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翻译以下几个英文经济术语的意思 和 分别的简略解释multipliercrowd outsuperannuation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政治作业 时间:2024/11/08 19:43:34
英语翻译
以下几个英文经济术语的意思 和 分别的简略解释
multiplier
crowd out
superannuation
liquidity trap
Endogenous Growth Theory
convergence
以下几个英文经济术语的意思 和 分别的简略解释
multiplier
crowd out
superannuation
liquidity trap
Endogenous Growth Theory
convergence
multiplier 乘数
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支出的初始变化之间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k=y/J ,其中Y 表示国民收入的变化,J 表示支出的变化.例如,k=2,那么,每年的支出流量比如说投资持续增加,将导致每年国民收入的流量增量为投资增量的一倍.支出乘数包括投资乘数、政府购买乘数等.
乘数作用可通过初始支出后的一系列事件来说明.以投资为例,投资的增加引起收入增加,增加的收入中将有一部分花费在其他商品和劳务上,这意味着生产这些商品和劳务的人的收入增加,随后他们也将花费一部分增加的收入.如此继续下去,每一轮的收入总量越来越小.显然,最终引起的收入增量的大小取决于每一阶段有多少收入用于消费,即取决于这一系列事件中有关人员的边际消费倾向.投资乘数之值等于1 /(1-边际消费倾向);或者,由于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之和等于1,所以乘数之值等于l / 边际储蓄倾向.所以边际储蓄倾向越大,乘数之值越小.乘数是简单的收入—支出模型中的一个基本特征.
crowd out 挤出效应
扩张性财政政策导致利率上升,从而挤出私人投资,进而对国民收入的增加产生一定程度的抵消作用,这种现象成为挤出效应.或者具体地说就是政府和企业都在投资,在投资项目一定的条件下,政府投的多就把企业挤出去了,这就是挤出效应.
社会财富的总量是一定的,政府这边占用的资金过多,又会使私人部门可占用资金减少,经济学将这种情况称为财政的“挤出效应”:政府通过向公众(企业、居民)和商业银行借款来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引起利率上升和借贷资金需求上的竞争,导致民间部门(或非政府部门)支出减少,从而使财政支出的扩张部分或全部被抵消.民间支出的减少主要是民间投资的减少,但也有消费支出和净出口的减少(F·S·米什金,1998,P544).
superannuation 意思类似于我们中国的养老保险金,是在我们工作时期买的,在退休后或者失去工作后领取的一种社会保险.
liquidity trap 流动性陷阱
流动性陷阱是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假说,指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人们就会产生利率上升而债券价格下降的预期,货币需求弹性就会变得无限大,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储存起来.发生流动性陷阱时,再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无法改变市场利率,使得货币政策失效.
流动性陷阱的现代解释:
流动性滞存主要包括:⑴、居民和企业的现金窖藏;⑵、银行的存差.
银行的存差部分可以变为国债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国债部分可通过政府支出花出去,用于实体经济部门,而在中央行存款的部分则只能滞存于银行系统内.至于企业和居民的现金窖藏,则明显是流动性滞存.
窖藏还有另一种形式,就是当银行存差过大时,银行为减轻存款利息负担,会降低居民和企业在银行存款的利息率,进一步取消存款利息,甚至对存款收费.在银行不是通过贷款,而是直接通过存款来获益的情况下,就相当于存款者通过银行来窖藏现金,这与租用银行保险箱类似.这时,银行成了吸收资金的“黑洞”.真正的流动性陷阱就出现了.
Endogenous Growth Theory 内生增长理论
自亚当·斯密以来,整个经济学界围绕着驱动经济增长的因素争论了长达200多年,最终形成的比较一致的观点是: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一国的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下列三个要素(Tanzi and Zee, 1997, p.180):(1)随着时间的推移,生产性资源的积累;(2)在一国的技术知识既定的情况下,现在资源存量的使用效率;(3)技术进步.但是,60年代以来最流行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依据以劳动投入量和物质资本投入量为自变量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建立的增长模型,把技术进步等作为外生因素来解释经济增长,因此就得到了当要素收益出现递减时长期经济增长停止的结论.可是,90年代初期形成的“新经济学”即内生增长理论则认为,长期增长率是由内生因素解释的,也就是说,在劳动投入过程中包含着因正规教育、培训、在职学习等等而形成的人力资本,在物质资本积累过程中包含着因研究与开发、发明、创新等活动而形成的技术进步,从而把技术进步等要素内生化,得到因技术进步的存在要素收益会递增而长期增长率是正的结论.当然,许多经济学家早已看到了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Schumperter, 1934;舒尔兹,1990;贝克尔,1989),但是,他们都是把它们看作是外生因素.
