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指纹的应用及相应的案例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08 17:09:39
DNA指纹的应用及相应的案例
DNA指纹的应用越多越好~要有概括性的~相应的案例要有代表性,多一点~
DNA指纹的应用越多越好~要有概括性的~相应的案例要有代表性,多一点~
玉米“DNA指纹”鉴定应用前景广阔
农博网2005年1月26日讯 山东某公司从东北某地买了几火车皮玉米种子,经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检测,结果令人大吃一惊,原来这是报废的种子,如果播到地里,轻则减产,重则颗粒无收,农民还将白白赔上施肥、浇水等人力、财力.所幸的是,该公司根据玉米“DNA指纹”鉴定结果,及时进行了妥善处理,避免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玉米“DNA指纹”鉴定作为一项新技术,在应用中正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
玉米打假维权新途径
当前出现了两种令种子研发、生产、使用者头疼的现象,一是假种子屡禁不止,主要使广大农民蒙受巨大损失.二是窃取良种,非法进行生产、销售,主要侵害着良种研发、生产者的利益.某一国审玉米品种由于没能及时进行品种权保护,被大面积侵权,已无计可施.
究其原因,首先是玉米品种鉴别难度很大,凭肉眼,不仅农民,连专家也分不清.其次,暴利使得违法者铤而走险.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主任赵久然博士介绍,玉米种子生产利润很高 每斤种子按四五元、利润按2元算,每亩利润可达10元,若种植面积上百万亩,利润可达上千万元.而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的利润就更高.至于侵权者,不难从田间得到良种,仅逃避的种子转让费就高达几十万、上百万元.
随着玉米“DNA指纹”鉴定技术日益成熟,越来越多的人们通过这一新途径辨识种子真实身份,用以打假维权.该中心承担玉米“DNA指纹”司法鉴定任务已四五年,近两年客户猛增,至今承担此类侵权案鉴定已达40多起.同时,该中心提供大量鉴别假冒伪劣的服务,几年来为全国科研、生产、经营、管理及执法部门提供种子纯度检测、真伪鉴定已达5000多样次.
作为“超级玉米种质创新及DNA指纹库构建”项目主持人,赵久然博士指出,如果“超级玉米”研究成功,每年种植4000万亩,我国每年玉米产量就能增加60亿公斤,相当于新增1500万亩土地.但需要玉米“DNA指纹”鉴定帮助打假、推广良种,这一效益才能真正实现.
“指纹”鉴定市场需求大
玉米“DNA指纹”之所以称为“指纹”,是因其像人类指纹可以准确区分不同的人一样,也具有准确的鉴别能力,可以准确区别不同品种的玉米.
玉米“DNA指纹”长在玉米哪个部位,什么“模样” 赵久然说,DNA存在于各种生物体的每个细胞内,存在于玉米的根、茎、叶、花、果实各处.不同的玉米品种具有不同的DNA,但肉眼是看不到的.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实验室内,记者看到,科研人员取出玉米种子内乳白色的胚,加入试剂,制成玉米DNA溶液,运用一系列生物分子检测技术,通过数量扩增、电泳、染色等一系列环节,放大的呈带状的千姿百态的玉米“DNA指纹”图谱在玻璃板上一一呈现.
近年来到该中心鉴定玉米“DNA指纹”的客户,几乎遍及全国所有玉米主产区,还有国际大种子公司.赵久然认为,随着该项技术的普及推广,其应用前景将很可观.
不仅限于维权、打假两方面,玉米“DNA指纹”鉴定的应用领域还很多,这体现在该中心承担完成的多项国家、地方项目上.比如,受农业部种子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委托,确定了我国200多个主要杂交种的纯度鉴定专用“DNA指纹”;受农业部有关主管部门委托,负责每年200多个参加国家区试玉米品种的监测;受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委托,负责玉米品种特异性DNA标准制定和检测;受科技部知识产权事务中心委托,承担品种真实性鉴定等.
“指纹”库不可或缺
面对迅速扩大的市场需求,提供玉米“DNA指纹”鉴定的科研人员也有苦恼.在这项研究中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介绍,目前全国推广使用的国审 适用生态区较广 品种有100多种,省审 在省内推广使用 品种上千种.而他们目前只掌握500多种样本.苦于没有“指纹”库,遇到没接触过的品种,只能增加检测位点,多时高达四五十个,既重复浪费,也影响效率.有了“指纹”库,就能掌握“指纹”概率,只检测一二十个位点即可.构建玉米“DNA指纹”库成为当务之急.
适应这一需要,作为由北京市科委倡议发起的“北京农业育种基础研究创新平台”首批启动项目,全国第一个玉米“DNA指纹”库日前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开始构建.该平台由北京多家部门与国家有关部委共建,协作攻关,力度很大.
专家认为,该“指纹”库在玉米种子和品种的纯度及真实性鉴定、新品种测试、品种权登记保护、品种质量监控、新品种侵权司法鉴定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对理清我国玉米种质的血缘关系、解决品种多、乱、杂问题、种质创新等有重要意义;将在玉米“DNA指纹”鉴定应用中发挥重大的推动作用.
http://218.104.68.52/cgtgw/xinwen/yumi.htm
DNA指纹技术分析畜禽亲缘关系的原理及应用
http://scholar.ilib.cn/abstract.aspx?A=jcst200304016
DNA指纹技术是分子生物学各种新兴技术中的一种,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法医学、疾病诊断、肿瘤研究等领域.本文就DNA指纹技术的建立、发展及其应用作一综述.
