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点告诉我怎么做关于黄河,母亲河的手抄报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06 05:02:07
快点告诉我怎么做关于黄河,母亲河的手抄报
一、世界第五长河
黄河,世界第五长河,一条5464公里长的大河,在中国北方 蜿蜒流动.从高空俯瞰,它恰似一个巨大的"几"字,又隐隐就是我 们民族那独一无二的图腾.
二、黄河的表征
它不仅仅是一条大河.黄河,黄土地,皇帝,黄皮肤,这一切黄色表征,把这条流经中华心脏地区的浊流升华为圣河.《汉书.沟洫 志》就把黄河尊为百川之首:"中国川源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河 为宗."
三、黄土风成说
在久远的地质年代,在亚洲内陆的沙漠戈壁,遍地砂石在骤冷骤 热的严酷环境中被支解粉碎,直至形成粉末.内陆盛行的西北气流, 经年累月地把它们吹向东方,粗砂落于蒙古高原,最细腻的粉末随风 飘落到今天甘肃、陕西、山西、青海、宁夏、河南6省.千百万年的 搬运堆积,终于形成了一个北起长城,南至秦岭,西抵日月山,东达 太行山的黄土高原.
四、深厚广阔的黄土层
这是一片无与伦比的黄土,它的面积广达41万平方公里,黄土 覆盖厚度一般在100米以上.而陇东、陕西、晋西等地,黄土深达 100到200米,兰州地区更厚达300米以上.
五、六千年前的伊甸园
植物学家们研究发现,虽然黄土高原的降水不如南方丰沛,但养 分的淋溶损失也较少,非常适合杨树、桦树、栎树、油松、云杉和酸 枣、黄荆条等生长.那时繁茂的植被,涵养着一个温暖多雨的伊甸园. 今天山西、陕西、甘肃、宁夏等省份,分布着大片原始森林.地处中 原的河南省简称为"豫",显示在仓颉造字的时代,它仍是大象出没 之地.
六、历史兴盛的基础
地质学家们发现,黄土具备优良的解理性,适合开掘窑洞居住; 农学家们发现,黄土中各种矿物营养物质丰富,具有较高的天然肥力. 先民们渐渐在这片黄土地上开凿窑洞居住,种植五谷为生.5000 多年前,皇帝、炎帝的部落兴盛起来,华夏先祖的足迹踏遍了黄土地. 随后的日子里,中国第一个王朝夏兴盛于此,立国800年的周朝源 起于此,而横扫六合,一统天下的秦帝国也勃兴于此.
七、远古时代文明的启蒙
在160多万年前的山西芮城西候度人类活动遗址中,人们找到 了被火烧过的动物化石和鹿角化石,在100万年前的山西蓝田人类遗址中,人们找到了多处碳末堆积.
从那以后,蓝田人、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都在黄河的臂湾里繁衍生息.直到6000年前,黄土地上出现了以半坡文明为代表 的母系氏族文化.
我们的祖先,就在这样一片绿野间狩猎采集,度过了华夏文明 的金色童年.
八、历史记述改造自然的功绩
这里确实最早沐浴了文明之光,这里也难免最早被受了文明之火. 上古传说,神农氏曾教民稼穑.耐人寻味的是,神农就是炎帝,也就 是火神,他所传授的实际上是焚林垦殖.
《孟子》中记载了三皇五帝烧山林的"功绩": "当尧之时...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
在诗经中,我们听到了先民们砍伐时的吟唱: "侃侃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伐木叮叮, 鸟鸣嘤嘤."
九、黄土高原植被第一次受大损
始皇帝统一六国,大量人口随之进入关中,垦殖面积大增.与此同 时,他大兴土木,建造宫殿陵寝,大肆砍伐关中山地森林,始皇三十三 年(公元前214年),蒙恬击溃匈奴,取得河套地区大片土地,随后 实行屯垦戍边,多次向鄂尔多斯高原地区移民,每次人数多达数十万, 原本一望无际的草原变成了农耕区.
十、黄土高原森林第二次受大损
西汉时期,天下大治,中国人口激增至6000万.向西北开拓移 民成为解决人口膨胀压力的主要手段,仅汉武帝时期,就向西北边塞迁 徙了70余万人口.西汉将匈奴赶到遥远的漠北,将大片林牧区变成了 农耕区.西汉在河套开发的引黄灌溉工程,是以宁夏内蒙的贺兰山森林 和陕北森林的大破坏为代价的.