这样,这两种理论的政策含义出现了分歧:尽管财政经济学家一直认为财政政策能够影响经济增长(因为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间的内在联系表现在许多方面,诸如扭曲性税收的负效应、累进税对储蓄倾向的不利影响以及增加税收动用额外资源以提高公共投资水平等等),但是新古典增长论却认为,长期经济增长完全是由理论本身的外生因素决定的,因此无论采取什么政策,长期增长都不变,或者说,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充其量只有短期效应,而不能影响长期增长;而内生增长论则认为,一国的长期增长是由一系列内生变量决定的,这些内生变量对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是敏感的,并受政策的影响.如果增长率是由内生因素决定的,那么,问题就是经济行为主体特别是政府如何能够影响增长率的大小,因而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
罗默模型、卢卡斯模型和格鲁斯曼-赫普曼模型只是最著名的内生增长模型,还有很多其他模型侧重不同的增长方面,诸如金和罗伯森(King and Robson, 1993, p. 445-466)的知识传播内生增长模型、阿格赫恩和豪威特(Aghion and Howitt, 1992, p. 323-351)的模仿与创造性消化内生增长模型以及杨(Young, 1991, p. 369-405)国际贸易内生增长模型.所有这些模型表达出来的一个重要思想是:企业是经济增长的最终推动力,特别是这些模型试图说明企业如何积累知识,这种知识广义地包括人力资本和技术变化(Rogers, 1997, p. 43).这种知识积累表示为增加人力资本、生产新产品和提高产品质量.这些模型表明,知识和积累过程会出现外部性或知识外溢效应,需要政府政策的干预:各种政策旨在扶持研究与开发、革新、人力资本形成甚至关键性产业部门.
综上所述,我们对内生增长理论所表达的经济增长的原因作出如下简单的非技术性陈述:第一,获取新“知识”(包括革新、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积累等概念);第二,刺激新知识运用于生产(市场条件、产权、政治稳定以及宏观经济稳定);第三,提供运用新知识的资源(人力、资本、进口品等等).
内生增长理论突出了第一个方面,而第二个方面隐含在各种内生增长模型中,因为这些模型对企业面临的市场条件、产权和经济稳定性作了假定,同时,还强调了这两个方面出现于企业层次上.最后一个方面按理说也稳含在内生增长模型中,因为,从数学上讲,这些模型都建立了消费者模型,用来解释(比如说)在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是正的既定情况下,随着时间的推移消费者配置消费的动态最适化问题.
convergence 收敛(经济学不知道你指的是什么,最好给出语境)
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支出的初始变化之间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k=y/J ,其中Y 表示国民收入的变化,J 表示支出的变化.例如,k=2,那么,每年的支出流量比如说投资持续增加,将导致每年国民收入的流量增量为投资增量的一倍.支出乘数包括投资乘数、政府购买乘数等.
乘数作用可通过初始支出后的一系列事件来说明.以投资为例,投资的增加引起收入增加,增加的收入中将有一部分花费在其他商品和劳务上,这意味着生产这些商品和劳务的人的收入增加,随后他们也将花费一部分增加的收入.如此继续下去,每一轮的收入总量越来越小.显然,最终引起的收入增量的大小取决于每一阶段有多少收入用于消费,即取决于这一系列事件中有关人员的边际消费倾向.投资乘数之值等于1 /(1-边际消费倾向);或者,由于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之和等于1,所以乘数之值等于l / 边际储蓄倾向.所以边际储蓄倾向越大,乘数之值越小.乘数是简单的收入—支出模型中的一个基本特征.
crowd out 挤出效应
扩张性财政政策导致利率上升,从而挤出私人投资,进而对国民收入的增加产生一定程度的抵消作用,这种现象成为挤出效应.或者具体地说就是政府和企业都在投资,在投资项目一定的条件下,政府投的多就把企业挤出去了,这就是挤出效应.
社会财富的总量是一定的,政府这边占用的资金过多,又会使私人部门可占用资金减少,经济学将这种情况称为财政的“挤出效应”:政府通过向公众(企业、居民)和商业银行借款来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引起利率上升和借贷资金需求上的竞争,导致民间部门(或非政府部门)支出减少,从而使财政支出的扩张部分或全部被抵消.民间支出的减少主要是民间投资的减少,但也有消费支出和净出口的减少(F·S·米什金,1998,P544).
superannuation 意思类似于我们中国的养老保险金,是在我们工作时期买的,在退休后或者失去工作后领取的一种社会保险.
liquidity trap 流动性陷阱
流动性陷阱是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假说,指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人们就会产生利率上升而债券价格下降的预期,货币需求弹性就会变得无限大,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储存起来.发生流动性陷阱时,再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无法改变市场利率,使得货币政策失效.