1 DNA指纹图的建立及发展
近百年来的研究认为,任何遗传分析都是以遗传标志为基础的,而任何一个遗传标志的价值又在于其变异 性(即多态性)的大小.有关遗传多态性的研究对促进人类学、遗传学、免疫学以及法医学的发展, 以及对阐明某些疾病的发病机理乃至协助诊断等方面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以往的研究都是利用各种外部表现型、生理缺陷型、同工酶、多态蛋白等作为遗传标志,用间接分析来推论相应的遗传基因.
70年代末,限制性内切酶和重组体DNA技术的出现以及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使人们对遗传标志的研究转向DNA分子本身.由于各种遗传信息都蕴藏在DNA分子上,生物个体间的差异在本质上是DNA分子的差异,因此DNA被认为是最可靠的遗传标志.某些DNA序列的差异可通过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的改变来反映,此即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s,RFLP),其产生是由于点突变、DNA重排、插入或缺失引起的〔1〕.随着对RFLP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了基因组中最有变异性的一类序列——高变异DNA序列,使DNA遗传标志的发展和应用得到了一次飞跃.
1980年,Wyman和White描述了第一个多等位性的具有高度多态性的人类DNA标志.不久,在胰岛素基因(Insulingene)的5′端区域、致癌基因(C-Haras I Oncogene)的3′端分别发现了相同的高度可变的标志(hypervariable marker).在α-球蛋白(α-globin)基因群周围还发现了其它三个标志〔2〕.1982年,Bell等〔3〕证实:这些高度多态性区域串联着重复的短序列单位,重复单位数目的差异导致了这种高度的可变性,由于这些结构特征,人们称这些区域为小卫星(minisatellite)或高度可变区域(hypervariable)或可变数目的串联重复(variable number of tandem repeats).
1985年,Jeffreys 等〔4〕用肌红蛋白基因第一内含子中的串联重复序列(重复单位含33bp)作探针,从人的基因文库中筛选出8个含有串联重复序列(小卫星)的重组克隆.序列分析表明,这8个小卫星重复单位的长度和序列不完全相同,但都有相同的核心序列(core sequence)即GGCCAGGA/GGG.他们先后用两个多核心小卫星(poly coreminisate
-llite)33.6和33.15探针进行southern杂交,在低严谨条件下杂交得到了包含10多条带的杂交图谱,不同个体杂交图谱上带的位置就象人的指纹一样千差万别,Jeffrey称之为DNA指纹(DNA fingerprint)〔5〕,又名遗传指纹(genetic fingerprint).
RFLP DNA指纹分析技术由于方法繁杂、周期长、实验条件高等缺陷而无法大范围推广.1990年,Williams等〔6〕首次报道了AP-PCR技术,Welsh和McCelland〔7〕亦独立地进行了这方面的工作,从而使DNA指纹技术应用更加广泛.AP-PCR技术是采用随意设计的1个或2个引物,对模板DNA进行PCR扩增,一般先是在低严格条件,即在高Mg2+浓度(大于传统PCR Mg2+浓度1.5mmol/L)、较低退火温度(36℃~50℃)下进行1~6个循环的PCR扩增,随后在严格条件下进行PCR扩增,产物经2%琼脂糖凝胶电泳或6%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可得到DNA指纹图谱.其基本原理是:在低严格复性条件下,引物与模板DNA非完全互补序列形成错配,错配引物在DNA聚合酶作用下沿模板链延伸,合成新链,当在一定距离内模板DNA另一单链也发生引物错配时,即可对两错配引物间的DNA进行扩增.但是此种错配并非随机发生,引物和模板间,特别是在引物3′端必须存在一定的互补序列,即可产生不同的扩增片段或组合,通过DNA指纹图谱,可得到配对DNA样品中的差异片段,用于克隆、测序、染色体定位和基因片段的生物学功能研究.
我国杨建厂等〔8〕利用PCR的原理成功地建立了一种全新的DNA指纹检测技术,称之为随机引物PCR人DNA指纹检测技术(arbitrarily primed PCR human DNA fingerprinting,APHDP),此外还开发出处理DNA指纹数据应用软件,应用于个人识别、遗传素质与疾病的相关特征研究等.
2 DNA指纹技术所用的探针
自DNA指纹技术建立以来,这一技术迅速在动植物的进化关系、亲缘关系分析以及法医学方面得到广泛应用.也正是由于DNA指纹技术在核酸分析中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因而许多学者围绕此技术所用的探针作了大量的工作,除Jeffrey等〔5〕的探针外,用人工化学合成或从生物组织中提取后再扩增的办法生产出了一批高水平的探针.迄今,在DNA指纹技术中所用的探针大概有probe33.15、33.6〔5〕、bacteriophage MB〔9〕、pig repetitire clone p83、PGB 725、poly(GT) containing 18.1、(GTG)5/(CAC)5〔10,11〕、(CAC/TA)4及(GT)12等.同时,在探针的标志上也有了很大的发展,根据它们的结构可大致分为小卫星探针和简单重复序列探针,简单重复序列包括微卫星探针(microsatellite probe)和寡聚核苷酸探针.小卫星探针的核心序列为33bp,常定位在人常染色体前的末端(proterminal)区域,微卫星探针则在10~20bp之间,而寡聚核苷酸探针在10bp以下,普遍散布在人类整条染色体上,或者在基因间区域或者位于内含子内.
