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认识论的角度论述新闻的本源是事实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政治作业 时间:2024/11/07 14:42:20
如何从认识论的角度论述新闻的本源是事实
```跪求.
麻烦各位了
```跪求.
麻烦各位了
产生新闻的根源.在新闻与客观事实的关系中,事实是构成新闻的根本因素.有了事实的发生、变动,才有新闻.没有事实,就没有新闻.事实在先,新闻在后.即新闻的根本来源.它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回答“新闻是什么?”、“新闻从哪里来?”的问题.唯物主义认为,新闻的本源乃是物质的东西,乃是事实,就是人类在与自然斗争中和在社会斗争中所发生的事实.新闻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先有事实,后有新闻.新闻工作者,应该坚持唯物论的新闻本源观,尊重事实,坚持每一条新闻都以可靠、准确的事实为依据,在采访、写作、编辑中,都要力求符合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
20世纪40年代,中国新闻界有些人把具有什么“性”,如趣味性、文艺性、政治性等,作为新闻的本源.这就是把新闻解释为某种“性质”本身的“性质说”(Qualitytheory).1943年9月1日,延安《解放日报》(延安)发表总编辑陆定一的文章《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分析了“性质说”的错误,认为新闻的本源是物质的东西,是事实,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性质说”是新闻学理论中的唯心主义观点,会导致新闻报道的主观主义倾向,为篡改客观事实、制造假新闻提供理论依据.由于新闻的本源是事实, 新闻报道就必须尊重事实,反映事实的本来面貌,不能以自己主观的东西代替或改变事实.新闻报道中表达的某种观点或思想倾向,要寓于事实之中.
把握新闻的本源,坚持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的原则, 正确处理新闻报道中事实和思想观点之间的关系,是对新闻工作者的一项基本要求.坚持新闻真实性,是报纸、广播、电视、通讯社取得受众信任的前提.
新闻的本源——事实
现实世界是由千状万态的事实所建构,而事实潜藏其中又独立于人们是非的认知或观点而超然存在,故以新闻的角度去审察鉴别社会现象,所呈现具有新闻性的部分即为“新闻事实”.由此推而论之,新闻的本源应当可以说是“事实”,然这一“事实”是否仍具备其它特质条件?
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许多与“事实”意思相近、相关而又相异的系列概念,如事物、事、物、实事等.中国著名新闻记者艾丰在《新闻写作方法论》中写道:“事实是生活中用得最多的概念,同时也是最模糊、最不确定的概念.”〔2〕从哲学层面上说,对“事实”问题的看法,可分为经验事实、多元事实和辩证事实三个方面:
1. 经验事实观.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所谓事实就是经验事
实.” 〔3〕 “事实是人们对事实的某种实际情况所做出的判断而被陈述出来,它是认识的主体——人所获得的一种认识,也就是人所把握的一种知识形式”.〔4〕 经验事实论者认为,事实的实际情况是事实的内容,知觉、感觉、判断是事实的形式,也就是说,事实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经验事实作为人所认知、经验的事实,是人们以概念、判断所把握的事实,经验事实就其内容而言是客观的,其客观规定性上不因为人的认识而随意改变.” 〔5〕经验事实论最突出的特征,莫过于认为事实不能离开人的感觉、知觉而存在,这个世界不存在所谓的纯客观事实.在经验事实论者看来,只有通过主体对事实实际情况的判断把握,才可能存在事实.一切事实都是主观与客观、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体.“孤立于人的认识之外的客观事物,没进入人的认识领域,那只是纯粹的‘自在之物’,不可能成为认识主体所把握的事实.”〔6〕
2. 多元事实观.多元事实论者反对经验事实论者对“事实”的看法.他们认为,“事实”世界是由多种事实构成的.著名哲学家冯契主编的《哲学大辞典》中,对“事实”的解释是:“作为认识论范畴通常是指已被正确认识到的客观事物、事件、现象、关系、属性、本质及规律性的总称”.〔7〕 前苏联著名哲学家柯普宁则认为,事实含义有三个方面:第一,现象、事物和事件本身被称为事实;第二,人对事物及其特性的感觉和知觉也被认为是事实;第三,事实也指我们想用它们来论证或反驳某种东西的不容置疑的理论原理.〔8〕 按照这一说法,事实几乎涵盖了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所有存在,几乎与存在范畴成了同等意义上的概念.
3.辩证事实观.“事实在指客观事实时,它是一种客观存在,一种物质现象……而经验事实是一种认识,一种判断,是对客观事实的认识和理解,属于观念范畴的东西”.〔9〕 由此可知,辩证事实的观点是,事实是事物的真实情况,它是经验事实的来源;客观事实需要经验事实来反映,不能因为客观事实是通过感觉、知觉发现的,就否认了它的存在.没有客观事实,人们就不能经验事实.
鉴于哲学的本质和辨证事实观对“事实”的看法,事实只有一种,那就是客观事实.“它为人们进行一切认识活动提供了基本前提,为一切认识活动创造了无限的、潜在的对象世界”.〔10〕 经验事实观所说的“事物的实际情况”实际上就是客观事实,但它却否认与“经验事实”相对应的独立的客观事实的存在.而多元事实观又泛化了事实的概念,它把事实与对事实的反映并列起来,并且都称之为事实,模糊了二者本质上的区别,这也是不恰当的.辨证事实观认为,理论就是理论,事实就是事实,“不存在着所谓的‘理论事实’,理论即使是真理,它也是观念性的存在,而非物质性的现象”.〔11〕
对“事实”这一概念有相关了解之后,我们可明确地说,新闻的本源是事实.在社会实践中所发生的各种事实,都是新闻的本源.新闻,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离不开事实.从内容上看,新闻必须是有事实根据的真实信息;而在形式上,新闻又必须用事实说话.“如果没有事实,就不是新闻;如果背离了事实,那就是谣言.”〔12〕 对新闻而言,事实永远是第一性的,起决定性的作用;而新闻所包含的各种性质则是第二性的、派生的.