流动性陷阱的现代解释:
流动性滞存主要包括:⑴、居民和企业的现金窖藏;⑵、银行的存差.
银行的存差部分可以变为国债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国债部分可通过政府支出花出去,用于实体经济部门,而在中央行存款的部分则只能滞存于银行系统内.至于企业和居民的现金窖藏,则明显是流动性滞存.
窖藏还有另一种形式,就是当银行存差过大时,银行为减轻存款利息负担,会降低居民和企业在银行存款的利息率,进一步取消存款利息,甚至对存款收费.在银行不是通过贷款,而是直接通过存款来获益的情况下,就相当于存款者通过银行来窖藏现金,这与租用银行保险箱类似.这时,银行成了吸收资金的“黑洞”.真正的流动性陷阱就出现了.
Endogenous Growth Theory 内生增长理论
自亚当·斯密以来,整个经济学界围绕着驱动经济增长的因素争论了长达200多年,最终形成的比较一致的观点是: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一国的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下列三个要素(Tanzi and Zee, 1997, p.180):(1)随着时间的推移,生产性资源的积累;(2)在一国的技术知识既定的情况下,现在资源存量的使用效率;(3)技术进步.但是,60年代以来最流行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依据以劳动投入量和物质资本投入量为自变量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建立的增长模型,把技术进步等作为外生因素来解释经济增长,因此就得到了当要素收益出现递减时长期经济增长停止的结论.可是,90年代初期形成的“新经济学”即内生增长理论则认为,长期增长率是由内生因素解释的,也就是说,在劳动投入过程中包含着因正规教育、培训、在职学习等等而形成的人力资本,在物质资本积累过程中包含着因研究与开发、发明、创新等活动而形成的技术进步,从而把技术进步等要素内生化,得到因技术进步的存在要素收益会递增而长期增长率是正的结论.当然,许多经济学家早已看到了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Schumperter, 1934;舒尔兹,1990;贝克尔,1989),但是,他们都是把它们看作是外生因素.
这样,这两种理论的政策含义出现了分歧:尽管财政经济学家一直认为财政政策能够影响经济增长(因为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间的内在联系表现在许多方面,诸如扭曲性税收的负效应、累进税对储蓄倾向的不利影响以及增加税收动用额外资源以提高公共投资水平等等),但是新古典增长论却认为,长期经济增长完全是由理论本身的外生因素决定的,因此无论采取什么政策,长期增长都不变,或者说,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充其量只有短期效应,而不能影响长期增长;而内生增长论则认为,一国的长期增长是由一系列内生变量决定的,这些内生变量对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是敏感的,并受政策的影响.如果增长率是由内生因素决定的,那么,问题就是经济行为主体特别是政府如何能够影响增长率的大小,因而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
罗默模型、卢卡斯模型和格鲁斯曼-赫普曼模型只是最著名的内生增长模型,还有很多其他模型侧重不同的增长方面,诸如金和罗伯森(King and Robson, 1993, p. 445-466)的知识传播内生增长模型、阿格赫恩和豪威特(Aghion and Howitt, 1992, p. 323-351)的模仿与创造性消化内生增长模型以及杨(Young, 1991, p. 369-405)国际贸易内生增长模型.所有这些模型表达出来的一个重要思想是:企业是经济增长的最终推动力,特别是这些模型试图说明企业如何积累知识,这种知识广义地包括人力资本和技术变化(Rogers, 1997, p. 43).这种知识积累表示为增加人力资本、生产新产品和提高产品质量.这些模型表明,知识和积累过程会出现外部性或知识外溢效应,需要政府政策的干预:各种政策旨在扶持研究与开发、革新、人力资本形成甚至关键性产业部门.
综上所述,我们对内生增长理论所表达的经济增长的原因作出如下简单的非技术性陈述:第一,获取新“知识”(包括革新、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积累等概念);第二,刺激新知识运用于生产(市场条件、产权、政治稳定以及宏观经济稳定);第三,提供运用新知识的资源(人力、资本、进口品等等).
内生增长理论突出了第一个方面,而第二个方面隐含在各种内生增长模型中,因为这些模型对企业面临的市场条件、产权和经济稳定性作了假定,同时,还强调了这两个方面出现于企业层次上.最后一个方面按理说也稳含在内生增长模型中,因为,从数学上讲,这些模型都建立了消费者模型,用来解释(比如说)在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是正的既定情况下,随着时间的推移消费者配置消费的动态最适化问题.
convergence 收敛(经济学不知道你指的是什么,最好给出语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