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满族的形成和特点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05 17:24:00
满族的形成和特点
满族--简介
满族,现有人口9821180 人.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辽宁省为最多,少部分散居在全国各大中城市.
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肃慎人.肃慎人,是满族的最早祖先.汉代称“(扌邑)娄”,南北朝时称“勿吉”,隋唐时称“( 革末)(左革歇左)”,辽、宋、元、明几个朝代则称 “女真”.长期生活在长白山以东、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广阔地区.16世纪后期,努尔哈赤崛起,以女真人为主体融合了部分汉人、蒙古人和朝鲜人,形成了一个新的共同体——满族.
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满族属阿尔泰语系满— —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满文是16世纪末参照蒙古文字母创制的.后又在借用的蒙文字母上加“圈”加“点” ,称之为“有圈点的满文”或“新满文”.由于清代以来大量满族迁入中原地区,在经济、文化、生活上与汉族交往密切,满族人民逐渐习用汉语文.
满族主要从事农业.散居城市的满族人大多从事工业和文化科学事业.在历史长期发展进程中,满族同胞对祖国的缔造和文化的发展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满族--丧葬
满族的先民采用树葬、风葬、乌葬、兽葬、水葬等,都是把死者尸体简单处理就算完结.但是后来,由于受萨满教的影响,再加之小乘佛教的传入和汉族封建礼教的盛行,殡仪开始复杂起来.
在明代,女真人为死者戴孝,把头发编成辫子,辫梢上系两个小铃铛,这就是对亡人的哀思.传说罕王当年将他祖先的火匣子放在榆树上,结果这“神榆”将匣夹住,占了“龙穴”,后在此建立了陵寝,实际上这就是“树葬”风俗的来源.满族人入关成为清朝的统治阶级后,满族的丧葬也日渐复杂起来.抚顺地区满族丧葬有如下过程:
备材:在老人50岁以上时,子女为老人上山砍木头,一般是果松(红松),请木匠做两口鞑子荷包(棺材)准备着,俗称“旗材”.城市里一般都不备材,人死后,直接到棺材铺购买.
丧仪 早期满人讲究丧礼.当家中死者弥留之际,便更易新衣,俗称“穿寿衣”.灵床放在南炕前,头西脚东.断气之际,全家老小不许哭喊,静静地等候老人安静离开人世.人死后,白布(纸)蒙脸,用白线绑住双脚,这叫绊脚丝(入殓时打开),还让死者两手攥两个硬币,表示死后有钱花.还要把一只公鸡用手捏死,放在死者头前,叫做“倒头鸡”.这时大家开始哭啼,哭得有声有韵,哭的内容都是死者生前的优点好处,这叫“哭九场”.满族长辈人去世,儿女穿白色孝衫.孝衫一般过七天后才脱下,等到百日后再穿孝衫上坟烧纸,然后脱孝.
挂布幡:老人一咽气,首先在院子西南处坚起一个七米长短的木杆子,木杆顶端悬挂大红布幡,俗称“魂幡”.布幡一经悬挂出去,亲朋故里纷纷而来.在灵前叩头之后,男左女右,分列两旁,直到夜间.直近亲友还要轮流在灵前“守夜”.“守夜”的人不能睡觉,天冷时拢火堆取暖.丧家要准备酒和食品,供“守夜”的人饮用.
入殓:择吉日吉时举行入棺仪式.棺材放在南窗下,棺内糊纸,然后把筛过的土铺在底层,土上再铺一层黄纸,放上七个铜大钱,这叫“垫背钱”.尸体从屋里抬出时,不准天日照死人,不准从房门抬出死人,因为房门是活人走的,忌讳死人经过.所以入殓处,用遮盖物支上棚.尸体由窗户抬出,长子抬头,其它儿子抱脚,装入棺材叫入殓.
停灵:停灵要根据家庭经济情况而定.人死停灵一七、三七、五七、七七不等.生活富裕的家庭,长辈人死可停灵七七四十九天,生活困难的家庭人死后随时出殡.近些年一般都停灵三天,分大三、小三.小三指晚上死时就算一天,大三指晚上死不算一天,而且入殓和出殡同时进行.停灵时,“孝子”不能离开灵棚,朝夕守灵.
出殡与下葬:满人出殡必择单日,说双日出殡意味死双人,不吉.那天一早,要派人到祖坟地“打井子”,先由外姓人把锹土取出放在一边,准备下葬时使用,然后大家一齐往下挖,挖到二尺八寸深,就不往下挖了.灵柩发引叫“出殡”.出殡伊始,首先要把布幡从木杆上取下来,孝子或孝孙举起布幡走在灵柩前面,作为引路.起灵后,摔丧盆子,吹喇叭,红布幡在前头引路,各种纸扎物(纸人纸马等)跟在后面,一边走一边撒纸钱.到达墓地,先在地上横放两根短圆木,将灵枢落在短圆木上.之后,大家开始抢撕那块布幡,由于人多,以礼都应得上一块,因此撕得很碎.生前养的猎狗和弓箭,也要在火中焚化,将骨灰埋在灵前脚底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