1988年,我国伍新尧等〔12〕根据DNA指纹是人基因组中重复序列的RFLP的原理和人与鼠的髓鞘碱性蛋白(MBP)基因cDNA同源序列性高于90%的事实,选用鼠MBP cDNA3′端的一段序列(非表达区高度重序列,与人基因组中该类重复序列几乎完全同源),长度为0.81kb的片段作探针,检测用HaeⅢ酶解的人DNA限制性片段(RF),在人群中可分出22条谱带,受检 的30例无血缘关系的个体之间没有两个人的谱带是完全相同的,显示这一方法的高度个体特异性,这是国内首次用自已的力量找到DNA指纹的探针.
3 DNA指纹的应用3.1 法医学方面 同以往的血型测定法相比,DNA指纹技术在法医学领域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已成为鉴定犯罪、亲子鉴定和确定个体间亲缘关系的工具〔5,13〕.随后,国内学者李伯龄〔14〕、姜先华〔15〕、伍新尧等〔12〕也先后对此项技术进行了研究,并应用于实际案件的鉴定中,解决了过去无法解决的疑难案例,如微量血痕、部分腐败的碎尸块的个人认定等.
3.2 在动植物科学中的应用
3.2.1 生物种群学研究 利用DNA指纹图可以估算连锁不平衡,比较等位基因的频率,还能估计不同个体之间的重组率,在种群学研究上有助于建立某一个体在种群中的地位和关系,特别是对真菌的种群研究,有很多真菌可以通过有性和无性的方式繁殖,但是何时以何种方式繁殖,程度如何,并不清楚,而利用DNA指纹图就能区分以有性和无性方式产生的后代,并能确定某一区域真菌的自然分布〔1,16〕.
3.2.2 测定物种之间的遗传距离、物种分类鉴定 Jeffreys等〔5〕认为在一个群体的不同成员间拷贝数的串联重复序列(VNTR)由于多态性程度高,在遗传分析中尤其适合作为多态性标志,简单重复的不稳定性可导致VNTR长度的迅速变化,根据家族中或育种群体中VNTR的分离重组频率,可以测定出遗传距离,可用统计学公式确定个体间的亲缘关系:D=2Nab/(Na+Nb),D值越大,亲缘关系越近,遗传距离就越小;D值越小,亲缘关系越远,遗传距离就越大.为此,运用DNA指纹技术可检测不同物种、同种及同种不同个体的亲缘关系,用于物种分类鉴定,也可用于杂交后代亲本决定,杂交后代群体分开,检测近等基因系(或同类系)种的多态性,并对检测基因进行定位.Welsh等〔7〕对布氏疏螺旋体菌株的DNA指纹进行分析,发现这种lyme病的病原菌实际上是由三个不同的种群组成.罗超权等〔12〕运用AP-PCR鉴定弓形虫虫株,在国内开创了运用DNA指纹技术作生物分类的先例.
3.3 在流行病学方面的运用 由于DNA指纹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能反映基因组的变异性;②具有高度的变异性;③具有简单的稳定的遗传性;④DNA指纹谱具有体细胞稳定性.所以,它同一般的流行病学方法相比较而言,具有无比的优越性,使其成为流行病调查的一种有效工具.Jan DA等〔17〕,Denise Chevrel-Dellagi等〔18〕运用IS6110序列作探针对结核病分支杆菌株进行DNA指纹分析,调查国际间结核病的种型、分析流行情况,改进了控制结核病的方法.而ZhenHua Yang等〔19〕从67个病人中分离出结核病分支杆菌株进行DNA指纹分析,发现分离到PTBN12型时易查明流行环节,从而为快速进行疾病控制提供了一个有力证据.在我国,童笑梅等〔20〕采用随机扩增多态DNA指纹图技术对医院内感染的14例新生儿进行病原流行病学分析,发现患儿体内携带的与医务人员鼻中携带的华纳葡萄球菌菌株的DNA指纹图完全一致,从而证明此次感染的病原菌为华纳葡萄球菌,传染源是携带病菌的医务人员.郭永建等〔21〕在6个月内对121名产科新生儿中的30名检出的31株铜绿假单胞菌进行RAPD指纹图谱分析和血清学分型,结果表明,铜绿假单胞菌在产科新生儿中暴发流行,0∶6/R∶1型为暴发流行性菌株,对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型、精确确定传染源、阻断传播途径、控制和预防医院感染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4 疾病诊断及治疗 鉴于DNA指纹所具有的上述特点,故DNA指纹广泛应用于一些疾病的诊断及治疗.Morral〔22〕等发现CF基因9号外显子侧翼含有一小卫星区,且此等位基因2.6带常与△F508连锁,相伴率为50.6%、41.6%,△F508是最主要的致病突变,可疑患者电泳图只要发现2.6等位基因,就可对此病进行初步诊断.现已在Wilson病、外周神经纤维瘤、成人多束肾、多巴性肌紧张、Frecbreich共济失调、Kallmunm综合征性连锁、视网膜病等基因内或旁侧发现有高度的小卫星区域,从而可进行基因诊断.Okamoto R〔23〕用DNA指纹法预测慢性粒cell性白血病骨髓移植术后复发,取得了成功.