事实不会因为新闻传播者不报道而消失,也不会因为新闻传播者的加工而改变本来的面貌.事实上,新闻“以它特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力量,对新闻报道者进行着毫不留情的检验”.〔13〕 倘若新闻传播者违背了良知与道德,任意隐瞒或歪曲事实,终将在真相前自惭形秽.
隐瞒实情或报道有失客观,不仅打击媒体公信力,也导致社会不得不承担更沉重的代价.在“非典”(非典型肺炎Atypical Pneumonias,或称严重急性支气管综合症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简称SARS)事件中,各种连锁的反应是我们必须引以为鉴的.
SARS 疫情的连锁反应
2002年11月,SARS悄然来袭,翌年,人类的生命遭受到这种新流行性疾病的严重威胁.
事发2003年春节后,病毒由一名带菌者在广州与香港之间传播,然后迅速扩散至新加坡、越南、加拿大、台湾等地.SARS不断由一地区传至另一地区,引发了全球性的关注和恐慌.
国际媒体指责中国政府压制对SARS事件的报道,未及时通报,导致疫情迅速扩散.对于中国有关当局之后对SARS所做的防治工作,国际社会的评语仍是:做得“太少、太慢”(Too Little, Too Late).SARS对疫区的经济造成沉重打击,中国政府的形象也因此受损.为此,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于2003年4月2日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并要求有关单位不可对疫情“缓报、瞒报、漏报”.
在这次SARS事件中,由于部分地方政府的措施不当,导致疫情蔓延.虽说官员难辞其咎,但媒体也难逃其责,新闻从业员忽略了本身持危扶颠的职守,未及时衡量事情轻重缓急,考虑整体的利益,针对疫情做出真实客观的报道.也许传播媒体碍于某些外力因素无法公开真相,然而事实证明,欺瞒的恶果,只会是更严重的危害和更庞大的社会代价.
国际社会因此对中国公布的SARS疫情产生怀疑,致使外国元首拒绝来访,广州交易会的客商不敢出席订货,外交与经济都蒙受打击.为此,中国政府积极“亡羊补牢”以扭转劣势,在此节骨眼上能否处理好疫情,对内关系到人民的健康与经济发展,对外关乎国家的形象与公信力.
由是观之,新闻必须符合客观事实,但吊诡处在于,并非所有的事实都能成为新闻,只有那些为新闻传播者所采集、筛选,并得以报道的事实,才能称之为新闻事实.因此,可作如是言,新闻事实是特殊的事实,其特殊性可从两个层面来阐述:
一、 新闻本体保证:客观事实
新闻事实首先必须是客观事实.从辨证的观点来看,事实之所以能够成为新闻事实,首先在于它本身的属性.“只有事实本身在客观上具有不同于其他一般事实的某种特殊性时,它才能成为与其他特性相应的某种事实.”〔14〕 因此,某一事实是否为新闻事实,决定于其自身的特性.这一特性不会因为新闻事实未被报道而消失,也不会因人的意志而改变.对客观存在的新闻事实进行主观认识和反映之后,就形成了观念化的新闻事实.
当然,客观存在的新闻事实能否准确转化为观念形式的新闻事实,有赖于新闻报道者、新闻传播媒体的认识及反映能力.但我们不能因此说,新闻事实不能离开新闻报道者、新闻媒体而独立存在.科学认识论的逻辑表明,“我们只有依靠观察、知觉,才能发现、认识那些确实已经存在的事物,而不能说那些事物只有依靠我们的观察、知觉才能存在;只能说只有依靠我们的观察、知觉才提供了使我们相信事物存在的根据和理由,而不能说只有我们的观察、知觉才是那些事物之所以存在的根据和理由”.〔15〕 因此,新闻事实是客观事实,而不是经验事实.
二、 新闻本体认识:经验事实
新闻事实是客观事实,但新闻事实又是被认识的对象.因此新闻传播活动从本质上来说,属于认识活动.在人类的认识关系中,认识者与认识对象是平等的,以两极性的关系存在.因此,离开任何一方来谈论认识都毫无意义.
人们把事实世界中的一些事实称为新闻事实,是“因为他们与这些事实之间建立起了已经意识到的新闻关系”.〔16〕 在这一关系中,新闻事实自然便是感觉、知觉、概念等把握下的客观事实,是经验到的事实.而人们没有意识到的事实,只能是潜在的新闻事实.“在这些潜在的关系中,有些可能会在某一时刻现实化,使新闻事实为经验所把握,有些则可能长久地、甚至永远地处于潜在关系状态,这样,客观存在的新闻事实就不会转化为经验到的新闻事实.”〔17〕
对于记者来说,新闻采访的事实来源有两种:一种是直接经验,也就是记者直接到现场采访目睹整个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另一种是间接经验,由消息来源提供,间接经验特别需要记者核查清楚.未经查证的新闻容易造成失实,引发严重后果,如在英国闹得沸沸扬扬的凯利事件便是典型的例子.
凯利死亡风波
2003年5月29日,BBC(British Broadcasting Company 英国广播公司)记者吉利根撰写了一篇广播报道.该报道称,一个资深和可靠的消息来源说,英国政府为加强对伊拉克发动战争的理由,授意在2002年9月发表的关于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报告中,添加了萨达姆有能力在45分钟内部署生化武器的情报.报道播出后在英国引起轩然大波.作为吉利根报道的主要消息来源,曾长期参与联合国对伊武器核查的英国防部伊拉克武器问题专家戴维·凯利博士,在自己的名字被国防部公开,并接受英议会有关委员会公开质询后不久割腕自尽.
