凭借自己对于如何将金属融进硫氰酸的研究,获得了西屋科学天才奖.该奖项是全美历史最悠久、最负盛名的少年科学奖,获奖者经常被看做是“未来的诺贝尔奖得主”.获得“西屋奖学金”后,钱永健进入哈佛大学学习.如果钱永健生在中国,只得了国内的少年科学奖,我想他是上不了清华北大的.清华北大当然也有破格录取的学生,但那些学生必须是各种奥赛大奖的得主.即便就是降几十分录取的自主招生,中国的一流大学敢录取,社会舆论也不答应.2008年清华降几十分录取了一个少女作家,人们就是一片质疑之声,说这种做法打破了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乖乖!只得了一个美国国内的少年科学奖,钱永健就上了哈佛大学,太让人不可思议了.
在哈佛大学学习时,钱永健对学校安排的化学课程不太满意,觉得教学内容颇为呆板,因此选修了不少钢琴课.尽管如此,钱永健还是以最优异的成绩毕业,并前往剑桥大学深造.这时,钱永健突然对化学感到了厌倦,曾多次转换研究领域.他从化学转到了分子生物学,又转到了海洋学,研究海湾的石油污染状况.后来,他对人脑研究发生了兴趣,转向生理学专业,并获得了博士学位.
钱永健一味地跟着兴趣学习,这事如果发生在中国,学校当局和教授们会作何感想?他们很有可能会觉着这个“未来的诺贝尔奖得主”是在不务正业,是在浪费聪明的才智,可能会自作多情地对他进行一番励志教育,尽管苦口婆心煞费苦心,但这到底能起多大的重用呢?说不定还会帮倒忙呢!尤其是钱永健多次转换专业,如果没有特殊背景,这在中国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即便能让你转换一次专业,也决不可能让你一而再再而三地转换专业.
钱永健转换专业就像玩自家的玩具一样随便,这那里是在上大学,分明是在做游戏嘛.中国的大学是神圣庄严的地方,是绝不会让钱永健如此随便的.但问题是,如果钱永健没有了学习的自由,他还会有学习的动力吗?这个“未来的诺贝尔奖得主”在大学里也会夭折的.
事实上,钱永健的选择是正确的.从剑桥大学毕业后,钱永健又回到化学领域,开始了对于绿色荧光蛋白的研究之路.凭借化学与生物方面的天分,钱永健找到了让绿色荧光蛋白更亮更持久发光的方法,并创造出了更广泛飞荧光蛋白色彩,包括黄、蓝、橙等颜色.这项研究奠定了他在研究领域的权威地位.钱永健认为自己之所以能在这方面取得成就,是由于喜欢色彩的缘故.看看,还是兴趣在钱永健的研究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最后,我的结论出来了:如果钱永健生在中国,他根本就不可能获得诺贝尔奖.尽管这个结论有点悲观,但也符合中国教育的现实状况.
值得庆幸的是,钱永健并没有生在中国,而是土生土长在美国,这是钱永健的幸运,更是世界科学的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