3.5 肿瘤的研究 肿瘤是多因素、多阶段的变化过程,病因复杂、变化多样,但归根到底还是在DNA的变化上.一般说来,癌组织、转移灶与正常组织或外周血细胞DNA指纹有差别,常见的是某条带或几条带的缺失,某一条或某几条带密度降低,或者癌组织中出现新的带.Thein等〔24〕用33.6和33.15为探针研究患者DNA指纹谱变化,发现胃肠肿瘤患者癌组织DNA指纹谱全有改变,并认为体细胞突 变还有种属特异性.刘霜等〔25〕应用RAPD(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分析技术对6例肝癌患者的癌组织与非癌组织进行分析,发现所有肝癌组织基因组DNA的RAPD指纹图谱均存在差异,其中3例配对肝癌基因组中均存在一相同的0.9Kb的随机扩增片段.杨建厂等〔8〕用APHDFF技术对28例确诊为鼻咽癌病人血DNA指纹图的检测,发现有3条DNA片段出现的频率明显低于健康人群.王黛等〔26〕用LE11.8、MYO和Mb探针,经Southern杂交法检测12例儿童急性粒cell白血病患者的外周血或骨髓细胞的基因重排,结果发现初始或复发与完全缓解时的DNA指纹图相比,谱带有增加或减少,从而认为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患儿的白血病细胞存在基因重排.
林文珍(广西医科大学生化教研室 南宁市 530021)
舒雨雁(广西医科大学生化教研室 南宁市 530021)
参考文献
1,Goodwin SB,Drenth A,Fry WE.Cloning and genetic analyses of two highly polymorphic,moderately repetitive nuclear DNAs from phytophthora infestans.Curr Genet,1992,22(2):107
2,Copon DJ,Chen EY,Levinson AD.Complete nucletide sequences of the T24 human bladder carcinoma oncogene and its normal homologue.Nature,1983,302:33
3,Bell GI,Selby MJ,Rutter WJ.The highly polymorphic region near the human insulin gene is composed of simple tandemly repeating sequences.Nature,1982,295:31
4,Jeffreys AJ,Wilson V,Thein SL.Hypervariable `minisatellite' regions in human DNA.Nature,1985,314:67
5,Jeffreys AJ,Wilson V,Thein SL.Individual specific `fingerprints' of human DNA.Nature,1985,316:76
6,Williams JG,Kubelik AR,Livak KJ,et al.DNA polymorphisms amplified by arbityary primers are useful as genetic markers.Nucleic Acids Res,1990,18:6531
7,Welsh J,McCelland M.Fingerprinting genomes using PCR with arbitrary primers.Nucleic Acids Res,1990,24:7213
8,杨建厂,伍新尧,罗超权,等.一种全新的人脱氧核糖核酸指纹检测技术及其初步应用.新医学,1997,28(10):562
9,Vassart G,Georges M,Monsieui R.Asequence in M13 phage detects hypervariable minisatellitrs in human and animal DNA.Science,1987,235:683
10,Renate Schafer,Hans Zischler and Jorg T Epplen.(CAC)5,a very informative oligonuclectidde probe for DNA fingerprint.Nucleic Acids Res,1988,16:5196
11,蓝翎,张小为,霍振义,等.用寡核苷酸探针DNA指纹分析在法医学上应用的评价.遗传学报,1993,20(5),404
12,伍新尧,杨英浩,罗超权,等.基因工程DNA多态性分析及应用.中山医科大学学报,1994,15(4):241
13,Gill P,Jeffreys AJ,Werrett DJ.Forensic application of DNA `fingerprints'.Nature,1985,318:577
14,李伯龄,叶 健,丁 焰,等.DNA指纹技术在强奸案和亲子鉴定中的应用.中国法医学杂志,1989,4(4):210
15,姜先华,吕世惠,王国林,等.DNA指纹图在法医鉴定中应用的研究(Ⅰ).中国法医学杂志,1990,5(1):11
16,Milgroom MG,Lipari SE,Powell WA.DNA fingerprinting and analysis of population structure in the chestnut blight fungus,cryphonectria parasitical.Genetics,1992,131(2):297
17,Jan DA,Cave MD,Crawford JT.Strain identification of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by DNA fingerprinting:recommendations for a standardized methodology.J Clin Mic,1993,31(2):406
18,Denise Chevrel-Dellagi,Amel Abderrahman,Raji Haltiti.Large-scale DNA fingerprinting of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strains as a tool for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of tuberculosis.J Clin Mic,1993,31(9):2446
19,Zhenhua Yang,Fernando Chaves,Barenes PF.Evaluation of method for secondary DNA typing of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with PTBN12 in epidemiologic study of tuberculosis.J Clin Mic,1996,34(12):3044
20,童笑梅,鲁凤民,范凤立,等.一次新生儿医院内获得性葡萄球菌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中华儿科杂志,1997,35(7):381
21,郭永建,戴以聪,周惠平.新生儿铜绿假单胞菌随机扩增多态DNA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1997,7(2):69
22,Morral N,Nunes V,Casals T.CA/GT microsatellite alleles within the cystic fibrosis transmembrane conductance regulator (CFTR) gene are not generated by unequal crossingover.Genomics,1991,10(3):692
23,李国雄.以Bcr-ab1 mRNA和DNA指纹法预测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骨髓移植术后复发.国外医学遗传学分册,1997,20(2):111
24,Thein SL,Jefferys AJ,Gooi HC.Detection of somatic changes in human cancer.Br-J-Cancer,1987,55(4):353
25,刘 霜,芮静安,王少斌,等.配对肝癌组织与非癌肝组织基因组差异的随机扩增多态DNA分析.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6,28(6):408
26,王 黛,辛德丽,张小为,等.用DNA指纹技术检测儿童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基因重排.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7,29(2):129
http://www.wanfangdata.com.cn/qikan/periodical.Articles/yxwx/yxwx2000/0004/0004116.htm
农博网2005年1月26日讯 山东某公司从东北某地买了几火车皮玉米种子,经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检测,结果令人大吃一惊,原来这是报废的种子,如果播到地里,轻则减产,重则颗粒无收,农民还将白白赔上施肥、浇水等人力、财力.所幸的是,该公司根据玉米“DNA指纹”鉴定结果,及时进行了妥善处理,避免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玉米“DNA指纹”鉴定作为一项新技术,在应用中正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
玉米打假维权新途径
当前出现了两种令种子研发、生产、使用者头疼的现象,一是假种子屡禁不止,主要使广大农民蒙受巨大损失.二是窃取良种,非法进行生产、销售,主要侵害着良种研发、生产者的利益.某一国审玉米品种由于没能及时进行品种权保护,被大面积侵权,已无计可施.