为此,英国大法官赫顿于去年8月初正式开始对凯利之死展开独立司法调查,2004年1月28日公布了其调查结果:凯利可能因“无法承受个人声誉受损”而自杀,布莱尔政府在处理对伊情报方面不存在蓄意渲染的行为.同时,赫顿报告严厉批评英国广播公司的报道工作,称吉利根关于政府蓄意夸大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威胁的报道是“没有根据的”;BBC负责人在核实吉利根的报道问题上存在失职行为,BBC的新闻编辑工作存在缺陷.
赫顿的指责迫使BBC董事会主席戴维斯于28日晚宣布辞职;29日,格雷格·戴克辞去公司总裁的职务.随后,凯利死亡风波的中心人物、英广记者吉利根也黯然辞职.
整个事件就因为记者没有对事实清楚查证,不仅使困扰英国政府的对伊情报风波骤然升级,布莱尔陷入政府执政6年多来最严重的政治危机,还令BBC自身损失惨重.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报道说,一份由英国政府高级官员起草的文件显示,在英国广播公司就伊拉克战争问题同布莱尔政府大闹了一场后,英国政府正考虑拆分这家不听话的国有新闻机构,并取消其独立地位.
可见事实是媒体独立的关键所在.诚然,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的提高,影响了人们对客观存在的新闻事实的认知.当人们以新的方式、意向或目的去把握事实时,原本尚未意识到与其有新闻关系的事实,在新的认识条件下,也会凸显出来.这就是我们从新闻本体认识的角度对事实属性的理解.在此,必须强调,大众在人类的新闻认识活动中总是新闻的受众,因而新闻传播者往往从受众与事实的关系来认识客观存在的新闻事实.
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明确这一点,是透视新闻传播活动的过程,构建整个新闻传播理论、新闻哲学首先要解决的根基问题.正因为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所以才有新闻本源对新闻本身的真实这一内在规定性,以及对新闻报道的客观要求.同时又因为内在规定性和客观报道的要求,才衍生出新闻与伦理的两难论证,以及新闻哲学的若干模式和问题,包括新闻与社会、新闻与大众之间的各种关系.
2.3 新闻本源对新闻的内在规定性———真实
至今虽然仍无法对“新闻”下一个完满的定义,然而多数学者和从业人员都达成新闻本源是事实的共识.那么,具备何种条件的事实才称得上是新闻?宋代大诗人苏轼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诗人看山尚且如此,新闻从业人员看新闻又有何不同呢?站在需要反映的事件内外看新闻是否一致?从宏观上或微观上把握新闻事实会否产生分歧?
2.3.1 事实成为新闻的衡量标准——新闻价值
由此繁衍出“新闻价值”的问题,明确新闻价值,也就易于判断何种事实属于新闻范畴.然而,“新闻价值”的定义也和新闻一样,说法不一.德国学者迈克尔(Michael)认为:“新闻价值就是选择新闻的标准.”〔18〕较于这一说法,德弗勒(DeFleur)和丹尼斯(Dennis)的观点似乎表达得更清楚些:“新闻价值”就是新闻报道的“潜在兴趣程度”.密苏里新闻学院写作组则认为,新闻价值是“指历代新闻工作者用以判断什么样的事实能构成新闻以及衡量什么样的新闻报道胜过另一些新闻报道的尺度.”〔19〕 这些标准代表了某种智能的历史沉淀,它要确定公众要求在新闻报道中读到什么、听到什么或看到什么.〔20〕
不管我们能否在“新闻价值”的定义上取得一致,一则新闻的价值基本上是由事实本身决定的,这也是新闻的本源何以为事实的立足点.至于本质以外的判断标准,参照大部分学者的意见,有几点共识是应考虑的:
1. 影响性—主要取决于所报道事件影响人数的多寡及其程度的轻重.受影响的人越多,涉及的地域范围越广,成为头条新闻的机率就越大.如:中国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美国“机遇号”和“勇气号”探测器登陆火星等历史性的航天事件.