十一、黄土高原森林第三次受大损
唐朝立国之初,励精图治,经济迅速恢复.由于其经济贸易外交 的中心皆偏于西北,因而西北地区的屯田垦殖搞得有声有色.黄土高 原的林牧区开辟了大片农田,垦田数十万亩.每丁耕田有二三百亩, 广种薄收,造成植被大面积破坏.
唐代定都黄土地的中心城市-长安.盛唐气象,国力达到顶峰, 都城的规模当然前无古人,耗用木材无数.仅就长安附近而言,唐代除了在宝鸡、眉县、周至、户县等邻近山中采伐外,还远到岐山、陇山和当时岚州(今岚县)、盛州(今内蒙额尔多斯高原一带)采办.
十二、黄土高原森林第四次受大损
宋代建都开封,因为洛阳附近黄河南北的山岭早被砍伐一空了, 不得不远去吕梁山采伐,当时渭河上游林区也横遭暴劫.史载北宋刚 刚立国,就在秦陇之间大肆采伐.陕西秦岭、子午岭、罗山,宁夏贺 兰山、大盘山,甘肃沼河、陇南山地,森林先后遭到破坏.宋朝官商 每年仅从陕甘间的陇山就采得大木万株以上,竟使当时开封城内良木堆积如山,私商采卖木材更是不计其数.
十三、黄土高原森林第五次受大损
明朝重得西北,重视屯田,以便以屯养军,以军隶民.当时"屯 田普天下","而西北为最".明初驻屯雁门、偏关长城附近时,那 里因山势峭壁拔,林木茂盛,"人鲜径行,骑不能入".到了明中叶, 北京的高官显贵,边关将士,当地居民,群起砍伐,"百家成群,千 夫为邻,逐之不可,禁之不从".单是每年贩运到北京的林木,就不 下百万根.
十四、黄土高原森林第六次受大损
满清入关,短短几十年休养生息,人口由8000万增至两亿. 华北、江南人满为患,于是大量流民自发涌向西北.黄土高原又一次成为破坏的重灾区,祈连山、六盘山明代以前尚有巨木参天,此时完 全成了光山秃岭.
十五、六千年后的今天森林由69%降至6%
六千年后的今天森林由69%降至6%成了名副其实的一片黄土. 黄土本身土质疏松,没有任何抗冲性,完全依靠地面植被及其根系的保 护.植物的水土保持作用,森林为最,草原次之,农作物则几乎为零. 几千年来,我们一直在扫平具备保护能力的天然植被,代之以没有保护 能力的农作物.
黄河,世界第五长河,一条5464公里长的大河,在中国北方 蜿蜒流动.从高空俯瞰,它恰似一个巨大的"几"字,又隐隐就是我 们民族那独一无二的图腾.
二、黄河的表征
它不仅仅是一条大河.黄河,黄土地,皇帝,黄皮肤,这一切黄色表征,把这条流经中华心脏地区的浊流升华为圣河.《汉书.沟洫 志》就把黄河尊为百川之首:"中国川源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河 为宗."
三、黄土风成说
在久远的地质年代,在亚洲内陆的沙漠戈壁,遍地砂石在骤冷骤 热的严酷环境中被支解粉碎,直至形成粉末.内陆盛行的西北气流, 经年累月地把它们吹向东方,粗砂落于蒙古高原,最细腻的粉末随风 飘落到今天甘肃、陕西、山西、青海、宁夏、河南6省.千百万年的 搬运堆积,终于形成了一个北起长城,南至秦岭,西抵日月山,东达 太行山的黄土高原.
四、深厚广阔的黄土层
这是一片无与伦比的黄土,它的面积广达41万平方公里,黄土 覆盖厚度一般在100米以上.而陇东、陕西、晋西等地,黄土深达 100到200米,兰州地区更厚达300米以上.
五、六千年前的伊甸园
植物学家们研究发现,虽然黄土高原的降水不如南方丰沛,但养 分的淋溶损失也较少,非常适合杨树、桦树、栎树、油松、云杉和酸 枣、黄荆条等生长.那时繁茂的植被,涵养着一个温暖多雨的伊甸园. 今天山西、陕西、甘肃、宁夏等省份,分布着大片原始森林.地处中 原的河南省简称为"豫",显示在仓颉造字的时代,它仍是大象出没 之地.
六、历史兴盛的基础
地质学家们发现,黄土具备优良的解理性,适合开掘窑洞居住; 农学家们发现,黄土中各种矿物营养物质丰富,具有较高的天然肥力. 先民们渐渐在这片黄土地上开凿窑洞居住,种植五谷为生.5000 多年前,皇帝、炎帝的部落兴盛起来,华夏先祖的足迹踏遍了黄土地. 随后的日子里,中国第一个王朝夏兴盛于此,立国800年的周朝源 起于此,而横扫六合,一统天下的秦帝国也勃兴于此.