究其原因,首先是玉米品种鉴别难度很大,凭肉眼,不仅农民,连专家也分不清.其次,暴利使得违法者铤而走险.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主任赵久然博士介绍,玉米种子生产利润很高 每斤种子按四五元、利润按2元算,每亩利润可达10元,若种植面积上百万亩,利润可达上千万元.而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的利润就更高.至于侵权者,不难从田间得到良种,仅逃避的种子转让费就高达几十万、上百万元.
随着玉米“DNA指纹”鉴定技术日益成熟,越来越多的人们通过这一新途径辨识种子真实身份,用以打假维权.该中心承担玉米“DNA指纹”司法鉴定任务已四五年,近两年客户猛增,至今承担此类侵权案鉴定已达40多起.同时,该中心提供大量鉴别假冒伪劣的服务,几年来为全国科研、生产、经营、管理及执法部门提供种子纯度检测、真伪鉴定已达5000多样次.
作为“超级玉米种质创新及DNA指纹库构建”项目主持人,赵久然博士指出,如果“超级玉米”研究成功,每年种植4000万亩,我国每年玉米产量就能增加60亿公斤,相当于新增1500万亩土地.但需要玉米“DNA指纹”鉴定帮助打假、推广良种,这一效益才能真正实现.
“指纹”鉴定市场需求大
玉米“DNA指纹”之所以称为“指纹”,是因其像人类指纹可以准确区分不同的人一样,也具有准确的鉴别能力,可以准确区别不同品种的玉米.
玉米“DNA指纹”长在玉米哪个部位,什么“模样” 赵久然说,DNA存在于各种生物体的每个细胞内,存在于玉米的根、茎、叶、花、果实各处.不同的玉米品种具有不同的DNA,但肉眼是看不到的.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实验室内,记者看到,科研人员取出玉米种子内乳白色的胚,加入试剂,制成玉米DNA溶液,运用一系列生物分子检测技术,通过数量扩增、电泳、染色等一系列环节,放大的呈带状的千姿百态的玉米“DNA指纹”图谱在玻璃板上一一呈现.
近年来到该中心鉴定玉米“DNA指纹”的客户,几乎遍及全国所有玉米主产区,还有国际大种子公司.赵久然认为,随着该项技术的普及推广,其应用前景将很可观.
不仅限于维权、打假两方面,玉米“DNA指纹”鉴定的应用领域还很多,这体现在该中心承担完成的多项国家、地方项目上.比如,受农业部种子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委托,确定了我国200多个主要杂交种的纯度鉴定专用“DNA指纹”;受农业部有关主管部门委托,负责每年200多个参加国家区试玉米品种的监测;受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委托,负责玉米品种特异性DNA标准制定和检测;受科技部知识产权事务中心委托,承担品种真实性鉴定等.
“指纹”库不可或缺
面对迅速扩大的市场需求,提供玉米“DNA指纹”鉴定的科研人员也有苦恼.在这项研究中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介绍,目前全国推广使用的国审 适用生态区较广 品种有100多种,省审 在省内推广使用 品种上千种.而他们目前只掌握500多种样本.苦于没有“指纹”库,遇到没接触过的品种,只能增加检测位点,多时高达四五十个,既重复浪费,也影响效率.有了“指纹”库,就能掌握“指纹”概率,只检测一二十个位点即可.构建玉米“DNA指纹”库成为当务之急.
适应这一需要,作为由北京市科委倡议发起的“北京农业育种基础研究创新平台”首批启动项目,全国第一个玉米“DNA指纹”库日前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开始构建.该平台由北京多家部门与国家有关部委共建,协作攻关,力度很大.
专家认为,该“指纹”库在玉米种子和品种的纯度及真实性鉴定、新品种测试、品种权登记保护、品种质量监控、新品种侵权司法鉴定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对理清我国玉米种质的血缘关系、解决品种多、乱、杂问题、种质创新等有重要意义;将在玉米“DNA指纹”鉴定应用中发挥重大的推动作用.
http://218.104.68.52/cgtgw/xinwen/yumi.htm
DNA指纹技术分析畜禽亲缘关系的原理及应用
http://scholar.ilib.cn/abstract.aspx?A=jcst200304016
DNA指纹技术是分子生物学各种新兴技术中的一种,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法医学、疾病诊断、肿瘤研究等领域.本文就DNA指纹技术的建立、发展及其应用作一综述.