2. 接近性—包括地理上和心理上的接近.事件发生在受众居住的城巿,往往要比发生在千里外的重大事件更受重视;但如果远离住所的地域是人们所熟悉的,也会受到关注.这源于人们的关注点总是首先聚焦在与其切身利益相关的事物上,然后再扩散到外围事物.因此,本土的物价和油价飚升,远比以色列及巴勒斯坦的冲突更为当地受众所关心.3. 及时性—今天的新闻将成为明日的旧闻.“最先得到最后的消息”,是媒体人最大的竞争.2001年9月11日,香港亚视、无线及凤凰卫视等电子媒体中断正在播放的节目,直播911事件,充分体现了时效性.4. 显要性—报道对象的名气越大则新闻的价值越高.饮誉全球华人的影坛巨星成龙在片场发生拍摄事故,当然远比一个普通演员发生意外更受关注.5. 异常性—越是不寻常的事件就越有新闻性.人们往往对异常事件有强烈的好奇心.2000年5月,广东省中山市一棵铁树开了两朵花,便吸引了不少人前去观赏.6. 变异性—事件的变动越大、越急,新闻的价值越高,例如2003年11月3日湖南省衡阳市发生大火,20名消防官兵在救火过程中殉职,一时间使得各大媒体竞相报道.7. 冲突性—战争、政治事件或犯罪新闻经常成为媒体的卖点.2003年3月美国攻打伊拉克,不少新闻记者亲临战场直播战况来争取受众.8. 人情趣味性—触动人心和妙趣横生的新闻,往往能吸引人们的目光.特别是在现今商业社会,人情趣味性浓厚的新闻,更弥足珍贵.除以上八点外,“揭密性”这一新闻价值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视.所谓揭密性新闻是指再现历史事件的发生经过,分析其产生原因并评价其后果的新闻.虽然这些事件都已发生,但余波荡漾,相关事件仍然持续发挥作用,对周围的人和事产生一定影响.也许有些旧闻早已被人遗忘,有的早已盖棺定论,又或许被有关当局束之高阁,但是这些涉及重大内幕且不为人知的陈年往事,一旦被揭露出来,往往是震惊世人的新闻.历史学家赫伯特·毕克斯教授(Herbert.Bix)和日本新一代的历史学家一起,用了十五年的时间,对大量的文献、材料作深入调查研究,最后写成《裕仁天皇和现代日本》(Hirohito and the Making of Modern Japan,中文版译为《裕仁传》),揭开了日本天皇的真面目.在序言中,作者写道:“裕仁天皇绝非如同英国女王那样只是宪法上的君主,而是日本不折不扣的最高元首……”.他野心勃勃,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可决定千百万人的生死.他应该为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侵略中国,以及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甚至原子弹轰炸日本负直接责任.此书令毕克斯获得了2001年度第85届美国普利策非小说类作品奖.该书出版后引起有关国家极大的震动,尤其是曾受日本军国主义蹂躏的亚洲国家.普利策委员会认为,它“改写了传统看法,揭示历史真面目,是对日本有历史警示的好书”.《洛杉矶时报》(Los Angeles Times)评论说: “内容具有爆炸性,粉碎了日本战时天皇只是消极被动,甚至是‘傀儡’的一贯说法”.美国《外交季刊》(Foreign Affairs)则认为:“这本书的巨大贡献在于:推翻了现有的错误认识,来了个底朝天!”从这些评论中,可见“改写传统”、“揭示历史真面目”、“内容具爆炸性”、“粉碎一贯说法”、“推翻现有错误认识”,这些因素中的任何一项都可以使一篇报道成为有价值的新闻.再如《纽约时报》的爆炸性报道《国防部机密文件》,揭露美国卷入越战始末,推翻了现有说词,还原历史真相.《时报》也因此获得了普利策奖,并赢得新闻界与社会的肯定.2.3.2 真实报道的要求新闻定义及新闻价值观念的根基皆出于“真实”,这也是新闻本源对新闻内在规定性的要求.新闻首先是一种事实,在此基础上必须具备新鲜、公开传播等特性.真实则是这些基本特性中最关键的要素,不仅是新闻内在所必须具备的性质,也是报道者在处理新闻过程中必须遵循的要求和规范.若新闻报道违背了真实的原则,就无法获得受众的信任,无以发挥其功能和作用,如此便失去了报道的意义.然而,新闻要达至真实并非易事,它毕竟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产物.至于新闻报道如何确切做到真实,一般可根据以下三个要求:1.新闻报道的具体事实必须真实具体事实指的是新闻的五W以及各种细节描写,其必须真实,是指新闻报道的文字描述必须与客观事实相符.新闻不是文学,不能建构在想象和联想的基础上来描摹人物,尤其进行报道时,记者自身所思、所感不能取代新闻人物的思想与感受.新闻报道具体事实的真实,关键是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表述无误,这是对新闻报道最起码的要求,也是新闻真实最基本的条件.另外,新闻中引用的材料必须准确、可靠,每个细节也须完全与客观实际相符,既不夸大、也不缩小,更不应弄虚作假、穿凿附会.比如使用背景材料就必须真实、全面、客观.不能任意取其所需,弃其不欲,更不能有意掩盖真相,不讲实情.〔21〕在新闻报道中,只有一章一法地按以上要求进行,才能确保新闻的真实、可信.相较于真实地报道具体事实,对记者要求更高的则是如何在报道中做到真实、整体地概括事实.2.新闻报道中事实的概括必须真实记者在新闻报道中,必须准确地把握事实的全貌,从整体上概括新闻事实,确保其符合事实的发展逻辑,同时能够通过事物的联系性反映其内在规律.真实的概括包含两方面的要求:一、全面看待事物,就此而言,特别需要谨慎地防止为了某种利益或需要,任意扭曲事实,导致报道的事实概括失真.二、深刻看待事物,对新闻报道中事实的概括必须深刻,流水账般地记录事件,会造成零碎化、现象化和毫无系统性,无法反映出事物的原貌,这将导致受众产生虚构新闻的负面印象.因此,为了真实地概括事实,记者不得不下足苦功,对事实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以达到全面了解客观事物,从而实现深刻地概括报道事实.3.新闻报道的总体事实和具体事实须一致新闻报道在做到细节真实、概括真实的同时,还须考虑与具体事实的总体真实一致.只注意到具体事实的真实,而忽略总体事实的一致性,仍不符合新闻的真实性,甚至会引致严重的后果.美国曾爆发的农药恐慌,就是媒体不注重总体事实与具体事实的一致性所种下的苦果.美国农药恐慌1989年2月,哥伦比亚电视台(CBS,Columbia Broadcasting System)的《60分钟》(60 Minutes)节目报道了这样一则讯息:施用过化学药物“阿拉铝硅系合金”(Alar)的苹果对儿童有害.这个说法最早来自一个名为“自然资源保护协会”的非商业性环保组织的一篇报告.文中叙述道,阿拉铝硅系合金会将孩子体内“丁酰肼”(Daminozide)的成分增加到十分危险的程度.自1968年以来,这种能使苹果更红并延缓其成熟期的化学物质,对苹果产业越来越重要.“如果没有这种药物”,一位种植者解释道,“我们必须在苹果落地前四到六天进入种植园.”没有它,一些苹果就只能以毫无卖相的面貌进入市场.但是当科学家在1985年指出这种化学药品会在动物体内引发癌症时,很多种植者就停止使用了.现在“自然资源保护协会”认为,这种药物可能危及孩童的健康.消息发布后,好莱坞著名女演员梅丽尔·斯特里普(Mergl Streep)立即把它作为坚持不懈反对农药运动的原因之一,她很快就被邀请参加“Donahue”节目和其它一些名牌脱口秀节目,并获邀在美国国会的紧急听证会上作供.
