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说明文复习要点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09 03:49:01
说明文复习要点
把握说明对象
  一篇说明为主的阅读材料,不管是1998年上海中考材料《信息高速公路》这样传统规范的说明文,还是2004年上海市中考模拟卷中《又一个花样年华》那样的富有文化气息的小品,或是杂糅了记叙与议论,文体色彩不很鲜明的科普文章,如2004年上海中考阅读材料《蒙娜丽莎微笑揭秘》,判断是否读懂文章的最主要的标志就是能否把握文章的说明对象,以及对象具有的特征,这是说明文阅读考查的最基本命题点.近五年中,上海中考现代文阅读在2001年和2004年先后两次选用了说明性文字作阅读材料,无一例外考查了学生“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能力:2001年第14题“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西部文化的主要特征”;2004年第15题“阅读正文和相关链接,蒙娜丽莎的微笑被称为‘神秘的微笑’是因为⑴⑵”.
  区别仅仅在于前一道试题在文中有明显的提示语,较易回答,后一道题要求在整体理解全文和相关链接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作出回答,具有较大的难度.
  中考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大致有两类———事物类和事理类.前者如2001年上海中考阅读材料《西部文化和西部开发》,它们的特征往往表现在形状、方位、构造、性质、发生发展过程、制作方法以及效能功用等方面;后者如2004年《蒙娜丽莎微笑揭秘》,事物的特征往往具体表现在概念、种类、内部规律以及科学原理等方面.说明文中的特征,是指文章特定说明对象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不同类型的说明对象,就有不同的特征.只有把握了事物的特征,才能对所说明的事物有正确的认识,从而纲举目张,顺利解答说明文阅读中的其它问题.
  阅读说明文,重在关注文章标题,把握关键语句,注意说明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分析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这些是准确捕捉被说明事物特征的主要途径.
  (1)从标题入手把握文章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说明文标题通常提示读者文章的说明对象,如《信息高速公路》(1998年中考),《风力发电》(1999年中考),《西部文化与西部开发》(2001年中考).有时标题不仅提示对象还表明了对象的主要特征,如《沙尘暴敲响了警钟》(2000年中考),《蒙娜丽沙微笑揭密》(2004年中考).审读这类标题时要注意与全文内容结合,如果标题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要注意透过这些特殊的手法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2)把握文章的关键语句.说明文的关键语句首先是指一些有很强概括性的过渡句,它们或提示下文说明的要点,或归纳上文说明的内容,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如《西部文化与西部开发》的第3自然段“西部地区不仅有广阔的地域和悠久的历史,而且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句子的前半部分概括了第①②自然段的内容,后半部分提示了文章第④⑤⑥段内容,把握了这一关键句,就捕捉到了本文说明对象的特征,就能够轻松的解答试卷的第14题了.阅读说明文,值得关注的关键语句除了过渡句,还有文首的总起句,文末的总结句,以及文中的设问句和各段落的中心句.
  梳理文章说明顺序
  说明顺序在说明事物的特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事物的特征只有依靠有序的说明才能突出.阅读时,如果能看清楚说明的顺序,往往能循着事物本身的条理,把握住事物的本质特点.中考一般不直接问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常用问文章结构段落安排先后的理由来考查学生对文章说明顺序的把握程度.因此答案一般也不是笼统的要你回答“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而是要求从文章具体内容出发,明确写作顺序.
  梳理文章说明顺序就是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说明性文章一般都很讲究条理性,这种条理性,在书面表达上常常表现为一些标志性词语的使用.如表示先后关系的“首先”、“其次”、“再其次”;表示总括性的词语“总之”、“总而言之”、“总的来说”;表示一些结论性的或结果性的语句,如“证明了”、“表明了”、“反映出了”、“标志着”,发现这些词语出现一定要有警觉,最好用笔圈点起来,对这些词语利用得好,就可以使自己看清文章的层次顺序和逻辑关系了.考试时,在梳理文章内容,了解说明顺序,完成试题的过程中,除非命题者有特殊要求,答题时应尽量利用原文中的字、词、句,因为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是较为简练准确,用来答题效果可能比用自己的语言为好.
  理解说明方法
  《课程标准》规定初三学生要能理解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三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2001年中考《西部文化和西部开发》第12题,“第②段中‘华夏祖先的脚步’是指;将元谋人、蓝田人与北京猿人的年代作比较,是为了说明”;2004年上海市中考模拟卷《又一个花样年华》第13题,“举马王堆出土的漆器和阿斯塔那古墓群等例子是为了说明”
  表明考试中仅能辨识具体的说明方法是不够的,更要能体会它们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表达作用.一般来说,举例子的作用是能将某些读者不易理解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解说得真切具体、清楚明了;列数字能从数量上直接准确地突出事物的特征;作比较,能使原先难以说清的事物特征变得浅显易懂,鲜明具体.总之,说明方法的运用是为了更好地说明事理和事物的特征,易于读者理解和接受.
  体会文章使用说明方法的作用时,要注意其前后方具有领起作用的概括性语句.作者一般会在使用说明方法之前或之后,尤其是在连续使用多种说明方法之前,用一句概述性的话领起,表达出自己的一种见解,随后才使用说明方法来更好的阐释它.阅读时只要找出这句概述性的话,通常就可以知道运用的说明方法具体所起的作用了.例如《西部文化和西部开发》中作者在将元谋人、蓝田人与北京猿人的年代作比较之前,先说了一句话:“西部是华夏文明的源头”,然后使用作比较的方法加以具体的解说,使事物特征变得浅显易懂,鲜明具体.只不过,试卷命题者通常不会画紧挨着概述句的部分来出题,而是跳过一些语句画线出题,这是需要注意的.
  体会说明语言的特点
  说明语言的特点首先是“准确”,主要表现为“限制性”.随着近年阅读文本的变化,一些带有文学性、文化性倾向的文本,则可能同时具有“形象、生动”的语言特点.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主要体现为,(1)合理使用修饰、限制的词语,使表意准确、严密、科学;(2)准确选用同义词,使表意立体而精确;(3)恰当运用模糊语言.说明文中,有时使用表意精确的词语,有时使用表意模糊的语言,要根据作者对事物的认识程度而定.有些事物本身在不断变化着,有些事物人们的认识暂时有限,如果太肯定,显得武断,运用模糊语言反而能准确地反映事物的客观存在和人们的认识程度.理解说明语言的准确性,重要的是与对文章整体的理解结合起来,将词语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辨析理解,切忌“就事论事”.
  以上说的基础知识与基本规律,是每一个初三学生必须修炼的基本功.也是本学期期末说明文阅读分析复习的重点.平时学习中,要稳健的由单项技能训练向综合能力发展,切忌起步过高.不妨先找几篇文章只是做做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梳理说明顺序;感悟语言特点等方面的单项训练,一篇文章就只做一、二个单项练习.读的多,做的少,等单项基础知识与基本规律的东西弄透了,有九成以上成功率了,再做综合练习,提高灵活运用多种知识与能力解题的技巧,提高感悟文本文化内涵,以及评价文本科学精神的能力,这么循序渐进地复习就可以收到理想的效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