1 DNA指纹图的建立及发展
近百年来的研究认为,任何遗传分析都是以遗传标志为基础的,而任何一个遗传标志的价值又在于其变异 性(即多态性)的大小.有关遗传多态性的研究对促进人类学、遗传学、免疫学以及法医学的发展, 以及对阐明某些疾病的发病机理乃至协助诊断等方面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以往的研究都是利用各种外部表现型、生理缺陷型、同工酶、多态蛋白等作为遗传标志,用间接分析来推论相应的遗传基因.
70年代末,限制性内切酶和重组体DNA技术的出现以及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使人们对遗传标志的研究转向DNA分子本身.由于各种遗传信息都蕴藏在DNA分子上,生物个体间的差异在本质上是DNA分子的差异,因此DNA被认为是最可靠的遗传标志.某些DNA序列的差异可通过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的改变来反映,此即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s,RFLP),其产生是由于点突变、DNA重排、插入或缺失引起的〔1〕.随着对RFLP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了基因组中最有变异性的一类序列——高变异DNA序列,使DNA遗传标志的发展和应用得到了一次飞跃.
1980年,Wyman和White描述了第一个多等位性的具有高度多态性的人类DNA标志.不久,在胰岛素基因(Insulingene)的5′端区域、致癌基因(C-Haras I Oncogene)的3′端分别发现了相同的高度可变的标志(hypervariable marker).在α-球蛋白(α-globin)基因群周围还发现了其它三个标志〔2〕.1982年,Bell等〔3〕证实:这些高度多态性区域串联着重复的短序列单位,重复单位数目的差异导致了这种高度的可变性,由于这些结构特征,人们称这些区域为小卫星(minisatellite)或高度可变区域(hypervariable)或可变数目的串联重复(variable number of tandem repeats).
1985年,Jeffreys 等〔4〕用肌红蛋白基因第一内含子中的串联重复序列(重复单位含33bp)作探针,从人的基因文库中筛选出8个含有串联重复序列(小卫星)的重组克隆.序列分析表明,这8个小卫星重复单位的长度和序列不完全相同,但都有相同的核心序列(core sequence)即GGCCAGGA/GGG.他们先后用两个多核心小卫星(poly coreminisate
-llite)33.6和33.15探针进行southern杂交,在低严谨条件下杂交得到了包含10多条带的杂交图谱,不同个体杂交图谱上带的位置就象人的指纹一样千差万别,Jeffrey称之为DNA指纹(DNA fingerprint)〔5〕,又名遗传指纹(genetic fingerprint).
RFLP DNA指纹分析技术由于方法繁杂、周期长、实验条件高等缺陷而无法大范围推广.1990年,Williams等〔6〕首次报道了AP-PCR技术,Welsh和McCelland〔7〕亦独立地进行了这方面的工作,从而使DNA指纹技术应用更加广泛.AP-PCR技术是采用随意设计的1个或2个引物,对模板DNA进行PCR扩增,一般先是在低严格条件,即在高Mg2+浓度(大于传统PCR Mg2+浓度1.5mmol/L)、较低退火温度(36℃~50℃)下进行1~6个循环的PCR扩增,随后在严格条件下进行PCR扩增,产物经2%琼脂糖凝胶电泳或6%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可得到DNA指纹图谱.其基本原理是:在低严格复性条件下,引物与模板DNA非完全互补序列形成错配,错配引物在DNA聚合酶作用下沿模板链延伸,合成新链,当在一定距离内模板DNA另一单链也发生引物错配时,即可对两错配引物间的DNA进行扩增.但是此种错配并非随机发生,引物和模板间,特别是在引物3′端必须存在一定的互补序列,即可产生不同的扩增片段或组合,通过DNA指纹图谱,可得到配对DNA样品中的差异片段,用于克隆、测序、染色体定位和基因片段的生物学功能研究.
我国杨建厂等〔8〕利用PCR的原理成功地建立了一种全新的DNA指纹检测技术,称之为随机引物PCR人DNA指纹检测技术(arbitrarily primed PCR human DNA fingerprinting,APHDP),此外还开发出处理DNA指纹数据应用软件,应用于个人识别、遗传素质与疾病的相关特征研究等.
2 DNA指纹技术所用的探针
自DNA指纹技术建立以来,这一技术迅速在动植物的进化关系、亲缘关系分析以及法医学方面得到广泛应用.也正是由于DNA指纹技术在核酸分析中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因而许多学者围绕此技术所用的探针作了大量的工作,除Jeffrey等〔5〕的探针外,用人工化学合成或从生物组织中提取后再扩增的办法生产出了一批高水平的探针.迄今,在DNA指纹技术中所用的探针大概有probe33.15、33.6〔5〕、bacteriophage MB〔9〕、pig repetitire clone p83、PGB 725、poly(GT) containing 18.1、(GTG)5/(CAC)5〔10,11〕、(CAC/TA)4及(GT)12等.同时,在探针的标志上也有了很大的发展,根据它们的结构可大致分为小卫星探针和简单重复序列探针,简单重复序列包括微卫星探针(microsatellite probe)和寡聚核苷酸探针.小卫星探针的核心序列为33bp,常定位在人常染色体前的末端(proterminal)区域,微卫星探针则在10~20bp之间,而寡聚核苷酸探针在10bp以下,普遍散布在人类整条染色体上,或者在基因间区域或者位于内含子内.