20世纪40年代,中国新闻界有些人把具有什么“性”,如趣味性、文艺性、政治性等,作为新闻的本源.这就是把新闻解释为某种“性质”本身的“性质说”(Qualitytheory).1943年9月1日,延安《解放日报》(延安)发表总编辑陆定一的文章《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分析了“性质说”的错误,认为新闻的本源是物质的东西,是事实,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性质说”是新闻学理论中的唯心主义观点,会导致新闻报道的主观主义倾向,为篡改客观事实、制造假新闻提供理论依据.由于新闻的本源是事实, 新闻报道就必须尊重事实,反映事实的本来面貌,不能以自己主观的东西代替或改变事实.新闻报道中表达的某种观点或思想倾向,要寓于事实之中.
把握新闻的本源,坚持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的原则, 正确处理新闻报道中事实和思想观点之间的关系,是对新闻工作者的一项基本要求.坚持新闻真实性,是报纸、广播、电视、通讯社取得受众信任的前提.
新闻的本源——事实
现实世界是由千状万态的事实所建构,而事实潜藏其中又独立于人们是非的认知或观点而超然存在,故以新闻的角度去审察鉴别社会现象,所呈现具有新闻性的部分即为“新闻事实”.由此推而论之,新闻的本源应当可以说是“事实”,然这一“事实”是否仍具备其它特质条件?
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许多与“事实”意思相近、相关而又相异的系列概念,如事物、事、物、实事等.中国著名新闻记者艾丰在《新闻写作方法论》中写道:“事实是生活中用得最多的概念,同时也是最模糊、最不确定的概念.”〔2〕从哲学层面上说,对“事实”问题的看法,可分为经验事实、多元事实和辩证事实三个方面:
1. 经验事实观.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所谓事实就是经验事
实.” 〔3〕 “事实是人们对事实的某种实际情况所做出的判断而被陈述出来,它是认识的主体——人所获得的一种认识,也就是人所把握的一种知识形式”.〔4〕 经验事实论者认为,事实的实际情况是事实的内容,知觉、感觉、判断是事实的形式,也就是说,事实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经验事实作为人所认知、经验的事实,是人们以概念、判断所把握的事实,经验事实就其内容而言是客观的,其客观规定性上不因为人的认识而随意改变.” 〔5〕经验事实论最突出的特征,莫过于认为事实不能离开人的感觉、知觉而存在,这个世界不存在所谓的纯客观事实.在经验事实论者看来,只有通过主体对事实实际情况的判断把握,才可能存在事实.一切事实都是主观与客观、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体.“孤立于人的认识之外的客观事物,没进入人的认识领域,那只是纯粹的‘自在之物’,不可能成为认识主体所把握的事实.”〔6〕
2. 多元事实观.多元事实论者反对经验事实论者对“事实”的看法.他们认为,“事实”世界是由多种事实构成的.著名哲学家冯契主编的《哲学大辞典》中,对“事实”的解释是:“作为认识论范畴通常是指已被正确认识到的客观事物、事件、现象、关系、属性、本质及规律性的总称”.〔7〕 前苏联著名哲学家柯普宁则认为,事实含义有三个方面:第一,现象、事物和事件本身被称为事实;第二,人对事物及其特性的感觉和知觉也被认为是事实;第三,事实也指我们想用它们来论证或反驳某种东西的不容置疑的理论原理.〔8〕 按照这一说法,事实几乎涵盖了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所有存在,几乎与存在范畴成了同等意义上的概念.
3.辩证事实观.“事实在指客观事实时,它是一种客观存在,一种物质现象……而经验事实是一种认识,一种判断,是对客观事实的认识和理解,属于观念范畴的东西”.〔9〕 由此可知,辩证事实的观点是,事实是事物的真实情况,它是经验事实的来源;客观事实需要经验事实来反映,不能因为客观事实是通过感觉、知觉发现的,就否认了它的存在.没有客观事实,人们就不能经验事实.
鉴于哲学的本质和辨证事实观对“事实”的看法,事实只有一种,那就是客观事实.“它为人们进行一切认识活动提供了基本前提,为一切认识活动创造了无限的、潜在的对象世界”.〔10〕 经验事实观所说的“事物的实际情况”实际上就是客观事实,但它却否认与“经验事实”相对应的独立的客观事实的存在.而多元事实观又泛化了事实的概念,它把事实与对事实的反映并列起来,并且都称之为事实,模糊了二者本质上的区别,这也是不恰当的.辨证事实观认为,理论就是理论,事实就是事实,“不存在着所谓的‘理论事实’,理论即使是真理,它也是观念性的存在,而非物质性的现象”.〔11〕
对“事实”这一概念有相关了解之后,我们可明确地说,新闻的本源是事实.在社会实践中所发生的各种事实,都是新闻的本源.新闻,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离不开事实.从内容上看,新闻必须是有事实根据的真实信息;而在形式上,新闻又必须用事实说话.“如果没有事实,就不是新闻;如果背离了事实,那就是谣言.”〔12〕 对新闻而言,事实永远是第一性的,起决定性的作用;而新闻所包含的各种性质则是第二性的、派生的.
事实不会因为新闻传播者不报道而消失,也不会因为新闻传播者的加工而改变本来的面貌.事实上,新闻“以它特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力量,对新闻报道者进行着毫不留情的检验”.〔13〕 倘若新闻传播者违背了良知与道德,任意隐瞒或歪曲事实,终将在真相前自惭形秽.