七、远古时代文明的启蒙
在160多万年前的山西芮城西候度人类活动遗址中,人们找到 了被火烧过的动物化石和鹿角化石,在100万年前的山西蓝田人类遗址中,人们找到了多处碳末堆积.
从那以后,蓝田人、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都在黄河的臂湾里繁衍生息.直到6000年前,黄土地上出现了以半坡文明为代表 的母系氏族文化.
我们的祖先,就在这样一片绿野间狩猎采集,度过了华夏文明 的金色童年.
八、历史记述改造自然的功绩
这里确实最早沐浴了文明之光,这里也难免最早被受了文明之火. 上古传说,神农氏曾教民稼穑.耐人寻味的是,神农就是炎帝,也就 是火神,他所传授的实际上是焚林垦殖.
《孟子》中记载了三皇五帝烧山林的"功绩": "当尧之时...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
在诗经中,我们听到了先民们砍伐时的吟唱: "侃侃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伐木叮叮, 鸟鸣嘤嘤."
九、黄土高原植被第一次受大损
始皇帝统一六国,大量人口随之进入关中,垦殖面积大增.与此同 时,他大兴土木,建造宫殿陵寝,大肆砍伐关中山地森林,始皇三十三 年(公元前214年),蒙恬击溃匈奴,取得河套地区大片土地,随后 实行屯垦戍边,多次向鄂尔多斯高原地区移民,每次人数多达数十万, 原本一望无际的草原变成了农耕区.
十、黄土高原森林第二次受大损
西汉时期,天下大治,中国人口激增至6000万.向西北开拓移 民成为解决人口膨胀压力的主要手段,仅汉武帝时期,就向西北边塞迁 徙了70余万人口.西汉将匈奴赶到遥远的漠北,将大片林牧区变成了 农耕区.西汉在河套开发的引黄灌溉工程,是以宁夏内蒙的贺兰山森林 和陕北森林的大破坏为代价的.
十一、黄土高原森林第三次受大损
唐朝立国之初,励精图治,经济迅速恢复.由于其经济贸易外交 的中心皆偏于西北,因而西北地区的屯田垦殖搞得有声有色.黄土高 原的林牧区开辟了大片农田,垦田数十万亩.每丁耕田有二三百亩, 广种薄收,造成植被大面积破坏.
唐代定都黄土地的中心城市-长安.盛唐气象,国力达到顶峰, 都城的规模当然前无古人,耗用木材无数.仅就长安附近而言,唐代除了在宝鸡、眉县、周至、户县等邻近山中采伐外,还远到岐山、陇山和当时岚州(今岚县)、盛州(今内蒙额尔多斯高原一带)采办.
十二、黄土高原森林第四次受大损
宋代建都开封,因为洛阳附近黄河南北的山岭早被砍伐一空了, 不得不远去吕梁山采伐,当时渭河上游林区也横遭暴劫.史载北宋刚 刚立国,就在秦陇之间大肆采伐.陕西秦岭、子午岭、罗山,宁夏贺 兰山、大盘山,甘肃沼河、陇南山地,森林先后遭到破坏.宋朝官商 每年仅从陕甘间的陇山就采得大木万株以上,竟使当时开封城内良木堆积如山,私商采卖木材更是不计其数.
十三、黄土高原森林第五次受大损
明朝重得西北,重视屯田,以便以屯养军,以军隶民.当时"屯 田普天下","而西北为最".明初驻屯雁门、偏关长城附近时,那 里因山势峭壁拔,林木茂盛,"人鲜径行,骑不能入".到了明中叶, 北京的高官显贵,边关将士,当地居民,群起砍伐,"百家成群,千 夫为邻,逐之不可,禁之不从".单是每年贩运到北京的林木,就不 下百万根.
十四、黄土高原森林第六次受大损
满清入关,短短几十年休养生息,人口由8000万增至两亿. 华北、江南人满为患,于是大量流民自发涌向西北.黄土高原又一次成为破坏的重灾区,祈连山、六盘山明代以前尚有巨木参天,此时完 全成了光山秃岭.
十五、六千年后的今天森林由69%降至6%
六千年后的今天森林由69%降至6%成了名副其实的一片黄土. 黄土本身土质疏松,没有任何抗冲性,完全依靠地面植被及其根系的保 护.植物的水土保持作用,森林为最,草原次之,农作物则几乎为零. 几千年来,我们一直在扫平具备保护能力的天然植被,代之以没有保护 能力的农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