1988年,我国伍新尧等〔12〕根据DNA指纹是人基因组中重复序列的RFLP的原理和人与鼠的髓鞘碱性蛋白(MBP)基因cDNA同源序列性高于90%的事实,选用鼠MBP cDNA3′端的一段序列(非表达区高度重序列,与人基因组中该类重复序列几乎完全同源),长度为0.81kb的片段作探针,检测用HaeⅢ酶解的人DNA限制性片段(RF),在人群中可分出22条谱带,受检 的30例无血缘关系的个体之间没有两个人的谱带是完全相同的,显示这一方法的高度个体特异性,这是国内首次用自已的力量找到DNA指纹的探针.
3 DNA指纹的应用3.1 法医学方面 同以往的血型测定法相比,DNA指纹技术在法医学领域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已成为鉴定犯罪、亲子鉴定和确定个体间亲缘关系的工具〔5,13〕.随后,国内学者李伯龄〔14〕、姜先华〔15〕、伍新尧等〔12〕也先后对此项技术进行了研究,并应用于实际案件的鉴定中,解决了过去无法解决的疑难案例,如微量血痕、部分腐败的碎尸块的个人认定等.
3.2 在动植物科学中的应用
3.2.1 生物种群学研究 利用DNA指纹图可以估算连锁不平衡,比较等位基因的频率,还能估计不同个体之间的重组率,在种群学研究上有助于建立某一个体在种群中的地位和关系,特别是对真菌的种群研究,有很多真菌可以通过有性和无性的方式繁殖,但是何时以何种方式繁殖,程度如何,并不清楚,而利用DNA指纹图就能区分以有性和无性方式产生的后代,并能确定某一区域真菌的自然分布〔1,16〕.
3.2.2 测定物种之间的遗传距离、物种分类鉴定 Jeffreys等〔5〕认为在一个群体的不同成员间拷贝数的串联重复序列(VNTR)由于多态性程度高,在遗传分析中尤其适合作为多态性标志,简单重复的不稳定性可导致VNTR长度的迅速变化,根据家族中或育种群体中VNTR的分离重组频率,可以测定出遗传距离,可用统计学公式确定个体间的亲缘关系:D=2Nab/(Na+Nb),D值越大,亲缘关系越近,遗传距离就越小;D值越小,亲缘关系越远,遗传距离就越大.为此,运用DNA指纹技术可检测不同物种、同种及同种不同个体的亲缘关系,用于物种分类鉴定,也可用于杂交后代亲本决定,杂交后代群体分开,检测近等基因系(或同类系)种的多态性,并对检测基因进行定位.Welsh等〔7〕对布氏疏螺旋体菌株的DNA指纹进行分析,发现这种lyme病的病原菌实际上是由三个不同的种群组成.罗超权等〔12〕运用AP-PCR鉴定弓形虫虫株,在国内开创了运用DNA指纹技术作生物分类的先例.
3.3 在流行病学方面的运用 由于DNA指纹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能反映基因组的变异性;②具有高度的变异性;③具有简单的稳定的遗传性;④DNA指纹谱具有体细胞稳定性.所以,它同一般的流行病学方法相比较而言,具有无比的优越性,使其成为流行病调查的一种有效工具.Jan DA等〔17〕,Denise Chevrel-Dellagi等〔18〕运用IS6110序列作探针对结核病分支杆菌株进行DNA指纹分析,调查国际间结核病的种型、分析流行情况,改进了控制结核病的方法.而ZhenHua Yang等〔19〕从67个病人中分离出结核病分支杆菌株进行DNA指纹分析,发现分离到PTBN12型时易查明流行环节,从而为快速进行疾病控制提供了一个有力证据.在我国,童笑梅等〔20〕采用随机扩增多态DNA指纹图技术对医院内感染的14例新生儿进行病原流行病学分析,发现患儿体内携带的与医务人员鼻中携带的华纳葡萄球菌菌株的DNA指纹图完全一致,从而证明此次感染的病原菌为华纳葡萄球菌,传染源是携带病菌的医务人员.郭永建等〔21〕在6个月内对121名产科新生儿中的30名检出的31株铜绿假单胞菌进行RAPD指纹图谱分析和血清学分型,结果表明,铜绿假单胞菌在产科新生儿中暴发流行,0∶6/R∶1型为暴发流行性菌株,对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型、精确确定传染源、阻断传播途径、控制和预防医院感染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4 疾病诊断及治疗 鉴于DNA指纹所具有的上述特点,故DNA指纹广泛应用于一些疾病的诊断及治疗.Morral〔22〕等发现CF基因9号外显子侧翼含有一小卫星区,且此等位基因2.6带常与△F508连锁,相伴率为50.6%、41.6%,△F508是最主要的致病突变,可疑患者电泳图只要发现2.6等位基因,就可对此病进行初步诊断.现已在Wilson病、外周神经纤维瘤、成人多束肾、多巴性肌紧张、Frecbreich共济失调、Kallmunm综合征性连锁、视网膜病等基因内或旁侧发现有高度的小卫星区域,从而可进行基因诊断.Okamoto R〔23〕用DNA指纹法预测慢性粒cell性白血病骨髓移植术后复发,取得了成功.