隐瞒实情或报道有失客观,不仅打击媒体公信力,也导致社会不得不承担更沉重的代价.在“非典”(非典型肺炎Atypical Pneumonias,或称严重急性支气管综合症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简称SARS)事件中,各种连锁的反应是我们必须引以为鉴的.
SARS 疫情的连锁反应
2002年11月,SARS悄然来袭,翌年,人类的生命遭受到这种新流行性疾病的严重威胁.
事发2003年春节后,病毒由一名带菌者在广州与香港之间传播,然后迅速扩散至新加坡、越南、加拿大、台湾等地.SARS不断由一地区传至另一地区,引发了全球性的关注和恐慌.
国际媒体指责中国政府压制对SARS事件的报道,未及时通报,导致疫情迅速扩散.对于中国有关当局之后对SARS所做的防治工作,国际社会的评语仍是:做得“太少、太慢”(Too Little, Too Late).SARS对疫区的经济造成沉重打击,中国政府的形象也因此受损.为此,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于2003年4月2日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并要求有关单位不可对疫情“缓报、瞒报、漏报”.
在这次SARS事件中,由于部分地方政府的措施不当,导致疫情蔓延.虽说官员难辞其咎,但媒体也难逃其责,新闻从业员忽略了本身持危扶颠的职守,未及时衡量事情轻重缓急,考虑整体的利益,针对疫情做出真实客观的报道.也许传播媒体碍于某些外力因素无法公开真相,然而事实证明,欺瞒的恶果,只会是更严重的危害和更庞大的社会代价.
国际社会因此对中国公布的SARS疫情产生怀疑,致使外国元首拒绝来访,广州交易会的客商不敢出席订货,外交与经济都蒙受打击.为此,中国政府积极“亡羊补牢”以扭转劣势,在此节骨眼上能否处理好疫情,对内关系到人民的健康与经济发展,对外关乎国家的形象与公信力.
由是观之,新闻必须符合客观事实,但吊诡处在于,并非所有的事实都能成为新闻,只有那些为新闻传播者所采集、筛选,并得以报道的事实,才能称之为新闻事实.因此,可作如是言,新闻事实是特殊的事实,其特殊性可从两个层面来阐述:
一、 新闻本体保证:客观事实
新闻事实首先必须是客观事实.从辨证的观点来看,事实之所以能够成为新闻事实,首先在于它本身的属性.“只有事实本身在客观上具有不同于其他一般事实的某种特殊性时,它才能成为与其他特性相应的某种事实.”〔14〕 因此,某一事实是否为新闻事实,决定于其自身的特性.这一特性不会因为新闻事实未被报道而消失,也不会因人的意志而改变.对客观存在的新闻事实进行主观认识和反映之后,就形成了观念化的新闻事实.
当然,客观存在的新闻事实能否准确转化为观念形式的新闻事实,有赖于新闻报道者、新闻传播媒体的认识及反映能力.但我们不能因此说,新闻事实不能离开新闻报道者、新闻媒体而独立存在.科学认识论的逻辑表明,“我们只有依靠观察、知觉,才能发现、认识那些确实已经存在的事物,而不能说那些事物只有依靠我们的观察、知觉才能存在;只能说只有依靠我们的观察、知觉才提供了使我们相信事物存在的根据和理由,而不能说只有我们的观察、知觉才是那些事物之所以存在的根据和理由”.〔15〕 因此,新闻事实是客观事实,而不是经验事实.
二、 新闻本体认识:经验事实
新闻事实是客观事实,但新闻事实又是被认识的对象.因此新闻传播活动从本质上来说,属于认识活动.在人类的认识关系中,认识者与认识对象是平等的,以两极性的关系存在.因此,离开任何一方来谈论认识都毫无意义.
人们把事实世界中的一些事实称为新闻事实,是“因为他们与这些事实之间建立起了已经意识到的新闻关系”.〔16〕 在这一关系中,新闻事实自然便是感觉、知觉、概念等把握下的客观事实,是经验到的事实.而人们没有意识到的事实,只能是潜在的新闻事实.“在这些潜在的关系中,有些可能会在某一时刻现实化,使新闻事实为经验所把握,有些则可能长久地、甚至永远地处于潜在关系状态,这样,客观存在的新闻事实就不会转化为经验到的新闻事实.”〔17〕
对于记者来说,新闻采访的事实来源有两种:一种是直接经验,也就是记者直接到现场采访目睹整个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另一种是间接经验,由消息来源提供,间接经验特别需要记者核查清楚.未经查证的新闻容易造成失实,引发严重后果,如在英国闹得沸沸扬扬的凯利事件便是典型的例子.
凯利死亡风波
2003年5月29日,BBC(British Broadcasting Company 英国广播公司)记者吉利根撰写了一篇广播报道.该报道称,一个资深和可靠的消息来源说,英国政府为加强对伊拉克发动战争的理由,授意在2002年9月发表的关于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报告中,添加了萨达姆有能力在45分钟内部署生化武器的情报.报道播出后在英国引起轩然大波.作为吉利根报道的主要消息来源,曾长期参与联合国对伊武器核查的英国防部伊拉克武器问题专家戴维·凯利博士,在自己的名字被国防部公开,并接受英议会有关委员会公开质询后不久割腕自尽.
为此,英国大法官赫顿于去年8月初正式开始对凯利之死展开独立司法调查,2004年1月28日公布了其调查结果:凯利可能因“无法承受个人声誉受损”而自杀,布莱尔政府在处理对伊情报方面不存在蓄意渲染的行为.同时,赫顿报告严厉批评英国广播公司的报道工作,称吉利根关于政府蓄意夸大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威胁的报道是“没有根据的”;BBC负责人在核实吉利根的报道问题上存在失职行为,BBC的新闻编辑工作存在缺陷.
赫顿的指责迫使BBC董事会主席戴维斯于28日晚宣布辞职;29日,格雷格·戴克辞去公司总裁的职务.随后,凯利死亡风波的中心人物、英广记者吉利根也黯然辞职.
整个事件就因为记者没有对事实清楚查证,不仅使困扰英国政府的对伊情报风波骤然升级,布莱尔陷入政府执政6年多来最严重的政治危机,还令BBC自身损失惨重.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报道说,一份由英国政府高级官员起草的文件显示,在英国广播公司就伊拉克战争问题同布莱尔政府大闹了一场后,英国政府正考虑拆分这家不听话的国有新闻机构,并取消其独立地位.
可见事实是媒体独立的关键所在.诚然,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的提高,影响了人们对客观存在的新闻事实的认知.当人们以新的方式、意向或目的去把握事实时,原本尚未意识到与其有新闻关系的事实,在新的认识条件下,也会凸显出来.这就是我们从新闻本体认识的角度对事实属性的理解.在此,必须强调,大众在人类的新闻认识活动中总是新闻的受众,因而新闻传播者往往从受众与事实的关系来认识客观存在的新闻事实.
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明确这一点,是透视新闻传播活动的过程,构建整个新闻传播理论、新闻哲学首先要解决的根基问题.正因为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所以才有新闻本源对新闻本身的真实这一内在规定性,以及对新闻报道的客观要求.同时又因为内在规定性和客观报道的要求,才衍生出新闻与伦理的两难论证,以及新闻哲学的若干模式和问题,包括新闻与社会、新闻与大众之间的各种关系.
2.3 新闻本源对新闻的内在规定性———真实
至今虽然仍无法对“新闻”下一个完满的定义,然而多数学者和从业人员都达成新闻本源是事实的共识.那么,具备何种条件的事实才称得上是新闻?宋代大诗人苏轼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诗人看山尚且如此,新闻从业人员看新闻又有何不同呢?站在需要反映的事件内外看新闻是否一致?从宏观上或微观上把握新闻事实会否产生分歧?
2.3.1 事实成为新闻的衡量标准——新闻价值
由此繁衍出“新闻价值”的问题,明确新闻价值,也就易于判断何种事实属于新闻范畴.然而,“新闻价值”的定义也和新闻一样,说法不一.德国学者迈克尔(Michael)认为:“新闻价值就是选择新闻的标准.”〔18〕较于这一说法,德弗勒(DeFleur)和丹尼斯(Dennis)的观点似乎表达得更清楚些:“新闻价值”就是新闻报道的“潜在兴趣程度”.密苏里新闻学院写作组则认为,新闻价值是“指历代新闻工作者用以判断什么样的事实能构成新闻以及衡量什么样的新闻报道胜过另一些新闻报道的尺度.”〔19〕 这些标准代表了某种智能的历史沉淀,它要确定公众要求在新闻报道中读到什么、听到什么或看到什么.〔20〕
不管我们能否在“新闻价值”的定义上取得一致,一则新闻的价值基本上是由事实本身决定的,这也是新闻的本源何以为事实的立足点.至于本质以外的判断标准,参照大部分学者的意见,有几点共识是应考虑的:
1. 影响性—主要取决于所报道事件影响人数的多寡及其程度的轻重.受影响的人越多,涉及的地域范围越广,成为头条新闻的机率就越大.如:中国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美国“机遇号”和“勇气号”探测器登陆火星等历史性的航天事件.
2. 接近性—包括地理上和心理上的接近.事件发生在受众居住的城巿,往往要比发生在千里外的重大事件更受重视;但如果远离住所的地域是人们所熟悉的,也会受到关注.这源于人们的关注点总是首先聚焦在与其切身利益相关的事物上,然后再扩散到外围事物.因此,本土的物价和油价飚升,远比以色列及巴勒斯坦的冲突更为当地受众所关心.3. 及时性—今天的新闻将成为明日的旧闻.“最先得到最后的消息”,是媒体人最大的竞争.2001年9月11日,香港亚视、无线及凤凰卫视等电子媒体中断正在播放的节目,直播911事件,充分体现了时效性.4. 显要性—报道对象的名气越大则新闻的价值越高.饮誉全球华人的影坛巨星成龙在片场发生拍摄事故,当然远比一个普通演员发生意外更受关注.5. 异常性—越是不寻常的事件就越有新闻性.人们往往对异常事件有强烈的好奇心.2000年5月,广东省中山市一棵铁树开了两朵花,便吸引了不少人前去观赏.6. 变异性—事件的变动越大、越急,新闻的价值越高,例如2003年11月3日湖南省衡阳市发生大火,20名消防官兵在救火过程中殉职,一时间使得各大媒体竞相报道.7. 冲突性—战争、政治事件或犯罪新闻经常成为媒体的卖点.2003年3月美国攻打伊拉克,不少新闻记者亲临战场直播战况来争取受众.8. 人情趣味性—触动人心和妙趣横生的新闻,往往能吸引人们的目光.特别是在现今商业社会,人情趣味性浓厚的新闻,更弥足珍贵.除以上八点外,“揭密性”这一新闻价值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视.所谓揭密性新闻是指再现历史事件的发生经过,分析其产生原因并评价其后果的新闻.虽然这些事件都已发生,但余波荡漾,相关事件仍然持续发挥作用,对周围的人和事产生一定影响.也许有些旧闻早已被人遗忘,有的早已盖棺定论,又或许被有关当局束之高阁,但是这些涉及重大内幕且不为人知的陈年往事,一旦被揭露出来,往往是震惊世人的新闻.