3.5 肿瘤的研究 肿瘤是多因素、多阶段的变化过程,病因复杂、变化多样,但归根到底还是在DNA的变化上.一般说来,癌组织、转移灶与正常组织或外周血细胞DNA指纹有差别,常见的是某条带或几条带的缺失,某一条或某几条带密度降低,或者癌组织中出现新的带.Thein等〔24〕用33.6和33.15为探针研究患者DNA指纹谱变化,发现胃肠肿瘤患者癌组织DNA指纹谱全有改变,并认为体细胞突 变还有种属特异性.刘霜等〔25〕应用RAPD(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分析技术对6例肝癌患者的癌组织与非癌组织进行分析,发现所有肝癌组织基因组DNA的RAPD指纹图谱均存在差异,其中3例配对肝癌基因组中均存在一相同的0.9Kb的随机扩增片段.杨建厂等〔8〕用APHDFF技术对28例确诊为鼻咽癌病人血DNA指纹图的检测,发现有3条DNA片段出现的频率明显低于健康人群.王黛等〔26〕用LE11.8、MYO和Mb探针,经Southern杂交法检测12例儿童急性粒cell白血病患者的外周血或骨髓细胞的基因重排,结果发现初始或复发与完全缓解时的DNA指纹图相比,谱带有增加或减少,从而认为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患儿的白血病细胞存在基因重排.
林文珍(广西医科大学生化教研室 南宁市 530021)
舒雨雁(广西医科大学生化教研室 南宁市 530021)
参考文献
1,Goodwin SB,Drenth A,Fry WE.Cloning and genetic analyses of two highly polymorphic,moderately repetitive nuclear DNAs from phytophthora infestans.Curr Genet,1992,22(2):107
2,Copon DJ,Chen EY,Levinson AD.Complete nucletide sequences of the T24 human bladder carcinoma oncogene and its normal homologue.Nature,1983,302:33
3,Bell GI,Selby MJ,Rutter WJ.The highly polymorphic region near the human insulin gene is composed of simple tandemly repeating sequences.Nature,1982,295:31
4,Jeffreys AJ,Wilson V,Thein SL.Hypervariable `minisatellite' regions in human DNA.Nature,1985,314:67
5,Jeffreys AJ,Wilson V,Thein SL.Individual specific `fingerprints' of human DNA.Nature,1985,316:76
6,Williams JG,Kubelik AR,Livak KJ,et al.DNA polymorphisms amplified by arbityary primers are useful as genetic markers.Nucleic Acids Res,1990,18:6531
7,Welsh J,McCelland M.Fingerprinting genomes using PCR with arbitrary primers.Nucleic Acids Res,1990,24:7213
8,杨建厂,伍新尧,罗超权,等.一种全新的人脱氧核糖核酸指纹检测技术及其初步应用.新医学,1997,28(10):562
9,Vassart G,Georges M,Monsieui R.Asequence in M13 phage detects hypervariable minisatellitrs in human and animal DNA.Science,1987,235:683
10,Renate Schafer,Hans Zischler and Jorg T Epplen.(CAC)5,a very informative oligonuclectidde probe for DNA fingerprint.Nucleic Acids Res,1988,16:5196
11,蓝翎,张小为,霍振义,等.用寡核苷酸探针DNA指纹分析在法医学上应用的评价.遗传学报,1993,20(5),404
12,伍新尧,杨英浩,罗超权,等.基因工程DNA多态性分析及应用.中山医科大学学报,1994,15(4):241
13,Gill P,Jeffreys AJ,Werrett DJ.Forensic application of DNA `fingerprints'.Nature,1985,318:577
14,李伯龄,叶 健,丁 焰,等.DNA指纹技术在强奸案和亲子鉴定中的应用.中国法医学杂志,1989,4(4):210
15,姜先华,吕世惠,王国林,等.DNA指纹图在法医鉴定中应用的研究(Ⅰ).中国法医学杂志,1990,5(1):11
16,Milgroom MG,Lipari SE,Powell WA.DNA fingerprinting and analysis of population structure in the chestnut blight fungus,cryphonectria parasitical.Genetics,1992,131(2):297
17,Jan DA,Cave MD,Crawford JT.Strain identification of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by DNA fingerprinting:recommendations for a standardized methodology.J Clin Mic,1993,31(2):406
18,Denise Chevrel-Dellagi,Amel Abderrahman,Raji Haltiti.Large-scale DNA fingerprinting of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strains as a tool for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of tuberculosis.J Clin Mic,1993,31(9):2446
19,Zhenhua Yang,Fernando Chaves,Barenes PF.Evaluation of method for secondary DNA typing of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with PTBN12 in epidemiologic study of tuberculosis.J Clin Mic,1996,34(12):3044
20,童笑梅,鲁凤民,范凤立,等.一次新生儿医院内获得性葡萄球菌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中华儿科杂志,1997,35(7):381
21,郭永建,戴以聪,周惠平.新生儿铜绿假单胞菌随机扩增多态DNA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1997,7(2):69
22,Morral N,Nunes V,Casals T.CA/GT microsatellite alleles within the cystic fibrosis transmembrane conductance regulator (CFTR) gene are not generated by unequal crossingover.Genomics,1991,10(3):692
23,李国雄.以Bcr-ab1 mRNA和DNA指纹法预测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骨髓移植术后复发.国外医学遗传学分册,1997,20(2):111
24,Thein SL,Jefferys AJ,Gooi HC.Detection of somatic changes in human cancer.Br-J-Cancer,1987,55(4):353
25,刘 霜,芮静安,王少斌,等.配对肝癌组织与非癌肝组织基因组差异的随机扩增多态DNA分析.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6,28(6):408
26,王 黛,辛德丽,张小为,等.用DNA指纹技术检测儿童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基因重排.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7,29(2):129
http://www.wanfangdata.com.cn/qikan/periodical.Articles/yxwx/yxwx2000/0004/00041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