历史学家赫伯特·毕克斯教授(Herbert.Bix)和日本新一代的历史学家一起,用了十五年的时间,对大量的文献、材料作深入调查研究,最后写成《裕仁天皇和现代日本》(Hirohito and the Making of Modern Japan,中文版译为《裕仁传》),揭开了日本天皇的真面目.在序言中,作者写道:“裕仁天皇绝非如同英国女王那样只是宪法上的君主,而是日本不折不扣的最高元首……”.他野心勃勃,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可决定千百万人的生死.他应该为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侵略中国,以及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甚至原子弹轰炸日本负直接责任.此书令毕克斯获得了2001年度第85届美国普利策非小说类作品奖.该书出版后引起有关国家极大的震动,尤其是曾受日本军国主义蹂躏的亚洲国家.普利策委员会认为,它“改写了传统看法,揭示历史真面目,是对日本有历史警示的好书”.《洛杉矶时报》(Los Angeles Times)评论说: “内容具有爆炸性,粉碎了日本战时天皇只是消极被动,甚至是‘傀儡’的一贯说法”.美国《外交季刊》(Foreign Affairs)则认为:“这本书的巨大贡献在于:推翻了现有的错误认识,来了个底朝天!”从这些评论中,可见“改写传统”、“揭示历史真面目”、“内容具爆炸性”、“粉碎一贯说法”、“推翻现有错误认识”,这些因素中的任何一项都可以使一篇报道成为有价值的新闻.再如《纽约时报》的爆炸性报道《国防部机密文件》,揭露美国卷入越战始末,推翻了现有说词,还原历史真相.《时报》也因此获得了普利策奖,并赢得新闻界与社会的肯定.2.3.2 真实报道的要求新闻定义及新闻价值观念的根基皆出于“真实”,这也是新闻本源对新闻内在规定性的要求.新闻首先是一种事实,在此基础上必须具备新鲜、公开传播等特性.真实则是这些基本特性中最关键的要素,不仅是新闻内在所必须具备的性质,也是报道者在处理新闻过程中必须遵循的要求和规范.若新闻报道违背了真实的原则,就无法获得受众的信任,无以发挥其功能和作用,如此便失去了报道的意义.然而,新闻要达至真实并非易事,它毕竟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产物.至于新闻报道如何确切做到真实,一般可根据以下三个要求:1.新闻报道的具体事实必须真实具体事实指的是新闻的五W以及各种细节描写,其必须真实,是指新闻报道的文字描述必须与客观事实相符.新闻不是文学,不能建构在想象和联想的基础上来描摹人物,尤其进行报道时,记者自身所思、所感不能取代新闻人物的思想与感受.新闻报道具体事实的真实,关键是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表述无误,这是对新闻报道最起码的要求,也是新闻真实最基本的条件.另外,新闻中引用的材料必须准确、可靠,每个细节也须完全与客观实际相符,既不夸大、也不缩小,更不应弄虚作假、穿凿附会.比如使用背景材料就必须真实、全面、客观.不能任意取其所需,弃其不欲,更不能有意掩盖真相,不讲实情.〔21〕在新闻报道中,只有一章一法地按以上要求进行,才能确保新闻的真实、可信.相较于真实地报道具体事实,对记者要求更高的则是如何在报道中做到真实、整体地概括事实.2.新闻报道中事实的概括必须真实记者在新闻报道中,必须准确地把握事实的全貌,从整体上概括新闻事实,确保其符合事实的发展逻辑,同时能够通过事物的联系性反映其内在规律.真实的概括包含两方面的要求:一、全面看待事物,就此而言,特别需要谨慎地防止为了某种利益或需要,任意扭曲事实,导致报道的事实概括失真.二、深刻看待事物,对新闻报道中事实的概括必须深刻,流水账般地记录事件,会造成零碎化、现象化和毫无系统性,无法反映出事物的原貌,这将导致受众产生虚构新闻的负面印象.因此,为了真实地概括事实,记者不得不下足苦功,对事实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以达到全面了解客观事物,从而实现深刻地概括报道事实.3.新闻报道的总体事实和具体事实须一致新闻报道在做到细节真实、概括真实的同时,还须考虑与具体事实的总体真实一致.只注意到具体事实的真实,而忽略总体事实的一致性,仍不符合新闻的真实性,甚至会引致严重的后果.美国曾爆发的农药恐慌,就是媒体不注重总体事实与具体事实的一致性所种下的苦果.美国农药恐慌1989年2月,哥伦比亚电视台(CBS,Columbia Broadcasting System)的《60分钟》(60 Minutes)节目报道了这样一则讯息:施用过化学药物“阿拉铝硅系合金”(Alar)的苹果对儿童有害.这个说法最早来自一个名为“自然资源保护协会”的非商业性环保组织的一篇报告.文中叙述道,阿拉铝硅系合金会将孩子体内“丁酰肼”(Daminozide)的成分增加到十分危险的程度.自1968年以来,这种能使苹果更红并延缓其成熟期的化学物质,对苹果产业越来越重要.“如果没有这种药物”,一位种植者解释道,“我们必须在苹果落地前四到六天进入种植园.”没有它,一些苹果就只能以毫无卖相的面貌进入市场.但是当科学家在1985年指出这种化学药品会在动物体内引发癌症时,很多种植者就停止使用了.现在“自然资源保护协会”认为,这种药物可能危及孩童的健康.消息发布后,好莱坞著名女演员梅丽尔·斯特里普(Mergl Streep)立即把它作为坚持不懈反对农药运动的原因之一,她很快就被邀请参加“Donahue”节目和其它一些名牌脱口秀节目,并获邀在美国国会的紧急听证会上作供.